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 格式:docx
- 大小:23.49 KB
- 文档页数:4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作业设计教材来源: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版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下)第五单元主题:三角形适合对象:四年级一班学生作业性质:课后作业设计者:一、作业目标1、会判断两点间哪条线段最短,并会说明理由;2、会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得与大于第三边”解决生活中得实际问题。
题目序号 1 题型问答题作业题指标目标指向能力层级题目难易度完成用时(分钟)目标1 基础容易3分钟图书馆小明家学校题目序号 2 题型判断题作业题指标目标指向能力层级题目难易度完成用时(分钟)目标2 基础容易3分钟(1) 6cm ,4cm, 3cm ()(2) 1cm ,2cm, 3cm ()(3) 5cm ,7cm, 11cm ()(4) 5cm ,5cm, 5cm ()题目序号 3 题型解决问题作业题指标目标指向能力层级题目难易度完成用时(分钟)目标2 拔高题适中5分钟3 43 5 3题目序号 4 题型解决问题① 3 3 3作业题指标目标指向能力层级题目难易度完成用时(分钟)目标2 拔高题适中2分钟4、一个巨人得腿长就是1m28cm,她一步能走3m吗?为什么?能摆出()种三角形题目序号 5 题型解决问题作业题指标目标指向能力层级题目难易度完成用时(分钟)目标2 拓展题较难5分钟长就是多少厘米?最短就是多少厘米?(取整厘米数)三、评价标准1、第1题能准确判断走中间得线段最短,并能说出判断理由就是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第2题能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得与大于第三边准确判断哪组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
3、第3题能选择合适得小棒围成不同得三角形。
4、第4、5题能根据三角形得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得实际问题。
四、评价、反馈得形式及其合理性分析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反馈。
采用书面评语与等级评价相结合得评价方式对学生得作品进行评价。
这种反馈形式能够比较全面得了解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知识得掌握情况,也就是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得培养与提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会用三角形的特性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教材中,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来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讨论的能力,对于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来加深。
同时,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和定理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来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概念,并能运用三角形的特性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来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概念,并能运用三角形的特性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图片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讨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的特性。
3.讲解:教师讲解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定理,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4.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定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一个知识点。
在学习这个知识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概念,以及角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解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学会用三角形的特性来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
这个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过渡,既巩固了之前学过的知识,又为之后学习更复杂的几何知识打下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点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例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知道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学生能运用三角形的特性来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能运用三角形的特性来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
2.教学难点: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如何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图形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己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3.采用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4.采用讲解法,教师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模型、线段等教具。
2.准备PPT,内容包括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实例讲解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三角形和线段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特点和关系?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难点: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一些基础知识,如三角形的定义、分类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模型,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生:我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很好!这就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引导学生通过操作验证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生:我发现,只要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拼成一个三角形。
师:很好!这说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成立的。
3.巩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师生共同完成课本P44例1。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44,我们一起完成例1。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44练习题。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课本P44的练习题,巩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4.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问题(1)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是3cm、4cm、5cm,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生:周长是3cm+4cm+5cm=12cm。
师:很好!这就是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45练习题。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课本P45的练习题,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问题。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这个性质对于我们解决实际问题非常有帮助。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灵活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6.作业布置(1)完成课本P46练习题。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四、板书设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课时2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课时2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这一内容不仅是进一步学习四边形、多边形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交流能力,他们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来加深。
此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各有差异,需要在教学中给予不同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2.教学难点: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课时2三角形三边的关系PPT。
2.教学素材:三角形模型、直尺、剪刀等。
3.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4人。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如自行车三角架、三角尺等,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素材,让学生观察并尝试找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5.1《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三边关系》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中的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教材通过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这一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图形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各有不同,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难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活动教学: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3.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相关教学资料。
2.三角形模型、尺子、剪刀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点,引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规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
3.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三角形模型和工具,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验证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掌握程度。
5.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三边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三角形三边关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