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思维教学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培养引言《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人体内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帮助人们恢复健康。
而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临床思维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的培养,包括思维方式、常见问题的思考和思维工具的应用等方面。
思维方式的培养在学习和实践中,正确的思维方式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培养临床思维方式的方法:1. 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观察是最为基础的技能之一。
通过对患者的精细观察,可以获取到更多的信息,并从中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例如,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细节,可以帮助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2. 多角度思考在处理复杂的临床案例时,需要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这有助于发现问题的本质,并寻找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通过训练自己思维的灵活性,并学会转换视角,可以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 善于和归纳临床医生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知识,善于和归纳是提高临床思维的关键。
通过类似病例的共同特点和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展和治疗过程,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常见问题的思考在临床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的思考方法:1. 病因和机制的分析当遇到一个疑难杂症时,首先需要对病因和病机进行分析。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并结合中医的理论来推理和分析,可以帮助快速找到问题的所在。
2. 中医和西医的结合在临床实践中,常常需要将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诊断和治疗手段。
在遇到问题时,可以从西医的角度分析病情,再结合中医的理论进行综合判断和疗效评估。
3. 问题解决的策略在解决问题时,有时需要运用一些特定的策略。
例如,通过寻求同行的专业意见和临床经验,或是进行反复的实践和观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思维工具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一些思维工具可以辅助培养临床思维。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思维工具:1. 演绎和归纳法演绎法是从一般性规律出发,推导出特殊的。
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创新教育研究, 2021, 9(2), 339-343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1 in Hans. /journal/ceshttps:///10.12677/ces.2021.92052从中医临床思维探讨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杜丽坤1*,栗佳2,任那1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收稿日期:2020年12月16日;录用日期:2021年4月8日;发布日期:2021年4月16日摘要中医内科学是为中医学五年制、七年制本科生设立的课程,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等其他各课程为基础,重点阐述了内科五十余种疾病的沿革、病因、病机、诊断、临床表现、辨证论治。
体现了中医临床思维的整体运用,在面对错综复杂的临床病症时,如何运用中医思维进行判断分析成为一个难题。
本文将针对中医内科学教学现状及如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培养临床思维进行探讨,以期为提高中医临床思维提供对策。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教学,临床思维The Teaching Method of TCM InternalMedicine Was Discussed from ClinicalThinkingLikun Du1*, Jia Li2, Na Ren11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2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Received: Dec. 16th, 2020; accepted: Apr. 8th, 2021; published: Apr. 16th, 2021Abstract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a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of five or *通讯作者。
适用的中医临床思维训练
中医临床思维训练是指通过实际临床操作,培养和训练中医医生的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适用的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观察病证: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因此观察病情和症状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观察疾病的发展过程、症状出现的顺序和变化等,可以锻炼中医医生的观察力和辨证能力。
2. 比较病案:通过比较不同病案的临床表现、病机和治疗方法等,可以培养中医医生的辨证施治能力。
比如,比较不同病例的症状,寻找共同点和差异点,以便进行正确的辨证论治。
3. 病案分析:对病案进行全面地分析,包括病史、症状、体征、辨证等方面。
通过分析病案,可以培养中医医生的系统思维和分析能力。
4. 病因诊断:对病因进行准确的诊断,是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病因诊断,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准确把握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5. 医案讨论:中医医生可以组织医案讨论,分享临床经验和疑难病例。
通过讨论,可以共同探讨病因、辨证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思维和诊疗水平。
以上是适用的中医临床思维训练方法。
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学习。
中医临床思维中医是一种医道,不是单纯的依照指标而治病,因为古人很聪明,知道我们人不是依靠指标而活着,而是依靠我们的感觉而活着。
中医在诊疗过程中很注重思维的灵活转换,思维的发散和XXX。
医者,意也。
中医来源于自然,所以中医的临床思维也跟自然密切相关,来源于生活的观察,司外揣内,取物比类。
所以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就是一部很好的知道我们思维的医书,反应了我们祖先思维的丰富致密,《黄帝内经》虽然没有直接教我们怎么进行治病,但是,《黄帝内经》给我们思维的指导,让我们从中领悟治病的道理,所以圣人教我们以渔而不以鱼。
阴阳《黄帝内经》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说明了世界的万物相互对立的双方都可以用阴阳来表达,所以对于疾病也是一样的,病证不外阴阳而已,所以我们治病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只要我们阴证阳证判断对的话,用药的主要方向就不会错了。
阴阳不仅知道我们的的诊断,也指导我们组方,张介宾曾经说过:“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
谆谆告诫我们不应该单用阴药或单用阳药。
应该阴阳同调,因为阴阳是互根互用的,我们要善于利用体内自我调节的机能。
恢复机体的运转而不是见什么症用什么药,要认识到我们的身体有机统一的整体,也要考虑到社会和自然对我们的影响。
喻嘉言在《寓意草》曾写到:“上脱者,用七分阳药,三分阴药而夜服,从阴以引阳;下脱者,用七分阴药,三分阳药而昼服,从阳以引阴也。
”五行中医的五行学说是一门很有辩证,XXX,发展等有用学说,然后很多人不懂五行的道理,恶意诋毁五行学说,说其不科学的。
五行实际上是五种气的运动,古人认为世界是由五种气所构成的,世界的万物都在五行之中,西游记的孙悟空一心想逃离五行之外,然而还是逃脱不了五行的束缚,最终被压与五指山下。
五气分为木火土金水,东方肝木主生发,南方心火主炎散,西方肺金主肃杀,北方肾水主收藏,中央脾土主化万物。
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临床思维培养探析摘要:中医内科学作为一门临床基础学科,是中医学理论与临床之间的桥梁,也是学习其他临床各科的基础。
这一特点决定了在中医内科学的课程教学中,一方面利用中医基础理论对中医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性,没有模拟情景的画面感、没有面对面交流的真实感。
同时也可能与疫情期间护生在生活、学习各方面的沟通交流少有关。
获取知识是形成信念和改变行为的前提,坚定的信念是改变行为的动力,改变行为是一切教学的最终目标。
护理教学要实现护生正确护理行为的目标,就要使护生实现知信行内在的和谐与统一,本研究将知信行模式应用在护患沟通线上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沟通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技能,沟通能力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反复练习。
同时,本研究因限于线上教学、大班授课等因素,还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特别是在叙事教学教师培训、叙事素材收集和制作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中医;内科;临床思维引言中医内科学是中医院校本科生教学中重要的临床基础课,也是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学科紧密联系的一门课程。
学生毕业进入临床工作后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医师,因此形成中医临床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1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现状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下,临床思维的培养主要依靠临床见习,为此临床见习时长不断增加,甚至不惜以缩短课堂教学时长为代价。
但床边教学的教学效果因为种种原因并不能达到预期,这一行为造成的结果便是学生既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也没有在临床上得到锻炼,同时因为授课老师与带教老师的教学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临床和理论的割裂。
1.1课堂教学长期以来,中医内科学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单向传统教学方法,教师按教材授课,学生被动接受,这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经历了一些变化,采用了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方法等新的教学方法。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一、引言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是指中医临床医生在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概念、原则、方法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医临床思维方法。
二、概念1.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概念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是指在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过程中,中医临床医生所采用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它主要包括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个体化治疗等方面。
2. 中西医思维模式的差异中西医思维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西方医学强调解剖学、生理学等基础科学知识,注重实验室检查和技术手段,更加注重对病因和机制的解释与探究;而中医则强调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化治疗,更加注重对人体整体的认识和了解。
三、原则1. 辨证论治原则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基本原则。
它强调对病情的全面分析,包括病因、病机、证候等方面。
在治疗上,要根据不同的证候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生必须掌握和运用的重要技能。
2. 个体化治疗原则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强调个体化治疗。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
这需要中医临床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3. 整体观念原则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从整体上考虑问题,不能只看局部而忽略整体。
四、方法1. 全面分析患者情况在诊断过程中,要全面分析患者情况。
包括询问病史、观察舌象、脉象等方面。
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病因、病机和证候。
2.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核心。
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证候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草药、推拿等。
3. 个体化治疗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
这需要中医临床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4. 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
中医临床思维contents•临床思维概述•临床诊断思维目录•临床治疗思维•中医临床思维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中医临床思维案例分析临床思维是指医生运用医学知识和经验,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判断和决策过程。
中医临床思维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注重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强调医患沟通与合作。
定义与特点特点定义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够使医生准确地诊断疾病,避免误诊和漏诊,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提高诊断准确性临床思维能够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制定合理治疗方案良好的临床思维需要医生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合作,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
促进医患沟通临床思维的重要性临床思维的传统与现代发展传统中医临床思维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
现代中医临床思维现代中医临床思维在传统的基础上,引入了现代医学技术和方法,如循证医学、精准医学等,提高了中医临床思维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合参01020304观察病人的神态、面色、舌苔、舌质等,判断病情轻重、寒热虚实等。
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嗅病人的气味,判断病情的性质和转归。
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了解病情的起因、经过和病人的感受。
通过把脉、触诊等手段,了解病人的脉象、体温、疼痛等情况。
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识别疾病的性质和病因,确定治疗方案。
辨病辨证施治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根据辨病和辨证的结果,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如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
030201辨证施治把疾病作为治疗的重点,针对不同的疾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以病为纲把症状作为治疗的细目,针对不同的症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以证为目将疾病和症状结合起来考虑,制定更为全面和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病证结合病证结合中医强调人体各部位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个部位的病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部位。
117第13卷 第1期 2011 年 1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3 No. 1 Jan .,2011本节课堂内容主要以阳虚的个案为着眼点,从临床实例的分析探讨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中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就此提出一些相应的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方式。
1 课堂病例的设计采取的方式如下:①先讲述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及其主要判断依据。
②采取自愿主动的方式,感觉自己属于阳虚证的同学以患者形式提供自己的病情资料。
③患者(同学)在讲台上讲述自己的病情,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④在座的同学以医生的形式收集病情资料,依据《中医诊断学》的四诊内容对该患者再次进行资料采集,教师对增加的内容进行记录。
⑤给所有同学10min,查找课本,或者交流。
⑥请同学分析病情资料。
⑦教师总结。
1.1 阳虚证阳虚证是指体内阳气亏虚,温养、推动等作用减弱,以畏冷肢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白,畏寒肢冷,腹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舌质淡嫩,脉沉迟无力。
可兼有少气乏力等气虚表现。
主要的辨证依据是:病久体虚,出现畏冷肢凉、小便清长、面白舌淡等。
1.2 患者自述病情患者一般在本班同学中选取,主要是患者自我感觉类似于阳虚证,教师与同学交流后,确认有一些阳虚临床表现,在征得同学本人同意的前提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类似于医患之间的交流。
王某,男,大学生,福建人,2010年4月19初诊,自诉手足发凉近3年,冬日尤为明显,自觉心跳明显,倦怠乏力,有时觉心中有空虚感,睡眠一般,易醒,但醒后易眠,尿黄,大便先干后稍稀软,口不渴,但饮温热水则舒服,饮食量偏大,头昏沉,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数。
1.3 其他同学以医生的角色再次采集病情资料学生甲:请问你自感倦态乏力,那么在操场上运动一下,感觉是轻松一些还是更没力气了呢?王某:跑步过后好像人比较轻松,不太累了。
中医临床思维综合训练
中医临床思维综合训练涉及的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方法、中药学知识、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技术,以及相关的现代医学知识和技能。
通过严格的培训和训练,能够提升中医临床医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类疾病和临床病例。
在中医临床思维综合训练中,培训和训练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课堂讲授、病例分析、临床实践、专题讲座、实验室实践等。
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训练,中医临床医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加深对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提高中医临床医生的诊治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思维综合训练是中医临床医生必须经历的一项必修课程,对于提升中医临床医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提高中医临床医生的诊治水平和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1 -。
信誉可靠的中医临床思维训练
中医临床思维训练系统
中医临床思维训练系统根据中医人才不同培养阶段和培养
目标,结合中医思维成长的特点,将四诊技能、辨证论治、名医诊疗和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建立了三阶段虚实结合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训练平台,并融入名医、名师临床经验,构建了真实病例的四诊素材库和内科病例库,形成以智慧学习为特色的中医临床思维训练体系,实现全程实训教学的情境化、可视化,有效解决了中医实训教学中各学科知识分散无序衔接等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采集病史能力、辨证分析能力、选方用药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多模态、情景化的中医思维训练方法。
中医临床思维综合训练
本文将介绍中医临床思维综合训练的相关知识。
中医临床思维是中医学的基础,它是中医临床实践中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病人的病情特点,运用中医诊断和治疗原则,综合考虑病人的整体情况,进行临床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中医临床思维综合训练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病例分析、病人讨论、诊断演练等。
其中,病例分析是中医临床思维综合训练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病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医生掌握中医临床思维的应用方法和技巧,提高临床判断和决策能力。
此外,中医临床思维综合训练还包括病人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参与者将病人的病情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经验和见解,共同探讨中医诊断和治疗原则的应用。
最后,中医临床思维综合训练还包括诊断演练,通过模拟病人的病情来进行诊断,帮助医生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中锻炼中医临床思维和技能。
总之,中医临床思维综合训练是中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医生深入了解中医临床思维的本质,并提高临床判断和决策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 1 -。
中医临床思维
中医临床思维
中医是一种医道,不是单纯的依照指标而治病,因为古人很聪明,知道我们人不是依靠指标而活着,而是依靠我们的感觉而活着。
中医在诊疗过程中很注重思维的灵活转换,思维的发散和联系。
医者,意也。
中医来源于自然,所以中医的临床思维也跟自然密切相关,来源于生活的观察,司外揣内,取物比类。
所以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就是一部很好的知道我们思维的医书,反应了我们祖先思维的丰富致密,《黄帝内经》虽然没有直接教我们怎么进行治病,但是,《黄帝内经》给我们思维的指导,让我们从中领悟治病的道理,所以圣人教我们以渔而不以鱼。
阴阳
《黄帝内经》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说明了世界的万物相互对立的双方都可以用阴阳来表达,所以对于疾病也是一样的,病证不外阴阳而已,所以我们治病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只要我们阴证阳证判断对的话,用药的主要方向就不会错了。
阴阳不仅知道我们的的诊断,也指导我们组方,张介宾曾经说过:“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
谆谆告诫我们不应该单用阴药或单用阳药。
应该阴阳同调,因为阴阳是互根互用的,我们要善于利用体内自我调节的机能。
恢复机体的运转而不是见什么症用什么药,要认识到我们的身体有机统一的整体,也要考虑到社会和自然对我们的影响。
喻嘉言在《寓意草》曾写到:“上脱者,用七
分阳药,三分阴药而夜服,从阴以引阳;下脱者,用七分阴药,三分阳药而昼服,从阳以引阴也。
”
五行
中医的五行学说是一门很有辩证,联系,发展等有用学说,然后很多人不懂五行的道理,恶意诋毁五行学说,说其不科学的。
五行实际上是五种气的运动,古人认为世界是由五种气所构成的,世界的万物都在五行之中,西游记的孙悟空一心想逃离五行之外,然而还是逃脱不了五行的束缚,最终被压与五指山下。
五气分为木火土金水,东方肝木主生发,南方心火主炎散,西方肺金主肃杀,北方肾水主收藏,中央脾土主化万物。
以此来对应我们的人体的五藏,从而揭示了五藏的特性,使我们对身体五藏的运动变化,习性有了了解,从而达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目的。
五行与四季联系起来并且还可以和五藏联系起来,通过了解四季的习性,从而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们养生和防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很好的把五藏和四季五行联系的介绍了养生的智慧。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春天万物生发,在五行为木,木之性为生发,所以天地的万物都生长,大自然处于一派生机勃勃之象,我们人生为万物之灵长,我们更应该顺应这种气机,晚睡而早起,放松身心,慢慢的散步于大自然的气息之中。
万物都是在生发之中,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对一切持着宽怀的态度。
同时我们的思想也在成长,善心和恶心都会生长,所以我们通
过宽恕,使善心增长,这样的话,人类的社会更加的和谐,所以来着社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紧张都会为之缓解,这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好好处的。
这不仅仅是养生的内容,更是临床的思维。
在春天,我们用药也应该顺应身体需要生长的信息,而使用有利于生发的药物。
或许可以达到事半工倍的效果。
能治未病更是医术高超的表现,秦越人说他们兄弟三人,大哥在病为萌发的时候就进行治疗所以医术最高。
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设防心强,人际关系尔虞我诈,所以很多人会得情志病。
这在西医就只好通过心理医生的指导治疗了。
但是我们中医的五行学说则对情志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思路。
肝木主怒,心火主喜,脾土主思,肺金主悲,肾水主恐。
我们有时候因为上司的,父母的责难而火气难平,怒不可揭,而导致身体疾患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告诉他们一件使他们悲伤的事情,用悲来胜怒就可以解决了,减少怒伤肝而对身体造成影响。
情志相克治病,罗大中讲过一个病例很具有代表性“有一个女子二十多岁,患了怪病,不吃东西。
每天只吃一点点东西,没食欲,整天不说话。
脸冲着墙,有大半年了。
父母着急。
所以请了许多医生,来了后都觉得奇怪,这是什么病呀?都没有治疗思路,方子也不灵。
朱丹溪来了也觉得奇怪。
因为这人根本不搭理他。
诊脉完,他有点数了。
来,叫父母都出来,其他人回避一下。
跟他们说,没出嫁是吧?她想男人了。
这父母一听,真是神医呀。
真跟这事有关。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订婚了。
但是订婚后,小伙子出差了,到广东经商了。
这本是好事,可是他一走几年没回来,还音讯皆无。
她受不了,患上了病。
朱丹溪确定了病的来因,这是情志而导致的疾病。
治疗呢?他跟父母说,此思想气结病也,药不得独治。
这是不能单独用药物来治疗的。
朱丹溪说,你们要接受,
她思虑过重,我要气她来治她。
他们觉得奇怪,得病了还气她,这能治吗?“父以为不然。
”朱丹溪见他们不理解,我去气她,但有条件,要知道我是在治病,不要因此对付我。
父亲说行,你去吧。
我们心里有数。
朱丹溪走进房间,上去指着她说,你可不怎么样,不守妇道呀。
你有人家了,你怎么看上别人了?“责以不当以外思”,开始生气了。
朱丹溪还不够,上去给她一耳光。
想想反应吧。
她大怒,“大怒而哭”。
朱丹溪叫父母来劝父母。
气息了,不哭了。
哭饿了,要吃东西。
”
这个是情志疗法的典型例子。
怒胜思,喜胜忧。
就这就治疗好了,这就是心病须要心药医,如果用药物治疗或心理医生的话,疗效肯定没有情志疗法好。
然而情志疗法就根源于五行相生相克上,证明了我们中国人伟大的思维能力。
中医是来源于自然,所以我们在临床要一定好好运用我们的说理工具,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