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自考生思修: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 格式:pptx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55
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
A.法治B.法律C.德治D.人治【答案】A【解析】法治是以民主为前提,以严格的依法办事为核心,以确保权力正当运行为重点的社会管理机制,它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标志,现代国家一般以法治及法治理念来治理国家。
2.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法治理念是()。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科学发展观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答案】D【解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法治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本质要求、价值追求、重要使命、根本保证等基本问题的集中概括和系统认识,它既吸收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的合理因素,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3.法治的核心是()。
A.民主B.严格的依法办事C.确保权力正当运行D.保障人民权益【答案】B【解析】法治即“法的统治”,它是以民主为前提,以严格的依法办事为核心,以确保权力正当运行为重点的社会管理机制,它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标志。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思想是()。
A.马克思主义B.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C.新中国民主法治实践D.毛泽东思想【答案】B【解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法治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本质要求、价值追求、重要使命、根本保证等基本问题的集中概括和系统认识。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为指导,既吸收和借鉴了世界法治文明的合理因素,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5.我国法治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怯》的提出B.各项法律的逐步完善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提出D.完整的礼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答案】C【解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提出,既是我国实行法治的必要步骤,也是我国法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6.1 复习笔记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治思维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含义及重要意义(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①法治的含义法治即“法的统治”,它是以民主为前提,以严格的依法办事为核心,以确保权力正当运行为重点的社会管理机制,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标志。
②法治理念的含义法治理念,即理性化的法治观念,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之中,引导人们进行法治实践的相关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思想认识的总称,也是一种有关通过法律制约权力和保障权利的理性化的法律意识。
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含义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法治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本质要求、价值追求、重要使命、根本保证等基本问题的集中概括和系统认识。
b.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为指导,以新中国民主法治实践为基础,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的合理因素,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2)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提出,标志着党和政府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了更为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对执政规律、治国方略有了更为深刻而成熟的认识和把握。
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提出,既是我国实行法治的必要步骤,也是我国法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提出,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地走上法治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人类法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创造了全新的法治意识形态,形成了人类法律思想领域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共存的总体格局,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法律思想和法治理论的内涵。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可以集中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内容。
(1)依法治国①意义依法治国,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从而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治思维
(1)法治理念
法治理念,即理性化的法治观念,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之中,引导人们进行法治实践的相关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思想认识的总称,也是一种有关通过法律制约权利和保障权利的理性化的法律意识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法治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本质要求、价值追求、重要史命、根本保证等基本问题的集中概括和系统认识。
(3)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仰来认识事物、判断事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二)依法治国的目标与原则
(1)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2、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3、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4、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2)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要结合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1、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
2、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3、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2)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1、坚持依法执政
2、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3、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4、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梳理绪论1、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
法律素质是人们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素养和能力。
(基本要素:法律知识,法律观念,用法、护法能力。
)关系:人生需要道德,也需要法律。
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协同发挥作用。
A.法律是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有力保证和依靠。
B.道德是执行法律的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解决举什么旗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解决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的问题(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解决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4)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解决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3.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第一,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积极努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做贡献。
第一章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1、理想的含义、信念的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
2、理想信念的基本特点(1)理想信念具有思想性与实践性;(2)理想信念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3)理想信念具有多样性与共同性。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2015版第六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法律的概念及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我国宪法与法律部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使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体系及运行机制,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理念,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掌握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重点:1、法律的含义和特征;2、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3、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加强法律修养。
教学难点:1、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2、怎样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导入新课:复旦投毒案20XX年4月16日,上海,20XX年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去世。
黄洋的被害,令与他同专业的同学难以相信。
黄洋是四川自贡人,家境贫寒,但个人非常努力,成绩也很优异。
他是为了给母亲治病,才立志学医的。
平时在班级里,他勤奋好学,多次获得学校奖学金。
据了解,他母亲的手术费都来自他的奖学金。
在他喝到有毒水时,感觉到异样,特意倒掉了原有的水并清洗了饮水机。
以防同室其他同学喝到。
被害人黄洋生前照导入新课:复旦投毒案20XX年4月19日,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 案犯罪嫌疑人林森浩。
20XX年11月27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将正式开庭审理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林森浩涉嫌以投毒方式故意杀人案。
经警方初步查明,林森浩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20XX年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内。
导入新课:复旦投毒案20XX年,林森浩因成绩优异被中山大学推荐,免试进入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研究生,并在中山医院见习。
在此期间,林森浩依然保持不错的成绩,并在研究生学生会担任干部。
在复旦的校外冠名奖学金名单中也有林森浩的名字。
林森浩曾在自己的书中写下“我热爱医学,立志献身医学事业,为祖国医学发展与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身” 这样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