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分级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2
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紧急处置与护理概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管和胰管等病变引起的出血。
根据出血的病因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急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如果处置不及时可能会出现生命危险。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
1、消化管:口腔→ 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肛门(1)食管:食管在第6颈椎高度起于咽,穿过膈后续于胃贲门。
可分三段:颈段、胸段和腹段。
第一狭窄:食管的起始处,相当于第6颈椎体下缘水平,距中切牙约15cm;第二狭窄:食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相当于第4、5胸椎体之间水平,距中切牙约25cm;第三狭窄:食管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距中切牙约40cm。
狭窄部是食管异物易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2)胃胃位于上腹部,介于食管和十二指肠之间。
胃与食管结合部称为贲门,与十二指肠结合部称为幽门,皆有括约肌控制内容物流向。
介于贲门与幽门间的胃右侧称为胃小弯,左侧为胃大弯。
胃小弯和胃大弯平均分成三等份的连线将胃分成三个区:自上而下依次为贲门胃底区( U,Upper)、胃体区( M ,Middle)和胃窦幽门区( L,Lower)胃腺有以下主要分泌细胞:①壁细胞:主要分泌盐酸和抗贫血因子,是维持胃pH的主要分泌细胞。
②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和凝乳酶原。
③黏液细胞:主要分泌含碱性因子的黏液贲门腺分布在贲门,主要分泌黏液。
幽门腺主要分布在胃窦和幽门区,除了含有主细胞外,还含有: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嗜银细胞和其他内分泌细胞可分泌组胺、5-羟色胺和其他多肽类激素。
(3)十二指肠十二指肠介于胃和空肠之间,起于胃幽门,止于十二指肠悬韧带,长约25cm,呈C形环绕胰腺头部,是小肠中最为固定的部分。
十二指肠由近至远分为四部分:①球部:长约4~5cm,属腹膜间位组织,较活动,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2024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处理01概念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管和胰管等病变引起的出血。
根据出血的病因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类。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急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如果处置不及时可能会出现生命危险。
02常见病因及机制1、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中最为常见的病因,约占所有病因的50%,当溃疡侵及周围或深处的血管时,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出血,轻者表现为黑便,重者表现为呕血,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较胃溃疡更易发生。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为门静脉高压的主要临床表现,主要是由肝硬化引起。
门脉高压导致的门静脉与体循环之间的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开放。
胃内酸性反流物侵蚀食管黏膜;以及粗硬食物或饮酒等因素引起曲张静脉发生破裂出血,而成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致死原因。
3.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常见原因为应激状态如严重创伤、手术、多器官衰竭等,药物(如非苗体抗炎药)、乙醇、物理因素等造成的胃黏膜糜烂、出血。
多数胃黏膜糜烂和出血可以自行愈合及止血。
4、胃癌上消化道出血是胃癌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常常在早期就会出现,可以表现为呕血、黑便、便潜血阳性。
胃癌多数情况下伴有慢性、少量出血,但当癌组织糜烂或溃疡侵蚀血管时可引起大出血。
对于有上消化道出血且年龄偏大的中老年人,特别是伴有慢性贫血的胃病患者应警惕胃癌的可能性。
5、其他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有①食管疾病,如食管贲门黏膜撕裂伤、食管癌、食管损伤、食管炎、食管憩室炎、主动脉瘤破入食管等;②胃十二指肠疾病,如息肉、胃间质瘤、门脉高压性胃病、血管瘤、吻合口溃疡、十二指肠憩室等;③胆道出血,如胆管或胆囊结石,胆道蛔虫病,胆囊或胆管癌,胆道术后损伤,肝癌、肝脓肿或肝血管瘤破入胆道;④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如胰腺癌或急性胰腺炎并发脓肿溃破。
03、临床表现1、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黑便与呕血: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病症,其特征性表现为黑便与呕血。
完整word版)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疾患引起的出血,包括胰管或胆管的出血和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附近疾患引起的出血。
其年发病率为50-150/10万,病死率为6%-10%。
ANVUGIB的诊断基本可成立,当患者出现呕血、黑便症状及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时。
内镜检查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在上消化道发现有出血病灶,即可成立ANVUGIB的诊断。
但需注意,某些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入食管,服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等)引起粪便发黑,这些情况可能会误诊为ANVUGIB,对可疑患者可作胃液、呕吐物或粪便隐血试验。
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肠蠕动过快也可出现血便。
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而无显性出血,此类患者不应漏诊。
ANVUGIB的病因繁多,多为上消化道病变所致,少数为胆胰疾患引起。
其中,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肿瘤、应激性溃疡、急慢性上消化道黏膜炎症最为常见。
少见的有Mallory-Weiss综合征、上消化道血管畸形、Dieulafoy溃疡、食管裂孔疝、胃黏膜脱垂或套叠、急性胃扩张或扭转、理化和放射损伤、壶腹周围肿瘤、胰腺肿瘤、胆管结石、胆管肿瘤等。
某些全身性疾病,如感染、肝肾功能障碍、凝血机制障碍、结缔组织病等也可引起本病。
在病因诊断中,重视病史与体征的作用。
例如,消化性溃疡有慢性反复发作上腹痛病史,应激性患者多有明确的外伤史。
恶性肿瘤患者多有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有黄疸、右上腹绞痛症状应考虑胆道出血。
内镜检查在病因诊断中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内镜检查可以发现上消化道黏膜的病变,因此应该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并备好止血药物和器械。
其次,有内镜检查禁忌证者不宜作次检查,如心率>120次/min,收缩压<90mmHg或较基础收缩压降低>30mmHg、血红蛋白<50g/L等,应先迅速纠正循环衰竭,血红蛋白上升至70g/L后再行检查。
上消化道出血分级标准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胃、食管和十二指肠等消化道上部出血。
下面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分级标准:
1. Forrest 分级标准:根据出血的活动性和出血灶的特征
将上消化道出血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 Ia 类:活动性出血,呈喷射状,有血管显露。
- Ib 类:活动性出血,呈滴流状,有血管显露。
- IIa 类:出血已停止,但有血管显露。
- IIb 类:出血已停止,但有血块存在。
- IIc 类:出血已停止,有溃疡底或凹陷存在。
- III 类:无活动性出血,溃疡底平坦。
2. Rockall 分级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内镜检查结
果将上消化道出血风险分为以下几个级别:
- 0 分:年龄小于60岁,无休克征象,无合并症,无糖尿病,无肿瘤。
- 1 分:年龄大于60岁,有休克征象,有合并症,有糖尿病,有肿瘤。
- 2 分:年龄大于80岁,休克征象,有心脏病,有肾功能
不全。
- 3 分:有肝病,有癌症。
- 4 分:休克征象,有心脏病,有肝病,有癌症。
根据 Rockall 分级的总分数,可以预测上消化道出血的严
重程度和预后。
需要注意的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分级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上述标准仅为一种常用的参考标准,具体的分级标准还需
根据医生的判断和临床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1.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风险评估方法消化道出血病情急、变化快,严重者危及生命,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抗休克、迅速补充血容量。
故应当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实施不同的治疗。
目前临床常用Rockall和Blatchford评分系统。
病情严重程度分级一般根据年龄、有无伴发病、失血量等指标将UGIB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年龄>65岁、伴发重要器官疾患、休克、血红蛋白浓度低、需要输血者再出血风险增高。
无肝肾疾患的血尿素氮、肌酐或血清转氨酶升高者,病死率增高。
Rockall评分系统分级Rockall评分系统0~7分是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评分依据,又称为临床评分,用于预测UGIB住院患者的再出血风险和死亡风险。
该系统依据患者年龄、休克状况、伴发病、内镜诊断和内镜下出血征象5项指标将患者分为高危中危或低危人群,积分≥5分者为高危,3~4分为中危,0~2分为低危。
详见表1.Blatchford评分系统分级包含了临床数据和实验室检查信息,用于判定需要干预的方式(输血、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及死亡风险。
当Blatchford评分为0时,患者不需要入院行输血、内镜或手术治疗。
积分≥6分为中高危,<6分为低危。
详见表2。
Stanley等于2009年在《柳叶刀》发表的一篇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选取了123例Blatchford评分为0的患者,有84人未入院治疗,其中23人在门诊接受了内镜检查,全部未发现溃疡、静脉曲张或肿瘤,也未采取任何特殊治疗,对其余患者随访6个月后,也未出现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而再入院。
2。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内镜治疗内镜的时机对于大多数UGIB都应在24h内行内镜治疗,但是对高危和低危患者则推荐不同。
对血流动力学稳定,无严重多病共存的低危患者是否早期胃镜检查有不同意见。
源于一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trial,RCT),研究观察了110例患者,对比2h内和48h内行胃镜者的预后,结果显示其在出血、外科手术及死亡率上无明显差别。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该怎么做分级护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压力,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实际上给我们的消化系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消化系统按位置分为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三韧带以上的胃肠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胆道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造口术后的空肠出血。
严重的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在几个小时内失去超过1000毫升或循环血量的20%。
轻度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过及时、定期、专科治疗,基本可以得到控制,不会危及生命。
而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在老年患者中高达25%~30%,且合并症严重,反复出血。
成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年发病率为100/10万至18/10万。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最严重的致命并发症,如果不及时治疗,将危及生命。
如果能做到早期预防和治疗,预后是可以改变的。
1.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一是饮食不当,喜欢吃硬的食物,大量饮酒和油腻的食物;二是药物因素,如长期使用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痛药等;三是精神、创伤等应激因素;四是原有消化道疾病未得到规范治疗,如消化道溃疡、食管胃静脉曲张、肿瘤、肠道感染等,更容易在上述危险因素下诱发;五是其他因素,如血管发育异常、小肠憩室、胆道出血、血液系统疾病等。
上消化道出血有时会被忽视,因为上消化道出血不像创伤那样引起可见的出血,导致慢性出血或出血并发症,从而增加死亡的风险。
2.上消化道出血典型症状2.1呕血或黑便出血部位在幽门上方者常有呕血和黑便,在幽门下方者只能显示黑便。
幽门是胃和十二指肠的连接处,是胃内容物的出口。
胃溃疡也很常见。
呕血和黑粪的颜色和性质与出血的数量和速度密切相关!出血速度慢,多为棕色或棕色;呕血呈鲜红色或有血块提示大量出血且快速,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短,没有胃酸充分混合即为呕吐;如呕血呈棕褐色咖啡渣类,说明血液在胃中停留时间长,由胃酸作用形成酸性血红蛋白所致。
迟发黑粪厚而有光泽,是由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内硫化物相互作用形成硫化物而引起的;当出血量大、速度快时,血液在肠道内推进较快,大便可呈暗红色甚至亮红色,需鉴别为下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结局分析摘要】观察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病因、治疗和临床常见并发症,分析预后及结局,为今后诊治本病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分析自2007年10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16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消化道出血死亡率高于全院患者死亡率,年龄、出血临床表现形式、呕血量、血红蛋白水平以及恶性肿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消化性溃疡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论消化道出血仍是住院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患者年龄、呕血量、血红蛋白水平、原发病(恶性肿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等均为影响本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1]。
所以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早发现早治疗,严格预防并发症,改善预后,提高治疗效果。
【引言】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且有潜在危险的临床急症,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病死率高达8-13.7%,对人们的身体和健康的影响非常巨大。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保健与疾病治疗提出更高的要求,有效提高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与治疗水平,加强预防,改善预后,对提高人们的生活健康质量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本院2007年10月~2010年3月期间收治的164例次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上消化道出血原因、治疗方法及其预后等演变过程。
1 材料和方法1.1材料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6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呕血和便血,部分患者经放射线、胃镜和肠道造影确诊,少数患者经手术确诊。
本组病例中,男132例,女83例,年龄在25~85岁之间,平均55岁;住院天数19—35d,平均17d。
按年龄段将本组患者分成两组:甲组:25~40岁(28例)乙组:40~55岁(69例),丙组55~85岁(68例)。
其中首次出血者89例,占54.2%,再次出血者63例,占38.4%,三次或多次出血者14例,占8.5%。
1.2方法三组患者均应用抑酸剂、止血剂和补充血容量等进行治疗。
患者住院后于48h给予内镜检查。
上消化道出血分级
分级轻度中度重度
年龄(岁) <60 <60 >60
伴发病无无有
出血量(ml)(占
全身总量的%)
<500(10~15)800~1000(20%)>1000(30%以上)
H b(g/L)正常100~70 <70
脉搏(次/分)正常>100 >120
血压(mmHg)正常90/60~70/50 <70/50 尿量正常尿少少尿尿闭
主要症状头晕畏寒口渴心悸,眩晕晕厥烦躁、意识模糊、昏迷、水肿
临床表现出血量估计出血速度隐血试验阳性>5-10 ml/日慢
黑粪50-100ml/日慢
呕血250—300ml/次(胃内积血量)快
不典型<400ml/总量缓全身症状,如头昏、心慌、乏力等≥400—500ml/次快
周围循环衰竭>1000ml 短时间
休克指数=脉搏/收缩压mmHg,正常值为0.54
心率(次/分) mmHg(kPa) 休克指数失血量(%)
70 140(18.6) 0.5 0
100 100(13.3) 1.0 30
120 80(10.64) 1.5 30~50
140 70(9.3) 2.0 50~70 变量评分
0 1 2 3
年龄(岁) <60 60~79 ≥80
休克无休克* 心动过速△低血压▲
伴发病无心竭、缺血性心脏病和
其他重要伴发病肝衰竭、肾衰竭和癌肿播散
内镜诊断无病变,M-
W综合征溃疡等其他
病变
上消化道恶性疾病
内镜下出血征
象无或有黑斑上消化道血液潴留、黏
附血凝块、血管显露或
喷血
注:*收缩压>100mmHg,心率<100次/分;△收缩压>100mmHg,心率>100次/分;▲收
缩压<100mmHg,心率>100次/分判断:低危<3分,中高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