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与商品经济
- 格式:docx
- 大小:24.63 KB
- 文档页数:7
第一单元 商品和商品经济提纲挈领⎪⎪⎪⎪⎪⎪⎪⎪⎪⎪⎪⎪⎪⎪⎪⎪⎪⎪⎪⎪⎪⎪⎪⎪⎪⎪⎪⎪⎪⎪⎪⎩⎪⎪⎪⎪⎪⎪⎪⎪⎪⎪⎪⎪⎪⎪⎪⎪⎪⎪⎪⎪⎪⎪⎪⎪⎪⎪⎪⎪⎪⎪⎪⎨⎧⎪⎪⎪⎩⎪⎪⎪⎨⎧⎪⎩⎪⎨⎧⎩⎨⎧⎪⎪⎪⎪⎪⎪⎪⎪⎪⎪⎪⎪⎪⎪⎪⎩⎪⎪⎪⎪⎪⎪⎪⎪⎪⎪⎪⎪⎪⎪⎪⎨⎧⎪⎪⎪⎩⎪⎪⎪⎨⎧⎪⎪⎪⎩⎪⎪⎪⎨⎧⎩⎨⎧⎪⎪⎪⎪⎪⎪⎩⎪⎪⎪⎪⎪⎪⎨⎧⎩⎨⎧⎩⎨⎧⎪⎪⎩⎪⎪⎨⎧→→→⎪⎪⎪⎪⎪⎪⎪⎩⎪⎪⎪⎪⎪⎪⎪⎨⎧⎪⎩⎪⎨⎧⎪⎩⎪⎨⎧⎩⎨⎧⎩⎨⎧优胜劣汰作用刺激作用调节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形式基本内容形式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价值规律正确地对待货币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表现形式基本内容纸币的产生纸币的产生纸币的产生和发展世界货币支持手段贮藏手段流通手段的含义商品流通的含义流通手段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价值尺度的含义价值尺度货币的职能一般等价物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发展货币的含义货币一般等价物扩大的物物交换偶然的物物交换产生过程发展和本质货币的产生货币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要劳动时间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价值量的含义商品的价值量关系商品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商品价值的含义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含义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和商品经济商品和商品经济::,理解·要点诠释考点一: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1)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即耗费了人的体力与脑力劳动创造出来的东西。
(2)商品必须是用于交换,供他人、供社会消费的劳动产品。
(3)商品与物品,特别是商品与劳动产品,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2.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
从内容上看,它包括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这两个前后相继的过程。
值得强调的是,商品交换早于商品生产。
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链接·思考2006年情人节,小强从花店购买了玫瑰花作为礼品送给了他的心上人小红。
一、商品与商品经济1.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自然经济: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以家庭生产为基础,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总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生产和出卖商品的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其从未处于支配地位发达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市场机制在全社会内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式.未来的基本经济形式是产品经济.思考题: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有何关系?经济类型(形式)经济运行体制、配置资源的经济方式思考题: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如何?经济制度: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规定着这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区别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经济制度反映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经济体制:一定社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采用的资源配置方式。
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可实行类似的经济体制,相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实行不同的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的主要模式:美国的消费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市场机制发挥主要的调节作用);法国、日本的行政管理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的调节干预相结合);德国、北欧国家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自由竞争与国家调节相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一 经济常识 (一) 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的含义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A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就不能成为商品。
B .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凡不用于交换,也不能成为商品。
因为商品不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的,而是供别人、供社会消费的,并且是通过交换才达到别人的手中的。
C .至于某些非劳动产品也可以当做商品来买卖,并有一定的价格,这是一种特殊情况,并必能否定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2)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和非劳动产品比较: A .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的比较:B .商品和其他非劳动产品的比较:3)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都是可以转化的,商品一旦离开了流通领域,成了消费品,也就不是商品了。
4)废品收购站的废品是商品吗?第一,废品相对于其原有性能,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从这种意义上说它不是商品。
第二,卖给收货站的废品,仍可用于交换,因废品还具有其它方面的价值。
5)商品经济的含义:A.含义: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商品经济,即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B.生产:无商品交换——偶然的物物交换(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之后)——扩大的物物交换(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商品生产(手工业出现之后)。
C .商品经济的产生的条件: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前提条件——社会分工;基础——私有制的产生。
D .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E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也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2)商品的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A .含义: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可供人们使用的属性,即有用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这是商品和一切物品所共有的。
B .使用价值是购买者购买的目的所在,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是没有人要的。
现实意义:第一,从消费者角度,希望商品“物美价廉”,“价廉”是人们从价值角度提出的要求,“物美”则是人们人们衡量使用价值的标准;第二·,从生产者角度,要想实现其价值,就必须提高产品质量;第三,从国家、社会角度,生产出更多数量的高质量的“使用价值”,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教学目标:1、理解商品的基本含义及商品和物品、劳动产品的区别和联系。
2、识记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
3、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教学重点:商品的含义教学难点:商品的含义教学方法:从具体到抽象,举例说明;阅读和讲解结合;分析和归纳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课第一节第一框的内容:一、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板书)也就是了解什么是商品,什么是商品经济。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很多经济现象,而商品就是市场上最常见的经济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
学习经济常识就必须从了解商品开始。
这本书中出现的一系列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概念上的。
说到商品其实大家并不陌生,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衣食住行的每个方面都会接触到,比如我们穿的衣服,用的课本,喝的矿泉水,吃的粮食等等都是商品,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商品?(学生回答)对,这些都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商品的种类是非常非常的多,数都数不清,那么,商品的科学含义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第一个大问题:1、商品的含义(板书)含义换个说法也可以说是概念、定义,也就是同类事物(比如商品)共同具有的本质(只有此类事物有,他物没有)的特性的反映,就是说要给商品下个定义就必须从千千万万的、各种各样的具体的商品里找出它们共同具有的特征。
比如我们刚才说的衣服,课本,矿泉水(…)我们说这些物品都是商品,那么它们为什么是商1品呢?同学们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学生思考回答)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衣服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都必须经过农民或者工人的劳动,是劳动产品。
凡是商品都必须是劳动产品,如果不是劳动产品就不是商品,比如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等。
所以商品的第一个共同的特证就是:(1)、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板书)但是劳动产品就一定是商品吗?同学们看到第7页想一想这里: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也一定是商品,这种说法对吗?前半句我们验证过了是正确的,那么后半句呢?我们大部分同学来自农村,大家都做过农活,知道粮食是怎么得来了,有一首诗,大家都非常熟悉是什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第一节商品一、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能够说出商品与劳动产品及一般物品的关系;懂得商品和商品经济产生与发展的条件及根本原因;能根据商品的定义对商品与非商品作出准确判断。
过程与方法:首先分析各种不同商品的特殊性质,然后从中抽象出商品的共同本质,通过这一思维过程领悟给概念下定义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框学习,初步树立起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正确的商品意识。
【重点难点】本框重点:商品的含义。
商品概念是经济常识中最基本的概念,经济常识中的一系列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一概念基础之上的,因而掌握商品的含义是本框学习的重点。
本框难点: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及产生的条件。
【网络提纲】一、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1.商品的含义2.商品经济的产生①根本原因②基本条件3.商品经济的含义【要点阐释】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判断某件物品是不是属于商品,首先必须看它是不是“劳动产品”,同时还要看它是不是“用于交换”,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否则就不能称为商品。
存在于大自然中的空气、阳光、河水等,虽然对人们很有用,但由于不是劳动产品,因而不是商品。
有些物品虽然属于劳动产品,但如果不用于交换,也不能称为商品,如农民生产给自己吃的粮食、蔬菜、瓜果等。
还有些物品,虽然曾经是商品,但由于已经交换过了,现在已退出流通领域而不再用于交换,因而也不再是商品,如家庭中的各种家用电器、各种日常生活用品,送给他人的礼物等。
2.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商品经济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从根本上说,它们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的初始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的劳动成果除了勉强满足当时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外,没有多余的产品用于交换,因而这时不会有商品,更不会有商品经济。
后来,生产力发展了,人们的劳动成果除满足当时的生活需要外,偶尔有些剩余,于是,人们偶尔用剩余的产品同他人相交换,这样才出现了商品和商品经济。
前言一、基本知识前言部分是全书的起始课。
本课的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经济的指导思想、经济常识的基本内容和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意义。
通过前言部分的学习,可以使我们把握本课程的知识体系,认识到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分析1、学习经济常识课程的意义是前言的重点对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的把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学习经济常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任务和方向第二,从个人方面看,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个人懂得经济常识有助于自己更好的参与经济活动,增强自己经济活动的有效性。
第三,学习经济常识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从而树立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第一节商品一、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一、基本知识点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3、商品的基本属性4、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二、重难点分析1.商品的概念。
商品的概念是经济常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也是本单元的重点。
要准确理解商品的概念,关键是要把握住劳动产品和交换这两个构成商品的条件。
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
凡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如自然状态的阳光、水、空气、雨水等,都不是商品。
第二,必须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
劳动产品可以是用来交换,也可以不交换。
一种劳动产品,如果不是用来交换,就不是商品。
如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如果是用来自己消费的,就不是商品,因为没有进行交换;如果是用来销售的,那就是商品,因为它既是劳动产品又是用于交换的。
这里的交换指的是商品和商品之间的交换,封建社会农民向地主缴纳的地租、送给别人的礼物虽然是劳动产品,但是没有交换,所以不是商品。
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是商品。
2、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和条件这是本课的难点。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要理解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首先要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分析。
高一政治《经济常识》商品和商品经济教学目标本课是全书的起始课和理论基础。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了解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和理解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打下理论基础,也为以后各课的学习作好知识上的准备。
具体要求知识要求识记以下知识: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存在条件和类型。
货币的职能。
人民币的主币和辅币;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纸币名称。
理解以下知识:商品的含义;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和联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生产率成反比。
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3、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以下问题;结合现实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
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能力要求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由已知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新判断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运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以及党的经济政策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思想觉悟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时间观念、效率观念,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同时,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正确认识和对待货币的作用,破除“金钱万能论”。
教学重点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条件。
商品经济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只有了解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近而了解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才能懂得社会主义也是商品经济,进而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商品和商品的两上基本属性。
商品和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全书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以后教材中讲到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建立在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上的。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含义、存在条件及基本类型,掌握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觉悟目标:学好商品经济理论,有助于正确认识经济现象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育学生树立商品意识,为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好理论上的准备。
【教学重难点】商品的含义及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1、商品的含义商品的概念是本课乃至全书最基本的概念,以后课文中的一系列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的,所以商品的概念是本课的重点,必须让学生对它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
要准确地理解商品的概念,首先必须把握两个条件:一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
要让学生对商品有正确理解,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教师讲清商品的要领并通过插图讲解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制出表格,以加深理解。
⑴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是个历史范畴;⑵商品反映的是一种生产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体现人们交换劳动的关系)。
⑶随着条件的变化,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是可以转化的;商品一旦离开流通领域,就成了消费品或待消费品了。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商品经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有着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理解它的产生条件,可以进一步理解它存在的条件,这就为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打下了基础,因此,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这部分要弄清下面几个问题:⑴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
讲这部分时,要注意讲清什么是商品交换?什么是商品生产?什么是商品经济?帮助学生加深对商品经济及其产生过程的理解。
⑵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⑶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社会分工(需要,商品经济存在的基础。
);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交换,不能无偿取得)(包含着私有制,但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能用这个说法)。
`商品与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当先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经济形态,是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一般基础。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生产过程的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社会生产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对统一就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1、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引起生产关系的相应变化或有新的生产关系取代就的生产关系,或由原有生产关系基础上完善调整,生产关系有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经历了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两种经济形态。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商品经济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本基础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处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商品的这种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商品价值量的变动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商品的价值量以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成正比,以这一劳动的效率成反比。
▲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储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
市场与市场机制▲市场的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有分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
▲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及特点;作为一种市场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只存在于特定的条件下,1、市场上的买主和卖主人数众多,2产品必须具有绝对意义上的无差异性3、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4、信息收集与传递是完整的。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第一章:商品的概念与特征1.1 教学目标1. 了解商品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掌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1.2 教学内容1. 商品的定义:什么是商品,商品与其他物品的区别。
2. 商品的基本特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劳动产品。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商品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商品的概念。
1.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商品的概念。
2. 讲解商品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3. 分析案例:选取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巩固学生对商品概念的理解。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商品特征的思考,加深对商品的理解。
第二章: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2.1 教学目标1. 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概念。
2. 掌握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1.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
2. 价值:商品所蕴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通过使用价值表现出来。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2.4 教学步骤1. 复习商品的概念:回顾上一章的内容,为引入使用价值和价值做好铺垫。
2. 讲解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概念。
3. 对比分析: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使用价值和价值关系的理解,加深对商品的认识。
第三章:商品的价值量与价值规律3.1 教学目标1. 理解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2. 掌握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3.2 教学内容1.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商品的生产数量成反比。
3.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一、商品与商品经济1.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自然经济: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以家庭生产为基础,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总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生产和出卖商品的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其从未处于支配地位发达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市场机制在全社会内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式.未来的基本经济形式是产品经济.思考题: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有何关系?经济类型(形式)经济运行体制、配置资源的经济方式思考题: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如何?经济制度: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规定着这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区别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经济制度反映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经济体制:一定社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采用的资源配置方式。
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可实行类似的经济体制,相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实行不同的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的主要模式:美国的消费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市场机制发挥主要的调节作用);法国、日本的行政管理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的调节干预相结合);德国、北欧国家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自由竞争与国家调节相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2、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同一劳动的两种属性)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它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建立的坚实基础,是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
3、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也就是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
二、货币与货币流通规律1、货币的本质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
当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金银等贵金属这种商品上时,商品就成为货币。
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贵金属(黄)金(白)银为什么能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原因:金银具有价值;金银本身的天然特性使其最适合充当货币的材料。
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马克思说:“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是商品的惊险跳跃。
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货币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
一切商品只有换成货币,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会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会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
2、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货币充当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
它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
原因: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价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的价格主要决定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价值,并受商品的供求关系影响。
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货币自身有一个计量单位,即需要在技术上把一定重量的贵金属确定为一个货币单位。
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份。
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金条铸币纸币信用货币(银行券、商业期票、银行支票、信用卡等)电子货币。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作为法定流通手段的货币符号。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代替金属货币来流通,其数量应相当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信用货币: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
贮藏手段:货币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它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货币贮藏的主要形式:贮藏金属货币或金条(金属条块)银行储蓄存款。
纸币充当贮藏手段是有条件的,只有纸币币值长期保持相对稳定,人们才愿意储蓄存款。
如果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人们就会去购买能够保值的物品。
思考题:能保值的物品有哪些?支付手段:货币被用来支付工资、利息、债务、租金,以及商品赊买赊卖过程中的延期支付等。
支付手段职能突破了现金交易的局限。
世界货币: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世界货币的职能:作为国际购买手段,购买外国产品;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的差额;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一般是贵金属的自然形式。
但少数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的纸币在一定程度上也执行着世界货币职能。
如美元、欧元、日元等。
国际货币体系:后面讲授二战后,各国货币同美元挂钩,美元同黄金挂钩,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20世纪70年代后,美元大幅贬值,西方各国的货币对美元实行浮动汇率,逐渐形成以美元、欧元、日元等为主的多元世界货币体系。
3、货币流通规律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的货币量由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来决定。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商品价格总额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待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随着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表示为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商品价格总额-赊卖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纸币作为价值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纸币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
纸币流通规律的内容: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纸币充当流通手段条件下出现的经济现象。
衡量指标是消费价格总指数CPI.货币供应量:某一时点上全社会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总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
货币供应主要包括现金和存款货币。
按照货币流通规律,货币供应量应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保持币值和物价总水平稳定,形成良好的金融环境.如果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出现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这就是通货膨胀。
如果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就会引起货币价值含量上升,物价普遍下降,这就是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造成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通货紧缩与货币流通量的下降有关,会引致物价的下降,还通常伴有经济衰退的出现。
19世纪以来,英国、瑞典、美国发生过数十次通货紧缩,法国、德国、阿根廷、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区等也都发生过通货紧缩。
财政货币政策:宽松的政策与紧缩的政策思考题:目前中国应采取什么样的财政货币政策?4、人民币及其国际化人民币1948年12月1日诞生。
人民币是同黄金脱钩的现代信用货币。
(即不规定单位纸币含金量的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以信用为基础,体现债权债务关系)人民币是二战后全球范围内最早发行的现代信用货币。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西方各国政府不再规定本币的含金量,而用现代信用纸币替代(与黄金挂钩的)传统货币。
二战后,为了稳定汇率,构建了新的国际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同黄金挂钩(规定单位美元的含金量),各国货币同美元挂钩(各国政府规定本币的含金量,并同美元建立固定比价关系)。
1973年,固定汇率制度走向崩溃,黄金终于同货币脱钩,彻底地退出货币舞台。
人民币的两次飞跃:从计划经济下受到高度限制的货币到市场经济下充分发挥货币和资本职能的货币;从最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转型国家的普通货币、一国货币到国际区域货币。
未来:国际货币1558年,英国的托马斯·格雷欣提出“劣币驱逐良币”的命题;而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则执行“良币驱逐劣币”法则——国际间货币竞争法则。
1980年,克鲁格曼认为,一种货币的交易规模越大,其单位交易成本就会越低。
1993年,凯文·多德与戴维·格里纳斯在《论货币竞争》中指出:在金融自由化下,小国、弱国货币的汇率风险越来越大。
他们进一步论证货币交易网络的规模效益。
经济学家预测:在国际间的货币竞争中,现存的90%以上的货币将趋于消亡。
欧元区国家原来流通的货币已经成为历史。
这是货币消亡的一个典型例子。
2000年,欧元宋鸿兵的《论货币战争》与周边国家乃至东南亚地区的货币相比,人民币属于具有驱逐劣币能力的良币。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的超稳定性、保值和升值性使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把人民币作为一种国际储备货币。
思考人民币的升值问题:是利或是弊?1994年1月1日,中国实行汇率并轨的体制改革,人民币自由兑换迈出了第一步。
1995年7月21日,人民币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汇率制度。
允许人民币同美元的汇率上调,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格由1美元兑8.28元降为8.11元,每日美元对人民币的波动幅度限定在3‰.随着新的汇率制度的实施,人民币进入了渐进的缓步升值期。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最直接影响是进一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货币国际化是指货币的职能或作为资本获得利润的投资职能从一国的适用区域或原适用区域扩张到周边国家、国际区域乃至全球范围的动态过程。
一国货币的流通和投资范围越出国境向周边国家扩展直至演化为国际货币,是经济大国崛起的重要标志。
目前,人民币的金融版图已越出国境,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大规模地流通。
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如朝鲜、韩国、)的大量流通,便属于人民币的周边化。
(人民币在周边三地十四国的流通)按货币使用区域划分,货币国际化可分为周边化、国际区域化、全球化三个层次。
人民币国际化的地域“三步走”:准周边化到正式周边化,进而发展为正式区域化和准国际化,最终真正实现国际化。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要经历从结算货币到投资货币、再到储备货币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职能“三步走”。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形成“亚洲人民币”市场?人民币逐步成为东亚地区的核心货币乃至唯一的核心货币——人民币的亚洲化?人民币将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