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昆虫学第四章昆虫分类学
- 格式:ppt
- 大小:1.91 MB
- 文档页数:54
第四章昆虫分类学本章重点:1.昆虫的命名法规;2.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缨翅目、鞘翅目、脉翅目、鳞翅目、双翅目和膜翅目等9个目及重要科的主要形态特征;3.种的概念;本章难点:1.昆虫的分类系统,及其各个分类系统的主要观点;2.昆虫纲的系统发育;3.检索表的编制;4.鳞翅目昆虫幼虫的形态分类。
第一节基本原理和方法一、研究内容(一)定义和研究内容昆虫分类学insect taxonomy是研究昆虫种的鉴定identification,分类classification和系统发育phylogeny的科学。
这一定义是根据昆虫分类学研究的任务、内容、发展历史和现状确定的。
众所周知,昆虫是世界上最昌盛的动物类群,个体和种类繁多,分布广。
据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1988年提出的报告,全世界现有昆虫1,000万种,现巳描述约90万种,并且每年仍以大约7000种的速度递增。
这就是说昆虫中90%的种还是未知种,它们还未被科学家记述和命名,缺乏鉴定用的科学资料。
我国的昆虫种类约占世界昆虫种类的1/10,按这个比率,我国昆虫应超过100万种,可是我国已记载的昆虫约45,000种,已知种仅占3%,说明我国昆虫种类的未知数太大了。
这就充分表明,研究昆虫、确定种类、描述识别特征、予以命名、提供正确认识和鉴定昆虫种的科学资料,仍然是当代科学上一项重要的内容和任务。
在这方面,我国的任务尤为繁重。
如此繁多的昆虫,我们要认识它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科学方法,这就是分类classification的方法。
昆虫分类实践的过程是:先把看到的昆虫个体individuals按照形态特征的相似性similarity,即共同性,归为同形体phenon(phena),再根据生物种的科学概念和知识,把同形体鉴定到种species,进一步把种按照亲缘关系的远近归入高级分类单元 higher taxonomic taxon(taxa),属,科、目等,这样就成为一个有序的分类系统classification system。
昆虫分类学一、名词解释1.种: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他近似的类群有质的差别,并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着,它是生物进化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
2.模式标本:在发表新种时,第一次用于描述和记载新种所用的标本叫模式标本。
3.正模:在一批同种新种标本中,选出的一个最为典型的标本称为正模。
4.配模:在一批同种新种标本中,另选出一个与正模性别不同的标本。
5.副模:在一批同种新种标本中,选出正模和配模后,同时所参考的其余同种标本,统称为副模。
6.双名法:昆虫和其他动物一样采用双名法,就是以两个拉丁文作为一个种的学名,这个学名是全世界通用的,拉丁文的第一个词是属名,第二个词是种名。
7.命名法:就是以两个拉丁文作为一个种的学名,这个学名是全世界通用的,拉丁文的第一个词是属名,第二个词是种名,通常还有第三个词:命名人的姓氏。
命名规则:1)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第一个字母不大写,学名印刷体时常用斜体。
2)学名中如果引用亚属名,可将亚属名加“()”放于属名和种名的中间8.并胸腹节:膜翅目昆虫常常第一腹节并入后胸,成为后胸的一部分,叫做并胸腹节。
9.拟3节:跗节是4节,第3节小,包藏于第4节形成的槽内,看似3节。
10.通常用的检索表有三种:包孕式、连续式、两项式。
11.昆虫分类的形态学依据:1)翅的有无和类型2)口器的类型3)触角的类型4)跗节的类型5)变态的方式12.鳞翅目成虫的形态特征:1)体型有小有大,颜色变化很大,有的非常美丽,雌雄形态和颜色常有区别。
2)身上和膜质的翅上密被扁平细微的鳞片,组成不同颜色的斑纹3)触角丝状、栉齿状、羽毛状4)复眼发达,单眼2个或无,口器虹吸式。
13.鞘翅目的形态特征:1)体小型到体大型,体壁坚硬,前胸背板发达,常露出三角形的中胸小盾片2)前翅加厚,合起来盖住胸腹部的背面和折叠的后翅,后翅膜质3)口器咀嚼式,触角变化大:线状、锯齿状、锤状、棒状、膝状、鳃叶状4)腹部末节常退化,缩在体内。
昆虫的分类学如何对昆虫进行分类在自然界中,昆虫是最为庞大且种类繁多的一类生物。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昆虫,科学家们借助分类学的方法对昆虫进行分类。
通过昆虫的共性和差异,昆虫分类学将昆虫群体划分为不同的类、目、科等级别。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昆虫分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探讨其在对昆虫进行分类方面的应用。
一、昆虫分类学的基本原理昆虫分类学基于生物分类学的理论,依据昆虫的形态、生态、遗传等方面的特征,将昆虫进行分类。
主要原理如下:1. 形态特征: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如体长、体节、触角等,可以初步判断其所属类别。
例如,昆虫的翅膀形态、复眼的结构等是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
2. 生态特征:昆虫的生活习性、生境选择等生态特征也对其分类起到重要作用。
比如,一些昆虫偏好栖息于水中,而另一些则栖息于陆地,这些特征与昆虫的亲缘关系有直接的关联。
3. 遗传关系:通过对昆虫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昆虫的分类位置。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将基因序列作为分类依据,在昆虫分类学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昆虫分类学的方法昆虫分类学依据较为严谨的方法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 形态分类法:这是最为传统和常用的分类方法。
基于昆虫的形态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科、属、种等分类单位。
这种方法需要对昆虫的外部特征进行详细的观察和描述,从而确定其分类位置。
2. 化石分类法:该方法主要应用于古代昆虫的分类研究。
通过对保存完好的古昆虫化石进行形态分析,可以推测其在分类系统中的位置。
3. 分子分类法: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这一方法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对昆虫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可以推断昆虫的亲缘关系。
这种方法更加客观准确,对昆虫分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昆虫分类学的应用昆虫分类学在昆虫研究和保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昆虫分类学的具体应用:1. 种类鉴定:昆虫分类学方法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对新发现的昆虫进行鉴定和分类。
园林植物昆虫学目录第一章绪论昆虫纲的一般特性第二章昆虫的外部形态第三章昆虫的内部形态第四章昆虫的繁殖方式第五章昆虫的分类第六章昆虫与环境条件第七章园林植物害虫的防治原理及方法第八章十字花科植物害虫第九章茄科植物害虫第十章豆科植物害虫第十一章葫芦科植物害虫第十二章苗圃害虫第十三章花果类害虫及刺吸性害虫第十四章蛀干类害虫第一章绪论昆虫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系统一、昆虫纲的一般特性昆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节肢动物的特性是身体左右对称,具有外骨骼躯壳,循环系统位于身体的背面,神经系统位于身体的腹面。
二、成虫还如以下特征①成虫体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②头部有口器和一对触角,还有复眼和单眼③胸部有对胸足,一般还有两对翅三、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①节间膜:在昆虫整个生活史中,由于体壁发生了骨化,而未骨化的部分就形成膜质区,这个膜质区叫节间膜。
②体节:在昆虫整个生活史中,由于体壁骨化部分形成体节体节(按功能分)头.、胸.、腹.头部:由6个体节组成。
功能:取食和感觉中心。
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
分类:前胸、中胸和后胸,每个胸节着生一对足,中胸和后胸一般各生一对翅,所以胸也是运动中心。
腹部:一般由9-11个体节组成。
生殖器、内脏器官位于这一体段。
功能:昆虫营养和生殖中心。
蜈蚣:每体节有一对足。
胸部:3对足。
苍蝇:后翅演变为平衡棒。
头、胸和腹有明显的区分。
第二章昆虫的外部形态第一节昆虫的头部(感觉中心、取食中心)一、头部的结构1.分区:头顶、额区、唇基区、颊区和后头区是五个主要的区。
2.蜕裂线或头顶线:呈人字型的线条,是昆虫蜕皮时,头壳裂开的地方。
(完全变态的昆虫多已消失,只有不完全变态的昆虫,成虫期还有全部或部分保留)3.沟:体壁外内向折陷,而在外表留下的缝。
4.额唇基沟:横沟,位于口器上方,两上颚基部前关节之间,是额与唇基的分界线。
二、头部的形成(根据其口器着生位置)分类1.下口式:食草类昆虫;eg:蝗虫、天牛、螽斯2.前口式:多为捕食性肉食性昆虫;eg:蝼蛄,步甲,草蛉幼虫等3.后口式:适于刺吸植物或动物汁液;eg:蚜虫、蝽象、叶蝉等三、头部的附器(包括触角、单眼、复眼、口器)(一)触角1.触角的构造:①柄节:最基部的一节,与虫体相连的一节②梗节:基部第二节③鞭节:梗节以后各节的统称2.触角的作用①具触觉和嗅觉的功能②是识别昆虫种类的依据③识别昆虫性别的依据※3.书中共介绍12种类型触角的基本构造(例子与类型都记)①丝状:蝗虫、蝽象、天牛②刚毛状:蝉③念珠状:白蚁④锯齿状:叩头虫⑤梳齿状:豆象⑥双栉齿状(羽毛状):地老虎⑦棍棒状或球杆状:蝶类⑧锤状:小蠹虫⑨鳃丝状:金龟子⑩膝状和肘状:蜂⑪环毛状:雄蚊⑫具芒状:蝇(二)单眼和复眼①复眼:由许多小眼构成;小眼最外层的角膜镜,往里是晶锥②作用:单眼感光,复眼成像,已有报道,单眼感光,与滞育有关③与眼有关的习性:a.趋黄性:黄粉粘板粘蚜虫b.趋紫外光性:如用黑光灯诱虫(三)口器口器: :取食固定食物刺吸式:取食液体食物锉吸式舐吸式※1.咀嚼式口器:①构成:上唇、上颚、下颚、下唇、舌上唇:防止食物外落,前缘中央凹入,凹入的地方称中缺切上颚:称切区,基部粗糙可磨碎食物称为磨区,切叶作用下颚:轴节茎节内颚叶外颚叶下颚须下唇:后颜前颜中唇舌侧唇舌下唇舌舌②咀嚼式口器为害特点使植物受到机械损伤,可造成叶片缺刻,孔洞,或把其他叶片全部吃光,也有潜入叶内表皮下串食,还可以驻入茎干或果实内部取食,也可在地下咬断基部,造成整株死亡。
昆虫分类学的基本原理昆虫分类学是生物学中研究昆虫种类、命名、分类和系统发育等问题的学科。
它是昆虫学的重要分支,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昆虫分类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分类标准、分类等级和分类方法等内容。
一、分类标准昆虫分类学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和进化关系进行分类。
形态特征包括外部形态、生殖器官、触角、翅膀、足等方面的特征。
进化关系则通过分析昆虫的共同祖先和衍生特征来判断分类关系。
外部形态是昆虫分类中最主要的标准之一。
昆虫的体表形态特征包括体型大小、体节数目、背部鳞片或毛发覆盖、颜色和斑纹等。
这些特征的差异常常与昆虫的种类和系统发育密切相关。
昆虫的生殖器官也是分类的重要标准。
雄性昆虫的生殖器官包括交配器官和生殖腺,而雌性昆虫的生殖器官则包括产卵管和生殖腺。
这些器官的形态和结构对昆虫分类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分类等级昆虫分类按照一定的等级进行,从高到低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在具体的分类体系中,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出亚门、亚纲、亚目、亚科、亚属等等。
界是生物分类学中最高的等级,目前昆虫学界的分类等级从动物界开始。
门是界的下一级分类,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与其他的节肢动物,如蜘蛛和甲壳类动物等,有着明显的区别。
纲是门的下一级分类,昆虫属于昆虫纲,是昆虫学独有的一个分类等级。
目是纲的下一级分类,昆虫目的划分是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和进化关系而得出的,如鳞翅目、鳞翅亚目、直翅目等。
科是目的下一级分类,昆虫科是根据昆虫的共同祖先和进化特征进行划分,如蝶科、蚁科、蚊科等。
属是科的下一级分类,属的划分是根据昆虫的形态和进化关系决定的,如铁线蚓属、苍蝇属。
种是属的下一级分类,种是具有相同形态特征和能够繁殖后代的个体被归为一种,如家蚕、蜜蜂等。
三、分类方法昆虫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包括形态分类法、遗传分类法和分子系统发育法等。
形态分类法是基于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分类,是传统的分类方法。
遗传分类法则是通过分析昆虫的遗传物质,如DNA序列,来判断分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