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决策心理学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3.03 MB
- 文档页数:37
决策⼼理学⼀、名词解释1、决策的定义:把决策看作是从⼏种备选的⾏动⽅案中作出最终抉择,是决策者的拍板定案。
这是狭义的理解。
认为决策是对不确定条件下发⽣的偶发事件所做的处理决定。
这类事件既⽆先例,⼜没有可遵循的规律,做出选择要冒⼀定的风险。
也就是说,只有冒⼀定的风险的选择才是决策。
这是对决策概念最狭义的理解。
2、框架效应框架效应是指对相同信息的不同表征导致决策产⽣不同结果的现象,有时也称为形式效应。
含义:⼀是指外部的信息呈现形式,如语⾔描述、问题结构等;⼆是指个体内部对信息的表征形式,即⼼理表征形式,受个体经验、认知⽔平等的影响。
3、成本沉没效应成本沉没效应,是“⼀种适应不良的经济⾏为,具体表现为在某⽅⾯⼀旦投⼊⾦钱、努⼒或时间之后就表现出继续投⼊的巨⼤倾向。
”决策者在考虑采取⾏动时会受到先期投⼊的影响。
4、决策风格决策风格是指“决策的习惯或⽅式”,⽽不涉.及决策的内容和⽬的。
指个体或群体在决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特征或特点的总和5、情绪情绪(emotion):是⼈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主观体验,是⼈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简答题1、西蒙简介赫伯特.亚历⼭⼤.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 1916-2001),美国认知⼼理学和⼈⼯智能开创者之⼀,世界上第⼀位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978)的⼼理学家,中国名字司马贺。
2、卡尼曼简介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现任普林斯顿⼤学⼼理学教授和公共事务教授,l934年⽣于以⾊列,1961年获美国加州⼤学⼼理学博⼠学位,拥有以⾊列和美国双重国籍。
⾏为经济学奠基者。
200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3、⼼理过程:认知活动、情绪活动、意志活动⼼理状态、⼼理特征:⼼理活动在⼀段时间⾥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是介于⼼理过程和⼼理特征之间的相对稳定状态。
在个⼈的知、情、意⼼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即为这个⼈的⼼理特征或个性⼼理特征。
决策心理学冯.诺伊曼和摩根斯顿提出最大期望效用理论,效用等于价值与概率的乘积,价值是主观的,概率是客观的。
后来萨维奇提出主观期望效用理论,认为效用等于价值与主观概率的乘积,概率也是主观的。
这更贴近现实,这在证券市场中的体会就是人们对风险的判定各不相同,每人对风险的判断基本都是有所偏差的,但我们的决策就是以主观风险为依据的。
可能一个非常安全的机会,但很多人却会认为那是非常危险的,而非常危险的情况很多人却认为是很安全的机会。
但无论是最大期望效用理论还是主观期望效用理论都是以理性为基础,排除了情感因素,一个现实的例子最能说明问题:在100%稳得3000元与有80%机会得4000元之间进行选择时,大多数人选择稳得3000元。
在100%损失3000元与80%损失4000元进行选择的时候大多数人选择后者。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选择,效用等于价值与概率的乘积,但大多数人的选择都偏离了“理性”,然而这个问题研究者并没有深究,简单的归纳为忽略了人“非理性”的情感因素,事实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即使人们知道100%*3000=3000,而80%*4000=3200,3200>3000,我想肯定有很多人即使知道3200>3000仍然会选择稳得3000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难道对于这样简单的问题人类进化了几千年仍然不能进化到自动选择最优结果吗?那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桥牌是高级的智力游戏,充分体现人类的智力水平,但在桥牌中有一中安全打法,是大家追求的目标,安全打法是预防牌张不利分配而采取的一种保险措施。
假设例如在你所关心的一个花色中,对方牌张如果是正常分配,则你在这个花色中就将一墩也不丢失,但是当对方牌张的分配最为不利时,你就有可能丢失二墩;如果这里有一个办法,可以使得在牌张无论怎样分配的情况下都只丢失一墩时,这时你就有一个安全打法可用,而你必须使用这个安全打法。
换句话说,你在牌张分配有利时牺牲了一个赢墩,但你却在牌张分配不利时肯定不会丢失二墩。
第五章归因与决策一、归因及其理论(一)归因的概念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
通过归因人们能预测、评价行为,以便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
人们行为表现的原因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外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
(二)归因的理论1.海德的朴素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最早提出归因理论,被誉为“归因理论之父”。
(1)理论要点海德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关于人类行为因果关系的一般理论观点,并由此建立了“朴素心理学”,旨在系统地阐述没有经过训练的观察者如何正确理解他人行动的过程。
归因分为两种类型:内部归因——个体之所以出现某种行为,其原因与个体自身有关;外部归因——个体之所以出现某种行为,其原因与其所处的情境有关。
(2)评价海德的归因理论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他对行为原因所做的个人—环境的划分一直是归因的基础,但他未能对这两点作更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和详细的说明。
2.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the theory of correspondent inferences)扩充和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
“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
(1)了解行动意图一个人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如果能够知道其行为的真正目的,那么对于其个性的推断就会更有把握。
在评定行动者的企图时,需要充分利用有关行动者的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只有与行动意图有关的行为后果,才能用来推断行动者的人格特质。
(2)推断个性本质从行动者意图推断其个性本质的过程中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①社会赞许性(social desirability)。
“社会赞许”是指某一行为是社会一般人所希望、期待、接受的。
大多数人越喜欢的行为,其社会赞许性也越高。
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特质;而行为的社会赞许性越小,本质归因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
决策名词解释心理学
决策是指在不同的选择之间进行判断和决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决策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到认知、情感、动机等多个方面。
因此,决策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做出决策时所涉及到的心理过程、决策策略和决策结果等方面的学科。
在决策心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进行解释。
例如,决策风险、决策不确定性、决策偏见、决策困境等。
决策风险是指在决策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所做出的决策可能带来不同的结果和风险。
决策不确定性则是指在决策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信息和知识,使决策者无法确定最佳的决策方案。
决策偏见是指决策者在做出决策时受到自身的认知、情感和动机等因素的影响,而偏向于某种特定的决策结果。
决策困境则是指在决策过程中存在着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或不可兼顾的目标或需求,决策者需要在其中进行权衡和取舍。
在决策心理学中,还有许多其他的重要名词,如风险感知、决策焦虑、决策满意度等。
风险感知是指决策者对于决策结果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后果的主观感知和判断。
决策焦虑则是指决策者在面对重要的决策时所感受到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决策满意度则是指决策者对于自己所做出的决策结果的主观满意程度。
总之,决策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做出决策时所涉及到的心理过程和影响因素的学科,其中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进行解释和理解。
心理学角度下的人们的决策心理与行为人们的决策心理与行为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人们在面对各种选择时,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决策和行为。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一、决策心理的认知因素认知是决策心理的核心因素之一,它指的是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所使用的信息处理和思维能力。
在决策中,人们通过感知、注意、记忆、思考等认知过程获取和加工信息,进而产生决策。
1. 感知感知是决策过程中的第一步,它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可理解的形式的过程。
感知的效果往往受到个体的感知能力、经验和注意力等因素的影响。
比如,当一个人在购买商品时,他的感知能力和经验会影响他对商品质量和价格的判断。
2. 注意注意是决策中的重要因素,它指的是个体对信息的选择和集中程度。
在面对众多信息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有选择性地关注某些信息,而忽视其他信息。
注意的选择性往往受到人们的需求、兴趣和目标等因素的影响。
比如,当一个人决定购买一辆新车时,他会更加关注与汽车性能和价格相关的信息。
3. 记忆记忆是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使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重要环节。
人们通过将过去的经验存储在记忆中,以便在决策时能够参考和运用。
记忆的质量和容量会影响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比如,一个商人在投资决策时,会回想起之前类似的投资经验,从而避免重复犯错。
4. 思考思考是决策中的高级认知过程,它指的是个体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评估的过程。
思考可以是思维的有序过程,也可以是创造性的思考活动。
个体的思考方式和思维倾向会影响他们的决策方式和结果。
比如,一个谨慎的人在决策时会更加注重风险评估和长期效益,而一个冲动的人则更容易受到眼前利益的诱惑。
二、决策心理的情感因素情感是人们决策心理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情感是人类的一种主观体验,它会对人们的决策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1. 偏好和厌恶人们往往在做决策时会受到自己的偏好和厌恶的影响。
揭秘人类决策心理决策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项核心活动,几乎我们每天都要面临各式各样的选择。
从简单的日常生活选择到复杂的职业和财务决策,人类的决策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要了解这一过程,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类决策心理进行深入分析。
一、决策的基本概念决策是指在多个可能性中,选择某一选项的过程。
传统上,决策可以被视作一个理性过程,即个体在充分的信息和理性的思考基础上做出选择。
然而,现实中的决策往往受到情感、社会影响、认知偏差等多重因素的干扰。
因此,决策心理学试图揭示这些外部或内部因素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
二、理性与非理性的决策1. 理性决策理性决策理论假设个体会依据逻辑和客观信息进行选择,立足于最大化收益或效用。
这种观点被亚当·斯密等早期经济学家广泛采用。
《经济学原理》书中提到,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会对所有可能结果进行合理分析,并选择最优解。
2. 非理性决策然而,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人在实际决策中往往并不完全理性。
行为经济学家如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提出了“前景理论”,指出人们在面对风险时倾向于对损失比对收益更为敏感,这种现象被称为“损失规避”。
例如,在投资选择中,大多数人宁愿避免损失而不是追求同等的收益,因此可能导致保守型或非理性的决策。
三、影响人类决策的心理因素1. 情感因素情感在决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乐观情绪通常会促使个体做出更大胆的决定,而消极情绪则可能导致过度谨慎或回避风险。
例如,在面对投资选择时,乐观者可能会高估市场潜力,从而进行更多风险投资,而悲观者则可能因为恐惧而放弃讨论投资。
2.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也会深刻影响我们的选择。
在社交网络及媒体普及的今天,他人的意见、行为和社会规范对我们的决策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许多人在考虑购买某款手机时,会参考身边朋友的意见以及网上对该产品的评价。
在这种情况下,群体思维可能导致信息茧房现象,使得个体更容易受到社会潮流影响,而忽视自身需求。
心理学中的决策行为研究心理学中的决策行为研究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人们的决策行为涉及到认知、情感、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通过对决策行为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类决策的模式和机制,进而为个体和社会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
本文将介绍决策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决策行为的定义和特点决策行为是指在面临不同选择时,个体根据一定的认知和评估过程,做出最终决策的行为。
决策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复杂性:决策行为常常面临多种选择和多个目标之间的权衡。
个体需要在众多的选项中做出最佳选择,这涉及到许多因素的综合考虑。
2. 不确定性:决策行为的结果通常是不确定的,个体无法事先知道决策的后果。
因此,个体需要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并承担可能的风险。
3. 偏差性:决策行为受到多种心理偏差的影响。
个体常常会在决策过程中受到情绪、社会因素及过去经验的影响,从而偏离理性决策。
二、决策行为的研究方法为了研究决策行为,心理学家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验研究、问卷调查、观察研究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1.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研究决策行为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可以通过设置实验条件,操纵不同的变量,观察被试的决策行为。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能够精确地控制变量,并获得一定的因果关系。
2.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经常被使用的方法,研究者通过设计合适的问卷,向被试收集决策行为相关的信息。
问卷调查能够获得大量的数据,但受到被试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
3. 观察研究:观察研究是通过观察个体的实际决策行为来获取数据的方法。
观察研究可以反映真实生活中的决策行为,但受到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
三、决策行为研究的重要理论心理学中有多种理论来解释决策行为,下面介绍几种经典的理论:1. 期望效用理论:期望效用理论认为,人在做决策时会根据其对各种可能结果的期望效用进行权衡。
一般来说,个体会选择那个期望效用最大的选项。
第五节决策与心理法国著名科学家法伯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毛毛虫”试验。
这种毛毛虫有一种本能的“跟随者”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爬。
法伯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并让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圈。
而且在花盆的周围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接一圈地爬。
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24小时过去了,毛毛虫一直没有停下来。
它们一如既往、坚韧不拔,围着花盆团团转,一连爬了七天七夜,终因饥饿而精疲力竭地死去。
法伯在他的试验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这些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微与众不同,它们的整体就立刻能够避免死亡的命运。
试验中毛毛虫的命运很可悲,它们的习性带给它们灾难性的影响。
社会生活中人是不是也有一些习惯性的心理活动呢?这种定势化的思维会对决策行为构成哪些影响呢?一、心理效应与决策质量根据实验的大量观察和研究,专家们发现,人们对事物的直观评价和预测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片面性,可以发现许多判断上的典型错误。
之所以如此,多数是由一些心理效应造成的。
这种由心理局限所造成的认知偏差对决策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正确认识这些心理效应及其行为趋向,无疑会有助于改善决策的质量。
1、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是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一种夸大化的感觉和看法,是一种极为盲目的心理倾向,一旦成绩成为光环被放大,不足也就隐退到光环的背后视而不见了。
反之亦然。
中国有句俗语,叫“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光环效应的典型反应。
当我们运用比喻的方法去认识问题的时候也往往会被光环效应所左右。
光环效应在凯利的印象形成实验中表现得比较明显。
他在心理学课上随机把55名学生分为两组。
然后分别向他们分别介绍一位新聘任的老师,介绍内容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本情况:26岁,已婚,社会学硕士,曾任心理学教师三年,还当过兵。
就是说他是个有知识、有教学经验和社会阅历的人。
这个情况对两个组介绍得都一样。
心理学与决策技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决策,无论是小到选择早餐吃什么,还是大到决定职业发展方向,都需要我们做出明智的决策。
而心理学与决策技巧的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决策,提高我们的决策质量。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决策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并介绍一些有效的决策技巧。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心理学对决策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在决策过程中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其中之一是情绪。
情绪可以影响我们的决策,有时会导致我们做出冲动的决策,而有时又会导致我们犹豫不决。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管理情绪,尽量在决策时保持冷静和客观。
另一个影响决策的心理因素是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是指我们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倾向,导致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出现偏差。
例如,我们往往更容易记住与我们现有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视与之相悖的信息。
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导致我们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因此,我们需要注意纠正自己的认知偏差,尽量客观地看待问题,不要被主观偏见所左右。
除了心理因素,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获取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正确的信息获取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全面、准确的决策依据。
在获取信息时,我们需要注意避免选择性关注,即只关注与我们已有观点相符的信息,而忽视与之相悖的信息。
相反,我们应该尝试获取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信息,以便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在决策过程中,对于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分析决策和直觉决策相结合的方式。
分析决策是指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最终得出决策结果。
而直觉决策则是通过我们的直觉和经验来做出决策。
这两种决策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权衡。
除了上述心理学的原理和技巧,还有一些其他的决策技巧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应用。
首先是权衡利弊。
在做决策时,我们可以列举出各种选择的利弊,评估它们的优劣,从而选择最合适的选项。
其次是设定目标。
在做决策之前,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期望,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和选择。
第二讲决策与决策心理一、基本概念决策决策心理决策管理二、决策的基本心理过程1、决策心理在决策中的位置与影响2、决策心理变化的影响因素内因、外因主观、客观异常、超常3、决策过程:决策认知——决策情感——决策意志——决策行为三、科学决策的原则(民主决策、法制决策、科学决策)1、信息准而全的原则2、方案可行性原则3、最优化决策原则4、民主与法制的原则5、决策法制管理原则四、决策者对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1、决策者的世界观、人生观2、决策者的价值观3、决策者的审美观4、决策者的学历、经历、身世等等5、决策主体应具备的素质及能力要求①决策指挥者的素质体系气质、性格的互补、、谋合、优化气度、胆识、兴趣、修养、素养的特殊要求②想象力、思维力、洞察力、承受力、控制力、判断力、组织才能、指挥才干五、决策系统及其职能要求1、决策系统职能(程序)信息系统信息采集、处理参谋系统制定预案、组织决策试验系统可行性试验、评价抉择系统评判、确定方案(拍板)2、要求:信息化、数字化、模拟试验、数学模型(手段)达到:客观化、直观化、科学性、可靠性(标准)六、造成决策失误的心理分析1、决策心理与决策行为的关系相关性——对决策行为起支配作用不稳定性——导致决策行为的变化可调理性——修补、调整决策者心态和情绪2、决策心理的基本类型保守型求稳易失机会冒险型求胜风险损失中立型保底错过机会不确定型投机后果莫测3、决策行为的特征可比性复杂性风险性时效性超常性偶然性4、决策的一般心理障碍定势心理权威人格完型心理自私人格从众心理拜物情绪情绪意向逆反心理综合为:情绪、情感、价值偏好、思维惯性(主观),决策信息的失误(客观)5、导致决策失误、失败的心理机制及表现①决策动机的错误决策动机受到私欲(见利忘义)的驱动,从决策方案、目标及实施过程都注定了行为的失败(例证)。
②伪科学操纵决策③“鬼迷心窍”误导决策④几种典型的决策心理异常反映a、饶幸心理——实质上是单纯的冒险心理,极端不负责任的决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