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合金变形加工)
- 格式:ppt
- 大小:11.45 MB
- 文档页数:20
铸造工艺必然造成镁合金内部变形原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镁合金作为一种重要的结构材料,在航空、汽车和电子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镁合金的铸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内部变形。
这种内部变形可能会对材料的性能和使用寿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了解造成镁合金内部变形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
铸造工艺是造成镁合金内部变形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铸造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可能会导致热应力的产生。
当镁合金在冷却过程中迅速从高温状态转变为低温状态时,由于不同部分的冷却速度不一致,会在材料内部产生应力,从而导致变形现象的发生。
此外,快速冷却也是导致镁合金内部变形的一个重要原因。
快速冷却会使镁合金迅速凝固收缩,并且由于凝固过程中的体积变化不一致,可能会引起材料的内部应力,导致材料发生变形。
在浇注过程中,气孔和缩孔的存在也会对镁合金的内部变形产生影响。
气孔和缩孔是由于气体在浇注过程中被困在材料内部或者材料受到收缩作用而形成的。
这些孔隙会导致材料的局部应力集中,从而引起变形。
除了铸造工艺外,材料本身的性质也会对镁合金的内部变形起到重要的影响。
首先,镁合金具有较低的熔点和较高的热膨胀系数,使得在铸造过程中容易出现热应力和热收缩引起的变形。
其次,材料的非均匀性和晶粒结构也会导致内部变形的发生。
这些因素会使得材料的内部应力不均匀分布,从而引起变形。
此外,化学成分的变化和杂质的存在也可能对镁合金的内部变形产生影响。
化学成分的改变可能改变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和熔点,导致变形问题的发生。
而存在于合金中的杂质则可能影响材料的晶粒结构和力学性能,从而导致变形的发生。
总结而言,铸造工艺必然会对镁合金的内部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形。
这种变形主要是由于温度变化导致的热应力、快速冷却引起的凝固收缩以及浇注过程中的气孔和缩孔等因素所致。
此外,材料本身的性质如低熔点、高热膨胀系数、非均匀性和晶粒结构,以及化学成分的变化和杂质的存在也会对变形问题产生影响。
镁合金的冲压成形工艺近年来镁合金发展速度很快,每年都以20%~30%的速度增长。
镁合金广泛用于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一些交通工具领域内,采用最多的加工方法是模具冲压成形。
冲压生产相比其它成形加工方法来说,具有生产率高,操作简单,零件表面光洁,尺寸精度高,强度和刚度大等优点。
因此,特别适合于车辆的内外壳板、承载零件、散热片、挡泥板等之类零件。
它的冲压性能和成形方法有别于钢板和铝板的成型工艺。
要扩大镁合金的应用范围,研究镁合金板材冲压技术具有重要义。
镁合金的冲压成形冲压加工是借助于常规或专用冲压设备的动力,使板料在模具里直接受到变形力并进行变形,从而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产品零件的生产技术。
板料,模具和设备是冲压加工的三要素。
冲压加工是一种金属冷变形加工方法。
所以,被称之为冷冲压或板料冲压,简称冲压。
它是金属塑性加工(或压力加工)的主要方法之一,也隶属于材料成型工程技术。
冲压所使用的模具称为冲压模具,简称冲模。
冲模是将材料(金属或非金属)批量加工成所需冲件的专用工具。
冲模在冲压中至关重要,没有符合要求的冲模,批量冲压生产就难以进行;没有先进的冲模,先进的冲压工艺就无法实现。
冲压工艺与模具、冲压设备和冲压材料构成冲压加工的三要素,只有它们相互结合才能得出冲压件。
与机械加工及塑性加工的其它方法相比,冲压加工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
主要表现如下。
(1)冲压加工的生产效率高,且操作方便,易于实现机械化与自动化。
这是因为冲压是依靠冲模和冲压设备来完成加工,普通压力机的行程次数为每分钟可达几十次,高速压力要每分钟可达数百次甚至千次以上,而且每次冲压行程就可能得到一个冲件。
(2)冲压时由于模具保证了冲压件的尺寸与形状精度,且一般不破坏冲压件的表面质量,而模具的寿命一般较长,所以冲压的质量稳定,互换性好,具有“一模一样”的特征。
(3)冲压可加工出尺寸范围较大、形状较复杂的零件,如小到钟表的秒表,大到汽车纵梁、覆盖件等,加上冲压时材料的冷变形硬化效应,冲压的强度和刚度均较高。
镁合金的分类及特点镁合金的分类镁合金是以金属镁为基体,通过添加一些其它的元素而形成的合金,镁合金中添加的合金元素主要有Al、Zn、Mn、Si、Zr、Ca、Li以及部分稀土族元素等[10],一般说来镁合金的分类依据有以下三种:合金化学成分、成形工艺和是否含锆。
镁合金按合金化组元数目可分为二元、三元和多元合金体系。
常见的镁合金体系一般都含有不止一种合金元素。
但在实际中,为了分析方便,简化和突出合金中主合金元素的作用,可以把镁合金分为Mg-Mn、Mg-Al、Mg-RE、Mg-Th、Mg-Li 和Mg-Ag 等合金系列[11]。
'按合金中是否含锆,镁合金可划分为含锆和不含锆两大类。
最常见的含锆镁合金系列为:Mg-Zn-Zr、Mg-RE-Zr、Mg-Th-Zr、Mg-Ag-Zr 系列。
不含锆镁合金有:Mg-Zn、Mg-Mn和Mg-Al 系列。
目前应用最多的是不含锆压铸镁合金Mg-Al 系列。
含锆和不含锆镁合金中均既包含着变形镁合金,又包含着铸造镁合金。
锆在镁合金中的主要作用就是细化镁合金晶粒。
含锆镁合金具有优良的室温性能和高温性能。
遗憾的是Zr不能用于所有的工业合金中,对于Mg-Al 和Mg-Mn 合金,由于冶炼时Zr与Al及Mn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并沉入坩埚底部,无法起到细化晶粒的作用[12]。
按成形工艺镁合金可分为两大类,即变形镁合金和铸造镁合金。
变形镁合金是指可用挤压、轧制、锻造和冲压等塑性成形方法加工的镁合金。
铸造镁合金是指适合采用铸造的方式进行制备和生产出铸件直接使用的镁合金[11]。
变形镁合金和铸造镁合金在成分、组织和性能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目前,铸造镁合金比变形镁合金的应用要广泛,但与铸造工艺相比,镁合金热变形后合金的组织得到细化,铸造缺陷消除,产品的综合机械性能大大提高,比铸造镁合金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更好的延展性及更多样化的力学性能[13]。
因此,变形镁合金具有更大的应用前景。
主合金元素的作用根据镁合金的强化效果,其合金的元素可以分为三类[14,15]:1)既提高强度又提高韧性的合金元素,按作用效果顺序为:(强度标准:Al、Cn、Ag、Ce、Ga、Ni、Cu、Th;韧性标准:Th、Ga、Zn、Ag、Ce、Ca、Al、Ni、Cu;2)强化能力较低,提高韧性的元素:Cd,Ti和Li;3)强化效果较好,但使韧性降低的元素:Sn、Pb、Bi和Sb。
镁合金加工工艺流程1. 认识镁合金一.重量轻,强度佳。
镁合金的强度是塑胶的二倍,因此以超薄型(厚度在2。
54mm以下)笔记本电脑为例,要让外壳达到一定的强度,镁合金的厚只要1mm,但是塑胶壳则必须做成2mm厚。
因此以同样强度的机壳而言,镁合金的重量不但不比塑胶重,甚至可能更轻;二.散热佳,防电磁波。
镁合金的耐热性,散热性及电磁波遮蔽效果,三者俱佳,可减少资讯产品因过热而死机的频率。
不仅如此,它耐腐蚀的能力也居所有轻金属材料(铝,镁,钛)之首;三.可回收,符合环保趋势。
塑胶无法回收,但镁合金是可回收后再后的轻金属。
近年来许多先进国家已对资讯产品制定一定的回收率的法规,由此可见,未来将会有更多的3C产品采用镁合金材料。
当“轻薄短小”变成资讯及3C产品的发展趋势时,镁合金产业也成了当红原子弹,将来也极有可能取代塑胶原料,成为资讯产品的标准机壳原材料。
镁合金应用于3C产品起始于日本。
1998年,日本厂商开始在各种可携式产品(如PDA,NB,手机)采用镁合金材质。
2.产品特性一.镁合金材料简介:根据美国金属协会(ASM)定义轻金属材料为铝、镁、钛三种金属及其合金。
而根据这三种轻金属的材料特性来分析,可发现轻合金材料具有制震性强、机械加工性优,且具回收性、轻量化/省能化、防EMI、耐蚀性佳、工程作业性佳、设计弹性化(一体型零件/快速制造、组装、拆解回收;具多样性之制程及表面处理应用技术)、高质感/时尚感等,而广泛用于运输工具、航天、国防、石化、能源、包装、信息电子与营建业等;特别是镁合金方面,由于比重低(质轻,镁合金比重仅1.8,已经接近工程塑料1.2-1.7)且强度足(质硬),加上加工性优、质感佳与热传导快(散热佳优于铝、钛),不仅已经逐渐取代工程塑料,同时且替代原有铝合金产品,而广泛应用于笔记性计算机、PDA、手机等携带式装置(Hand-Held),据了解2000年已有1/3左右笔记型计算机改用镁合金背板与框架,显示该产品所具有的潜力。
镁合金轧制工艺绪论1 绪论镁是结构材料中最轻的金属,近年来已经逐渐被应用到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汽车、电子通讯等领域,同时这些领域对其力学性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的铸造镁合金已经渐渐无法满足要求,而通过挤压、锻造、轧制等工艺生产的变形镁合金产品具有更高的强度、更好的延展性、更多样化的力学性能。
其中,轧制作为镁合金塑性加工的重要手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镁合金是密排六方晶体结构,c/a 轴比为1.6236,在室温下仅具有一个滑移面,在滑移面上有3个密排方向,即有3个滑移系,根据多晶体塑性变形协调性原则,要使多晶体在晶界处的变形相互协调,必须有5个独立滑移系,显然密排六方结构的镁合金不满足该条件。
因此,在室温下,镁合金的塑性很低。
当变形温度达到225℃时,高温滑移面(棱柱面)被激活,镁合金的塑性有所改善。
镁及其合金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加热升温与散热降温比其他金属都快。
因此,在塑性加工过程中,温度下降很快且不均匀,则易发生边裂和裂纹,相对于其它金属材料而言,镁及其合金的热加工温度范围较窄。
镁合金滑移系较少,在室温和低温条件下塑性较差,而且迄今对镁合金塑性变形机理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镁合金板材制备及其轧制成形工艺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镁合金板材轧制成形的以下特点制约了镁合金板材的发展与应用:1)镁合金室温塑性变形能力差,轧制过程中易出现裂纹等变形缺陷;2)目前镁合金板材制备多采用普通的对称轧制,轧制后的组织有强烈的(0002)基面织构,存在严重的各向异性,不利于后续加工;3)镁合金轧制道次压下量较钢和铝小很多,生产效率不高。
制备优质的镁合金板材,大部分工艺都需要经过多道次轧制工序,轧制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影响轧制金属本身性能的一些因素,即金属的化学成分和组织状态以及热力学条件;第二类为轧制的工艺因素,如轧制温度、轧制变形量和轧制速度以及后续的热处理工艺。
国内外很多学者针对如何改进镁合金轧制工艺和轧制技术,以获得二次成形性能优良的板材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镁合金加工注意事项镁合金是一种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和机械性能的金属材料。
它具有比重小、强度高、导热性好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
然而,由于镁合金的特殊性,其加工过程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镁合金具有较高的活性,易于与氧气、水蒸气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腐蚀现象。
因此,在镁合金加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与空气接触,保持干燥的环境。
同时,在切削、铣削等过程中应用冷却剂,降低温度,减少氧化反应的发生。
其次,镁合金的塑性较好,容易造成工件变形。
因此,在加工镁合金时需谨慎控制切削力和切削速度,避免过度切削造成变形。
同时,应根据不同工件形状和尺寸,调整刀具的合适角度和切削深度,确保加工精度。
此外,镁合金的燃点较低,易于燃烧,所以在加工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防火安全。
使用防火液和防火器材等设备,预防火灾的发生。
另外,在切削加工中产生的切屑和切削液要及时清理,防止积累引发火灾。
与其他金属材料相比,镁合金的热导性较好,散热快。
因此,在加工镁合金时需加强对切削区域的冷却,防止材料受热过高引起形变或毛刺。
此外,切削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可能会导致刀具快速磨损,应定期检查和更换刀具。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镁合金的低熔点和高热膨胀系数,加工时应尽量避免过度加热,以免影响材料的性能和工件的尺寸精度。
在高温加工过程中要控制加热时间和温度,并采取适当的冷却措施,防止金属疲劳和热裂纹的发生。
总结起来,加工镁合金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保持干燥环境,控制切削力和速度,防火防爆措施,加强对切削区域的冷却,选用合适的刀具和冷却剂,控制加热时间和温度等。
只有严格遵守这些注意事项,才能确保镁合金加工的安全和质量,并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铸造镁合金和变形镁合金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镁合金作为一种重要的轻质结构材料,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中,铸造镁合金和变形镁合金是常见的两种镁合金品种。
本文将对铸造镁合金和变形镁合金进行概述、说明以及解释,探讨它们的加工方法、特性与应用、优缺点,并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包括异同点、应用领域的区别,同时展望其发展趋势与前景。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内容,并介绍了铸造镁合金和变形镁合金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部分讲述了铸造镁合金,包括其铸造工艺、特性与应用以及优缺点。
第三部分则关注于变形镁合金,详细介绍了它的加工方法、特性与应用以及优缺点。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对铸造镁合金和变形镁合金进行比较分析,着重探讨它们的异同点和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差异,并展望其发展趋势与前景。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对整篇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全面介绍铸造镁合金和变形镁合金,在阐释它们的工艺、特性、应用和优缺点的基础上,比较两者的异同点,并探讨它们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区别。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详细介绍和分析,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铸造镁合金和变形镁合金方面知识和研究帮助,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一定预测。
2. 铸造镁合金2.1 铸造工艺铸造是制备镁合金最常用的工艺之一。
铸造镁合金可以采用砂型铸造、压力铸造和连续铸造等不同的方法。
在砂型铸造中,首先根据所需产品的形状和尺寸制作出沙模,然后将加热至适宜温度的镁合金液体倒入模具中,待其冷却凝固后取出成品。
这种方法生产成本较低,但表面质量一般较差。
压力铸造是指将加热至一定温度的镁合金注入高压下的模具中,通过快速凝固来制备零件。
该方法能够获得更高密度、更均匀组织和更好性能的零件。
常见的压力铸造方法包括压力浇注、低压浇注和真空浇注等。
连续铸造是指通过恒定输送速度将溶化状态的镁合金连续浇注到定型装置中进行凝固形成连续性材料坯料。
镁合金零件的机械加工与安随着“镁合金应用开发与产业化”项目的深入实施,企业在实际生产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工艺和安全方面的问题,这是因为国内大多数镁合金压铸企业第一次接触镁合金。
因此,本文将对镁合金压铸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及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以供参考。
1镁合金的机械加工密度为1.8g/cm3的镁合金比铝合金轻36%、比锌合金轻73%、比钢轻77%,被公认为是质量最小的结构金属材料。
小批量镁合金零件的机械加工可在手动操作的小型机床上进行;大批量高效率加工镁合金零件时,采用专用的大型自动化机械加工中心或计算机数控机床将更加经济。
与那些机械加工性能较差的金属材料相比,切削性能良好的镁合金具有十分突出的优点。
对于镁合金,可以在高切削速度和大进给量下进行强力切削,这样机加工工时数就可以减少。
因此,在完成同样的工作任务时,若采用镁合金作原材料,可以减少加工设备的台数,节约基建投资,减少占地面积,降低劳动力成本和管理费用。
1.1镁合金的切削功率消耗对镁合金零件进行加工时,单位体积切削量的功率消耗比其他常见金属都要低。
在几种典型的切削加工速度下,各种金属相对于镁的功率消耗如表1所示。
表1 镁合金与其他金属切削功率消耗比较材料相对功率消耗粗车时的切削速度/m·min-1采用5~10mm钻头时的钻削速度/m·min-1镁合金1.0可达1200150~500铝合金1.875~75060~400铸铁3.530~9010~40低碳钢6.340~20015~30镍合金10.020~905~20由于镁合金导热性好、切削力小,故在加工过程中的散热速度很快,因而刀具寿命长,粘刀量少,从而可以降低刀具费用,缩短更换刀具所需的停机时间。
因为镁合金易切削,其断屑性能十分良好,一般清况下只需经过一次精加工便可达到所要求的最终表面粗糙度。
1.2镁合金材料对加工性能的影响1.2.1对切屑形成的影响在机械加工过程中所形成的切屑类型,与材料成分、零件形状、合金状态及进给速度等因素相关。
镁合金轧制工艺绪论1 绪论镁是结构材料中最轻的金属,近年来已经逐渐被应用到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汽车、电子通讯等领域,同时这些领域对其力学性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的铸造镁合金已经渐渐无法满足要求,而通过挤压、锻造、轧制等工艺生产的变形镁合金产品具有更高的强度、更好的延展性、更多样化的力学性能。
其中,轧制作为镁合金塑性加工的重要手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镁合金是密排六方晶体结构,c/a 轴比为1.6236,在室温下仅具有一个滑移面,在滑移面上有3个密排方向,即有3个滑移系,根据多晶体塑性变形协调性原则,要使多晶体在晶界处的变形相互协调,必须有5个独立滑移系,显然密排六方结构的镁合金不满足该条件。
因此,在室温下,镁合金的塑性很低。
当变形温度达到225℃时,高温滑移面(棱柱面)被激活,镁合金的塑性有所改善。
镁及其合金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加热升温与散热降温比其他金属都快。
因此,在塑性加工过程中,温度下降很快且不均匀,则易发生边裂和裂纹,相对于其它金属材料而言,镁及其合金的热加工温度范围较窄。
镁合金滑移系较少,在室温和低温条件下塑性较差,而且迄今对镁合金塑性变形机理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镁合金板材制备及其轧制成形工艺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镁合金板材轧制成形的以下特点制约了镁合金板材的发展与应用:1)镁合金室温塑性变形能力差,轧制过程中易出现裂纹等变形缺陷;2)目前镁合金板材制备多采用普通的对称轧制,轧制后的组织有强烈的(0002)基面织构,存在严重的各向异性,不利于后续加工;3)镁合金轧制道次压下量较钢和铝小很多,生产效率不高。
制备优质的镁合金板材,大部分工艺都需要经过多道次轧制工序,轧制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影响轧制金属本身性能的一些因素,即金属的化学成分和组织状态以及热力学条件;第二类为轧制的工艺因素,如轧制温度、轧制变形量和轧制速度以及后续的热处理工艺。
国内外很多学者针对如何改进镁合金轧制工艺和轧制技术,以获得二次成形性能优良的板材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镁合金加工硬化机理及数学模型研究
镁合金具有密排六方晶体结构,滑移系少,室温塑性变形能力差,因此要提高镁合金的塑性,需要深入研究镁合金塑性变形的机理,而加工硬化是镁合金塑性变形的基础问题。
本文系统研究了挤压态AZ31镁合金在拉伸和压缩变形过程中的加工硬化规律及产生加工硬化的原因。
通过拉伸与压缩试验,研究了AZ31镁合金应力-应变曲线及加工硬化率曲线。
测量了镁合金变形前后的织构,表明挤压态镁合金具有典型的0002基面织构,沿挤压方向压缩时,基面发生了转动,并产生了1012拉伸孪晶,解释了镁合金不同方向压缩引起力学各向异性的现象。
本文重点研究了第Ⅱ阶段加工硬化产生的条件及机理,结果表明:低温、高应变速率变形时,容易出现第Ⅱ阶段加工硬化。
根据流变应力位错模型对第Ⅱ阶段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本文深入研究了AZ31镁合金第Ⅲ阶段加工硬化规律,结果表明:第Ⅲ阶段加工硬化服从Voce定律,即加工硬化率与应力呈线性关系,根据实验结果得到了Voce定律的具体表达式。
粗、细晶镁合金塑性变形及断裂的微观结构机理研究镁合金塑性成型能力差,变形加工中常出现破裂、失效等问题,其根源是相关的微结构机制模糊不清。
本文运用基于平面弹性复势方法的局部应变位错核模型及晶体旋转缺陷模型,采用光学金相表征及电子背散射衍射检测技术(EBSD),针对粗、细晶镁合金的塑性变形及断裂微观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
粗晶镁合金中断裂主要起源于晶粒内孪晶交叉等位置的位错塞积所导致的应力集中。
本文运用应变核位错模型和格林积分的方法模拟并计算了孪晶变形域的局部应力场和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
结果表明:孪晶交叉是脆性裂纹的主要起源(相应的EBSD证据可支持此结论),裂纹成核的临界载荷随晶粒直径尺寸(d)的减小而增大,其对d的依赖与经典的Hall-Petch关系相似;裂纹成核的临界载荷和临界尺寸随障碍孪晶厚长比(q)增大分别增大和减小;裂纹会沿着孪晶界扩展,在高密度孪晶区域和孪晶交叉处易发生偏折(相应的金相表征可支持此结论)。
细晶镁合金中断裂主要基于析出相破裂和三叉晶界处的空洞成核。
本文运用晶体旋转向错模型模拟了析出相/基体界面裂纹尖端应力集中诱导的纳米孪晶对细晶镁合金的韧化效应。
研究发现:在纳米孪晶的韧化作用下,界面断裂韧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析出相的尺寸和分布,最佳的析出相尺寸和分布规律可以显著增强界面,该结论与已知的实验结果相符,纳米孪晶韧化效应的研究可从根本上弥补经典模型对断裂韧度的低估。
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晶体超塑性变形的协调机制之间的竞争和干涉机理,理论模拟并分析了细晶镁合金超塑性变形过程中晶界滑移协同迁移对析出相自身开裂的影响。
结果表明:析出相破裂和晶界迁移是两种典型的协调机制,可分别协调晶界滑移在析出相界面和三叉晶界处的应力集中,延续塑性变形;较大半径析出相周围应变累积易导致析出相自身的断裂;随着析出相和镁基体剪切模量比的增加,析出相的断裂韧度显著提高;除了析出相的硬化及细化,基于晶界迁移的再结晶过程也可弱化建立在析出相开裂基础上的协调机制,提高细晶镁合金的断裂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