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理论争鸣_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理论争鸣_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理论争鸣_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理论争鸣_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

p舒建中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理论争鸣:结构主义、功能主义

和新功能主义

[内容提要]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发展中国家长期追求的战略目标,其实质就是对现行国际经济制度规则进行改革,以平等地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围绕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理论争鸣则为深入思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有效途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迪。

[关键词]国际经济新秩序结构主义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

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09)1-0106-05

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发展中国家长期追求的主要战略目标,也是中国对外经济战略的一项基本政策。随着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蔓延,改革现行国际经济制度规则、寻求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再度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议题。在此背景下,梳理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围绕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争论,无疑将为深入思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有效途径提供有益的理论启示。

结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结构主义理论/集中体现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诉求中0[1]429,是发展中国家倡导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结晶,其

收稿日期:2008110120

本文是/985工程0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0项目子课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舒建中,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210093。主要倡导者是以劳尔#普雷维什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学者。概括地讲,结构主义的理论观点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关于国际经济旧秩序的结构失衡。结构主义认为,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特征就是结构性不平等,这种结构性不平等主要体现在:1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和国际生产体系。结构主义指出,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使发展中国家沦为发达国家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供应地以及工业品销售市场,而发达国家则完全控制了工业产品以及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单一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成为羁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o不平等的国际贸易体系。结构主义认为,发达国家主导控制的国际贸易秩序及其规则体系具有明显的亲西方属性,致使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完全被冷漠甚至边缘化0[2]97;而且,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关系中所奉行的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限制和歧视亦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贸易发展。?不平等的国际金融体系。结构主义强调,战后国际金融体系的两大基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

)

106 )

银行)))完全为发达国家所控制,而发展中国家则难以参与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以及国际金融事务的决策。[3]不仅如此,发达国家主导控制的国际金融机构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时还常常附加苛刻的条件,因此,不平等的国际金融体系同样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国际经济旧秩序的结构性不平等,结构主义坚信对现行国际经济制度必须予以改革和调整以平等地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换言之,对国际经济关系不平等性的思考/构成为发展中国家倡导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础0[4]153。

(2)关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原则目标。1974年,联合国先后通过了由普雷维什担任秘书长的联合国贸发会议主持起草的5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6和5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行动纲领6以及5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6等三份/体现结构主义理论精髓0[5]298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纲领性文件。从总体上讲,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是:1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原则宗旨是主权平等、相互依赖、合作互利和共同发展。o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以实现公正合理的国际分工,鼓励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通过削减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以改善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机会,确立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以普遍性、非互惠和非歧视原则为基础的普遍优惠制度(普惠制),多边贸易谈判应遵循对发展中国家的非互惠的优惠原则。?改革国际货币金融制度以使发展中国家充分参与国际金融决策,增加发展中国家的特别提款权分配及发展贷款,减轻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制订跨国公司国际行为守则以规范跨国公司的投资活动,促进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投资。?制订国际技术转让行为守则,促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技术转让。根据上述原则,结构主义强调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关键意义就在于:首先,/国际经济新秩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促进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0并/推动发展中国家更好地融入世界市场0[6]129。其次,国际经济新秩序将依托于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0,因此,寻求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方案应综合评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平衡0[4]147,进而促进所有国家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发展。总之,国际经济新秩序旨在/克服现行国际经济关系体系中的主要缺陷0,从根本上讲是/要求在现行制度框架内对有关的程序和安排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0[7]39。由此可见,结构主义的理论解读阐明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实质,即国际经济新秩序并非是对现行国际经济规则的全盘否定,而是要求进行制度改革以便发展中国家能够平等地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进而推动世界经济的均衡发展。

毫无疑问,结构主义有关结构性不平等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规则体系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由此为国际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结构主义理论一再强调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原则宗旨是平等互利和共同发展,实现途径则是寻求对现行国际经济制度规则进行必要的改革以平等地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就意味着国际经济新秩序应兼顾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利益平衡,促进世界经济的均衡发展。由此可见,结构主义理论对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阐释无疑准确把握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真实内涵,并为发展中国家寻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理论指导。

功能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对于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发达国家作出了不同的反应,发达国家学术界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形成了拒绝主义、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等不同观点。尽管拒绝主义的观点影响甚微,但在评论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之前仍然有必要对其加以简要分析。

拒绝主义(Rejec tionism)明确表示拒绝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经济增长五阶段论的倡导者沃尔特#罗斯托甚至声称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基于错误的知识观念、错误的议事日程、错误的谈判论坛和错误的谈判角色0[8]31。拒绝主义的依据主要是:1.现行国际经济秩序在规范和效率方面均是

)

107

)

无可挑剔的,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或贫困是由发展中国家自己造成的,因此没有权利提出任何要求。[9]61,632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和利益需要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只是暂时现象。[10]193-194基于此,拒绝主义认为发达国家应明确反对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所有要求。

毫无疑问,拒绝主义的观点和理论依据均不符合客观实际且明显失之偏颇,因此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是应和者寡,对有关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理论争鸣并未产生意义重大的影响。

在围绕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辩论中,代表西方发达国家立场的典型观点就是功能主义。从总体上讲,功能主义理论对国际经济新秩序持否定态度,认为国际经济新秩序/即使不是完全不切实际的,至少也是毫无效率的0[1]435。相互依赖理论的奠基者理查德#库珀更是坚信/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有关方案包含着难解的悖论0,在关注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同时却忽视了发达国家的利益,结果只能是导致矛盾和冲突。[11]116-117具体地讲,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功能主义声称世界经济秩序/并没有导致结构性不平等0,发展中国家已经从世界市场和国际投资中获得了利益,因此,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想缺乏起码的道义依据。与此同时,功能主义强调发展中国家自身应当为经济发展作出积极努力,而发展中国家国内发展政策的选择将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国际规则调整充其量不过是辅助性的措施0[1]437,因此,借助于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实现经济发展的设想实际上回避了发展中国家理应承担的主要责任。

其次,功能主义坚信现行国际经济秩序基本上是平等公正和富有效率的。功能主义认为现行国际经济秩序/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具有积极价值0,如果按照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原则重塑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将得不偿失0[12]28。功能主义承认现行国际经济秩序并非尽善尽美,需要作出特定的渐进式改革,而改革的最佳方法就是尽量将发展中国家纳入现行国际经济体系以/确保该体系的持续运转及其价值观念和制度规范的完整性0[9]64-65,179。/嵌入式自由主义0理论的首倡者约翰#鲁杰认为,/自60年代初期以来,现行国际货币和贸易机制已经作出了一系列特别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调整0,目的就在于体现发展中国家的要求,[13]38,42这就意味着现行国际经济秩序所包含的制度规则可以在渐进式改革的基础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关切。

第三,在承认现行国际经济规则需要作出渐进式改革的同时,功能主义强调南北谈判应以功能性标准作为指导原则,将关注的重点聚焦于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才能解决的全球性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全球议程0问题,诸如粮食问题、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等。[9]65-66功能主义指出,现行国际经济秩序面临着全球议程的新挑战,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构成现行国际经济秩序基础的专门性多边制度在应对全球性问题上亦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功能主义认为迎接全球议程挑战的关键并不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是加强现行国际经济秩序及其规则体系、尤其是功能性的多边制度如关贸总协定制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1]437-438,444

功能主义完全站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立场上,对现行国际经济秩序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作出了有失公允的评判。首先,功能主义竭力否认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不平等性,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其次,功能主义夸大了现行国际经济制度规则的作用。第三,功能主义注意到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因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功能主义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与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不平等是密切相关的,治理全球性问题的根本途径仍然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均能平等参与全球议程的谈判,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第四,尽管功能主义有关渐进式改革的主张旨在维护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完整性,而非从根本上解决世界经济的均衡发展问题。但渐进式改革的思路却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中国家寻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应当承认,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不可能

)

108 )

一蹴而就,因此,渐进式改革就成为发展中国家现实的政策策略选择之一,这就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谈判与制定,以国际经济新规则的阶段性成果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新功能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新功能主义对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均提出了质疑,认为结构主义有关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计划是/不切实际的0,理由是:结构主义没有考虑到南北方之间广泛而紧密的联系,连接南北关系的纽带是相互依赖而非依附,南方和北方共享的利益与义务必须成为全球改革的基础;结构主义的观点是肤浅的,它忽视了远比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价值观念如全球环境保护和世界和平等。与此同时,新功能主义亦批评功能主义是/基于狭隘的相互依赖理念0,主要表现在:功能主义以国家利益代替了全球利益和人类利益,且零碎的渐进式改革将难以赢得南方的合作;功能主义所主张的基于北方主导的专门性多边制度的改革方案不足以应对全球挑战,因而不值得信赖。[1]448在批评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基础上,新功能主义就全球改革提出了进一步的观点:

首先,新功能主义从南北之间相互依赖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南北关系。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勃兰特委员会)报告明确指出,当今世界面临诸多全球性问题,国际体系的相互依赖亦明显增强。就南北关系而言,/离开了北方,南方就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同样,北方的繁荣也有赖于南方取得更大的发展0,因此,/发展意味着相互依赖,这两者都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0,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全球责任0[14]8,23-33。

其次,新功能主义明确提出了全球改革的主张。新功能主义着重指出,现行国际经济秩序及其规则体系是不公平的,发展中国家实际上没有平等获益的机会,因此,必须通过全球改革以增进全球范围的公平程度。[9]70-72简言之,全球改革/必须遵循权利与机会平等的原则,进而达成公平的妥协以消除严重的不公正并促进世界各国的相互利益0。勃兰特委员会报告同时强调,解决全球公平问题、实现全球改革的途径应是南北对话与合作,而不是南北对抗。[14]11,18-22

第三,新功能主义坚信全球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0。在关注全球公平问题的同时,新功能主义强调国际经济体系的改革应超越纯粹的经济增长并致力于寻求生活必需品的公平分配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0,因为/人的基本需要0体现了南北双方的共同利益。[1]450-451新功能主义认为,/人的基本需要0包括三个核心内容:食物营养、医疗卫生和基础教育;只有将全球改革与/人的基本需要0结合起来,南北谈判才能取得富有成效的进展;而作为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发展中国家亦应承诺进行相应的国内改革。不仅如此,新功能主义还强调了全球改革对于南北双方的政治和战略意义,认为全球公平和/人的基本需要0的满足是确保世界和平与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9]291-292,301[14]15-16

新功能主义从全球公平、尤其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0的视角提出了全球改革的主张,因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新功能主义对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质疑仍有待商榷。首先,新功能主义认为现行国际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公平的,这一观点与结构主义对国际经济旧秩序的认识基本相同,但新功能主义有关国际经济新秩序没有考虑到南北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论述却是缺乏说服力的。实际上,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原则宗旨就是相互依赖、平等互利和共同发展,发展中国家亦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以寻求同发达国家展开全球谈判,只是由于发达国家的阻挠,围绕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全球谈判才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其次,新功能主义明确提出了全球改革的主张,但其目标并不是支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是致力于全球公平、尤其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0。从长远来看,满足/人的基本需要0显然是符合南北双方的共同利益的,就这个意义而言,新功能主义的全球改革目标无疑具有合理的内涵。同时应当看到,/人的基本需要0的满足除了发展中国家必须奉行积极

)

109

)

有效的国内政策外,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发展中国家获得平等发展以及国际经济的平等获益的机会,关键环节就是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换言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全球公平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0的制度基础和前提条件。由此可见,新功能主义着眼于全球公平和/人的基本需要0无疑是值得借鉴的,但离开了世界经济、包括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共同发展,/人的基本需要0的满足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即使从全球公平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0的角度看,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仍然是一个必要步骤。

综上所述,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的不同观点表明:国际经济新秩序不仅体现为南北之间的谈判过程,而且还/彰明较著地展示了有关世界经济关系的现实与预期的基本结构的理论争鸣0[15]258-259。结构主义揭示了国际经济旧秩序的结构性不平等,阐明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真实内涵,从而为发展中国家倡导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但结构主义对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政策策略却未能作出充分完整的论述,发展中国家因此必须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不断探索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有效途径。功能主义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考虑为出发点,竭力维护国际经济旧秩序及其规则体系,并由此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反对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理论依托;尽管如此,功能主义有关渐进式改革的观点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策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示。新功能主义剖析了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公平性质,同时又对国际经济新秩序提出了质疑,并从全球公平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0的角度阐述了全球改革的主张;尽管新功能主义未能就全球改革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但全球改革的倡议仍然为发展中国家从更深远的层面思考国际经济新秩序提供了新的视角。

注释:

[1]Doyle M W.Stalemate in the North-South Debate: Strategies and the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World Politics,1983,35(3)

[2]Loxley J.Interdependence Disequilibrium and Growth: Reflections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North-South Relations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Ottawa:IDRC,1998

[3]黄瑞玲,黄忠平1复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与中国对策1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6):52

[4]Haq M ul.The Poverty Curtain:Choices for the Third World.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6

[5]Gilpin R.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

[6]Rist G.The No-t So-New International Order P P Ghosh P K,ed.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A Third World Perspective.Westport:Green wood Press,1984

[7]UNC TAD.The Elements of the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P P Sauvant K P,Hasenpflug H,eds.The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Confrontation or Cooperation between North and South?.Boulder:Westview Press,1977

[8]Rostow W.Beyond the Official Agenda:Some Crucial Issues P P Hansen R D,ed.The Global Negotiation and Beyond: Toward North-South Accommodation in the1980s.Austin:The Universi ty of T exas Press,1981

[9]Hansen R D.Beyond the North-South Stalemate.New York:M cGraw-Hill Book Company,1979

[10]Tucker R W.The Inequali ty of Nations.New York: Basic Books,Inc.,1977

[11]Cooper R N.A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for Mutual Gain.Foreign Policy,1977(26)

[12]Spero J.The Global Negotiation:Agenda,Progress, and Problems P P Hansen R D,ed.The Global Negotiation and Beyond:Toward North-South Accommodation in the1980s. Austin:Th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1

[13]Ruggie J G.Another Round,Another Requiem? Prospects for the Global Negotiations P P Bhagwati J N,Ru ggie J G, eds.Power,Passions,and Purpose:Prospects for North-South Negotiations.Cambridge:The MIT Press,1984

[14]Independent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ssues(B randt Commission).North-South:A Programme for Survival.Cambridge:The MIT Press,1980

[15]Cox R W.Ideologies and the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Reflections on Some Recent Literatur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79,33(2)

(责任编辑:张业亮)

)

110 )

结构功能主义 与 冲突理论分析

结构功能主义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就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为结构功能主义的形成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这一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 个子系统(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之一。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结构单位。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1)适应;(2)目标达成;(3)整合;(4)潜在模式维系。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是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四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以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冲突理论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西方社会学流派。以率先反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而著称。它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变迁。 作为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冲突现象,曾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社会理论家的广泛关注。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以T.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成员共同持有的价值取向对于维系社会整合、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将冲突视作健康社会的“病态”,努力寻求消除冲突的机制。50年代中、后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暂稳定的消退和冲突现象的普遍增长,一些社会学家开始对帕森斯理论的精确性产生怀疑。他们吸取古典社会学家,特别是K.马克思、M.韦伯、G.齐美尔等人有关冲突的思想,批评和修正结构功能主义的片面性,逐渐形成继结构功能主义学派之后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学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L.A.科瑟尔、L.柯林斯,德国的R.达伦多夫,英国的J.赖克斯等。

4帕森斯结构功能.

第九章结构功能主义 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社会学界长期占有支配地位,30年代中,米德的去世和帕克的去职,使芝加哥社会学系从此一蹶不振,失去其在美国社会学界的领导地位。 二战结束后,人们渴望建立没有战争,没有社会冲突的理想世界,这与帕森斯在其理论中试图得出的解释本世纪上半叶社会行动中的非理性,建立新的道德伦理的结果和愿望相吻合。帕森斯构筑了结构功能主义大厦,使他成为西方社会学理论界倍受推崇的人物,他希望其社会学理论不仅能解释社会现象,而且能在意识上为社会整合作出贡献,他企图排除个人偏见,解释集体的秩序和规范。 1937年,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的出版,可以说是美国社会学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它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即功能分析的道路;代表了一种方法的转折,即从早期美国社会学主导的个人主义的社会心理学向反心理学的整体论方法的转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功能主义已成为主要的社会学范式。到了50年代,功能主义不再被人看作仅仅是诸多社会学方法之一,而是被视为唯一的社会学方法,一直到60年代中期,功能主义主导了美国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方向,帕森斯占核心地位。 第一节结构功能主义的特征及其思想渊源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特征 在研究的基本假设上,在使用的概念上,以及在分析方法上,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 首先,在研究层次上,结构功能主义通过强调“系统”范畴而将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把研究重点放在社会上。 其次,在研究方向上,结构功能主义代表着一种与历史进化论和传统因果论不同的研究方向,结构功能主义强调和侧重的是社会系统的现存结构及其中维持系统生存中所发挥的社会效果。 再次,在研究主题上,基本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为了维持其存在,有那些基本条件必须得到满足以及这些条件是如何得到满足的?任何现存社会都具有一些基本的制度模式(结构),而这些制度模式之间发生着相互支持的关系(功能),从而保证了社会系统的生存。 最后,一种共有的功能分析方法。 二、结构功能主义的思想渊源。 (一)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 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把社会跟生物有机体作类比,而这种类比方法可追溯到孔德,斯宾塞。1.孔德中其著作中,明确使用典型的生物学概念去说明社会,将结构分成要素,组织和器官。如家庭-细胞,阶级-专门组织,城市和社区-实际器官。 2.斯宾塞预示了现代功能主义的主要特征。他明确指出,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其发展是从简单结构到复杂结构,从同质结构到异质结构的过程;结构各部分之间具有不同的功能并相互依存,认为社会是一个以部分与整体之间分化与合作为特征的结构体系。 3.迪尔凯姆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的影响最为突出。 A.强调社会的整体性质。各种社会组织的存在,仅仅是为了满足特定社会的需要。 B.社会团结和社会整合问题。 C.将因果分析法与功能分析分开。揭示它们对建立社会普遍和谐的功能。 (二)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要不是人类学家把功能主义看作是分析简单社会的有力工具,功能主义早就随着迪尔凯姆消亡了,两位人类学家使得功能主义作为一种表述明确的方法占据了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

论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论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杨方 “结构—功能主义”中的“结构”是指系统中具有自身独特属性的各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 而“功能”是指结构内部的各种成分与外部情景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职能。 二、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内涵 (一)社会行动理论。帕森斯认为,社会行动的基本单位是行动单元,任何行动单元都可以分解为以下要素:一是行动目标,即行动者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二是手段,即环境状态中行动者可以控制利用的那些促成其实现目标的工具性要素。三是条件,指状态中行动者无法控制和改变的那些阻碍其实现目标的客观要素。四是规范取向,指行动者在确立目标、选择手段、克服障碍时所遵循的社会标准。譬如说,一个人开汽车去打鱼。 但是社会行动理论的分析重点不是各个行动单元,而是行动系统。行动系统指行动者与其环境状态之间发生的某种稳定的相互关系。行动系统分为:行为有机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四个子系统。帕森斯认为,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分别承担四种不同的功能: 行为有机系统承担“适应”( adaptation - A) 功能,这个功能将保证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 人格系统承担“目标达成”( goal attainment -G) 功能,即确定系统目标的次序并调动资源和引导资源去实现整个大系统的目标。 社会系统承担“整合”( integration - I) 功能,即使系统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具有功能的整体。社会系统在四个子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行为有机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是社会子系统的“环境”。 文化系统承担“模式维持”功能,即“潜在的模式维持( 1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 - L) ———紧张关系的管理”功能。它有双重功能: 一是确保行动者在系统中积极的扮演他们的角色,或者是维持系统的公认价值体系保持制度的统一性; 二是为内部的紧张关系管理提供运作机制,稳定社会的紧张状态。

第九讲 结构功能主义

第九讲结构功能主义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特征及其思想渊源结构功能主义是二战后在美国崛起的最重要的社会学流派。从战后一直到60年代在美国社会学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特征 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于1945年首先提出来的。在他的倡导下,结构功能主义在美国得到广泛的传播,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结构功能主义者尽管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分歧很大,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 在研究层次上,结构功能主义通过强调 “系统”范畴而将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 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把研究重点放在 社会上。结构功能主义继承了杜尔干的 整体优先于个体的立场。 2. 在研究方向上,结构功能主义代表着一 种与历史进化论和传统因果分析论不 同的研究取向。在解释社会现象时,结

构功能主义强调和侧重的是社会系统 的现存结构及其在维护系统生存中所 发挥的社会效果。 3. 在研究主题上,结构功能主义致力于回 答的最基本问题就是,一个社会系统为 了维护其存在,有哪些基本条件必须得 到满足以及是如何满足的。 凡是有助于系统存在的因素、机制和过程都得到突出的强调和优先考虑,经 常使用的概念有:秩序、均衡、适应、 稳定、整合等,而相反的概念比如冲突、 压力、失调等,都未给予重视。有维护 现状的保守倾向。 4. 功能分析方法。 (二)思想渊源 1. 早期社会学家的影响 孔德、斯宾塞、涂尔干 2.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的影响 马林诺夫斯基(1884-1942)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现象最终根源于个人的那些长期存在和经常需要的生理和

心理需求。社会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制度、观念、信仰以及物质设施都与某项确定的需求相对应,是人们为满足特定的需求而创作出来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功能普遍性和功能不开缺少性两个假设。即功能普遍地存在于任何文化现象中,任何文化都发挥着不能为其它文化要素所代替的必不可少的功能。 布朗(1881-1955) 布朗师承涂尔干,强调社会的整体形状,认为功能分析不能脱离结构分析。布朗把功能活动定义为文化活动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对维持社会结构的存续所作出的贡献。因而文化现象所具体的功能不是满足了个人的需求,而是表现为它满足了社会整体的需求。布朗提出了功能统一性的假设。即社会整体是一个功能统一体,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不会产生不可调节的冲突。 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所提出的三条假设成为了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前提。 二,帕森斯的理论学说

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结构功能主义,名谓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实为一种广义的方法,这种方法只不过是社会学早已存在的对社会所做的普遍的、明确的科学分析的同义语,而这种科学分析方法,可以从功能主义开始说起。 一、理论发展: (一)早期理论渊源 功能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从生物学占据统治地位的19世纪发展起来的。那时有关人体、微生物以及遍布全球的动植物的知识不断增长。孔德和斯宾塞提出了功能主义的最基本原则:社会与生物有机体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这一观念中包含了三个要点: 第一,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一样都具有结构。一个动物由细胞、组织和器官构成;与其类似,一个社会由群体、阶级和社会设置构成。 第二,与生物有机体一样,一个社会要想得以延续就必须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例如,一个社会必须要有能力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食物和自然资源,并且将它们分配给社会成员。 第三,与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相似,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也需要协调地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受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的影响,斯宾塞和他的追随者们都坚持任何系统都会自然地趋向均衡或稳定的观点,同时,社会中的各部分对社会的稳定都发挥了一定的功能。因此,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社会是由在功能上满足整体需要从而维持社会稳定的各部分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 后来的一些学者吸收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相似”这一功能主义的基本思想,并且对其进行了提炼和补充。从不严格的意义上可以说,孔德、斯宾塞开创了结构功能主义的先河。 (二)传统功能主义 1、强调社会的整体性质,即通过揭示带有整体性的“社会事实”研究各种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而且他还把社会组织和价值系统对应起来,研究社会组织与价值系统的在联系。 2、杜尔克姆社会学的一个重点是社会团结和社会整合问题,他对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强调被后来的结构功能主义所继承。 3、杜尔克姆是第一个将因果分析方法和功能分析方法严格加以区分的人。杜尔克姆指出了功能关系和因果关系的不同,用实际研究和统计分析证明功能分析的重要性。 杜尔克姆的功能主义又影响了两个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他们二人给社会学提供了新的概念和分析方法,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在对土著部落社会中创造性地运用了结构——功能分析,为后来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布鲁纳的教学理论

四、布鲁纳的教学理论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论是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大教学论之一。创立者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新教学论思想家杰罗姆·布鲁纳(J.S.Brunner,1915~)。他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位杰出的教育改革家。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论较为明显地体现了时代精神。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大规模进行教育改革的产物。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紧密结合的结晶。布鲁纳首先是一位心理学家,1965年曾担任美国心理会主席。他对动物行为、人的感知觉、人对知识的理解与获得知识的过程等心理学问题皆有独特见解。但他又是一位教育学家,尤其是出色的教学论专家。战后他敏锐地将所专长的心理学理论与当时的教育教学问题相结合,深入研究人们关注的各种教学论课题,诸如智力发展、认知过程、课程编制、教学法改革等等,并提出许多闪光思想,从而创立了结构主义教学论流派,受到世界各自教育界的瞩目。 其主要思想体现在布鲁纳的三本教育代表论著中:《教育过程》(1960年),《教学论探讨》(1966年),《教育的适合性》(1977年)。西方教育界人士声称,《教育过程》是“有史以来教育方面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一本书”。正是在这部“划时代的著作”中,布鲁纳阐明了结构主义教学论的实质:学习就是建立一种认知结构,就是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为此,他提出著名的“三个任何”的观点,即任何学科的基本结构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 布鲁纳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 1、要学习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认为美国当时的中小学教学内容,由于受到杜威经验论的影响,片面强调具体事实和个人经验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价值,因此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他主张提高教学内容的学术水平和抽象理论水平,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即“不论我们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什么?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如何形成的?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者是谁?后来继承和发展这是谁? (1)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自191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此外,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之职。皮亚杰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为了致力于研究发生认识论,皮亚杰于1955年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并任主任,集合各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学者研究发生认识论,对于儿童各类概念以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2)基本观点: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假设是: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成熟论者所强调的),也不起因于客体(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相比之下,学习从属于发展。皮亚杰不认为认识的生长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是强调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皮亚杰坚持认为,只有在学习者仔细思考时才会导致有意义的学习。学习的结果,不只是知道对某种特定刺激作出某种特定反应,而是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决定学习的因素,既不是外部因素(如个体生理成熟),而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他看来,对儿童思维运演变化过程的描述,本身就构成了对学习的解释。 (2)维果斯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1896-1934),白俄罗斯人(Belorussia),前苏联(俄国)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毕生从事心理发展问题,重点是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生和发展。他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维果茨基与A.H.列昂节夫和A.P.鲁利亚等人由此形成了一个极有影响的文化历史学派——“维列鲁学派”,在30年代显得特别活跃。维果斯基是一位极有才华的学者,他既提出了有独到见解的理论,又创造性地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在思维和语言等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中,他提出的观点和应用的方法都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在苏联心理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1)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2)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因为个体先前的经验毕竟是十分有限的,在此基础上建构知识的意义,无法确定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 (3)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并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4)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化,学习情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独特性,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是?

阿尔蒙德结构功能主义

阿尔蒙德结构功能主义 美国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是政治发展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创立了政治学的结构一功能主义学派,主张政治发展就是政治功能的发展,强调政治结构与功能的相互适应,把结构分化当做政治功能发展的基本方式,通过结构分化达到一个政治体系的体系、过程和政策三个层次的政治功能的完善,最终实现该政治体系的政治发展。阿尔蒙德的政治发展理论,是20世纪晚期的一代政治学家对人类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过程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结晶。作为发展政治学的三大流派之一,政治发展理论对当代比较政治学,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研究,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阿尔蒙德是结构一功能主义政治学家,主张把人类社会出现过的所有政治共同体抽象为具有相同结构和功能的政治体系,并以此考察各个政治体系的政治发展即结构实现功能的情况。“政治学如要有效地解释各类社会中政治现象,而不论这些社会的文化、现代化程度和规模如何,就需要提出一个更加综合的分析框架。”在阿尔蒙德结构一功能主义概念框架下,一切政治体系都具有相同的功能和结构层次。首先,任何政治体系都具有相同的政治功能,也必须履行相同的功能,尽管履行的频度和结构不同。“任何政治体系所发挥的功能都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考察,即体系层次、过程层次和政策层次。“我们确定政治体系的概念以及政治功能分类的方法,本身就意味着所有的政治体系都必须包括这些功能的发挥。”。体系功能是指体系的维持和适应,包括政治录用、政治社会化和政治交流。过程功能是一个政治要求和支持转换成权威性政策的功能,它反映的是社会上的个人和集团参与政治决策和执行决策的实际状况,包括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裁决。政策功能则反映政治体系实际作为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各个政治结构和组织的政策倾向和重点、政治输出(提取、分配、管制和象征)、政治结果(福利、安全和自由)和反馈。《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指出,阿尔蒙德等人“采用了一种功能三分方案。一系列系统功能(社会化、政治录用、政治沟通)描述了一个政治系统自身维持、适应变化的种种方式;一系列过程功能(利益表达和聚合、决策、政策实施和裁定)描述了一个政治系统是如何决策的;一系列政策功能(提取、限制、分配和象征性输出)描述了政治系统对社会和国际环境的影响.。三个功能层次不分先后,同时并存,涉及输入、转换、输出、结果和反馈五个环节,共同构成了每个政治体系的功能体系。其次,所有的政治体系(如图1)尽管各自的专门化水平不同,但为实现自身的目标和功能,都有相同的体系、过程和政策三个层次的结构,并且所有的政治结构都是多功能的。阿尔蒙德的政治发展理论是建立在他的结构一功能主义基础之上的。在此理论框架下,政治发展的问题被归结为结构如何适应功能的需要并不断调整自身以实现功能的问题,而结构调整自身实现功能的方式就体现为结构分化。从这个角度看,政治发展理论就体现为结构分化的理论。“我们使用了政治发展一词,来指在社会经济现代化较为广泛的环境中已经和正在发生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政

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pdf

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 一、赞科夫的教学理论: 赞科夫(1901-1977)是苏联的教育学家与心理学家,他从1957年后,在小学进行了“教学与发展”的试验,“致力于探求新的途径”,“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他所指的学生的一般发展,不等同于智力的发展,它包括了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而心理的发展,他认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力、思维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三个方面来实现。 在教学理论方面,他主张教学应推动发展前进,“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赞科夫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一个是现有发展水平,即学生已经达到的,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个是最近发展区,即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它介于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和现有发展水平之间。他认为教学应为学生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它的现有发展水平。他认为“教学结构是学生一般发展的一定过程发生的原因”“教学的结构是因,学生的发展是果。这种因果联系很重要,因为它能决定学生的发展进程”。 为此,赞科夫经过长期的教学实验和理论总结,提出五条教学原则: ①高难度进行教学 高难度含义之一是,加大教材难度,更新教学内容,体现近代科

学技术的进步,以充分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望和认识的可能性。因为“儿童的智力也像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以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它就会萎缩、退化。”即是说,教学要为儿童的精神成长提供足够的食粮,不要使他营养不良。 高难度的另一含义是要学生通过努力克服困难,把精神力量发动起来,促进一般发展。教学应该创造最近发展区,让儿童努力思考,经教师的指导,由现有水平而发展到“最近发展区”。 ②高速度进行教学 “以知识的广度达到知识的巩固性”,要求教学“不断地向前运动,不断的以各方面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智慧,能为学生越来越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创造条件,因为这些知识被纳入到一个广泛开展的体系中。” ③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 “理论知识是掌握自觉而牢固的技巧的基础。因此,掌握理论知识不仅不妨碍技巧的形成,而且恰恰相反,乃是形成技巧的重要条件”。 ④理解学习过程 注意学习过程本身,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内在机制,教会学生怎样学习。⑤全体学生得到一般发展教学面向全体,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二、布鲁纳的教学理论: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论是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大教学论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是20世纪30年代在欧美形成和发展的一种语言学派。这一学派是在索绪尔语言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般公认索绪尔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开创者。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有四个支派:(1)以特鲁别茨柯依、雅谷布森为代表的捷克布拉格学派;(2)以布隆达尔、叶尔姆斯列夫为代表的丹麦哥本哈根学派;(3)以弗斯为代表的英国伦敦学派;(4)以布龙菲尔德等为代表的描写语言学派。 无论是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还是北美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它们都接受索绪尔的基本观点与理论,如区分语言和言语、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认为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对语言学家来说,重要的不是声音、文字等实体,而是内在结构,研究语言是研究其结构,即语言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正如象棋中重要的不是棋子的材料,而是棋子的位置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基本原则是:语言中的每一个成分只是由于它跟系统巾的其他成分的关系而存在;在语言系统的框架结构中关系统驭成分,因此,可以采用形式分析和数学方法来研究语言。这种结构主义观点影响了人类学、社会学、文学评论等其他学科研究。其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 结构主义语言学有三个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布拉格学派也称功能语言学派。该学派创立于1926年10月,以布拉格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其创始人为马泰休斯,他担任这个学会的首任会长。马泰休斯是布拉格学派的早期理论家,他深刻地分析了新语法学派的缺陷,强调以共时观指导语言研究。 特鲁别茨柯依是布拉格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音位学原理》是现代音位学的经典著作。另一位成就卓著的代表人物是雅柯布逊,他提出的“区别性特征”的学说对现代语言学具有重大意义。法国著名语言学家马丁内虽然没有正式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但由于他的语言观体现了布拉格学派的学术思想,所以有的学者把他作为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 布拉格学派自称结构-功能学派,他们的语言观是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结合。他们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由多个相互依存的次系统构成;建立了音位学说;提出了“语言联盟”的理论和“句子的实际切分”的学说。 布拉格学派主要以音位研究著称,其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阐明了音位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评价说:“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象布拉格语言学会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哥本哈根学派也称丹麦学派,又叫语符学派,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代表人物为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代表著作有叶尔姆斯列夫的《语

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目录 1简介 2理论内容 3思想渊源 4理论发展 5影响评价 1简介 在社会学及其相关学科中,社会结构是一个使用极为广泛,也极为混乱的概念(W. H. Sewell,Jr.,1992:1)。这不仅表现在人们可以用不同的词语,如社会系统、强制性合作伙伴、制度、整合和网络等来表征社会结构,而且表现在同样是对社会结构一词进行诠释时,不同的学者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前一种做法大多散见于先躯者们的经典论述中,后一种做法则涉及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各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显然,后者更是本文需要着重铺陈和分析的方面。 2理论内容 功能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从生物学占据统治地位的19世纪发展起来的。那时有关人体、微生物以及遍布全球的动植物的知识不断增长。19世纪中最伟大的成就就是查尔斯·达尔文吸收了这些新知识并以自然选择来解释物种进化,从而使生

物学获得了空前的声望。被这些前进的步伐所激发的早期的社会思想家自然地将生物学的一些概念运用到了社会学中。 奥古斯特·孔德和赫伯特·斯宾塞提出了功能主义的最基本原则:社会与生物有机体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这一观念中包含了三个要点: 第一,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一样都具有结构。一个动物由细胞、组织和器官构成;与其类似,一个社会由群体、阶级和社会设置构成。 第二,与生物有机体一样,一个社会要想得以延续就必须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例如,一个社会必须要有能力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食物和自然资源,并且将它们分配给社会成员。 第三,与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相似,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也需要协调地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受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的影响,斯宾塞和他的追随者们都坚持任何系统都会自然地趋向均衡或稳定的观点,同时,社会中的各部分对社会的稳定都发挥了一定的功能。因此,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社会是由在功能上满足整体需要从而维持社会稳定的各部分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 后来的一些学者吸收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相似”这一功能主义的基本思想,并且对其进行了提炼和补充。迪尔凯姆常常被视为当代功能主义的奠基人。他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由道德价值观上的共识来规范的一种特殊的有机体。功能主义还是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创建者们所持的主要理论视角。 在美国,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是将功能主义发展为社会学分析中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理论的领袖人物。他认为一个社会只有满足了四个基本需求,才能发挥其功能,也就是说才能维持其秩序和稳定(帕森斯,1951;帕森斯和斯梅尔塞,1956)。这些有时也被称为功能性必需(functional requisites)的四个基本需求是:目标的获得,对环境的适应,将社会不同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以及对越轨行为的控制。帕森斯尤其强调社会整合功能的满足,认为这需要社会成员接受和遵守社会的共享价值观。他认为是这些共享价值观将社会“粘”在了一起。如果过多的人拒绝接受这些价值观,社会稳定将会崩溃。 罗伯特·默顿(1968)将帕森斯的功能主义理论进行了改进,使其更有利于经验研究。他的理论是从分析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特定单位入手的。而早期的理论家通常用一个社会组成部分对维持整体的作用来解释其存在,这样就很难解释为什么社会中还会有一些对社会造成损害的单位,而他们认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单位只要存在,就一定对维护整体发挥功能。然而默顿指出社会系统中并非所有组成部分都发挥着正功能,当社会结构中的某一单位阻止了整个社会或其组成部分的需求满足时,它则是反功能(dysfunctional)的。 当宗教把社会成员团结在一起的时候它就是在发挥着正功能;当军队在保护一个社会免受伤害时,它也是正功能的;当一部政治机器通过提供关于政府和社会服务的信息而将外来移民整合入社会之中的时候,它同样发挥着正功能。然而,当宗教在北爱尔兰等地区激起政治纷争时(达比、道奇和赫伯恩,1990),当军队耗尽了医疗和教育机构等更紧迫的社会需求所需的资源时,当一部政治机器靠贪污和腐败为生时,他们发挥的却又是反功能。 同样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社会结构单位发挥的功能并不局限于“正式的”或预期的功能,除了已意识到的或显功能(manifest function)之外,一个社会结构单位还具有尚未意识到的,或者是未预料到的潜功能(latent function)。如,大学的一个显功能是使年轻人接受教育,为将来承担专业化的工作打下基础。而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布鲁纳简介 一、主要贡献: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由于他在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卓越贡献和在社会活动方面的成绩,他先后获得美国卓越科学贡献奖、美国教育研究联合会和教育出版机构联合奖、梅里尔—派尔美机构的嘉奖状等奖励。 他针对受苏联“卫星上天”冲击的美国教育进退维谷、一筹莫展的局面,阐明了自己对教育理论的独到见解和改革学校课程的大胆设想。他把教育的重点由经验改造转移到智力发展,并且具体探索了从课程到方法的一系列促进智力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主要著作 《教育过程》,该书是他在1959年于马萨诸塞州主持的一次包括35位科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讨论会,重点改进讨论中小学学科教学以提高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后,1960年出版了对这次讨论的总结报告——《教育过程》。《教育过程》系统阐述了他自己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核心部分是其结构课程论)。该书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誉为“教育理论的一个里程碑”,他则成为60年代风靡众多国家的结构主义教育运动的先锋。 《教育过程》的主要观点 1.“知识是有结构的”。 2.“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3.“任何科目都能够按照某种正确的方法,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

一、背景 (一)苏联的冲击 二战以后,美苏进入“冷战”时期。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深受震撼, 于1958年颁布《国防教育法》,决定增加教育拨款,培养科技人才。1959年又召开了伍兹霍尔会议,讨论中小学课程改革问题。 (二)美国教育质量的下降 20世纪以来以杜威“儿童中心主义”为指导的美国教育,已积结了许多弊端,也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建立一种高质量的、重智育的教育新体系,已成当时美国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1958年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开篇一句是:美国处在危机之中…… (三)布鲁纳的追因研究 1.调查研究与追因实验 把调查组派到各个中学去,调查的问题非常尖锐,把杜威的教学方式与布鲁纳等科学家讨论得出的教学方式进行比较。 2.认为主因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当时美国教育发展很快,文凭越来越多,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但教育质量越来越差。那时数理化的教学充其量是了解一些常识性知识。源于杜威的三句名言: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 3.反思美国的教育 (1)教什么 “教学不是教知识,而是教知识的结构”。( 结构课程)

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特征: 1、在研究层次上,结构功能主义通过强调“系统”范畴而将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把研究重 点放在社会上,坚持社会优先于个体的立场,认为个体的社会人格是由社会赋予和塑造的,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动机也是社会价值系统的反应,并将个体活动与其行动的有社会意义的后果加以区分,以后这为研究重点。 2、在研究方向上,结构功能主义代表着一种与历史进化论和传统因果论不同的研究取向。在解释社会现象时,结 构功能主义强调和侧重的是社会系统的现存结构,而非其产生的历史过程;是其在维持系统生存中所发挥的社会效果,而不是决定论意义上的原因;把“适者生存”这一进化规律作为不言而喻的前提,侧重考查其所以能继续维持生存的各种机制;对于社会系统的内部组成部分,将其视为某种既成事实,侧重考察它们在维持系统功能中所作出的贡献。 3、在研究主题上,结构功能主义致力于回答的最基本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为了维持其存在,有哪些条件必须得 到满足一己这些条件是如何得到满足的?对于结构功能主义而言,任何现存社会都具有以邪恶基本的制度模式(结构),而这些制度模式发生着相互支持的关系(功能),从而保证了社会系统的生存。即凡是有助于系统存在的因素、机制和过程都得到突出的强调和优先考虑。因此,一般认为结构功能主义具有一种维护现存体制的保守倾向。 4、统一结构功能主义流派的基本特征与其说是一些共有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模式,不如说是一种共有的功能分析方 法。

社会行动理论(帕森斯早期阶段)

社会系统的模式变量(帕森斯后期阶段) 主要问题:社会价值体系是如何通过影响行动者的主观取向而导致行动者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结合的。 1、行动系统与社会系统 帕森斯认为,行动理论的分析重点不是各个单位行动,而是行动系统,因为任何单位行动都是在特定的行动系 帕森斯吧一般行动系统区分为四个附属系统:文化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行为有机体。各个附属系统按其所在的等基层层次同其他附属系统进行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摘要】布鲁纳是一位着名的教育改革家。他的结构主义理论在世界教育领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对我国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改革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形成的一种西方教育思潮,它是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布鲁纳强调对儿童认知结构的研究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注重对知识结构的理解,提倡发现学习和早期教育。他创立了结构主义教学论流派———当代世界上最有影 响的三大教学论之一。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在布鲁纳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以中小学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运动。尽管这场教育改革运动由于教材难度太高,以及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布鲁纳的理论对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 有启发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和探讨。 一、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学科的知识结构。 布鲁纳把认知发展作为教学论问题讨论的基础。他指出:“一个教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怎样利用各种手段帮助人成长和发展的理论。”布鲁纳将其称为“成长科学”,即认知科学或智力发展科学。他认为教育“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教育的任务在于发展智力。”“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行为表征、图像表征、符号表征)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1]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

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摘要】布鲁纳是一位着名的教育改革家。他的结构主义理论在世界教育领域有着相当大 的影响,对我国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改革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形成的一种西方教育思潮,它是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布鲁纳强调对儿童认知结构的研究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注重对知识结构的理解,提倡发现学习和早期教育。他创立了结构主义教学论流派———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大教学论之一。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在布鲁纳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以中小学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运动。尽管这场教育改革运动由于教材难度太高,以及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布鲁纳的理论对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启 发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和探讨。 一、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学科的知识结构。 布鲁纳把认知发展作为教学论问题讨论的基础。他指出:“一个教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怎样利用各种手段帮助人成长和发展的理论。”布鲁纳将其称为“成长科学”,即认知科学或智力发展科学。他认为教育“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教育的任务在于发展智力。”“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行为表征、图像表征、符号表征)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1]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指由人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他指出,“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科结构最基本的要素”,“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怎样相互联系的”因为这些基本结构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 具有“普遍而有力的适用性”。[2] (二)提倡发现学习,注重直觉思维。在教学方法上,布鲁纳主张“发现法”。所谓“发现法”,对学生是一种学习方法,叫发现学习;对教师则是一种教学方法,叫发现教学。他认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河北教师招聘考试国外著名教育教学理论之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河北教师招聘考试国外著名教育教学理论之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 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 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 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 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 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 A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 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 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 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 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 B、结构原则——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 表演式:一组动作; 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 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程序原则——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 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决定学习序列的因素: 学习速度(要考虑认知的紧张度)、抵制遗忘的作用、 旧知识迁移到新情况的可能性、知识再现的形式、 有利于经济和有效地掌握知识。 D、反馈强化原则——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 基本要求为: (1)时间及时:过早则增加记忆负担,过晚则无指导作用; (2)具有不在思维定势和焦虑状态的条件: 先退出状态,方可进行矫正,否则矫正性信息无效; (3)处理方式:矫正不超出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4.发现学习。其教学模式为: (1)带着问题观察具体事实; (2)建立假设; (3)形成抽象概念: 组织讨论和求证,以形成结论,提炼一般性原理或规律;

结构主义学习理论

结构主义学习理论 布洛纳的结构主义学习理论,是80年代引进来的。布洛纳写了一本书叫《教育过程》,这本书是很薄一个小册子。在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第一次人造卫星上天,美国非常惊慌,为什么第一颗人造卫星不是美国发射,而是苏联发射的?美国人因为第二次大战以后,总以为他的军事上、科技上都是领先的,没想到第一颗人造卫星苏联抢先发射了,美国很惊慌,所以他的代表团到苏联去调查,调查他们的教育。同时,1958年,美国的国会发表了一个法律——《国防教育法》。这个《国防教育法》,就是要加强理科的教学,加强外语教学,加强数学教学,所以那个时候叫做加强新三义,就是新的三门课,一个是理科,一个是外语,一个是数学。在这个《国防教育法》发表以后,35位美国的科学家、教育家,在一个地方开会研究怎么改革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中小学的教学。布洛纳是当时的主席,开会时布洛纳做总结,在开会以后,这个总结报告就是这本书《教育过程》。这本书很薄,也就是几万字的一本册子,但是它全面阐述了布洛纳的结果主义的学习理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教学任务主要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教育的任务不是别的,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它的任务是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能够得到智力的发展,这跟前面的章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是一致的,更重要是发展学生的智力,这是第一个观点。 (2)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不管教师教什么课,最主要是要使学生理解这本课基本的结构。所谓基本的结构,就是基本的理论、基本的定义、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的范畴等等。而且他认为,这种基本的结构是可以教给每一个孩子的,不同年龄的孩子都可以掌握这个基本的结构。比如数学,数学有交换率,分割率等等。再比如规律,物理有物理的基本的规律。这基本的结构,是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孩子。用不同语言,不同的方法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结构学生。最基本的东西,他认为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结果。什么是结构主义?要掌握一个最基本的结构,而不是掌握许多事实,也就是说,不是掌握这个学科的很多很多具体的知识,最主要的掌握基本理论。 (3)布洛纳还提出来要用发现法,即在方法上提出来要用发现法。所谓发现法,就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要像数学家那样思考数学,要像历史学家那样来学习历史。他强调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发现法有几个基本程序:第一,选定一个或者几个问题;第二,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情景;第三,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设;第四,对假设进行验证,即收集材料,对假设进行讨论,论证,验证;最后,做出符合科学的结论,做出了符合科学的结论,转化为能力,而不是转化为动力。也就是说,首先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有问题,然后,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情景安排,然后假设这个问题得到什么结果,再收集资料实验,最后得出结论。我举一个例子来讲,美国有一个小学,我们一个教师到那去进修,上一堂自然课,美国教师上课就采用发现法,教师发给每一个学生三颗葡萄干,一杯汽水,问这个学生,这三粒葡萄干搁在汽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