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复习提纲PDF.pdf
- 格式:pdf
- 大小:138.59 KB
- 文档页数:1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总10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一、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复习范围:第一册:(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第二册(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五)同义词辨析例2.复习办法: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着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着作有张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古代汉语复习大纲(上)复习要求:1、可以不看注释自如地今译;2、注意文中所有特殊的字词(尤其是古今词义差别比较大的);3、注意文中的语法点(使动、意动用法、判断句及判断句的类型、宾语前置句及其类型等);4、注意文中的用字情况(所有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的对应情况);5、能熟练地辨认繁体字文选部分复习第一单元: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宫之奇谏假道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第二单元:冯谖客孟尝君庄辛说楚襄王第三单元:论语(讲授部分)、大同;第四单元:许行通论部分复习通论一到通论十四。
通论(一)1.掌握本节中所列工具书的书名、编著者(指有明确编著者的)、工具书的功用(指主要用于查检什么内容的)、对该工具书的评价(比如最早的……最大的……),常見的查檢方法;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目 录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古汉语通论(5~6)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古汉语通论(7~10)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古汉语通论(11~12)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古汉语通论(13~14)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 古汉语通论(15~16)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古汉语通论(19~20)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 古汉语通论(21~22)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古汉语通论(23~24)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 古汉语通论(25~26)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 古汉语通论(27~28)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古汉语通论(29~30)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 古汉语通论(31~32)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古代汉语》原文及翻译一、第一单元文选《左传》(一)、郑伯克段于焉(僖公元年)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日武姜③。
生庄公及共叔段④。
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
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
”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⒇”。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
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25),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30)。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
京叛大叔段。
段人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
食舍肉(37)。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
请以遗之(39)。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0)!”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41),遂而相见(4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4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44)!”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45)!”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46):“颖考叔,纯孝也。
爱其母,施及庄公(47)。
古代汉语复习大纲(上)复习要求:1、可以不看注释自如地今译;2、注意文中所有特殊的字词(尤其是古今词义差别比较大的);3、注意文中的语法点(使动、意动用法、判断句及判断句的类型、宾语前置句及其类型等);4、注意文中的用字情况(所有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的对应情况);5、能熟练地辨认繁体字文选部分复习第一单元: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宫之奇谏假道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第二单元:冯谖客孟尝君庄辛说楚襄王第三单元:论语(讲授部分)、大同;第四单元:许行通论部分复习通论一到通论十四。
通论(一)1.掌握本节中所列工具书的书名、编著者(指有明确编著者的)、工具书的功用(指主要用于查检什么内容的)、对该工具书的评价(比如最早的……最大的……),常見的查檢方法;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重点篇目: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复习范围:第一册:(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第二册(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五)同义词辨析例2.复习办法: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重点篇目: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复习范围:第一册:(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第二册(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五)同义词辨析例2.复习办法: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古代汉语通论复习重点教学大纲+常考知识点(王力版)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一)绪论部分1. *△什么是古代汉语?2. 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3. 怎样学好古代汉语?(二)*文字部分1. *△六书与三书2. *”隶变”对汉字构造的影响3. *△六书的假借与非六书的通假4. *△古今字5. 异体字6. *繁简字(三)△音韵部分1. 《诗经》的用韵2. *△中古汉语的声母──三十六字母3. *△上古声母系统的特点4. *古音通假的条件(四)*词汇部分1. *△古今词义的变化2. *△单音词、复音词(包括联绵字、偏义复词等)3.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 同义词及其辨析(五)语法部分1. 古代汉语的词类2. *△词类活用3. *△句子成分的次序4. 句子成分的省略5. 双宾语6. △非支式7. 被动式8. *判断句的发展9. *△虚词的解释方法10. 习惯说法与凝固结构(六)*诗律部分1. 诗体的分类2. *△近体诗的格律特点(七)古书注解部分1. 古书注解的产生和发展2. *△古书注解的类型3. 古书注解的内容4. *△古注中的一套术语5. *正确地利用古注(八)*△文选部分1. 精析周代、秦代、汉代的源头作品一百篇(章)(主要选自《论语》、《礼记》、《孟子》、《左传》、《战国策》、《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诗经》、《楚辞》、《史记》、《汉书》等。
)2. 精析汉末至宋代的各体诗歌二十首(九)古书句读部分1. 古书句读的基础知识2. *白文标点的操作要点(十)古文今译部分1. *古文今译的基本要求2. 古文今译歌诀(十一)工具书使用部分1. *△工具书最通行的排检法2. *最常用的字典辞书3. 使用字典辞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十二)古代文化常识部分1. *避讳2. *委婉语和礼貌式3. *古文的文体4. 古人的姓氏、名、字、别号、谥号5. 古代职官名6. 其他(十三)小论文写作解决的办法:以文选为中心,以词汇为重点,以常规语法为次重点,用历史主义的观点,对比研究的方法,精读上百篇周、秦、汉的源头范文,透视各种重要的古汉语现象,解析数百个常用词,理清其本义与众多引申义间的脉络,系统了解古书用字、文言词法和句法特点以及有关的文化常识等。
王力《汉语史稿》复习提纲(练习题)一、绪论部分第一节1、汉语史的性质及其实践意义是什么?第二节2、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著名的学者和重要的著作?这些著作的性质和体例大致是怎样的?3、语言科学以前的语文学和作为语言科学的汉语史有什么区别?第三节4、研究汉语史在方法上应当注意哪些方面?遵守哪些原则?5、什么叫做“历史比较法”?在汉语史的研究中怎样应用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的主要缺点是什么?第四节6、汉语史的研究跟世界其他语言史的研究比较起来有哪些特点?研究汉语史的根据有哪些方面?每个方面对于汉语史的建立有什么重大作用?第五节7、汉语在汉藏语系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汉语和汉藏语系其他诸语言在语音、语法两方面有哪些共同点和主要的差别?8、亲属语言的研究对于汉语史有什么重要的意义?第六节9、分期在语言史的研究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汉语史应当如何划分时期?分期的主要标准是什么?文体的转变为为什么不能作为汉语史分期的标准?汉语史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七节10、从整个历史上看,汉民族共同语是怎样形成的?第八节11、什么是字体?什么是字式?汉字字形的演变经过哪些主要阶段?在文字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怎样创造文字的?简化汉字的性质和意义是什么?二、语音发展部分第九节1、从双声叠韵的事实中如何看出语音和语法、词汇的密切关系?2、什么叫做骈词?骈词是怎样构成的?第十节3、中古文学语言的语音为什么应以“切韵系统”为标准?4、中古语音的声母和韵母是怎样研究出来的?5、什么叫做“反切”?“反切”在语音的研究上有什么作用?6、《广韵》35声母和传统的36字母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试就“五音”和“清浊”两方面给36字母加以分类。
7、《广韵》206韵可以归出哪61韵类,哪92个韵母?其中平声韵有哪些?入声韵有哪些?它们的读音是怎样的?8、“平水韵”的性质和体例是怎样的?它和《广韵》有什么不同?9、什么叫做韵摄?每一摄包括哪些韵母?10、什么叫做“四等”?在韵图上声母和韵母是怎样分等的?11、什么叫做“四呼”?“四呼”和“四等”有什么关系?第十一节12、清代学者对于古音的研究有什么卓越的成就?他们是怎样研究出上古的韵部来的?13、先古音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各有哪几类?它们是怎样相配的?阴阳入互相通转的规律又是怎样的?14、研究先韵母的主要根据是什么?先声母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15、清代学者对于上古声调问题有哪些分歧的看法?我们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先的声调和中古的声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16、什么叫做古音的重建?重建古音应当遵守什么原则?高本汉重建先古音的时候犯了什么样的错误?第十二节17、钱大昕说“古无舌上音”是什么意思?我们怎样从谐声偏旁和现代某些方言的读音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18、餘母(喻四)在先是怎样一个声母?它从先到中古变化的结果和原因是怎样的?19、先照系二三等各声母的读音是怎样的?它们到中古发生了一些什么变化?第十三节20、上古纯元音韵母可以分为哪三类?每一类包括哪些韵部?每个韵部发展到中古分化为哪些韵类?21、上古促音韵母可以分为哪四类?每一类包括哪些韵部?每个韵部发展到中古分化为哪些韵类?第十四节22、上古鼻音韵母可以分为哪三类?每一类包括哪些韵部?每个韵部发展到中古分化为哪些韵类?第十五节23、为什么说高元音是汉语语音发展规律之一?第十六节24、在先古韵到中古的发展中,声调对韵母有什么影响?先-m韵尾在什么条件之下变为中古的-ng韵尾?25、什么叫做“阴阳对转”?为什么说“阴阳对转”是汉语语音发展的一种规律?第十七节26、为什么说现代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基础在14世纪已经形成了?《中原音韵》是一部什么性质的韵书?它的声韵调的特点是怎样的?它与现代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有什么异同?27、《韵略易通》声类的特点是什么?第十八节28、从中古到现代的发展中,最稳固的声母有哪些?29、什么叫做“古无轻唇音”?轻唇音是在什么时候分化出来的?它的分化条件是什么?30、现代zh、ch、sh三个声母是从中古哪些声母演变来的?它们从中古到现代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其中澄、崇、船、禅四母有什么复杂的演变情况?第十九节31、什么叫做尖团音?现代z、c、s、和j、q、x六个声母是从中古哪些声母演变来的?它们从中古到现代的演变规律是怎样的?第二十节32、现代r[ʐ]这声母的来源和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3、什么叫零声母?现代普通话的零声母是怎样从中古演变来的?34、现代普通话“儿韵”的来源及其演变的条件是怎样的?在什么时期形成了“儿韵”?第二十一节35、古代声母发展到现代普通话里已经消失或者发生变化的在现代各方言里是怎样保存下来的?36、什么叫做“韵头的转化”它的转化规律和条件是怎样的?第二十二节37、现代普通话的a韵(包括a、ia、ua)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们的对应规律是怎样的?38、现代普通话的uo韵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的演变条件是什么?第二十三节39、现代普通话的[ə]韵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在现代各主要方言里的情况是怎样的?40、现代普通话的e韵(包括e、ie、ye)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的演变条件是什么?第二十四节41、现代普通话的ei韵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们的演变条件和对应规律是什么?42、现代普通话的i、u、y三个韵母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们的演变条件和对应规律是什么?第二十五节43、中古哪些韵母在什么条件之下变为现代普通话的-i(zi)和-i(zhi)?它们在现代各主要方言里的情况是怎样的?第二十六节44、现代普通话的ai、au、ou三个韵母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们的对应规律是怎样的?45、现代普通话的白话音au、ai、ei、ou的来源是怎样的?跟它们相对的文言音唸什么?46、古代的入声韵在现代各主要方言里保存的情况是怎样的?第二十七节47、现代普通话的-n尾韵母包括哪些韵母?它们是从中古哪些韵母演变来的?中古-n韵母和-m韵母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48、中古的山咸臻深四摄在现代方言里演变为哪几种不同的类型?第二十八节49、现代普通话的-ng[ŋ]尾韵母包括哪些韵母?它们是从中古哪些韵母演变来的?关于-ng尾韵母的发展值得我们注意的有哪三件事情?第二十九节50、现代普通话的四声和中古的四声有什么不同?它们的演变规律是怎样的?51、什么叫做轻音?现代普通话轻音的性质是什么?它是在什么时代和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第三十节52、试从上古到中古、从中古到现代的语音变化事实说明语音变化是有着非常严密的规律性和制约性的。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一、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de)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de)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de)意义.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复习范围:第一册:(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de)本义探求例第二册(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五)同义词辨析例2.复习办法:A.注意每个词(de)本义、古义;B.注意古今意义(de)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de)相同点和不同点.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de)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de)要点(de)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de)例子,回答问题(de)时候,尽量结合例子.上册(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3.康熙字典(de)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de)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de)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4.助字辨略(de)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5.经传释词(de)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着作有裴学海(de),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de)着作有张相(de).(二)汉字(de)结构和发展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de)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de)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de)概念和书上(de)古字形.4.什么是“亦声”5.记住书上举例(de)字,如:“难、权、而、忘”等字(de)本义.6.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de)概念和例字.(三)古今词义(de)异同1.关于古今词义(de)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de)异同有哪些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de):如:“绸”古代(de)意义是“缠绕”,现代(de)意义是“丝绸”;“该”古代(de)意义是“完备”,现在是“应当”.(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de).如:……2.古今词义范围(de)差异有:(问题:从词义范围看,古今词义(de)不同有哪些)(1)词义(de)扩大,如“菜”,古代专指植物类蔬菜,现在包括肉、蛋之类;再如“睡”,古代指坐着打盹,现在指一般(de)睡觉.(2)词义(de)缩小,如“宫”,上古泛指房屋,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再如“瓦”,古义比今义要广,古代指陶制品,现在房屋上(de)建筑材料.(3)词义(de)转移,如“暂”,古代是指狗突然向人袭击,今义指时间短暂;再如“汤”,本义指热水,现在指菜汤、米汤之类.3.词义感情色彩(de)差异有哪些答:(1)古代是褒义,现在是贬义(de):如“复辟”,古代是“恢复君位”,现在是说“开历史倒车”;再如:“爪牙”,古代指“勇猛(de)得力助手”义,现在是“走狗”.(2)古代是贬义,现在是褒义(de):如“锻炼”,古代是玩弄法律诬陷别人(de)意思,现在指“练习、磨炼”,是褒义.(3)有(de)中性词,后来有了褒贬色彩:如“谤”,古代指“议论”,中性;现在指“诽谤”,贬义.4.从词义轻重(de)情况:(1)有些词,古义轻,今义重.如“诛”,最初只有“责备”(de)意思,后来是“诛杀”(de)意思.(2)还有写词,古义重,今义轻.如“感激”,古义是“愤激”(de)意思,现在一般是“感谢”义.5.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如“消息”,古代是“消长”(de)意思,再如“睡觉”,古代是“睡醒”(de)意思.(四)词(de)本义和引申义1.什么是词(de)本义答:所谓词(de)本义,就是词(de)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2.汉字是表意体系(de)文字,它(de)形体结构和意义有密切关系,因此,历来文字学家都是从字形入手探求词(de)本义,东汉人()就是这样做(de),他(de)就是一部讲本义(de)书.而他讲本义(de)办法是().3.如:“斤、戒、刃、适、臣”四字:掌握这四个字(de)本义和造字方法;另有“臣、望、临、卧”四字,掌握这四个字(de)本义和造字方法.4.所以,探求词(de)本义时,不仅要分析字形,还必须要有语言材料来加以证实,这是检验本义是否可靠(de)重要依据.5.什么是引申义答: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de)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de)根本原因.6.从本义和引申义(de)关系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直接引申,一类叫间接引申;7. 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de)意义:如“月”,本义是月亮,引申为时间单位“月”.再如“城”,本义是“城墙”,引申为“城市”. 8. 间接引申是有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即所谓“辗转为它训”.如“朝”,本义是早晨,引申为“朝见”,再引申为“朝廷”,再引申为“朝代”.再如“任”,…….9.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de)内容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是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de)基本方式:如“网、踵、市、特”四字,掌握这四个字(de)本义和引申义.(五)词类(de)活用1. 什么是使动用法答: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de)意思.2.掌握动词(de)使动用法、形容词(de)使动用法、名词(de)使动用法(de)例子,即理解其意义,见到“使动用法”(de)词,能够识别出来.3. 什么是意动用法答: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de)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de)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4.掌握书上出现(de)每一个例子,体会名词(de)意动用法和形容词(de)意动用法(de)意思,学会识别意动用法(de)词.5.掌握P281——282页“名词用如动词”(de)例子.6.名词用作状语有几种情况答:(1)表示方位和处所;如:......(2)表示工具和依据;如: (3)表示对人(de)态度;如:……(4)表示比喻,如:…….(回答问题时,要适当举一、两个例子.)7.掌握P282——284页“名词作状语”(de)例子.8.名词活用(de)条件有哪些(即:判断词类活用(de)依据有哪些)答案在P284——287页.(六)古代汉语(de)词序1.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几种形式答:有以下一些形式:(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见P288)(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见P290)(3)一般句子中,代词用“之、是”等代词复指,如:….(见P292)(4)介词宾语前置:如何以知之.一以当十.等等.(注意:本节(de)每个例子都要好好看一遍,看懂,理解.)(七)古代汉语(de)判断句:1.古代汉语(de)判断句有哪些形式答:主要有四种形式:(1)两个名词性词组并列,如:荀卿,赵人.(2)不用判断词,句末有语气词“也”,如:张骞,汉中人也.(3)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如:陈轸者,游说之士.(4)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句末有语气词“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注意:本节(de)每个例子都要好好看一遍,看懂,理解.)2.古代汉语也常常出现“是”字,但它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代词.“是”作为判断词来用,汉代肯定就有了.3.古代汉语判断句(de)特点有哪些答:(1)不用判断词“是”.(2)句末往往有语气词“也”.(3)往往用代词“者”复指主语.(八)古代汉语(de)被动表示法1.古代汉语被动句式有哪些答:有以下一些形式:(1)“于”字式,如:却克伤于矢.(2)“为”字式,如:道术将为天下裂.(3)“为……所”式,如:卫太子为江充所败.(4)“见”字式,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5)“见……于”式,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字式,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2.现代汉语表示被动(de)“被”字句,实际上在战国末期就已经产生了.(九)副词本章重点以下一些特殊副词(de)意义,尤其要注意它们和现代汉语不同(de)地方:1.程度副词:少、稍、颇2.范围副词:但、徒、特、第、直、仅3.时间副词:曾、尝、再、复、仍4.情态副词:且、固5.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未;非;否;微;(如问:古代汉语否定副词有哪些即回答这一条,加举例.)6.表敬副词:有两类:(1)表示尊人(de)有:请、幸、谨、敬、惠、辱;(2)表示自谦(de)有:窃、忝、猥;(如问:古代汉语表敬副词有哪些即回答这一条.)(十)代词人称代词部分:1.古代汉语(de)人称代词有哪些答:(1)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朕”等;(2)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而、若、尔、乃”等;(3)严格说来,先秦时期没有真正(de)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指示代词“其、之”代替.2.先秦时期(de)“他”是别称代词,是“别(de),别人(de)”意思.3.先秦时期(de)人称代词没有复数形式,有时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家“侪、等、辈、曹、属”等表示不只一个人,但这些此词是名词,不是复数形式.4.表示自谦(de)词有:“寡人、臣、妾、奴、仆、愚”等;表示尊人(de)词有:“子、君、先生、足下、大王”等,这些都是名词,不是代词.指示代词部分:1.古代汉语(de)指示代词有哪些答:古代汉语常用(de)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兹、之、其、彼、夫”等,一般分为近指、远指和旁指三类.“是、此、斯、兹、之”是近指代词;(可以译成现代汉语(de)“这、这个、这些”等.)“彼、夫”是远指代词;“他、它”是旁指代词(意思是“别人、别(de)”).2.指示代词还有“若、然、尔”,“若”常用于定语;“然、尔”常用作谓语.3.“焉”相当于“于是”;“诸”相当于“之于”、“之乎”等.疑问代词部分:1.古代汉语(de)疑问代词有哪些答: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指人、指事和指处所三类.常用于指人(de)疑问代词有“谁”、“孰”;指事(de)疑问代词主要有“何”、“胡”、“曷”、“奚”(一般相当于现代汉语(de)“什么”);指处所(de)疑问代词主要是“安”、“恶”、“焉”(相当于现代汉语(de)“哪里”).“或”和“莫”部分:1. “或”和“莫”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法两词(de)区别是什么答:“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de)“有人”、“有(de)人”或“某人”,只用作主语;“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de)“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莫”字所否定(de)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不指出范围.“或”和“莫”(de)主要区别就在于“肯定性”与“否定性”(de)不同.“者”和“所”部分:1.特殊代词“者”和“所”(de)用法是什么有什么区别答:“者”和“所”是两个起辅助作用(de)代词.它们都称代一定(de)人或事物,但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放在其他词或词组(de)前面或后面,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成为句子(de)一个成分.一般说来,“所”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使之成为名词性结构,表示动作(de)承受者、被动者;“者”字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后,构成名词结构,表示动作(de)发出者、主动者,这就是二者(de)区别.(十一)介词、连词介词部分:1.介词“于”(de)用法有哪些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处所和时间,如:……;(2)介绍涉及(de)对象,如:……;(3)表示比较,如:……;(4)表示被动,如:…….2. 介词“以”(de)用法有哪些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现代汉语(de)“用”或“拿”,如:……;(2)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如:……;(3)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如:……;(4)表示时间,相当于“于”、“在”,如:…….“以”(de)用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在句中(de)位置,可以用在动词之前,也可以用在动词之后.二是它(de)宾语(de)位置,介绍“以”(de)宾语,常常放在“以”(de)前面.连词部分:1.连词“与”(de)用法:注意连词“与”和介词“与”(de)区别.2.连词“而”(de)用法主要有几种答:主要有三种:第一、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和形容词性、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和行为(de)联系,如:……;这一用法里面,有顺接和逆接两种.第二、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de),也没有转折(de)意思,如:……;第三、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在意思上是一种逆接,如:…….3.连词“则”(de)用法有几种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相承,有“就”或“便”(de)意思,如:……;(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de)联系,有“那么”或“那么就”(de)意思,如:……;(3)表示假设,如:……;(4)表示发现,如:…….此外,“则”还可以表示“让步”.4.“然则”、“虽然”、“然而”三词都是词组.意思是…….5.连词“之”(de)用法有哪些答:主要有两种:第一、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第二、“之”用在主谓结构中间,使这个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偏正结构,如:…….(十二)语气词和词头、词尾语气词部分:1.注意句末语气词“也”、“矣”(de)用法和区别.2.注意疑问语气词“乎”、“与(欤)”、“邪(耶)”.3.注意感叹语气词“哉”.词头和词尾部分:1.掌握名词词头“有”.2.掌握动词和形容词词头“其、言、于、薄”.3.掌握词尾“然、如、而、若”.(把书上(de)例句看懂、理解)中册(十七)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de)作者、成书年代、体例、内容、所收字数.2.说文解字中所收(de)字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每字先说字义,后释形体.3.许慎所说解(de)字义,实际上就是他认为(de)本义.4.许慎对篆文(de)形体构造加以分析和归纳,从中概括出五百四十个偏旁作为部首.5.清代研究说文解字(de)四大家是谁分别有什么着作答:清代研究说文解字(de)四大家及其着作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6.名词解释:经籍纂诂(作者、年代、体例、内容).(十八)古书(de)注解1.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P672)2.阅读673页上半十三经注疏(de)书影,了解其中(de)内容和体例.3.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着在唐代以前(de)名家注解.4.宋代着名(de)注解家是朱熹,着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5.名词解释:衍文、脱文.(P676)6.古书注解(de)术语有哪些分别是什么意思答:(1)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de)词语总是放在“曰、为、谓之”(de)后面.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de)细微差别.这三个词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de)“叫做”.(2)谓用“谓”(de)时候,被解释(de)词放在“谓”(de)前面.“谓”(de)作用是用后面(de)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de)范围或比、影射(de)事物.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de)“是指”、“是说”(de)意思.(3)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de)后面,说明被释(de)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de).(4)犹,犹言“犹”(de)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de)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犹”(de)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略等于现代汉语(de)“等于说”.(5)之言,之为言,之犹言这三个术语(de)作用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近似(de)词来作训解.声训也是古人寻求同源词(de)一种方法.(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de),“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读若、读如”主要作用是注音.7.本节通论部分所举(de)例子都要看懂.(十九)古书(de)标点问题1.句读是古人读书时候断句用(de)符号.在一句话完了(de)地方,在字(de)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读(de)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de)地方,就在字下面加一个点,这叫“读(dòu).”合起来就叫“句读”.2.刻书有句读是从宋朝开始(de).3.标点古书(de)一般原则有哪些答:(1)必须符合原文文意;(2)必须符合当时(de)语言实际;(3)必须符合当时社会生活(包括典章制度)(de)实际.4. 衡量古文标点正确与否(de)标准有哪些答:(1)字句必须能讲通;(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3)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5.古书标点中常见(de)错误有二:答:(1)点破了句子;(2)用错了标点符号.6.本节通论部分所举(de)例子都要看懂.(二十)古汉语今译问题1.关于古文翻译,近代翻译家严复曾提出“信”、“达”、“雅”三点要求.2.所谓“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所谓“达”,是指译文要通畅明白;所谓“雅”,是指译文要典雅优美.3.本节通论部分所举(de)例子都要看懂.(二十一)古代(de)文体1.曹丕是最早研究文体特点(de)一个人,他在典论·论文里把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种.2.前人对文体特点(de)分类不外乎三个标准:如诗词歌赋是从语言形式来分(de);史传行状是按内容来分(de);书信赠序是从语言形式来分(de).3.中国古代(de)文体,按语言形式(de)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大类:一、散文;二、韵文;三、骈文.4.我们将古典散文分成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四类.5.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主要有三种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6.司马迁写(de)史记,开创了以写人物为中心(de)纪传体(de)先例.7.自传体(de)产生和写书有序言,都与司马迁有关.8.我国最早(de)说理文,流传至今(de)有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de)论语.9.真正可以称之为论说文,要从墨子算起.10.“论”是议论,它(de)说理方式以论证为主;“说”是说明,它(de)说理方式以解释为主.注意一些名家名篇(本部分举例)(de)文体类别.下册(二十四)古代汉语(de)修辞方式1.掌握引用、譬喻、代称、并提、互文、夸饰、倒置、委婉、省略等修辞格(de)含义,书中列出了定义或概念(de),要掌握其定义或概念.2.对文中所举(de)例子,尤其“代称、并提、互文、倒置、委婉”等辞格中(de)例子要看懂、理解、掌握.3.本章(de)学习重点是学会分析文句(de)辞格,所以必须掌握例子.(二十五)古今语音语音(de)异同1.掌握三十六字母.包括发音部位、发音方法.2.什么是音韵学上(de)“五音”答:音韵学上按照三十六字母发音部位(de)不同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叫做“五音”.3.三十六字母中(de)唇音指哪些声母答:三十六字母中(de)唇音包括重唇音“帮、滂、并、明”和轻唇音“非、敷、奉、微”八个.4. 三十六字母中(de)舌音指哪些声母答:三十六字母中(de)舌音包括舌头音“端、透、定、泥”和舌上音“知、彻、澄、娘”八个.4. 三十六字母中(de)齿音指哪些声母答:三十六字母中(de)舌音包括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和正齿音“照、穿、床、审、禅”十个.6. 三十六字母中(de)牙音指哪些声母答:三十六字母中(de)牙音包括“见、溪、群、疑”四个.7. 三十六字母中(de)喉音指哪些声母答:三十六字母中(de)喉音包括“影、喻、晓、匣”四个.8. 三十六字母中(de)牙音指哪些声母答:三十六字母中(de)牙音包括“见、溪、群、疑”四个.9.三十六字母中(de)全浊声母包括哪些声母答:全浊声母有“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十个. 10.三十六字母中(de)次浊声母包括哪些声母答:次浊声母有“明、微、泥、娘、疑、喻、来、日”八个.11.三十六字母中(de)全清声母包括哪些声母答:全清声母有“帮、非、端、知、精、心、照、审、见、影、晓”十一个.12.三十六字母中(de)次清声母包括哪些声母答:次清声母有“滂、敷、透、彻、清、穿、溪”七个.13.声调方面,古代有“平、上、去、入”四声;古代(de)入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消失了,古代(de)平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变成了“阴平、阳平”两类.(二十六)上古音简说1.汉语语音发展(de)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2.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de)语音,可以拿诗经音作为代表.3.中古音指六朝到唐宋时代(de)语音,一般以切韵音系作为代表.4.切韵是一部按韵编排(de)字典,隋朝陆法言所编.5.近古音指元明时代(de)语音,元代周德清(de)中原音韵是反映这个时期音系(de)代表作.6. 什么是“叶音说”,我们应该怎么认识答:后人在阅读古代(de)诗歌等韵文时,原来押韵(de)诗文,由于语音(de)变化发展不押韵了,为了押韵,后人往往临时改读一个字(de)读音以求押韵,这种做法就叫“叶音”,也叫“协音”.“叶音说”是主观主义(de)产物,“叶音”是一种不科学(de)做法.7.首先批评“叶音说”(de)是明代末年(de)陈第,他在毛诗古音考里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8.王力先生(de)古韵三十部有哪些(答案从略,见课本1054页)9.王力先生古韵三十部中(de)入声韵部有哪些答:有“职、觉、药、屋、铎、锡、月、质、物、缉、叶”十一部.10.王力先生古韵三十部中(de)阴声韵部有哪些答:有“之、幽、宵、侯、鱼、支、歌、脂、微”九部.11.王力先生古韵三十部中(de)阳声韵部有哪些答:有“蒸、冬、东、阳、耕、元、真、文、侵、谈”十部.12.关于上古(de)声母研究,清代着名学者钱大昕提出了“古无轻唇”和“古无舌上”两条重要结论.13.关于上古(de)声母研究,钱大昕之后,章炳麟又提出“娘日二纽归泥说”;曾运乾认为喻母也应一分为二,一部分归匣母,一部分归定母.(二十七)古书(de)读音问题1.名词解释:A.“同音通假”(P1067)B.“读破”或“破读”:(P1070)2.谈谈“假借”和“通假”(de)区别与联系答:两者区别(de)要点是:“假借”,也叫“本无其字(de)假借”,“六书假借”,或“造字假借”,其特点是久借不还.如“其”,本义是指“簸箕”,假借为代词“其”,只好再造一个“箕”,表示“簸箕”义.“通假”也叫“本有其字(de)假借”,“同音通假”,或“用字假借”,其特点往往是偶尔一用.如“早晚”(de)“早”,本来有这个字,但许多古书中往往不用,而用“蚤”,这就是一般所说(de)“通假”.3.掌握1074页所列字(de)特殊读音.掌握本节所举例子(de)读音.4.在阅读古代诗文时,我们不主张用所谓古音来读古书,尤其是对古代(de)韵文作品,应该按现代汉语普通话(de)读音去读,即使不押韵了,也不要临时改读一个字(de)读音以求押韵.(二十八)诗律1.近体诗(de)特点是:(1)句数固定;(2)押韵严格;(3)讲究平仄;(4)要求对仗.2.近体诗除有(de)首句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3.近体诗押韵(de)要求有两个:(1)一般只用平声韵.(2)近体诗不能“出韵”,即必须用同一韵部里(de)字.4.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供诗人写诗押韵(de)而编写(de)韵书,隋代陆法言(de)切韵就是其中最重要(de)一部,分193韵.宋代陈彭年编纂(de)广韵,在切韵(de)基础上又细分为206韵.5.到南宋江北平水刘渊着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de)韵合并起来,成107韵,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着平水新刊韵略又归并为106韵,这106韵,就是常说(de)“平水韵”.6.关于律诗“平仄”(de)掌握方法:首先,掌握平仄句式,五言四种、七言四种,共八种:(1)五言句式(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以上四种句式,只要掌握了(甲)其他三中都可以推导出来,七言(de)四种句式也可以从五言(de)四种句式上推导出来,即在五言(甲)、(乙)、(丙)、(丁)四种句式前加上与每个句式开头(de)平仄相反(de)平仄就行了.那么七言律诗(de)四种句式就是:(2)七言句式(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其次,掌握五言、七言律诗(de)“平仄格式”,即:以上句式在一首律诗中(de)排列形式,根据我(de)总结,无论五言,还是七言,律诗(de)平仄格式不外四种:(1)、(甲)(乙)(丙)(丁)(甲)(乙)(丙)(丁)(2)、(丁)(乙)(丙)(丁)(甲)(乙)(丙)(丁)(3)、(丙)(丁)(甲)(乙)(丙)(丁)(甲)(乙)(4)、(乙)(丁)(甲)(乙)(丙)(丁)(甲)(乙)注意:以上四种格式中,(1)、(2)两种(de)差别只在开头一句,其他都一样;(3)、(4)两种(de)差别也只在开头一句,其他都一样.可以认为(2)是(1)(de)变体,(4)是(3)(de)变体.掌握了以上这些内容,就基本掌握了律诗“平仄”(de)内容.7.律诗(de)平仄并不是绝对严格,也允许有些变通,如“一三五不论、二四。
古代汉语复习大纲(上)复习要求:1、可以不看注释自如地今译;2、注意文中所有特殊的字词(尤其是古今词义差别比较大的);3、注意文中的语法点(使动、意动用法、判断句及判断句的类型、宾语前置句及其类型等);4、注意文中的用字情况(所有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的对应情况);5、能熟练地辨认繁体字文选部分复习第一单元: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宫之奇谏假道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第二单元:冯谖客孟尝君庄辛说楚襄王第三单元:论语(讲授部分)、大同;第四单元:许行通论部分复习通论一到通论十四。
通论(一)1.掌握本节中所列工具书的书名、编著者(指有明确编著者的)、工具书的功用(指主要用于查检什么内容的)、对该工具书的评价(比如最早的……最大的……),常見的查檢方法;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王力古代汉语大纲2007年03月26日星期一下午 11:53一、课程说明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是综合性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
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
即通过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以及有重点地阅读古代文献的实践,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以便借助于工具书能够直接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共1-4册。
该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统编教材之一。
其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
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本课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使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紧密结合。
在指导学生阅读文选的基础上,讲授通论,使学生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
同时,学习文选,应以解释词句为主,尤其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应抓住古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的语感,注意体现语言课的特点。
这是本门课的难点所在。
要攻破这个难点,就是坚持少而精,循秩序渐进,注重练习,培养技能等项原则。
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应确定重点篇章段落,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
并通过习题课、课堂提问与课外作业等环节检查教学效果。
因所选教材份量大,教学时数有限,故采取以下措施弥补:一是讲读与自学相结合。
重点讲授第一、二两册、第三、四两册由学生自学。
另,第一、二册中的文选、通论部分皆由教师讲读,而常用词部分则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
这样,可以在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基本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王力版古代汉语复习提纲绪论一、古代汉语的性质:1、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2、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1)文言文(2)古白话3、文言文是在先秦语言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
它在发展中日益与口语相脱离,并不断从历代口语中吸取营养,与时俱新。
4、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
文字部分汉字的形体构造一、汉字的表意性质:汉字具有“因形示义”的特点。
二、传统的“六书”说:1“六书”的由来与次第。
2许慎对“六书”说的发展。
3“六书”说的贡献与局限。
三、汉字的形体构造与古代词义:(一)不带标音成分的纯表意字1、象形字构造与词义;2、指事字构造与词义;3、会意字构造与词义。
(二)带标音成分的形声字1、形符与声符的位置。
2、形符与词义的判断。
形符具有标示义类的作用。
形符具有判断词义的辅助作用。
汉字形体的变异古今字:古代常常一字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音词或同源词,后代为了表达明确,便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另造新字,于是这种新体与原字之间便成为古今字。
古今字的两个来源:同音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本字为借方所夺,于是在本字上加形符以示区别。
同源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
词的孳乳分化,要求专字表达,于是在原字上增加或更改形符以示区别。
对待古今字的正确态度: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以掌握古今词义;认识汉字发展的事实,不可是古非今。
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音、义完全相同,只是字形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称为异体字。
异体字的产生,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采用不同的造字素材和方法而记同一个词的结果。
异体字的类别:造字异体;繁简异体。
繁简字: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繁简字实质上也是一种异体字。
迄今多数古籍仍是繁体字,读古书要掌握繁体字。
繁简字间的几种关系:繁简字间的对应关系;意义相通的归并关系;声音相同的替代关系。
汉字的通假一、通假是指在古汉语的书面语里,把已有的字作为音节符号,记录与之音同或音近的词的方法。
王⼒古代汉语复习⼤纲古代汉语复习⼤纲(上)复习要求:1、可以不看注释⾃如地今译;2、注意⽂中所有特殊的字词(尤其是古今词义差别⽐较⼤的);3、注意⽂中的语法点(使动、意动⽤法、判断句及判断句的类型、宾语前置句及其类型等);4、注意⽂中的⽤字情况(所有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的对应情况);5、能熟练地辨认繁体字⽂选部分复习第⼀单元: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宫之奇谏假道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第⼆单元:冯谖客孟尝君庄⾟说楚襄王第三单元:论语(讲授部分)、⼤同;第四单元:许⾏通论部分复习通论⼀到通论⼗四。
通论(⼀)1.掌握本节中所列⼯具书的书名、编著者(指有明确编著者的)、⼯具书的功⽤(指主要⽤于查检什么内容的)、对该⼯具书的评价(⽐如最早的……最⼤的……),常⾒的查檢⽅法;常⽤⼯具书:1)《说⽂解字》简称《说⽂》,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书、陈廷敬等三⼗⼈,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分别归⼊⼗⼆集中。
⼗⼆集以⼦卯等⼗⼆地⽀命名。
3)《汉语⼤字典》:是⼀部解释汉字形、⾳、义的⼤型语⽂⼯具书。
这部⼤字典是⽬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字字典》:北京⼤学中⽂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史研究使⽤的⼯具书。
6)《辞海》:是⼀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辞典》:由《汉语⼤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卷。
全书⼗⼆卷,共收单字1万⼆千个左右,词⽬约三⼗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古代汉语》考研王力版讲义考研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讲义第1讲前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翻译、齐桓公伐楚前言一、书的体例1文选一、二册先秦《左传》、《战国策》三、四册汉魏南北朝唐宋元散文、骈文、诗歌2常用词一、二册中出现十次以上以类相从、每单元60~80词以上单音词,本义、引申义古今差别较大的字辨析3.古汉语通论语法、修辞、结构二、常见真题题型解释加点字——常用词加标点————文选选择翻译三、课程安排以文选和常用词为主,穿插重要的通论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
关於《左传》的作者和成书时代,历来有过许多争论,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左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后来经过许多人增益。
一般人认为它原是一部独立的历史著作,但也有人认为是传(zhuàn)《春秋》的(《春秋》是鲁国的一部大事年表性质的历史书)。
到了晋代,杜预才把它分年附在《春秋》的后边。
《左传》所记载的历史年代大致和《春秋》相当,同起於公元前722年,但讫年比《春秋》晚28年,即止於公元前453年。
它比较系统地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左传》在文学上和语言上的成就很大。
作者既善於突出事物的本质,用简括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事物(特别是善於写战争),也善於用极少的笔墨刻划出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
《左传》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
《左传》为后代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后代的一些伟大作家如司马迁等,都从中吸取了营养。
自东汉以来,为《左传》作注的很多,现在最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2]。
生庄公及共叔段[3]。
庄公寤生[4],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5]。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一、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复习范围:第一册:(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第二册(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五)同义词辨析例2.复习办法: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着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着作有张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重点篇目: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复习范围:第一册:(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第二册(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五)同义词辨析例2.复习办法: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