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操作风险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操作风险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以建设银行为例,针对建设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管理体系建设缺陷、管理机制建设缺陷、管理手段运用不足、监督检查力度不够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整合的管理框架、建立完整的管理流程、完善操作风险内部控制机制、加快信息技术和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运用的对策,以期提高建设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也为其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提供借鉴,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建设银行;操作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类经济活动日益丰富,带来了金融行业的飞速发展,但是各种违规和欺诈事件也层出不穷,操作风险管理控制日益受到关注。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全行初步建立了操作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明确了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构架,构建了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数据库,建立了对基层机构监控检查制度。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何提高操作风险管理能力,已经成为建设银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操作风险概述

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为: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

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者间接损失的可能性的风险。操作风险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操作风险贯穿了银行业务的全过程、操作风险属于内生性风险、操作风险大多是可控制的、操作风险管理难度大。巴塞尔委员会依据操作风险的成因将其划分以下七类:内部欺诈、外部欺诈、雇用合同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客户或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形资产的损失、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涉及执行或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

二、建设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系建设缺陷

从组织体系上看,“三道防线”缺乏有机整合,监督检查交叉重复,内部协调成本高,管理合力难以形成;业务部门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操作风险管理团队,主要通过配备业务检查人员开展合规检查来履行风险管理职责。从制度体系上看,制度设计按部门职责来设计,部门职责有很强的主观性和边界划分模糊的问题,造成制度冲突与制度空白并存;操作和管理流程尚未完全标准化,部分制度的可执行性较差。

(二)管理机制建设缺陷

首先,尚未形成主动识别和持续改进的管理机制。操作风险的识别仍处于被动状态,主要依靠各内外部的各项业务检查及审计监督识别风险。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没有跟踪监测,导致屡查屡犯的现象。其次,尚未建立操作风险信息传递和响应机制。操作风险信息没有及时传递和整合,难以为决策层提供有效支持。第三,操作风

险缺乏差别化管理手段单一。很多业务环节主要依赖手工操作,未能充分运用技术手段。

(三)管理手段运用不足

首先,过分依赖内部审计,忽略外部审计力量。在操作风险的管理上,几乎是全部依靠内部审计部门来发现问题,而这些部门又往往人力薄弱。其次,制度建设跟不上,制度执行不力。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制度执行不力,未发挥其应有的约束力。第三,电子化手段缺乏。目前建设银行的电子化办公系统还不够完善,比如在信贷审批过程中由于人情关系等经常出现授信额度过大等问题。

(四)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第一,内部监督监控缺乏系统性,形成检查真空。虽然银监会和总行都加大了对辖属网点的监督管理,各种类型的检查项目比较多,但普遍存在照顾情面、检查深度和有效性不强、发现问题不及时处理等情况。第二,各类检查的严肃性不够,处罚力度不强,也影响了操作风险的有效防范。有的检查对违法违纪者碍于情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检查只注重表面整改,处罚力度不足,检查的严肃性遭到破坏。

三、优化建设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构建整合的管理框架

首先,完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设立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明确各部门各层级职责,合理设置管理岗位,整合监督管理资源。第二,建立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有效传导机制。强调总行

各部门间的认识统一,通过各业务条线将总体政策和部门政策直接传递到一级分行的部门中,一级分行各部门将细化的政策传递到基层各级分支机构和部门,保证自上而下政策传导的及时、准确和有效。

(二)建立完整的管理流程

第一,强化操作风险暴露情况识别机制。应当保证及时性和充分性,针对主要的产品、业务、流程、系统判断其中的操作风险并分析影响因素和可能的损失结果,要同时考虑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第二,完善操作风险风险报告机制,包括定期报告和非定期报告。定期报告包括银行操作风险源、整体操作风险状况、发展趋势及措施建议。非定期报告可以融入风险识别、评估、监测过程中。

(三)完善操作风险内部控制机制

首先,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内部审计部门要对各类操作风险进行分析,加大对重点业务、重点人员特别是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重点监督和跟踪监督。其次,建立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充分调动业务部门和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参与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可通过经济资本分配和操作风险管理成本配置等手段,并在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增加操作风险管理的考核指标,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四)加快信息技术和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运用

第一,加快操作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开发。加强业务系统自动化程度,可以有效避免因操作人员忽导致的业务失误,比如推广网络

银行使更多的业务系统自动完成。第二,完善操作风险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可以采用专家预测法、情景模拟法、流程分析法、调查问卷法等评估方法对业务活动和作业流程中的风险点和控制活动

进行识别和评估,以此支持流程的不断优化,不断完善内控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元庆,杨旭.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看银行操作风险管理[j].南方金融,2005(10):15-17.

[2]徐浩.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j].商业时

代,2006(09):58-59.

[3]樊欣,杨晓光.操作风险管理的方法与现状[j].证券市场导报,2003(06):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