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说木叶》《中国诗的特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 格式:docx
- 大小:17.97 KB
- 文档页数:5
《说木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一、导入: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诗: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明确:“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在古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
像“杨柳”这样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们。
感染着人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来分析“木叶”的暗示意思的。
二、介绍作者,明确目标1、林庚: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2、学习目标:学习诗歌的暗示性艺术特征,辨析诗歌精微的语言。
三、学生速读课文(5分钟),理请文章的结构脉络。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一)请同学阅读1—3段,思考: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明确:“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二)阅读4――6段,结合1、2、3段,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说“木叶”》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设计①教材分析《说“木叶”》一课属于必修5第三单元的重点篇目。
属于较难的文艺随笔,作者结合丰富的引文,详细论说了“木叶”与“树叶”一字不同而隐含的审美意蕴并由此强调中国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告诫读者阅读中国诗歌要注意体会字词的暗示性,只有注重体验、感悟,才能真正感知中国诗的特殊意味。
该课涉及较多引文,在阅读上会给学生造成一定困难,且文章较长,讨论的又是诗歌语言暗示性这个较为枯燥的话题,因此阅读难度较大。
但是,通过对该课的学习一方面可以理解中国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一方面可以为高考诗歌鉴赏“析字”类试题提供借鉴,因此有必要作为重点进行教学。
当然,长文可以短教。
重点也是由课文而课外。
②学生分析学生较熟悉议论文,但是对文论不太熟悉,经过对上一篇课文《咬文嚼字》的学习有了一定认知。
本课教学恰好可以抓住“咬文嚼字”的特点,对“木叶”、“树叶”做分析。
这样学生可以调动已有知识储备加深学习。
同时,高三学生对议论文有较深刻认识,预设能够在本课学习后做到迁移,即对给出的语言形式进行辨析。
③目标分析根据对教材与学生情况的分析,将目标拟定为:(1)结果性目标:结合文段理解“木叶”的含义以及它与其它称谓的区别。
(2)体验性目标:探究文章的论说部分,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并尝试迁移写作。
其中,尝试迁移写作形成的短文也是呈现为结果性的文本,但是建立在体验本课文意、诗歌语言暗示性以及文论写作的基础上。
④媒体分析Ppt演示文稿。
目的首先是展示木叶、树叶形象,在感性上建立联想,便于理解文本。
第二是展示木叶、树叶对照关系,小结文本。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习作,便于交流。
⑤核心问题分析核心问题:辨析“木叶”含义,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设计思想:核心问题前半部分是落实文本分析,感知课文的核心内容,在体验过程中过渡到后半部分,也就是辨析“木叶”只是一个举例,而根本在于由此体会到中国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达成体验目标。
最后进行反馈写作,在体验中实现第二个结果性目标。
人教新课标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 说“木叶”教案
高中最重要的阶段,大家一定要把握好高中,多做题,多练习,为高考奋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 说“木叶”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目标】
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教学过程】
㈠、导入:
各位同学,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给大家复习一个成语叫“一字千金”,相信大家对这个成语的意思非常熟悉了。
那“一字千金”是从哪个故事来的呢?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
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
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
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
《说木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教学难点: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第一节一、导入: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中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为什么杜甫在这句诗中用“落木”而不用“树叶”呢?“落木”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究竟有怎样的文化意蕴呢?今天我们一起到课文《说“木叶”》中寻找答案。
二、听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1、给括号前的字词注音:袅袅()陆厥()橘()徕()柳恽()沈佺()期寒砧()庾()信涔()阳万应锭()门栓()窸()窣()冉冉()2、提取或概括文段主旨:三、目标完成,整体感知:1、提取或概括文段主旨:第一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这一意象,有用“叶”的,而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三段:“木叶”与“树叶”意思相同,但形象上有差别。
两者形象上的差别关键在一个“木”字上。
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五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中国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第六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七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说“木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说“木叶”》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九课。
《说“木叶”》是林庚写作的论述文章,收录在他的《唐诗综论》中。
本文为人教版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5第9课课文。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性学习、迁移性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木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最早出现在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木叶中“木”就是树的意思,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
有暗示意义,可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落叶,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凄清的艺术格调。
【设计意图】“木叶”是什么,题目就不是很好理解,从题目入手,能帮助学生理解。
且充满了文学色彩和语文风格。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林庚,出生于1910年2月22日,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北京大学教授。
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设计意图】这样的文章,作者和背景作为了解内容。
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
【设计意图】文章不好理解,需要多读,边读边理解。
四、研读赏析(一)文章结构思路(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现象)钟爱——木叶=树叶<木叶——落木(关键在一个“木”字)(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
贵州省思南中学张志敏教材概述:本文是林庚先生的一篇文化随笔。
文章内容表面上看是分析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诗人们用意象“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因,其实质是来阐发古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文章分析深入浅出,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古诗“木叶”这一意象的捕捉之中,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表现力进行了透视。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即古代诗人为何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这一意象。
2、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3、了解古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明确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学会利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找到诗歌鉴赏的通道。
4、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情,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所引用诗文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教学难点:全文表面上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其实质是谈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式:讲授与提问式相结合的教学法。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让学生背诵杜甫的《登高》,赏析其中的名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问:这两句诗所营造的意境是什么?2、从赏析中同学们知道“落木”则为在秋风作用下漫天飞舞的树叶。
则问:杜甫写作此诗时为什么使用“落木”而不用“落叶”呢?二、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把每段序号标出,把每段中的古诗句划出来。
(教师提问式教学方法来理清思路)。
(一)让学生齐读课文中的诗句。
1、教师问:这些诗句中均有一个共同的意象是什么?(教师可对这些诗句进行适当点拔)学生答:是“叶”。
2、教师问:这些诗句中都是用“叶”吗?学生答:有的诗句用的是“木叶”,有的用“叶”,有的用的是“落木”,而有的用的是“树”)3、教师问:对于“树叶”这个物象,融入诗歌后称呼最多的是什么?学生答:“木”字(二)让学生齐读第4—6自然段4、教师问:古代诗歌中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以课文中找出“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提问让学生在第4段中找出“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的区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说“木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与“木叶”相关的知识,包括它的含义、暗示和象征意义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手段,对诗歌中的“木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文化底蕴,同时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木叶”的含义,以及它在诗歌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并能够运用联想、对比等手法深入理解诗歌。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学内容:通过展示一些秋天的图片和与“木叶”有关的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木叶”含义: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诗歌作品来理解“木叶”的含义,以及它在诗歌中的作用。
3.深入探究诗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常用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并鼓励他们自主研究诗歌中的其他元素。
4.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象征手法,尝试创作一首以“木叶”为主题的诗歌。
5.评价与反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分享彼此的作品和心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课堂讲解: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精准的表述,为学生讲解“木叶”的含义和象征手法等知识。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3.互动提问: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通过问答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教学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如分析诗歌中的“木叶”元素等。
2.作业布置:布置以“木叶”为主题的诗歌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象征手法进行创作。
3.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反馈,同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挥创作潜能。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课件:使用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展示与“木叶”和诗歌有关的各种素材和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三语文上册必修五《说木叶》教学设计大全《说木叶》教学设计教材简说《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本单元是必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或探究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
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究某些问题。
三篇课文都阐述诗歌鉴赏的知识,《说木叶》排在第二篇,也可看做恰恰是第一篇《咬文嚼字》的范例。
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作者旁征博引、条分缕析,思路清晰,说理形象透彻,便于接受。
学习本文,一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另一面可以引领学生学习文艺随笔本身的写作特点。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体验,学习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具备鉴赏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解能力。
随着我校课堂改革的发展,学生普遍适应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但对诗歌鉴赏相关的题目存在畏难情绪、惰性思维,对本文的难度预期值较大,影响学习的内动力。
而且学生层次水平不一,理解鉴赏的差异较大。
针对这一现状,在教学中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让各类学生都可以对接文本,同时由浅入深地突破,借助品味诗句中的审美体验,于形象中认识艺术的规律。
下面一起来欣赏各位语文老师亲自编制的《说木叶》精彩教学设计吧《说木叶》教学设计文章大全列表《说木叶》学案《说木叶》导学案老师版江西省井冈山实验学校《说木叶》表格式教案12《说木叶》教学设计《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学实录及教案《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3。
《咬文嚼字》《说木叶》《中国诗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石家庄实验中学李亚
教学设想:这个单元是文艺评论与随笔,专业性较强,于学生而言有些难度。
学生没有这么高深的文学素养,看此类文章,费时而无所收获,犹如牛听琴音。
如何让学生有所吸收,吸收什么,是我课前重点准备的。
《咬文嚼字》《说“木叶”》《中国诗的特征》均涉及到一点,即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暗示性。
如能将这三课合并同类项,综合起来,重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暗示性,并能活学活用,则算达到了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征--暗示性
2、归纳三课内的古诗词
3、补充课外例子,关注诗歌的暗示意义
教学重点:诗歌的暗示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钱钟书的《谈中国诗的特征》里,说中国诗的特征是什么?请同学们勾划出来。
明确:“……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
即是“说不出来的话比不上说不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
不出来的话”“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
弦指妙”。
诗歌举例: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
无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
二、《说“木叶”》里也谈到了诗歌的暗示性。
请找出作者对暗示性的说明: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
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
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
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
在此。
作者说,“木”有两个暗示:1、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
因素
2、微黄、有干燥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请同学们归纳这几句诗的相同之处:同时出现木叶和秋。
木叶与秋有关。
即便诗中没有了秋,只要有木叶或木,也知是秋天,比如: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并且,木叶出现的时候,应该是有风的,应该是爽朗的
晴空,它属于清秋,这便是它的暗示性。
三、《说“木叶”》课后第二题这样说:《咬文嚼字》
指出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往往有联想的意义,本文谈到诗歌语
言中的暗示性问题,二者的意思是一样的。
那么,《咬文嚼字》一文中提到联想运用得当会有什么好处?请同学们勾划。
明确:会使意蕴丰富。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小团月,即小龙团,茶饼。
由小龙团联想到天上的圆月,由清茶泡在泉水里联想到明月照着泉水,一样的清沁肺腑。
诗中的小团月,会暗示诗人的高洁以及环境的幽雅。
如此,诗便有了言外之意,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
四、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
那么,它们到底能引人联想到什么呢?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柳:送别、留恋、伤感。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请同学们回想学过的诗句,进行验证。
五、补充具有暗示性的例子:
杜鹃猿啼话凄凉,雨打梧桐离别意。
冰雪蝉鸣喻高洁,凌寒坚韧松梅喻。
挺拔翠竹亮节风,斗雪菊花傲骨义。
落日黄昏迟暮感,流水落红伤春去。
红豆寄寓相思情,送别长亭共短亭。
羁旅驿站游子意,望月听笛乡情浓。
蓑衣斗笠指隐士,渔樵垂钓闲适情。
鸳鸯连理生死恋,孤城关山戍卒行。
六、拓展运用:请同学们看这首诗中的“菊”暗示了什么?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暗示:不慕蓉利、不求高位、高尚气节。
再看: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暗示:孤芳自赏。
李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