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和液化说课
- 格式:ppt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34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二节《汽化和液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内容位于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课题为《汽化和液化》,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又有学生实验,所以按两课时来完成,同时内容又比较连续所以我的处理是将两节课一起上用“大课”一次完成。
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两部分,按照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难易规律,我将教学过程调整为:先学习“蒸发”后探究“沸腾”。
本章内容既是初中物理的基础章节又是重点部分,说它是重点原因有二:首先它经常作为考试的内容,另一方面本章的物理现象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可以这么说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本节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知道蒸发是吸热的过程,认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能用蒸发是吸热的过程解释物理和自然现象;(3)、知道液体沸腾的规律、理解液体沸腾的条件;(4)、理解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5)、知道液化的两种方法,能解释自然现象和具体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的自身体验和学生实验总结出物理规律;(2)、通过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进一步巩固物理知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二)、教学重点(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三)、教学难点(1)、运用蒸发是吸热的过程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2)、做并观察水沸腾的实验从中总结出液体沸腾的规律和液体沸腾的条件;(3)、总结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二、学情分析由于初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抽象事物的认知能力还不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要设计好实验,预测出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观察实验的关键部分,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物理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汽化和液化教案(通用5篇)汽化和液化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蒸腾。
能比较两种方式的想同和不同。
2.能用分子运动观点解释蒸发现象,能借助实验分析液体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
以及在实验中的应用,能够列举并分析增大蒸发和减小蒸发的事例,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3.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吸收热量。
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说明沸腾的实质。
4.能根据实验数据做出液体沸腾的图像,能根据液体沸腾图像叙述液体沸腾的特点。
5.理解沸点概念。
能说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了解低沸点物质在实标中应用。
6.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现象,确认气体液化时,要向外放出热量。
能说出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能列举液化现象以及液化在实标中应用的事例。
教学课时两课时(含实验)教学准备五组:铁架台。
酒精灯。
石棉网。
200ml烧杯。
酒精温度计。
硬纸板。
玻璃片。
一次性打火机。
30%酒精。
50ml注射器。
乙醚。
等。
棉签。
水。
视频仪。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1.板书设计。
蒸发: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状态变化:液体气态。
蒸发能量变化:吸热。
影响因素:温度,液体表面积,风速。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沸点不同)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液化。
液化状态变化:气态液态。
能量变化:放热,影响因素:温度下降,体积压缩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规律的应用。
低沸点物质的应用。
2.教学过程设计。
蒸发⑴分发器材,实验室上课无此步骤。
⑵让学生用棉签蘸30%酒精涂在手上,观察现象,讨论,归纳出蒸发概念。
⑶例举洗手后不擦干怎样使手快干,归纳出影响蒸发的因素。
⑷俗话说冷冷在风里,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归纳出蒸发的能量变化。
⑸设凝,电风扇能对任何物体降温吗?⑹分组实验,水的沸腾。
注意观察现象,并描述。
a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同时有大量气泡从杯底及四周水中产生并迅速增大,汹涌冒出水面。
《汽化与液化》说课稿一 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熔化”和“凝固”两种物态变化,知道物质在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
这节课接着继续学习“汽化”和“液化”两种物态变化,进一步加深对一些生活现象的了解,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既符合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从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有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从知识和能力上看,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特别是在本学期第一章已经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本课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知道蒸发以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进一步加深与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并学会观察、解释生活中有关汽化、液化现象,进一步完善观察能力。
2.区别并说出沸腾、蒸发的现象与特点,掌握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3.通过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水的探究实验的过程,以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与方法。
2.经历小组讨论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的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合作、讨论、总结的能力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能大大提高,学生乐于探索自然,乐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重点难点】重点:1.探究水的沸腾;2.深刻理解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难点: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加以解释。
二 说教法直观教学法: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看不见为看见,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探究教学法:探究性活动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为学生验证假说提供的科学的方法。
三、汽化和液化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物态变化》中的第三节《汽化与液化》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探究水的沸腾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2、本节内容在初中物理体系中的作用、地位: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热学专题,它是我们后面学习热和能的基础,是温度计、熔化和凝固的继续,在科学探究实验中是很重要的。
而本节内容又与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学物理的乐趣。
本节内容以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为重点,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三、教学重点:知道蒸发的作用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难点:解释生活中蒸发快慢的事例四、教法:讲解法、实验法、讨论法、演示法等学法:探究式、合作式、讨论式等五、教学准备:温度计、酒精、铁架台、细线等六、教学流程:1、通过神奇的实验引入新课。
首先,教师演示实验:①用酒精棉在黑板上写下“液体”两个字,让学生观察两个大字的变化。
②向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放入热水中。
请同学们观察塑料袋的变化,学生很自然的就能说出来,塑料袋鼓起来了。
接着教师提出:你知道液体两个字到哪里去了吗?是什么使塑料袋鼓起来的吗?这样就会调动起来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
举这样的例子,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改精神。
学生就会积极的说:蒸发了,是酒精的气体使塑料袋鼓起来的。
2、新授:接着教师顺势就引入了汽化的定义:物质有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汽化和液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位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四章物态变化的第三节。
这个时期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探究方法,这节课通过学生自己组织动手做实验,总结沸腾、蒸发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及创新能力,进一步加深对一些生活现象的了解,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②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③知道蒸发可以致冷(2)过程与方法①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3. 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液体沸腾、蒸发时的特点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二、教法与学法分析教法:以引导探究法为主,并结合讨论法、演示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探究。
适当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的信息容量。
学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参与性学习,加强师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建构。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上课时,教师可以用棉花蘸酒精在黑板上写几个大字,让学生认字,在认字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字没有了。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自然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分组讨论解决问题1.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2.学生考虑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通过对这个现象的讨论分析,不难得出以下结论:汽化:液态──气态;3.学生分组讨论汽化现象实例,教师加以区分,引出汽化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三)新课学习1. 探究水的沸腾(1)对于水的沸腾,学生有相当的感性认识,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
汽化和液化——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热现象中的第三、四种物态变化,在初中物理探究实验中是十分重要的,而“水的沸腾”实验是物态变化中最基本的实验,它与生活及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相关联。
通过自主探究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并发现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教材还加入一些“小资料”,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沸腾基本特征和有关沸点知识。
2、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难点:观察现象与收集数据,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
3、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⑵过程与方法观察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主动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道理。
4、教具与学具演示器材:水槽、塑料袋、酒精、热水。
学生器材: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硬纸板盖、秒表。
多媒体:由于本节课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过程,所以没有使用多媒体。
二、说学法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社会”要求,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生活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道理。
注重科学实验,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自主探究为主。
三、说教法教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总结。
运用直观法、探究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本课按“设疑——猜想、假设——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验证——分析与论证——举例——解释现象——练习巩固”的模式展开教学。
(一)疑问引入1、提问:“黄山云海”是怎样形成的?2、演示实验:向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放入热水中。
然后把塑料袋从热水中取出再放入冷水中,请同学们观察塑料袋的变化,闻一闻、看一看塑料口袋内有什么?并猜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汽化和液化说课稿汽化和液化说课稿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汽化和液化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汽化和液化说课稿1一、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物理现象充满了好奇,充分的利用这一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好动手,但能力不强。
他们刚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掌握欠缺,要求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本课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第二节内容。
汽化与液化在生活中最为常见,与生活联系紧密。
与内能热量、分子运动论的学习也有联系;研究方法是很多探究的模式;能解释很多有关汽化和液化的热现象。
所以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教学重点。
2、教学目标根据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和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能区别物质三种物态:固态、液态、气态。
知道汽化与液化及对应的吸放热。
知道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知道沸腾现象、沸腾的特点和沸点。
进一步熟悉温度计的使用。
能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热现象。
(2)过程与方法经历水的沸腾的实验探究过程,观察液体沸腾时的现象和特点。
经历用图像描述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物理中常用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促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3、重点、难点与关键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1)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特点。
(让事实说话)(2)难点:有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
(学生的数学知识决定)(3)关键:做好水的沸腾实验。
三、选用的教具及设备(根据实验需要选择)酒精、水、温度计、烧杯、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打火机、平底烧瓶、水槽、玻璃导管、停表、课件。
四、教材处理本节内容安排两个课时连堂上,用实验导入,创设情景,从身边的物理现象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晒衣、晒农作物来归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做好沸腾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事实说出沸腾的特点;通过身边事例导出液化放热,汽化吸热;信息浏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