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能实验学 实验性缺氧
- 格式:docx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3
机能实验学实验报告实验项目名称:不同类型缺氧1.实验目的1.1了解和复制小鼠不同类型缺氧模型;1.2了解不同类型缺氧的表现特征。
2.材料与方法2.1实验动物动物:成年昆明种小鼠4只,体重18-22g,雌雄不拘;由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2.2实验器材与试剂器材:密封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酒精灯,注射器及针头,塑料盆等。
试剂: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亚硝酸钠,1%亚甲蓝。
2.3实验方法与步骤2.3.1乏氧性缺氧记录小鼠正常呼吸次数、深度和黏膜颜色等指标,将小鼠放入加钠石灰的广口瓶中,塞紧瓶塞,每3min重复观察上述指标1次,如有其他变化,随时记录,直至动物死亡。
2.3.2血液性缺氧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准备一氧化碳发生器,将小鼠放入广口瓶中,观察其正常表现后与一氧化碳发生装置连接。
再用量杯取甲酸3ml放于试管内,并沿试管壁缓慢加入浓硫酸2ml,塞紧瓶塞,观察各项指标。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选取体重相近的1号和2号小鼠,观察正常指标。
分别注射5%亚硝酸钠溶液0.3ml。
1号小鼠立即腹腔内注入生理盐水0.3ml;2号小鼠立即注入1%亚甲蓝溶液0.3ml。
观察各项指标,比较两只小鼠的表现及死亡时间。
3.结果通过录像的方法记录小鼠的一般状况、呼吸幅度等,也便于后续数据统计时计算小鼠的呼吸频率和存活时间等。
各组小鼠在缺氧死亡前基本都出现了狂躁、抽搐、大小便失禁等表现。
乏氧性缺氧组小鼠呼吸加深加快,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组小鼠呼吸加快,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组小鼠呼吸则无明显变化。
各组小鼠皮肤黏膜肝脏颜色均不正常且各不相同。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组小鼠存活时间最短,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组小鼠存活时间则最长。
4 讨论4.1乏氧性缺氧小鼠呼吸先明显加深加快是由于血氧分压降低刺激了化学感受器,代偿性地调整呼吸频率与呼吸幅度;而后逐渐衰竭,则是由于广口瓶中的氧气含量大幅降低,小鼠失代偿缺氧而死亡。
由于外周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较高,小鼠皮肤黏膜呈现脱氧血红蛋白的暗红色甚至紫绀色。
医学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缺氧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机能实验,旨在研究人体在缺氧条件下的生理变化及适应能力。
缺氧是指人体吸入或周围环境的氧气浓度较低,无法满足身体正常代谢所需的氧气供应。
在高海拔地区、山洞、高原等环境下,人体会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缺氧刺激。
本实验通过将实验者置于缺氧环境中,观察和测定其生理指标的变化,来研究人体对缺氧的适应能力和机制。
实验方法:1.实验设备:具备缺氧功能的密闭室、氧气浓度检测仪、脉率计、血压计等。
2.实验过程:a. 实验者进入密闭室,戴上脉率计、血压计等监测设备。
b. 密闭室中氧气浓度逐渐减少,调节到所需的缺氧浓度,并持续一定时间。
c. 过程中,记录实验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
d. 缺氧实验结束后,恢复正常氧气浓度,并观察记录实验者复原情况。
实验结果及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记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分析:1.呼吸频率增加:在缺氧环境中,人体为了获得更多的氧气供应,会加快呼吸频率。
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到,实验者在缺氧条件下呼吸频率明显增加。
2.心率加快:缺氧刺激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促使心率加快,以提高氧气输送。
实验数据表明,在缺氧环境下,实验者的心率也明显上升。
3.血压升高:缺氧会引起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血管收缩,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者在缺氧条件下,血压明显上升。
4.头晕、恶心等症状:缺氧会导致大脑供氧不足,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
实验者在缺氧环境中也出现了这些症状。
缺氧适应能力是人体长期暴露在缺氧环境下逐渐形成的适应状态。
随着适应的进行,人体对于缺氧的生理变化趋于减弱。
一般而言,合理的实验时间不应过长,避免对实验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总结:缺氧实验是一种用于研究人体对缺氧的生理变化及适应能力的医学机能实验。
通过测定实验者在缺氧环境中的生理指标变化,可以了解人体对缺氧的适应机制和能力。
然而,在进行缺氧实验时,应控制实验条件和时间,避免对实验者的健康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实验题目:实验性缺氧实验目的:①复制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的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缺氧过程中实验动物一般状况、呼吸、唇尾颜色及死亡时间等机体功能变化。
②加深对缺氧分类和缺氧机制以及不同类型缺氧特点的理解。
③了解常见类型缺氧的解救办法。
实验步骤:一、低张性缺氧成年小白鼠3只,新生鼠一只分别标号1~4,做以下处理:1号鼠腹腔注射一定量0.1ml/10g乌拉坦。
2号鼠腹腔注射等量0.05ml/10g/可拉明。
3、4号不做任何处理。
2、上述处理之后将1~4号老鼠同时放入等容积的广口瓶中,并盖好瓶塞,同时用导管把四个广口瓶连通。
3、观察计时,并五分钟观察记录一次。
直至成年鼠全部死亡。
4、解剖死亡小鼠尸体,并观察记录其肝脏颜色。
二、等张性缺氧1、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①将装有小白鼠的广口瓶与一氧化碳发生装置连接。
②用吸管吸取适量甲酸加入试管中,再吸取适量的浓硫酸加入试管中,塞紧瓶塞,并加热。
仔细观察小鼠的变化并记录。
③待小鼠死亡后,取出小鼠,并解剖小鼠尸体,观察记录其肝脏颜色。
1、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①取成年健康小白鼠一只,观察其正常表现后,向腹腔注射适量0.3ml/20g亚硝酸钠。
②观察并记录小鼠的表现,待其死亡后,解剖小鼠尸体,观察并记录其肝脏颜色。
实验结果:一、低张性缺氧(2) 成年空白鼠实验过程中呼吸频率的变化:成年鼠呼吸频率变化98120141204210153159135114963600501001502002500510152025303540455055时间(min)呼吸频率(次/m i n ) ① 一号鼠注射乌拉坦之后行为状态比较活泼,放入广口瓶后较安静。
之后呼吸频率加大, 并渐渐闭上眼睛,之后出现躁动不安现象。
最后趴下安静不动,急促呼吸,死亡。
解剖尸体,肝脏颜色鲜红。
② 二号鼠注射可拉明之后非常活泼,放入广口瓶之后也比较活泼,之后出现呼吸明显加快的现象,并开始上串下跳,最后急促呼吸,慢慢呼吸变缓,死亡。
缺氧实验报告缺氧实验报告篇一:病理生理--实验报告之缺氧篇二:缺氧实验昆明医科大学机能学实验报告实验日期:年10月11日带教教师:金会艳专业班级:级麻醉班缺氧实验一、实验目的1、复制不同病因导致小鼠缺氧的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分类。
2、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分别复制三型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设备小鼠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广口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乏氧性缺氧1 取小鼠四只,标记编号(甲,乙,丙,丁)每2min记录死亡(记录时间及耗氧量,甲鼠尸体待留)计算小鼠耗氧率(R)一般情况* 2、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小鼠一只)观察记录如上死亡(记录时间)计算小鼠耗氧率(R)* 3、亚硝酸中毒缺氧(小鼠一只)观察记录一般状况*观察记录如上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死亡(记录时间,)2 计算小鼠耗氧率(R)* 4、取出甲鼠及2,3实验小鼠尸体部分肝叶进行对比,记录颜色。
备注:(1)一般状况*,呼吸频率,精神状态,皮肤黏膜颜色。
(2)缺氧瓶*,一定要密封,可用凡士林涂在瓶塞外面,且可以加入钠石灰吸收水汽。
(3)腹腔注射,正确拿握小鼠,左下腹,45°进针,回抽。
(4)耗氧率计算:R[ml/ 4 注:从左至右依次为,亚硝酸钠中毒,乏氧性缺氧,一氧化碳中毒。
5篇三:小鼠缺氧模型及其分析课程名称:机能实验学教研室: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任课教师:张彩华授课章节:缺氧与普鲁卡因对神经干的作用授课专业和年级:级医疗授课学时:8学时授课年3-7月实验题目:缺氧实验目的:1.观察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2.复制几种类型缺氧的模型,观察血液颜色的特点,分析其机制根据大纲要求:掌握概念:缺氧、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紫绀、肠源性紫绀。
实验性缺氧实验题目:实验性缺氧实验目的:复制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的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缺氧过程中实验动物呼吸频率、幅度、口唇粘膜颜色、肝脏颜色、血液及死亡时间等机体功能变化。
设计思想:(一)、低张性缺氧是由于肺泡氧分压降低,或静脉血分流入动脉,血液从肺摄取的氧减少,以致动脉血氧含量减少,PaO2降低。
常见的原因与机制:(1)吸入气氧分压过低(大气性缺氧),(2)外呼吸功能障碍(呼吸性缺氧),(3)静脉血分流入动脉(静脉血掺杂)。
在实验室中很难复制静脉血分流入动脉,而外呼吸功能障碍的模型复制回造成肺水肿,所以不能形成单一模型。
综上在实验室中可以复制吸入气氧分压过低的实验模型,方法是在密闭的广口瓶中加入钠石灰消耗到小白鼠呼出的二氧化碳,即(化学方程式),这样就模拟了大气性缺氧。
(二)、等张性(血液性)缺氧1、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室中可以用甲酸和浓硫酸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一氧化碳,即(化学方程式),制造了一氧化碳的微环境。
2、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血液中强氧化剂可以把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所以实验室只需在小白鼠腹腔内注射亚硝酸钠,即(化学方程式),就可以让小白鼠患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解救方法是在腹腔内注射还原性药物亚甲蓝。
实验步骤:取1只小白鼠,让其自然的钻入广口瓶中,待其安静后,观察并记录呼吸频率、幅度、口唇粘膜颜色。
(一)、低张性缺氧1、取大小差不多的小白鼠2只,同时放入等容积的广口瓶中,做以下处理:1号广口瓶中放5g钠石灰。
2号广口瓶不做处理。
2、盖好瓶塞,观察计时,并3分钟观察记录一次。
直至小白鼠全部死亡。
3、解剖死亡小鼠尸体,并观察记录其肝脏颜色。
(二)、等张性(血液性)缺氧1、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①将装有小白鼠的广口瓶与一氧化碳发生装置连接。
②用吸管吸取3ml甲酸加入试管中,再吸取2ml的浓硫酸加入试管中,塞紧瓶塞,并加热。
调节一氧化碳气泡的速度为每秒一个气泡。
仔细观察小鼠的变化并记录。
昆明医科大学机能学实验报告实验日期:2014年10月11日带教教师:金会艳专业班级:2012级麻醉班缺氧实验一、实验目的1、复制不同病因导致小鼠缺氧的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分类。
2、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分别复制三型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设备小鼠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广口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乏氧性缺氧取小鼠四只,标记编号(甲,乙,丙,丁)每2min记录死亡(记录时间及耗氧量,甲鼠尸体待留)计算小鼠耗氧率(R)一般情况*2、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小鼠一只)观察记录如上死亡(记录时间)计算小鼠耗氧率(R)*3、亚硝酸中毒缺氧(小鼠一只)观察记录一般状况* 观察记录如上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3ml 死亡(记录时间,)计算小鼠耗氧率(R)*4、取出甲鼠及2,3实验小鼠尸体部分肝叶进行对比,记录颜色。
备注:(1)一般状况*,呼吸频率,精神状态,皮肤黏膜颜色。
(2)缺氧瓶*,一定要密封,可用凡士林涂在瓶塞外面,且可以加入钠石灰吸收水汽。
(3)腹腔注射,正确拿握小鼠,左下腹,45°进针,回抽。
(4)耗氧率计算:R[ml/(g·min)]=A(ml)÷W(g)÷t(min)A,耗氧量;W,体重;t,死亡时间。
五、实验结果表1.各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表2.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乏氧性缺氧)分组呼吸频率(次/10秒)存活时间(分)中枢神经系统变化耗氧率耗氧量(A)体重(W) 0 1,3,5,7, 9,…高温───7 兴奋,狂躁,抑制,嗜睡,死亡4.83%9.628.4生理盐水25,30,25,15,16,17,811.5镇静,兴奋,狂躁,淡漠,嗜睡,死亡4.8%14.426.1咖啡因35,30,38,34,33,30,2211.5极兴奋,抑制,淡漠,嗜睡,狂躁,死亡4.89%13.524.水合氯醛17,20,25,19,24,7,8,6,516.25镇静,兴奋,狂躁,淡漠,嗜睡,死亡4.54%1824.4注:从左至右依次为,亚硝酸钠中毒,乏氧性缺氧,一氧化碳中毒。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缺氧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2. 掌握缺氧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分析缺氧条件下小鼠生理指标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组织细胞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不能正常进行有氧代谢,导致能量供应不足,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和生化反应。
本实验通过人为制造缺氧环境,观察小鼠在缺氧条件下的生理反应,以探讨缺氧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昆明种小鼠,体重20-25g,雌雄不限。
2. 实验仪器:缺氧装置、电子天平、氧气传感器、显微镜、酶标仪等。
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碘酊、酒精、NaOH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2. 缺氧处理:将实验组小鼠放入缺氧装置中,进行缺氧处理,时间为2小时。
对照组小鼠在正常环境中饲养。
3. 样本采集:缺氧处理结束后,分别采集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血液、肝脏、肾脏、大脑等组织样本。
4. 生理指标检测:采用酶标仪检测小鼠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乳酸脱氢酶活性等指标;采用显微镜观察小鼠组织切片,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氧气传感器检测小鼠呼吸频率和呼吸幅度。
5.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生理指标差异。
五、实验结果1. 血液指标:实验组小鼠血红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2. 组织切片观察:实验组小鼠肝脏、肾脏、大脑等组织切片显示细胞肿胀、空泡化等病理变化,对照组细胞形态正常。
3. 呼吸指标:实验组小鼠呼吸频率和呼吸幅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六、实验讨论1. 缺氧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缺氧条件下,小鼠血红蛋白含量降低,乳酸脱氢酶活性升高,表明缺氧导致小鼠有氧代谢受阻,能量供应不足。
同时,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细胞出现肿胀、空泡化等病理变化,进一步证实缺氧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2. 缺氧处理时间的选择:本实验中缺氧处理时间为2小时,根据实验结果,缺氧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小鼠死亡。
《实验性缺氧》
姓名:班级:组别:学号:
主刀:注射:助手:记录人:
(一)实验目的:
1.复制低张性、血液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动物模型,了解缺氧的原因及发病机制。
2.观察不同类型缺氧的实验动物,注意其呼吸、皮肤黏膜、血液及肝颜色等变化。
(二)实验原理:
1.由于组织细胞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导致机体代谢、功能甚至形态结构等发生异常变
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2.根据原因和发病机制,缺氧可分为4类。
①低张性缺氧:其特点是动脉血氧分压明
显下降,主要是由于动脉血的氧气供给不足引起;②血液性缺氧:多见于血红蛋白量的减
少或者质的改变,从而引起运氧能力下降并伴有动脉血氧含量的降低;③循环性缺氧:由
于血液循环障碍,含氧丰富的动脉血不能顺利、及时送达组织细胞;④组织性缺氧:组织
细胞利用氧的能力下降引起的缺氧。
3.不同类型的缺氧,机体的血氧指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及皮肤与黏膜的颜色等均
有不同的表现,而不同的内外因素也可以影响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
(三)实验方法:
(1)实验准备:取小白鼠5只,准备实验装置与器材。
(2)实验模型:
1.乏氧性缺氧:①取钠石灰少许及小白鼠1只放入缺氧瓶内。
观察、记录小白鼠的呼
吸频率、深度,口唇的颜色,同时用测氧仪测定瓶中的氧浓度(海平面空气氧浓度约21%)②塞紧瓶塞,记录时间,每隔5min重复观察上述指标一次直到动物死亡,记录死亡时间,
并测定死亡时瓶中的氧浓度。
③尸检。
小白鼠死亡后尽快打开腹腔,观察血液和肝颜色。
2.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①将小白鼠1只放入广口瓶中,观察其正常表现。
②取甲酸
9ml放入烧瓶内,缓慢加入浓硫酸6ml,塞紧后与装有小白鼠的广口瓶相连。
③尸检。
方式
同1。
3.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①取体重相近的小白鼠2只,观察正常表现后,向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3ml。
其中一只注入亚硝酸钠后,立即再向腹腔注入0.5%亚甲蓝
0.15~0.30ml,另一只注入等量生理盐水。
②观察指标同实验2,比较两只小白鼠表现及死
亡时间有无差异。
(四)实验结果:
1.
不同时间瓶中的氧浓度记录 10min 死亡时(45min)瓶中的氧浓度(%) 20.6% 19.7%
2.
实验2和实验3小鼠死亡时间对比 CO中毒性缺氧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时间(min)10min 4min
3.实验1、实验2、实验3四只小白鼠及对照组小白鼠腹腔解剖后的内部观察:
(五)实验讨论:
1.乏氧性缺氧:
实验1缺氧而死的小鼠初始较活跃,行动正常。
5min后观察其活跃度稍有下降,面色观察无变化。
15min后活跃度明显下降,行为安静,停留原地,观其外表稍有发紫。
25min 后小鼠完全安静,陷入无自觉状态,眼睛微合,面容发绀。
35min后小鼠肌肉抽搐,出现幻觉。
45min后小鼠呼吸消失,四肢逐渐僵硬,完全死亡。
由于吸入气体氧分压降低而使肺泡氧分压降低,导致血液从肺摄取的氧减少而引起的供氧不足,称为乏氧性缺氧。
乏氧性缺氧时,动脉血的氧分压、氧含量和氧饱和度均降低,皮肤、粘膜呈现青紫色,称为发绀。
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Fe2+)可在亚硝酸盐等氧化剂作用下被氧化而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二价铁变成三价铁因与羟基牢固结合而失去携氧能力,加上血红蛋白分子的四个二价铁中有一部分氧化为三价铁后还能使剩余的Fe2+与氧的亲和力增高,即通过变构效应使氧离曲线左移,血红蛋白结合和释放的氧量都减少,导致组织缺氧。
高铁血红蛋白呈棕褐色,故亚硝酸盐中毒时皮肤、粘膜呈现类似发绀的青紫色,称为肠源性发绀。
2.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
实验2一氧化碳小鼠死亡较快。
小鼠刚放入瓶内时较安静,量筒内有气泡冒出时表明已有CO通入瓶内,此时计时。
1min30s后,开始剧烈跳跃挣扎,3min30s后,趴在瓶底四肢抽搐,仍在呼吸,4min时死亡。
尸体全身发红,解剖后肝脏,黏膜等呈樱桃红色。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远远大于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因此当大量血红蛋白与CO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时,血红蛋白便失去了携带氧的能力。
另一方面CO和血红蛋白的结合可使氧离曲线左移,导致HbO2释放氧减少,加重组织缺氧。
因为碳氧血红蛋白为鲜红色,所以CO中毒时皮肤,粘膜呈现樱桃红色。
3.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
实验3中分别给两只小鼠注射亚硝酸钠溶液及生理盐水与解药亚甲蓝,注射亚硝酸钠的小鼠开始无明显中毒迹象,行为活跃,5min后活动逐渐减少,呼吸开始微弱,8min钟后静止于笼中,四肢及面部变青,10min后完全死亡。
注射解药的小鼠无中毒迹象,活动自如且正常。
尸检后,亚硝酸钠中毒小鼠全身皮肤黏膜青紫,肝脏呈深咖啡色。
注射亚甲蓝的小鼠腹部青蓝色,内部器官均被染蓝,肝脏呈咖啡色。
血红蛋白所含的铁是亚铁,它能跟氧结合随着血液循环,将氧输送到身体各部。
当亚硝酸钠进入机体后,在血液中发生了化学反应,使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转变成三价铁,而三价铁的血红蛋白不能携带氧,因此造成小鼠缺氧中毒。
注射了亚甲蓝的小鼠则没有明显中毒症状,因为亚甲蓝将血红蛋白中的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使血红蛋白重新与氧结合,缓解了亚硝酸钠造成的中毒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