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教师简介1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建筑学专业培养计划一、培养目标总体培养目标学院将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优秀的品德,开阔的视野,扎实的基础,广博的文化知识,实用的专业技术,较强的外语运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管理和发展自我,与人共事相处和合作,与人沟通、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在未来人才市场的竞争力,成为服务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室内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能够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室内设计工作,并具有多种适应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建筑设计师。
二、培养要求(一)德育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遵纪守法,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熟悉有关法规;勤奋向上,诚实守信,关心集体,尊重他人,团结合作,讲求文明;热爱专业,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使命感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智育本专业学生学习一元微积分、建筑物理、经济学、外语、汉语基础写作等基础知识,学习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及建筑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对各类建筑从使用功能、空间组织、建筑造型、场地环境、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综合、优选和评价的能力,具有独立完成建筑设计方案及建筑施工图绘制的能力,并综合组织付诸实施的能力。
毕业生应达到如下要求:1、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独立进行建筑设计和用多种方式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
2、能够运用英语阅读英文专业书刊,用英语口头和书面进行简单的交流,通过学院英语能力测试(含口试),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3、具有基本的经济分析能力,对社会经济现象可以进行初步的分析。
4、具有较强的科技交流能力,用流畅、规范的语言,口头表达及撰写科技论文。
5、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会使用有关工程软件,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
融入思政元素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建设张婷婷,李敏,吕兴军(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辽宁大连116023)[摘要]学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应致力于发掘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造就具有正确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依赖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还应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动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思政教育遵循寓教于乐,通过建立思政案例库,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科学规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键词]思政元素;土木工程材料;思政案例库[基金项目]2019年度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融入思政元素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深度国际化建设”(DUT2019〔3〕24)[作者简介]张婷婷(1983—),女,辽宁大连人,博士,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教授,主要从事低碳建筑材料研究;吕兴军(1980—),男,甘肃民勤人,硕士,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高级工程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建筑材料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1)15-0165-04[收稿日期]2020-11-04一、引言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资治通鉴·周纪·周纪一》)无论在任何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对国家、个人的发展进步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是每个国家教育其公民的重要准则之一。
新时代经济高速发展,更应将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正确的政治观点和崇高的思想理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大众文化伴随着当代都市环境而产生,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1]。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主力军的青少年接触到的信息繁杂,虽然有助于个性解放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大众文化本身具有的世俗性和功利性等特点,致使青少年的价值取向面临严峻的挑战。
个人情况简介薛大伸,男,1959年9月15日出生,汉族。
教授四级。
大学本科毕业,工学学士学位。
2001年5月2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员,1994年6月加入九三学社。
现任九三学社大连市文教分委员会副主委、九三学社海大委员会科技委员。
硕士研究生导师(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项目管理、MBA、工业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专业学位硕士水平评价论文评价专家。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辽宁省计算机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理事。
辽宁省软件学会常务理事。
一、简历1968-1978.8 就读于瓦房店市小学、中学。
1978.9-1982.7 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软件专业。
1982.7-1985.5 工作于大连海事大学计算站,任助理工程师。
1985.5-1987.1 工作于大连海事大学计控系管理信息系统教研室。
1987.2-1993.6 工作于香港招商局集团电脑部,任软件工程师。
1993.6-2000.12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讲师、副教授、管理信息系统教研室主任、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学术梯队成员、教学副院长。
2001.1-2004.1 大连海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教授、教学副院长。
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学术梯队成员。
2004.1-2007.1 大连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2007.1-2017.8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教授二、奖励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国家级优秀论文奖一次,获省级优秀论文奖四次。
获泛洋优秀教师奖三次,优秀教学奖一次。
优秀职工奖一次三、教学主讲硕士研究生课程3门,主讲本科生课程14门。
指导研究生155人。
四、科研完成部级项目1项,其它项目12项,完成科研经费80万元。
五、出版教材1.《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技术》,主编,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0年,个人编写6.6万字。
刘公岛等众多岛屿,林木茂盛,以丘陵为主,海蚀地貌丰富,占地面积约为山东省土地面积的18.99%,分布着大量渔村,渔业经济发达。
改革开放后,胶东半岛渔业经济发生结构性变革,传统渔村加速城镇化进程,经济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兴起[1]。
富有文化历史意蕴和典型沿海渔村特点的胶东半岛传统渔民聚落,因其交通、供暖、卫生、智能化等设施条件跟不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逐渐被城镇化湮没。
而渔村聚落形态不明晰、文化传承不畅等问题也日益加快渔村的没落。
那么,胶东半岛渔村聚落空间结构特征是什么?如何振兴激活胶东半岛渔村持续健康绿色发展?胶东半岛传统渔村聚落的文化特点是什么?胶东半岛渔村特殊的气候特征、地貌地形又对渔村的生存有何影响?以下借助卫星城镇理论、环境行为学理论、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结合地图分析法,利用胶东半岛地图、卫星图、地形图等对渔村聚落核心空间聚集与离散度、渔村空间规整度、村落结构密实度、建筑组群的层次关系进行解析,揭示胶东半岛渔村发展特征。
在城镇化日益增强,海洋渔业资源逐渐衰退的大趋势下,分析胶东半岛渔村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探讨渔村振兴战略。
基于此,提出边开发边保护的策略以实现渔村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渔民收入和渔业效率,促进胶东半岛渔村体系空间布局合理化,同时为国土空间规划决策提供有益思考,进而推动胶东半岛渔村实现全面振兴与发展。
1概况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研究背景胶东半岛土地总面积为3万km 2,人口数量约为0.2亿人,交通发达,自然资源丰富,有众多客运和货运海港。
此外,胶东半岛受黄海、渤海湿润气流和季风交替的影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分明,海洋性较强,雨季集中且降水量大,同时受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的影响,渔业资源丰富。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对新时代美丽渔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胶东半岛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渔村之间独特的血脉交融文化与建筑技艺。
刘伟工程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
200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营造与房地产系,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
毕业后,到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任教。
承担了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技术,基础工程,高层建筑施工等多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
2008年获得校级“优秀员工”称号,2009年,获得学校优秀实践教育工作者称号。
曾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省级期刊1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5篇。
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施工技术。
刘海芳,2003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现为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任课教师,主要讲授《工程结构》、《工程力学》、《房屋建筑学》、《CAD绘图》等课程,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篇。
邹颖
2005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
毕业后,到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任教。
承担了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的基础课程及部分工程造价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
2008年获得校级“优秀员工”称号,曾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省级期刊1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篇。
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结构力学、工程造价。
施林林工程管理教研室教师
2008年,毕业于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
毕业后,到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任教。
承担了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工程项目管理等多门基础课和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
读研期间,主要完成“在柱上板带梁施加预应力的大跨现浇空心楼盖结构性能和工程应用研究”,积极参与“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新型结构体系工程设计应用研究”等科研项目,参加吉林省建筑结构学术年会并获得优秀论文奖,参加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获得三等奖,曾发表省级期刊论文2篇,会议论文1篇。
曾完成吉林新城市花园小区、今宇兰亭小区、东北亚框架结构厂房等结构设计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结构。
徐锋建筑工程学院实验室主任
徐锋,男,中共党员1998年7月,毕业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量工程专业,本科学历;毕业后到大连金源勘测技术有限公司任测量科科长,工程师;2005年4月,到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任教,讲授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建筑工程合同等课程,同时负责实验、实践等教学与管理工作;2008年考取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地理信息及制图专业,在读师资硕士。
来校前,本人熟练操作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熟悉GPS,检校测量仪器,电子平板数字化地形图测绘,土方量及纵横断面计算,地籍测量,建筑物定位测量,计算机管理、熟练应用AUTOCADR14及2000、南方CASS绘图软件、北京道亨绘图软件4.0和山维绘图软件2003版。
出色完成卧龙水库至净水厂五公里的地下管线地形图测量任务上千项工程。
来校后,于06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优秀员工”称号;07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优秀标兵”称号;07年和08年,均获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教育教学优秀奖”;06年、07年、08年在大连市“科力达杯”大学生测绘
技能大赛中,指导学生连续获得团体组一等奖和二等奖;07年、08年在辽宁省大学生测绘之星大奖赛中,指导学生均获得“非专业组”一等奖和二等奖;导师班曾获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学风进步班”称号和大连理工大学“优秀团支部”称号;09年,获得学校优秀实践教育工作者称号。
曾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篇,省级期刊5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2篇。
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测量、建筑材料。
孙晗琦工程管理教研室教师
2005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
毕
业后,到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任教。
承担了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工程经济学以及房地产专业方向课程的任教。
现为国家注册房地产估价师。
苗毓海工程管理教研室教师
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
讲师、工程师。
1995年,本科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水工专业,1995~2002年在大连胜利广场发展有限公司工程部担任甲方代表,2002~2003在大连鑫利建筑工程公司工程部担任土建主管工作。
2004~2007年,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工程管理教研室,获硕士学位。
2007年至今,在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任教。
承担了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材料、工程力学、工程合同、项目管理和工程施工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2009年获教育教学优秀奖。
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项目管理。
徐冰冰工程管理教研室教师
200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营造与房地产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
毕业后,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任教。
主要承担建筑工程识图,项目投资融资,建筑材料,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
曾于2007年在建设与房地产管理国际会议(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Research on Utilizing the Land Banking System to Regulate Real Estate Price in China 利用土地储备制度调控中国房产市场价格;2008年在建设与房地产管理国际会议(核心期刊)发表论文:The Research on Integrated Land Section Price of Land Expropriation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确定方法的研究。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房地产投资与估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