初中数学教材中值得商榷的问题_刘燕明
- 格式:pdf
- 大小:277.07 KB
- 文档页数:1
2010|6B对《丰碑》一些硬伤的修改建议
《丰碑》(《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是一篇向学生讲述革命战争年代英雄故事的选读课文。笔者发现此文存在一些文字“硬伤”,如果学生过于关注这些“硬伤”,会有损课堂教学的主题内容。因此,笔者认为还是修改一下为好。一是修改矛盾性硬伤。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这段文字表述前后矛盾,前面说老战士已经“无法辨认他的面目”,而后面叙述又能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人的神态应该是显示在其面目上的,如果面目已经无法辨认,那么神态自然也就无法辨认了,至少是辨认不清,镇定和安详便无从谈起。所以建议课文修改这前后矛盾的表述。二是修改描写性硬伤。紧接着,课文对冻死的老战士的身姿进行了描写:“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课文为了强调这种身姿,还有一幅插图为佐证。其实,这里的文字描写和插图都是课文的硬伤———人被活活冻死,对于人的身心来说是无比痛苦的,不可能保持这样一种“伟大”的姿态,而会是一种“蜷曲”的姿态。也许编者认为这样的姿态无法体现老战士的“光辉”形象,所以就用此种“伟大”的姿态来替代,但这种替代有违事实。其实,老战士死后蜷曲的姿态不但不会降低他的光辉形象,反而有助于学生体会环境的残酷,更加突出课文的悲情特征,让学生在这悲情中更真实地理解英雄、牢记英雄。所以提议课文对老战士死后的姿态作真实的描写,同样可以打动学生。三是修改常识性硬伤。课文的后半部分写到:“风更狂了,雪更大了,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是一处常识性硬伤。课文要表达的意思是“老战士的身体很快被雪埋没”,或是“身体上上下下已经挂满了雪”。但是,无论如何大的雪都不可能很快地制造出这两种结果,即是雪不可能在短时间里埋没老战士的遗体,因为他是坐着被冻死的,这需要至少一米厚的雪;另外“风很狂”,落下的雪更无法在短时间内挂满老战士的全身,将他的身体密密匝匝地“覆盖”起来。不妨将其改写成“风更狂了,雪更大了,风雪中军需处长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更为妥帖。(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南县路镇一中)
笔者发现江西省现行初中《数学》教材有几个问题。一是错别字问题。在“空间与图形”这一学习领域中,尺规作图是初中学段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从词义本身来讲,是“作”图而不是“做”图,但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110页习题24.2中有多处说到“做圆”。而其他地方都正确地叙述为“作圆”。看似小小的错别字现象,却给师生一个非常不好的教材形象,甚至给学生以误导。二是初中与高中、小学学段的衔接问题。新课标与此前多年实行的数学教学大纲相比,总的水准大大降低,低估了学生的理解力,初中删减了一些知识,而被删减的知识却是高中阶段必备的基础,如射影定理、比例的合比性质等等。再者,新课标否定过去的教学体系,每册教材都安排“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四大板块,知识间跳跃杂乱,初中才学习的知识在小学教材中以多种形式进行提前“感知”。笔者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认为,教育的初衷并不是要学生时时记住所学过的知识点,而是通过学习掌握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螺旋上升”式的循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教材的编写是严肃的,应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诸如此类问题的存在无疑是科学体系中的不和谐音符。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衷心希望教材编写、审校层层把好关,坚决杜绝此类现象,给广大师生提供一套典范教材。(作者单位:江西省井冈山市龙江中学)Guanzhu关注
杏坛沙龙
◇刘燕明◇史
峰
初中数学教材中值得商榷的问题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