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 格式:doc
- 大小:165.50 KB
- 文档页数:7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1.引言长期以来人们把智力界定为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而涉及到产生新颖、有用的产品或者观念的创造力,人们则把它界定为形成或改善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斯滕伯格Steinberg,1985)。
这两个定义概括出了智力和创造力的本质特征,但是没有阐释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
广义的智力包括有适应环境的能力(Sterenberg,1985),而广义的创造力的定义认为创造的产品不仅是新颖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适应环境的(Sterenberg&Lubaa,1995)。
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众多心理学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1)智力是创造力的高级结构(2)智力是创造力的子结构(3)智力与创造力互相重叠(4)智力和创造力基本相同(5)智力与创造力彼此之间不相关。
2.智力和创造力关系研究综述2.1智力是创造力的再级结构认为智力是创造力的高级结构的心理学有吉尔福特(J.P.Guilford),卡特尔(Cattel1),加德纳(Gardner)等。
吉尔福特在“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中提出,人类智力应由三个维度(包含多种因素)组成:第一维是指智力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和行为四种);第二维是指智力的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五种);第三维是指智力的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和蕴涵六种)。
这样,由四种内容、五种操作和六种产物共可组合出4x5x6=120种独立的智力因素。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上述三维结构中处于第二维度的“发散思维”。
由于发散思维是智力的第二维的五种操作之一,因此可以把智力看作是创造力的高级结构。
卡特尔批判地继承了吉尔福特的理论。
他沿袭了吉尔福特的理论模型并对它进行了简化,卡特尔认为智力可以看成等级不同的两部分:一般智力位于上级,两种具体智力位于下级,即品态智力和液态智力。
晶态智力指通过言语理解和一般知识测量而获得的,是一个人收集信息储存信息的能力。
第八章组合思维及方法一、组合思维的特征与作用二、组合思维的形式三、组合思维的方法四、组合思维的训练一、组合思维的特征与作用1、定义组合思维是指把多项貌似不相关的事物通过想像加以连接,从而使之变成彼此不可分割的新的整体的一种思考方式。
例:在一次国际酒类展销会的酒会上,各国代表都拿出自己国家的名酒展示:中国——茅台酒俄国——伏特加德国——威士忌意大利——葡萄酒法国——香槟美国——鸡尾酒2、组合思维的特征(1)创新性许多科学家认为知识体系的不断重新组合是人类知识不断丰富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从这一角度看,近现代的科学的三次大创造是由三次大组合所带来的。
第一次大组合是牛顿组合了开普勒天体运行三定律和伽利略的物体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规律,从而创造了经典力学,引起了以蒸汽机为标志的技术革命。
第二次大组合是麦克斯韦组合了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和拉格朗日、哈密顿的数学方法,创造了更加完备的电磁理论,因此引发了以发电机、电动机为标志的技术革命;第三次大组合是狄拉克组合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薛定鄂方程,创造了相对量子力学,引起了以原子能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
(2)广泛性(3)时代性和继承性例:电视+电话=可视电话;多媒体=数据+文字+图象+声音;集成电路=电子管+电阻+电容;台秤+电子计算机=电子秤;飞机+飞机库+军舰=航空母舰;手枪+消音器=无声手枪;自行车+电机+蓄电池=电动自行车二、组合思维的形式1、同类组合:同类组合是若干相同事物的组合。
参与组合的对象在组合前后基本原理和结构一般没有根本的变化。
往往具有组合的对称性或一致性的趋向。
例:如双向拉锁、三合米、鸡尾酒、双排订书机、多缸发动机、双头液化气灶、双层文具盒、三面电风扇、双头锈花针、3000个易拉罐组合在一起的汽车、1000只空玻璃瓶组合在一起的艾菲尔铁塔等等。
2、异类组合:异类组合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领域的技术思想的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功能物质产品的组合。
第一节 方法概述一、创造技法概述创造原理帮助我们揭示了发明创造的规律,基于这些原理而衍生的许多关于创造的方法、技法则促使我们把过去认为不可预测的创造发明术归纳成为有一定的规律、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可以为人所掌握和利用的技能和方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创造技法。
所谓创造技法,就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发明创造活动总结出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操作程序模式的科学方法。
创造技法是创造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有助于人们在发明创造活动中提出新问题,形成新概念并产生新的设想,是创造活动得以不断发展的进步阶梯。
爱因斯坦曾经对创造技法作过形象的比喻:“假如不用任何支架,就不可能建造起房子,也不可能建造出桥梁,但是支架却不是房子或桥梁的一部分。
” 在创造实践中总结出的这些创造技法还可以在其他创造过程中加以借鉴使用,能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和创造成果的实现率。
二、创造技法的发展简况创造技法是创造学理论体系中独具特色的方法论体系。
以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学者R·克劳福德发明“特性列举法”为开端,以创造学的奠基人A·F·奥斯本发明“智力激励法”(又译为“头脑风暴法”)的巨大成功为标志,70多年来,经过美国、日本、苏联、英国、德国、加拿大、中国等国创造学家的共同努力,共发明了三百多种创造技法。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创造技法是: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R·克劳福德创设了“特性列举法”;1938年当时美国BBDO广告公司的副总经理A·F·奥斯本创设了“智力激励法”;1942年瑞士裔美国天文学家F·兹维基创设了“形态分析法”;1944年美国哈佛大学水下声学实验室科学家W·J·戈登创设了“综摄法”;1955年日本市川龟久弥创设了“等价变换法”;1957年美国海军特殊设计局创设了“计划评审法”,美国陆军创设了“5W1H法”;1960年美国学者戈登创设了“戈登法”;1964年美国兰德公司创设了“特尔菲法”;60年代苏联的阿里特舒列尔等人创设了“物场分析法”,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H·塞里埃创设了开发潜意识的“睡眠思考法”;1965年日本筑波大学的川喜田二郎教授创设了“KJ法”,1969年日本创造学家片山善治创设了“ZK法”;1970年日本创造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山正和创设了“中山正和法”即“NM法”;后来日本广播公司中央研究所的高桥浩创设了“睡眠法”;创造学引入德国后德国学者创设了“默写式智力激励法”……从1979年起,上海交通大学的学者许立言首次将二十多种创造技法引进我国,并于1985年与上海《少年报》编辑张福奎合作创设了“儿童发明技法”。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
变异:亲代与子代、子代间不同个体不完全相同。
遗传(inheritance)和变异(variation)是生命的最本质特性之一。
遗传型:生物的全部遗传因子及基因。
表型(表现型):具有一定遗传型的个体,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通过生长发育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等生物学特征的总和。
表型饰变:表型的差异只与环境有关。
特点:暂时性、不可遗传性、表现为全部个体的行为。
遗传型变异(基因变异、基因突变):遗传物质改变,导致表型改变。
特点:遗传性、群体中极少数个体的行为自发突变频率通常为10-6---10-9微生物是遗传学研究中的明星:微生物细胞结构简单,营养体一般为单倍体,方便建立纯系。
很多常见微生物都易于人工培养,快速、大量生长繁殖。
对环境因素的作用敏感,易于获得各类突变株,操作性强。
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一、DNA作为遗传物质Griffith的转化实验(DNA);T2噬菌体感染实验(DNA);植物病毒重建实验(DNA\RNA)。
二、RNA作为遗传物质生化提取分别获得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蛋白质外壳(病毒1)和核酸(病毒2)抗血清处理,证明杂种病毒的蛋白质外壳来自病毒1,而非病毒2杂种病毒的后代的蛋白质外壳表现为病毒2,而非病毒1遗传物质是核酸(RNA)而非蛋白质三、朊病毒的发现与思考(一)发现:朊病毒是亚病毒的一种,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蛋白质致病因子,迄今为止尚未发现该蛋白内含有核酸。
致病机理:其致病作用是由于动物体内正常的蛋白质PrP c改变折叠状态为PrP sc所致,而这二种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并没有改变。
引起人与动物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羊搔痒症(scrapie),牛海绵状脑病(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人的库鲁病(kuru)、克雅氏病(Creutzfeldt Jakob disease, CJD)等。
Stanley B. Prusiner (1982)提出羊搔痒病因子是一种蛋白质侵染颗粒(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并将之称做Prion或Virino,即朊病毒。
1997年,Stanley B. Prusiner荣获诺贝尔奖。
(二)思考1)蛋白质是否可以作为遗传物质?prion是生命的一个特例?还是仅仅为表达调控的一种形式?2)蛋白质折叠与功能的关系,是否存在折叠密码?3)DNA→RNA→肽链→蛋白质第二节质粒和转座因子质粒(plasmid):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
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广泛分布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
质粒和转座因子是细胞中除染色体以外的另外二类遗传因子一、质粒的分子结构1、结构通常以共价闭合环状(covalently closed circle,简称CCC)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也发现有线型双链DNA质粒和RNA质粒;质粒分子的大小:从1kb左右到1000kb,(细菌质粒多在10kb以内)。
2、质粒的检测1)提取所有胞内DNA后电镜观察;2)超速离心或琼脂糖凝胶电泳后观察;3)对于实验室常用菌,可用质粒所带的某些特点,如抗药性初步判断。
对于由于三种构型同时存在时造成的多带现象(提取质粒时造成或自然存在),可以进行特异性单酶切,使其成为一条带。
特定的质粒提取方法和后处理使染色体和RNA均被除掉。
二、质粒的主要类型作用: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质粒有时能赋予宿主细胞以特殊的机能;质粒所含的基因对宿主细胞一般是非必需的,从而使宿主得到生长优势。
根据质粒所编码的功能和赋予宿主的表型效应,质粒包括下列主要类型: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F因子)抗性因子(Resistance factor,R因子)产细菌素的质粒(Bacteriocin production plasmid)毒性质粒(virulence plasmid)代谢质粒(Metabolic plasmid)隐秘质粒(cryptic plasmid1、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F因子)又称F 质粒,其大小约100kb ,这是最早发现的一种与大肠杆菌的有性生殖现象(接合作用)有关的质粒。
F 因子能以游离状态(F+)和以与染色体相结合的状态(Hfr)存在于细胞中,所以又称之为附加体(episome)。
携带F 质粒的菌株称为F+菌株(相当于雄性),无F 质粒的菌株称为F-菌株(相当于雌性)。
2、 抗性因子(Resistance factor ,R 因子)包括抗药性和抗重金属二大类,简称R 质粒。
抗性质粒在细菌间的传递是细菌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R100质粒(89kb)可使宿主对下列药物及重金属具有抗性:汞(mercuric ion ,mer )、四环素(tetracycline ,tet )、链霉素(Streptomycin, Str)、磺胺(Sulfonamide, Su)、氯霉素(Chlorampenicol, Cm)、夫西地酸(fusidic acid ,fus ),并且负责这些抗性的基因是成簇地存在于抗性质粒上。
3、 产细菌素的质粒(Bacteriocin production plasmid )细菌素结构基因、涉及细菌素运输及发挥作用(processing )的蛋白质的基因以及赋予宿主对该细菌素具有“免疫力”的相关产物的基因一般都位于质粒或转座子上,因此,细菌素可以杀死同种但不携带该质粒的菌株。
细菌素一般根据产生菌的种类进行命名:大肠杆菌(E. coli )产生的细菌素为colicins (大肠杆菌素),而质粒被称为Col 质粒。
由G+细菌产生的细菌素或与细菌素类似的因子与colicins 有所不同,但通常也是由质粒基因编码,有些甚至有商业价值,例如一种乳酸细菌产生的细菌素NisinA 能强烈抑制某些G+细菌的生长,而被用于食品工业的保藏。
4、 毒性质粒(virulence plasmid )许多致病菌的致病性是由其所携带的质粒引起的,这些质粒具有编码毒素的基因,其产物对宿主(动物、植物)造成伤害。
产毒素大肠杆菌是引起人类和动物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中许多菌株含有为一种或多种肠毒素编码的质粒。
苏云金杆菌含有编码δ内毒素(伴孢晶体中)的质粒根癌土壤杆菌所含Ti 质粒是引起双子叶植物冠瘿瘤的致病因子。
5、 代谢质粒(Metabolic plasmid )质粒上携带有有利于微生物生存的基因,如能降解某些基质的酶,进行共生固氮,或产生抗生素(某些放线菌)等。
降解质粒:将复杂的有机化合物降解成能被其作为碳源和能源利用的简单形式,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假单胞菌:具有降解一些有毒化合物,如芳香簇化合物(苯)、农药(2,4dichlorophenoxyacetic细菌素抗生素抑制或杀死近缘,甚至同种不同株的细菌 较广的抗菌谱 通过核糖体直接合成的多肽类物质 一般是次级代谢产物编码细菌素的结构基因及相关的基因一般位于质粒或转座子上 一般无直接的结构基因,相关酶的基因多在染色体上acid)、辛烷和樟脑等的能力。
6、 隐秘质粒(cryptic plasmid )隐秘质粒不显示任何表型效应,它们的存在只有通过物理的方法,例如用凝胶电泳检测细胞抽提液等方法才能发现。
它们存在的生物学意义,目前几乎不了解。
在应用上,很多隐秘质粒被加以改造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一般加上抗性基因)。
几个概念:高拷贝数(high copy number)质粒:每个宿主细胞中可以有10-100个拷贝。
也称松弛型质粒(relaxed plasmid)。
低拷贝数(low copy number)质粒:每个宿主细胞中可以有1-4个拷贝。
也称严谨型质粒(stringent plasmid)。
窄宿主范围质粒(narrow host range plasmid):只能在一种特定的宿主细胞中复制。
广宿主范围质粒(broad host range plasmid):可以在许多种细菌中复制。
第三节 基因突变及修复基因突变: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 序列的任何改变。
突变:自发突变:环境因素的影响,DNA 复制过程的偶然错误等而导致的突变。
一般频率较低,通常为10-6-10-9 。
诱变:某些物理、化学因素对生物体的DNA 进行直接作用,突变以较高的频率产生。
诱变剂:能使突变率提高到自发突变水平以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
基因突变的特点:1)非对应性;2)稀有性;3)规律性;4)独立性;5)遗传和回复性;6)可诱变性。
三个经典实验:变量实验;涂布实验;影印实验。
基因突变是重要的生物学现象,它是一切生物变化的根源,连同基因转移、重组一起提供了推动生物进化的遗传多变性。
一、常见的微生物突变类型1、营养缺陷型(auxotroph )定义:一种缺乏合成其生存所必须的营养物(包括氨基酸、维生0素、碱基等)的微生物突变型,只有从周围环境或培养基中获得这些营养或其前体物(precursor )才能生长。
另一定义:某些菌株发生突变(自然突变或人工诱变)后,失去合成某种(或某些)对该菌株生微生物的突变类型突变株 的表型选择性 突变株非选择 性突变株营养缺陷型 抗药性突变型) 条件致死突变型形态突变型 抗原突变型 产量突变型长必不可少的物质(通常是生长因子如氨基酸、维生素)的能力,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该物质才能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菌株称为营养缺陷型(auxotroph)。
营养缺陷型的表型判断的标准:在基本培养基上能否生长。
营养缺陷型是微生物遗传学研究中重要的选择标记和育种的重要手段特点:营养缺陷型在选择培养基(一般为基本培养基)上不生长,突变株不能通过选择平板直接获得属于负选择标记。
营养缺陷型的表示方法:基因型:所需营养物的前三个英文小写斜体字母表示:his C(组氨酸缺陷型,其中的大写字母C同一表型中不同基因的突变)表型:同上,但第一个字母大写,且不用斜体:HisC在具体使用时多用hisC-和hisC+,分别表示缺陷型和野生型。
2、抗药性突变型(resistant mutant)基因突变使菌株对某种或某几种药物,特别是抗生素,产生抗性。
特点:突变株可直接从抗性平板上获得-----在加有相应抗生素的平板上,只有抗性突变能生长,属于正选择标记表示方法:用所抗药物的前三个小写斜体英文字母加上“r”表示。
str r和str s分别表示对链霉素的抗性和敏感性。
3、条件致死突变型(conditional lethal mutant)在某一条件下具有致死效应,而在另一条件下没有致死效应的突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