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亲爱的爸爸妈妈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3
5《亲爱的爸爸妈妈》
奔向父母,父母们放下东西,张开手臂,高兴地将孩子抱起,转圈,天地响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
三、品读课文,自主欣赏,理解课文内容。
的作用?
史,现实在雨中
融合,
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
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
、齐读课文中引用的迪桑卡的诗,感受孩子们的可爱与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并思考为什么要引用迪桑卡的诗?
作者想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
并诚挚忏悔,改正,才会得到人们的原谅与宽恕,才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斑窥
、昨日,国耻勿忘;(播放图片资料)今日,警钟长鸣。
字数不限。
预习本单元活动课,。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
妈
导读: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蜿蜒wānyán 屹yì立荒谬miù憧chōng憬
2.用恰当词语填空。
(1)人已满山满谷。
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
(2)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这是历史事实。
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
不记仇,很对。
但是,不能忘记。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的作者是美籍台湾女作家聂华苓。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五亲爱的爸爸妈妈【学习目标】1、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珍视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中心。
【学习重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知识链接】1、走近作家: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
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
2、背景: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德国纳粹匪徒杀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个孩子。
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的暴行。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杀戮()悼念(屹立()肃穆()恍惚()荒谬()憧憬()2.解释下列词语。
杀戮:荒谬:憧憬:缭绕不绝:恍惚:肃穆:响彻云霄:3.作者简介。
请学生们搜集有关聂华苓的相关知识,交流、补充、归纳。
4、课文正文四个部分记述了纪念活动的哪四个片断,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给各部分加个小标题。
5、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合作探究】1. 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2. 结尾引述死者的遗言有什么作用?3. 引文和正文有什么关系?【感悟成功】文章通过一些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语句敲击人们的心灵,让读者受到震动,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切体会到战争的罪恶。
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还有很多的地方销烟弥漫,母亲们痛苦的眼泪,孩子们惊恐的哭叫,那一双双流露着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们呼喊:不要战争,保卫和平。
同学们,希望我们都是和平的维护者,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课堂检测】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执著.()荒谬.()憧.()憬蜿.()蜒恍惚.()肃穆.()杀戮.()【中考链接】花边饺里的母爱(有删改)肖复兴①小时候,包饺子是我家的一桩大事。
那时候,家里生活拮据,吃饺子当然只能等到过年过节。
聂华芩《亲爱的爸爸妈妈》课文解析一个外国人从一个国家带走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在那儿感到的痛苦。
我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感觉到了。
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
整个城成为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
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
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无论何时,只要有人提起南斯拉夫,我就想起克拉库耶伐次和那儿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我就想起那里整个民族的英勇。
(①开头为何要引用萨特的话?有何好处?)——萨特【段析】写作者参观克拉库耶伐次的总体感受。
这段话是全文的一个引子,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品味】“发泄”写出了纳粹惨绝人寰的本性。
“沉重”写出了作者对克拉库耶伐次事件的沉重悲哀的心理。
“美丽”写出了作者对这一事件中南斯拉夫人民表现出的英勇的民族精神的崇敬和赞美。
一凄风。
苦雨。
天昏。
地暗。
(②连用了四个句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段析】描写当天的天气,渲染了悲哀的气氛。
【品味】“凄风。
苦雨。
天昏。
地暗。
”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
天地亦与人同哀,连用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
这样的开头让读者一开始就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气氛。
老年、青年、孩子们,一群群涌向.....那青青山坡——那儿就是1941年10月21日300个孩子被纳粹集体残杀的地方。
【段析】交代300个孩子被纳粹残杀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人们来到纪念地的情形。
【品味】“一群群”写出人数之多。
“涌向”写出人潮之大。
南斯拉夫小说家莫马·迪密其为我撑着雨伞,我们在窄窄的山路上边走边谈。
“自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克拉库耶伐次,悼念被纳粹杀死的300个孩子。
”莫马告诉我。
【段析】交代南斯拉夫人民开始纪念这一沉痛事件的时间,表明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一沉痛的历史。
【品味】“成千上万”,指人的数量之多。
“四面八方”,指范围之广。
破折号表示话语的中断。
[键入文字]
初二语文上册第5 课亲爱的爸爸妈妈课文原文
一个外国人从一个国家带走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在那儿感到的痛苦。
我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感觉到了。
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
整个城成为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 名被残杀的人。
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
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无论何时,只要有人提起南斯拉夫,我就想起克拉库耶伐次和那儿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我就想起那里整个民族的英勇。
萨特
一
凄风。
苦雨。
天昏。
地暗。
老年、青年、孩子们,一群群涌向那青青山坡那儿就是1941 年10 月21 日300 个孩子被纳粹
南斯拉夫小说家莫马-迪密其为我撑着雨伞,我们在窄窄的山路上边走边谈。
自从1945 年起,每年10 月21 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克拉库耶伐次,悼念被纳粹杀死的300 个孩子。
莫马告诉我。
纳粹为什么要选克拉
克拉库耶伐次。
克拉库耶伐次。
纳粹为什么要选这个小城杀人呢?
克拉库耶伐次是我们塞尔维亚的中心。
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为什么呢?
纳粹要灭种呀!孩子们就从课堂里被抓走,还有十几位老师。
有一位老师,纳粹要
1。
5.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目的:1、把握主题"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2、体会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爸爸妈妈,当我们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时,得到的是父母亲切的回应的呵护,但是,在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当300个孩子呼唤亲爱的爸爸妈妈时,随之而来的却是法西斯匪徒灭绝人性的枪声。
现在我们就来读读华裔作家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去认识法西斯强盗的凶残,感受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
二、整体感知:1、听录音,介绍背景、作者简介:1988年十月,作者在南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47年来,南人民没有忘记这段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
1、概括每部分的内容:来到纪念地;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2、讨论主题:明确:要和平不要战争三、问题研究:1、如何理解"沉重"和"美丽"?2、如何理解"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话?讨论明确: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
历史与纪念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3、引用迪桑卡诗句的作用?这些诗句是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价值",孩子们的生命才起步,他们努力学习,向往未来"在阳光下奔跑",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协,歌唱孩子的可爱,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5亲爱的爸爸妈妈【教与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法西斯的残酷暴行。
(2)学习本文选材典型、构思精巧、富于情感的写法。
(3)培养学生问题探究、口语表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搜集整理资料,提取概括主要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各国人民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共同心声,培养热爱和平保卫和平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与学重点】体会作者情感,领会“世间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的主题。
【学法指导】课前充分预习,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资料,选择专题进行探究。
文本学习过程重视对立比较法的使用。
整个学习过程以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主。
【教与学课时】一课时【教与学设想】《亲爱的爸爸妈妈》是华裔女作家聂华苓的一篇记叙性散文,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文章记叙了女作家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参加一场悼念集会(二战时,德国纳粹在此屠杀了300多名孩子,每年10月21日南斯拉夫人民都会自发赶到当年的屠杀地举行集会,悼念那段悲惨的历史。
)的所见所闻所感。
全文由引文和四小节正文组成,篇幅较长,内容较复杂,文章脉络不甚明显,此外许多含义丰富的语句散见于文中,需要细细揣摩,而这些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而言都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寻找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层层引导。
本次教学预备由课文引文中“沉重”与“美丽”这一对矛盾字眼入手,解读正文的四小章节,有效串联起相对散漫、跳跃的文章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四小章节间的内在联系。
围绕“沉重”与“美丽”指导学生进行感性品读,进而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思想内涵,层层深入,理性地把握本文主题,即牢记历史、直面现实、反对战争、呼唤和平,同时对学生进行适度有效的思考与表达训练。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从文题入手通过二战残暴画面迅速进入教学情境,感悟文章寄寓的强烈感情。
乍看到这个课题,“亲爱的爸爸妈妈”,多么温馨的字眼,仿佛听到了依偎在父母身旁撒娇的孩子幸福的呢喃;可接着读下去,这种幸福却被酸楚、苦涩甚至愤怒绝望代替了。
【学习目标】1、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珍视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学习重点】1、理解文章中心。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知识链接】本文作者是聂华苓,1988年初冬时节作者受邀参加在南斯拉夫举行的一次世界范围内的文学讨论大会。
大会期间的10月21日,作家们在克拉库耶伐次参加了南斯拉夫人民为悼念被纳粹残害的300个孩子而举行的悼念活动,有感而作。
【自主学习】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肃穆()荒谬()屹()立蜿蜒()恍惚()憧憬()悼()念2、朗读课文,从课文各部分中分别摘录一句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抄写在下面,选择其中一句,说一说为什么。
(1)(2)我喜欢理由:3、请分别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课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哪一部分给你的印象深刻,为什么?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合作探究】1、组内交流,完成下列思考题:本文所写的中心事件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加心概括。
各组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好。
2、结合文中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根据提示和要求,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1)凄风。
苦雨。
天昏。
地暗。
(这段话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联系下文,这段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两个“没有”与三个“只有”,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含义?)5、老人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他们又回到半个世纪前的世界中去了。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人物的方法?“老人”的眼神为什么“木然”?联系上下文,这句话表达了“老人”此时怎样的心情?)6、课题“亲爱的爸爸妈妈”有什么深刻含义。
【拓展延伸】结合课文情境,展开联想与想象将“凄风,苦雨,天昏,地暗”的情景扩写成一段景物描写。
【课堂检测】1、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眼花了乱不可明状荒谬憧憬B、响彻云霄头发班白屏障屹立C、杀戮荡然无存赃物荒谬D、憧憬月明风清寒襟张皇失错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歌颂远征部队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封信。
精选2019-2020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5 亲爱的爸爸妈妈人教版巩固辅导第九十七篇第1题【单选题】下面加线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绥靖(suíjìng)疟(nüè)子锐不可当(dāng)深恶(è)痛绝B、地窖(jiào)蹿(cuàn)跳精疲力竭(jié)荷(hé)枪实弹C、瞥(piē)见赃(zāng)物眼花缭(liáo)乱荼(tú)毒生灵D、肃穆(sùmù)谬(niù)论乌云笼(lóng)罩偃(yǎn)旗息鼓【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鞠躬遗骸锐不可挡风雪载途B、愧怍鎏金荡然无存消声匿迹C、蟾蜍脊椎惟妙惟肖重峦叠嶂D、归咎喷嚏啸聚山林穿流不息【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运用正确的是( )A、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锐不可当的精神值得提倡。
B、王小明同学心直口快,对有缺点的同学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来。
C、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简直是天衣无缝。
D、他这样做自以为很稳妥,其实是巧妙绝伦,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论何时,只要有人提起南斯拉夫,我就想起克拉库耶伐次和那儿被敌人的那一刻。
b.为了使这个展览办得更加充实,博物馆领导派出多人到老区革命文物。
c.他们头发斑白,脸色,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形石碑。
A、杀戮收集肃穆B、杀害收集严肃C、杀害搜集严肃D、杀戮搜集肃穆【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悠闲拂晓张皇失错丰功伟绩B、能耐键忘安兵不动血雨腥风C、阴惨央告月明风青转弯末角D、瓦烁掬躬荡然无存出奇不意【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位父亲对孩子说:“我能告诉你人生的真谛。
《亲爱的爸爸妈妈》
诸城市卢山中学夏爱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把握全文的情感脉络;
2、理清文本思路,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并体会文中语言的深层含义;
(三)德育目标:
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媒体:多媒体、录音机
预习导学
1、查找资料,搜集整理有关战争,特别是二战中占领国对被占领国实行残暴统治的有关资料。
2、识记重点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杀戮()悼念()屹立()肃穆()恍惚()()荒谬()憧憬()
3、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主要是为了告诉人们怎样的心声(主题)?
请你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课内探究
(一)导入新课
由南京大屠杀引出德国法西斯在南斯拉夫的侵略,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三)自主探究,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引文
坟地见闻呼唤和平,面向现实,
记述各种纪念活动回顾历史,反对战争。
记录作家座谈会
摘录遗言“形散神不散”
(四)合作探究,问题探讨
1、寻读,析一析“历史”与“现实”
(1)分别寻找文中写“历史”写“现实”的内容,并联系起来析其作用。
第一部分中作者参加的南斯拉夫人民集会,悼念二战中被纳粹杀死的3000个孩子,眼中所看到的情景为现实。
而莫马·迪密为作者作的回顾和解释基本展现了几十年前的历史。
作者以凄风、苦雨、静默的人群、白色的石雕、老人木然的
眼神……来烘托集会的沉重,让人感受到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是多么地悲惨,同时借莫马·迪密之口引出那段令人发指的历史,二者的交错出现使那些悲惨、沉痛之感相互烘托,同时让人体味现实,反思历史,形成了立体交融的效果,如同影视镜头的来回切换,把历史与现实沟通、融合,深化了事件的作品和意义。
(2)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
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
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2、听读,析一析“沉重”与“美丽”
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这又是“美丽”的。
3、圈读,析一析“引文”与“正文”
(1)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
他们还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
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
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
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2)结尾引述死者的遗言有什么作用?
死者遗言,是人性中最美丽的体现,让人据此想像被残杀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3)引文和正文有什么关系?
“引文”是纯客观的记录,是正文得出观点、进行议论的依据。
(五)品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1、提问:第一层的第一句话“凄风。
苦雨。
天昏。
地暗。
”这里为什么一个词就是一句话,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使阅读速度放慢,读两个字就停顿一下,想象一个画面,从而达到一个词就产生一个画面;让人感到无限悲哀的氛围,渲染气氛
2、提问:第三层,分析对比西德与日本两位作家的发言,思考:面对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态度、表现有何不同?
(可展示一些二战史料和日本右翼的美化侵略的言论)
【明确】
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罪恶感
“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意在告诉人们,至今还有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人不愿正视历史,还在为安格尔的反驳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称其“日本人”,而非“作家”鄙弃危险。
3、提问:第四层,为什么用这么一大块的篇幅摘抄遗言?
【明确】“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最后摘录的被残杀者留下的只言片纸,就是拾取人性中最为闪光的几个瞬间,控诉了泯灭人性的战争。
(六)拓展延伸
南京大屠杀
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酷、更无人性的了。
1937年12月的《东京日日新闻》刊登了这样一幅照片:两个日本军官,各举战刀,狰狞而笑,标题是“超记录的百人斩”。
照片左侧有“百人斩竞争之两将校”的注释,津津乐道地报道了两个日本军官如何在中国南京紫金山麓进行一场杀人竞赛,如何在一大堆砍下的中国人头旁含笑论胜负。
两个杀人狂属日军第16师团富山大队,一个叫向井敏明,炮兵小队长,一个叫野田岩,副官。
1937年12月英文《日本公告》是这样报道的:“向井敏明少尉和野田岩少尉举行杀人友谊比赛,看谁能在完全占领南京之前首先杀死100名中国人,现在他们的比赛将要接近尾声。
朝日新闻从前线发回的报道说,星期日,他们的比赛成绩如下:向井敏明少尉,杀死89人,野田岩少尉,杀死78人,目前胜负难以分清,比赛还在继续。
”
1937年12月《大美晚报》接着这样报道:
“12月10日中午,两人各执已成缺口之刀,会聚一起,野田说:‘我已经杀了105人,你杀了多少?’向井说:‘我已经杀了106人。
’两人相视哈哈大笑,向井多赢了一个人,但无法确定谁先杀到100人。
两人约定比赛目标发展到150人。
从昨日开始,他们已经向150人的目标努力。
”
经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在短短的几个月中,按比较保守的统计,侵华日军集中和分散屠杀中国南京军民34万人。
半个世纪过去了,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
朋友,当我们回顾历史时,我们不能只记得四大发明、文明古国、开元盛世、丝路花雨,还应该记得南京大屠杀。
我无需更多的议论,我只希望我一样年轻的战友,年轻的同胞,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1)用文中的词语为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定性。
(2)第二自然段中“津津乐道”本义是什么?在本文中作用是什么?
(3)阅读文章后,你认为作者在告诫读者什么?
课后提升
:
品味课文第一部分莫马的话:“纳粹在灭种呀!孩子们就从课堂里被抓走了,还有十几位老师。
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刻!’”想象课堂上的情景(注意揣摩那位老师的深情动作,纳粹士兵的动作),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