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层物理学-复习提纲
- 格式:pdf
- 大小:136.4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章第一节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油层:能储集油气、并能让油气在其中流动的多孔介质。
油藏:深埋在地下的油气聚集的场所。
油田:一个地区地下所有的油藏构成油田。
油藏流体:油藏中的石油、天然气和地层水。
体系:一定种类和数量的物质组成的整体。
相:体系中具有相同成分、相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均匀部分。
如地层油和气为不通的两相。
组分:体系中物质的各个成分。
如天然气(C1、C2、C3、C4……)。
组成:体系中物质的各个成分及其相对含量。
露点:温度一定,压力增加,开始从气相中凝结出第一批液滴的压力。
泡点:温度一定,压力降低,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的压力。
P-T相图:表示体系压力、温度与相态的关系图。
1单组分烃P-T相图⑴单组分烃P-T相图的特点①单一上升的曲线(饱和蒸气压线);②曲线上方为液相区,右下方为气相区,曲线上任意点为两相区;③C点为临界点,是两相共的最高压力和最高温度点。
④随分子量的增加,曲线向右下方偏移。
单组分烃特点:泡点压力=露点压力。
⑵单组分烃p-v相图的特点随温度升高,由气→液时,体积变化减小;临界点C处:由气→液,体积没有明显的变化。
临界点处:气、液的一切性质(如密度、粘度等)都相同。
其压力、体积、温度记为:Pc、Vv、tc。
当t>tc时,气体不再液化。
2两组分烃相图特点:①为一开口的环形曲线;②C点为临界点,是泡点线与露点线的碰头点;③泡点压力≠露点压力⑴任一两组分混合物的相图陡位于两纯组分的饱和蒸汽压曲线之间;⑵两组分的分配比例越接近,两相区面积越大;若两组分中有一个组分占绝对优势,则两相区面积相应变窄;相图向该组分的饱和蒸汽压线迁移;⑶两组分混合物的临界压力一般高于两纯组分的临界压力,临界温度居于两纯组分的临界温度之间;⑷两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差别越大,临界点的轨迹线包围的面积越大。
3多组分烃相图特点:①为一开口的环形曲线;②C点为临界点;③PC线—泡点线,其左上方为液相区;④TC线—露点线,其右下方为气相区;环形区内为两相区。
油层物理总复习第一篇1岩石的粒度组成:构成岩石的各种大小不同的颗粒含量,用重量百分数表示。
2岩石的比面:单位体积的岩石内岩石骨架的总表面积或单位体积岩石内孔隙总内表 面积。
单位:cm 2/cm 3 m 2/m 3 mm 2/mm 33泥质(粘土):胶结物泥质是沉积岩粒度分析中粒度小于0.01mm 的物质总和。
胶结类型:胶结物在岩石中的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与碎屑颗粒的接触关系称为胶结类型。
4孔隙度:指岩石的孔隙体积与岩石外观体积的比值.常用百分数表示,记为φ 5绝对孔隙度:指岩石的总孔隙体积与岩石外观体积的比值 记为φa 6有效孔隙度:指岩石的有效孔隙体积与岩石外观体积的比值. 记为φe7流动孔隙度:指岩石中可以流动的孔隙体积与岩石外观体积的比值 记为φm8储层岩石的压缩性定义:地层压力每降低单位压力时,单位视体积岩石中孔隙体积的缩小值。
单位:9综合弹性压缩系数的物理意义:地层压力每产生单位压降时,单位岩石视体积中孔隙及液体的总体积变化量。
记为:Ct10流体饱和度:孔隙体积中某相流体所占的百分数称为该种流体的饱和度.常用百分数表示. 11达西的物理意义:粘度为1cp 的流体,在压差为1atm 的作用下,通过横截面积为1 cm 2,长度为1cm 的多孔介质,其流量为1 cm 3/s ,此时,孔隙介质的渗透率称为1达西。
12克林肯堡效应(气体滑动效应):表示的是气体在管道中流动时,管壁处流速不为零,而液体在管壁处流速为零。
13等效渗流原理:假设理想岩石的外表几何尺寸和真实岩石相同在仙童压差作用下,如果通过岩石的流体性质一致,在理想岩石的渗流阻力和真实岩石渗流阻力相同的前提下,通过真实岩石的流量与通过理想岩石的流量相同。
第二篇14天然气的组分:构成天然气的各种成分15天然气的组成:组成天然气每一种气体的量占总体积量的百分数。
16天然气的视分子量 M :0℃,760毫米汞柱,体积为22.4米3(升)的天然气所具有的重量定义为该种天然气的公斤(克)分子量。
第一章重点1,油层物理的学科性质:油层物理学是以油层为研究对象,用物理和物理化学的方法研究与油气田勘探、开发有关的物理和物理化学现象的科学。
研究内容: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饱和多相流体的油藏岩石的渗流特性,油层物理研究方法与应用。
2,储层流体的含义:储层流体是指储存于岩石孔隙中的石油,天然气和水。
储层烃类的化学组成主要由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构成。
3,露点是指温度(或压力)一定时,开始从气相中凝结出的第一批液滴时的压力(或温度)。
泡点是指温度(或压力)一定时,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的第一批气泡时的压力(或温度)。
4,多组分烃类的相图特征P13 5,五种典型油气藏相图特征6影响天然气在原油中溶解的因素:压力温度天然气的性质石油的性质。
7相态方程的建立p23 8,平衡常数k是指在一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气液两相处于平衡时,体系中某组分在气相和液相中的分配比例。
9,三种脱气方式的特点:接触分离:分离出的气量较多,而且分离出的气较重,气里面含有较多的轻质油组分,气油比较高。
多级分离:分离出的气量小,获得的地面原油较多,其中轻质油含量较高。
测得的气油比较小。
微分分离:系统的组成不断变化,分离的级数远大于多级分离的级数,且每级分离出的气量较少。
10,天然气的高压物性计算。
11,压缩因子状态方程。
12,天然气的等温压缩系数:在等温条件下,单位体积气体的体积随压力的变化率。
体积系数:在地面标准状态下单位体积天然气在地层条件下的体积。
13,天然气的粘度变化规律:1)低压范围内,气体的粘度与压力无关,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减小。
2)高压下,气体粘度随压力增加而增加,随温度增加而减小,随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增加。
14,地层油溶解气油比:地层油在地面进行一次脱气,将分离出的气体标准体积与地面脱气体积的比值。
15,原油相对密度:地面油的相对密度。
16,地层油体积系数:原油在地下的体积与其在地面脱气后的体积之比。
油层物理复习油层物理复习一、名词解释1、溶解系数:当温度肯定时,每增加单位压力时,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解气量的增加值。
2、溶解度:压力为p 时,单位体积液体中溶解的气量。
3、溶解气油比:地层油在地面进展一次脱气,将分别出的气体标准〔20°C,0.101Mpa〕体积与地面脱气油体积的比值。
4、压缩因子:在给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实际气体所占有的体积与抱负气体所占有的体积之比。
5、压缩系数:在等温的条件下,单位体积气体〔地层油〕的体积随压力的变化率。
6、粒度组成:构成砂岩的各种大小的颗粒的相对含量。
一般以重量分数表示。
7、比面:单位体积岩石的总外表积。
8、确定渗透率:当岩石孔隙为一种流体完全饱和的时测得的渗透率。
9、有效渗透率:当岩石孔隙中饱和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时,岩石让其中一种流体通过的力量。
10、相对渗透率:岩石孔隙中饱和多相流体时,岩石对每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确定渗透率的比值。
11、气体滑脱效应:气体渗流时,其流速在毛孔断面上的分布偏离流体流淌特征,消灭气体分子在管壁处速度不等于零的流淌现象。
12、界面张力:作用于单位界面长度上的力。
13、润湿反转:由于活性物质的吸附,使固体外表的润湿性发生转变的现象。
14、润湿滞后:由于三相周界沿固体外表移动的缓慢而产生润湿角转变的现象。
15、毛管压力:由于界面张力的作用,毛管中两相流体弯曲界面上存在的附加压力,一般用 pc 表示。
16、楔压效应:珠泡或气泡静止时,由球形弯液面产生的毛管力。
17、滞后效应:当珠泡在两端压差的作用下,抑制摩擦阻力欲在孔隙中流淌时,由于润湿滞后,弯液面发生形变,产生其次种毛管阻力。
18、贾敏效应:珠泡通过孔道狭窄处变形产生的附加阻力效应,包括液阻、气阻效应。
19、综合压缩系数:油藏有效压力每降低 1Mpa 时,单位体积油藏岩石由于岩石孔隙体积缩小、储层流体膨胀而从岩石孔隙中排出的总体积。
二、简答题1、束缚水饱和度的影响因素?剩余油饱和度的影响因素?答:束缚水饱和度的影响因素有岩石的孔隙构造、岩石中的泥质质量分数、润湿性。
油层物理知识点总结一、油气储层的物理性质1. 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是指岩石在外部作用下表现出来的物理特征,主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孔隙连通性等。
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直接影响着岩石的储集能力和渗流性能。
孔隙度是指储层岩石中孔隙空间所占的比例,其大小直接影响着岩石的储集能力。
渗透率是指流体在岩石中运移的能力,它受孔隙度、孔隙连通性和岩石孔隙结构的影响。
孔隙结构是指储层岩石中孔隙的形态和大小分布特征,它直接影响着岩石对流体的储集和运移能力。
孔隙连通性是指储层岩石孔隙之间的互相连接程度,对于流体的渗流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2. 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包括油气的密度、粘度、饱和度、渗透率等。
油气的密度是指油气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它直接影响着油气在地下的运移和驱替过程。
粘度是指液体的内摩擦力,它直接影响着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能力。
饱和度是指储层岩石中的孔隙空间中含有流体的比例,它直接影响着储层中的流体储集能力。
渗透率是指储层流体在岩石孔隙中渗流的能力,它受孔隙度、孔隙连通性和流体的物理性质的影响。
3. 储层的物理模型储层的物理模型是指将储层岩石和流体的物理性质用数学模型来描述,以便进行评价和预测储层的性质和行为。
常见的储层物理模型包括孔隙模型、细观模型、孔隙介质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地质学家和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储层的物理性质,为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二、油层物理测井技术1. 测井装备和工具油层物理测井是研究储层的物理性质和流体性质的一种技术,主要通过在井孔中使用测井装备和工具来获取储层的物理数据。
常见的测井装备和工具包括γ射线测井仪、自感应测井仪、声波测井仪、电阻率测井仪等。
这些测井装备和工具可以在井孔中获取储层的物理数据,并通过数据处理和解释来分析和评价储层的性质。
2. 测井曲线及解释测井曲线是指通过测井仪器在井孔中获取的物理数据所绘制出来的曲线,主要包括γ射线曲线、自感应曲线、声波曲线、电阻率曲线等。
一、名词解释1.视相对分子质量:标准情况下,1mol天然气的质量。
2.压缩因子Z:相同的压力和温度下,实际气体的体积与理想气体的体积之比。
3.溶解气油比:地层油在地面进行一次脱气,分离出的气体标准体积(20℃,0.101Mpa)与地面脱气油的体积之比。
4.地层油的体积系数Bo:原油在地下的体积与其在地面脱气后的体积之比。
Bo=Vf/Vs.5.两相体积系数:油藏压力低于泡点压力时,在给定压力下地层油和其释放出的气体的总体积与其在地面脱气后的体积之比。
6.苏林水分类:碳酸氢钠型、氯化钙型、硫酸钠型。
氯化镁型。
(前两个为油田水)7.砂岩粒度组成:构成砂岩的各种大小不同的颗粒的含量。
筛析法、沉降法、薄片法。
8.胶结类型:胶结物在岩石中的分布状况及其与碎屑颗粒接触关系。
基底孔隙接触杂乱。
9.流动孔隙度:与可动流体相当的那部分孔隙体积与岩石外表体积的比值。
10.岩石压缩系数:在等温条件下,单位体积岩石中孔隙体积随油藏压力的变化率。
11.测渗透率的条件:1°孔隙体积100%被某一流体所饱和2°流体不与岩石发生物理化学反应3°流体的渗流为层流。
12.滑脱效应:气体在岩石中流动孔道壁表面和孔道中心的分子流速几乎无差别的现象。
13.润湿:液体在分子力的作用下在固体表面的流散现象。
14.产水率:油水同产时,产水量占总产液量的体积分数。
15.地层压力:地层内部多孔介质中流体所承受的压力。
16.压力系数:地层压力与其埋深的静水压力之比。
17.供给压力:油藏中存在液源供给区时,在供给边缘上的压力称为供给压力。
18.渗流速度:渗流量与渗流截面积之比。
19.压降漏斗:从井壁到供给边缘,压力分布呈对数函数关系,从整个地层来看,压降面像一个漏斗状的曲面。
19.水动力不完善井:未钻穿全部油层(打开程度不完善)或者采用下套管射孔完井(打开性质不完善)的井。
对渗流场的影响:使井底附近流线发生局部变化。
流线集中,渗流面积变化,渗流速度改变,渗流阻力变化,油井产量变化。
《油层物理》综合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地层油的特点是处于地层、下,并溶有大量的。
2、在高压下,天然气的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随分子量的增加而。
3、岩石粒度组成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和。
4、与接触脱气相比,多级分离的特点是分离出的气量,轻质油组分,得到的地面油量。
5、当岩石表面亲水时,毛管力是水驱油的;反之,是水驱油的。
6、根据苏林分类法,地层水主要分为型、型、型和型。
7、天然气在原油中的溶解度主要受、、等的影响。
8、砂岩的胶结类型主要有、和三种,其中的胶结强度最大。
9、火烧油层的方式主要有、和。
10、单组分烃的相图实际是该烃的线,该曲线的端点称为。
11、流度比的值越,越有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
12、对应状态定律指出:在相同的和下,所有的纯烃气体都具有相同的。
13、油藏的驱动方式以命名。
14、一般而言,油越稠,油水过渡带越。
其依据的公式是。
15、储层岩石的“孔渗饱”参数是指岩石的、和。
16、单组分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服从定律。
二、名词解释1、砂岩的粒度组成2、地层油的等温压缩系数3、润湿4、平衡常数5、贾敏效应6、两相体积系数7、压缩因子 8、溶解气油比9、相对渗透率 10、波及系数11、润湿反转 12、天然气的等温压缩系数13、驱替过程 14、吸附15、相渗透率 16、洗油效率17、毛管力18、流度比19、岩石的比面 20、界面张力三、做图题1、画出双组分烃的相图,标出临界点、气相区、液相区和两相区的位置,并简要说明其相态特征。
2、画出典型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标出三个区,并简单描述其分区特征。
3、画出单组分烃的相图,并标出临界点、气相区、液相区和两相区的位置。
4、画出典型的毛管力曲线,并标出阈压、饱和度中值压力、最小湿相饱和度。
5、岩石(a)、(b)分别放入水中,岩石下部有一油滴,形状如下图所示,试画出润湿角?并说明两岩石的润湿性?四、简答题1、简要说明油水过渡带含水饱和度的变化规律,并说明为什么油越稠油水过渡带越宽?2、简要说明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途径,并结合现场实际,给出现场应用的两种提高采收率方法。
考试内容要求第一章油藏流体物性1.1天然气的组成与物性天然气的组成及其表示方法;对应状态原理;气体体积系数;天然气偏差系数Z的定义及定义式。
1.2 油藏流体的相态变化多组份烃类体系的相图(P、T);五种类型油气藏:欠饱和、饱和油藏(有气顶、无气顶),凝析气藏,干气气藏。
露点线,泡点线,临界点,临界凝析温度,临界凝析压力,反凝析现象。
1.3地层原油物性溶解气油比(GOR),原油地层体积系数,总体积系数,原油的压缩系数。
实验室测定原油的PVT参数1.4 气液平衡,油气分离计算拉乌尔定律;道尔顿定律;平衡比。
理想溶液气液平衡计算;多组份烃类体系气液平衡计算。
液相组成方程;气相组成方程;泡点方程;露点方程。
闪蒸分离,差异分离。
第二章储层岩石物性2.1 粒度;孔隙分布(累计、频率图);特征参数;比面;岩石压缩系数。
孔隙度,孔隙结构2.2 岩石渗透率;达西公式;绝对渗透率;气测渗透率的滑脱效应;串、并联地层平均渗透率。
第三章孔隙介质中的多相渗流机理3.1 界面现象表面自由能;界面张力;岩石的润湿性;岩石孔道中的油水分布。
3.2 毛管力毛细管现象;毛管力曲线;阈压;饱和度中值压力;最小湿相饱和度;吸入过程、驱替过程;退汞效率及其采油工程意义;油-水过渡带饱和度垂直分布;由毛管力计算毛管半径分布;J(Sw)函数的物理意义及工程应用。
3.3 相对渗透率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相对渗透率;流度,流度比;水湿岩石的相对渗透率曲线。
07年考试内容要求336 26038第一章油藏流体物性业1.1天然气的组成与物性112室天然气的组成及其表示方法;对应状态原理;气体体积系数;业天然气偏差系数Z的定义及定义式。
kaoyantj1.2 油藏流体的相态变化共多组份烃类体系的相图(P、T);共济网五种类型油气藏:欠饱和、饱和油藏(有气顶、无气顶),凝析气藏,干气气藏。
露点线,泡点线,临界点,临界凝析温度,临界凝析压力,反凝析现象。
油层物理考试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粒度组成:指构成砂岩的各种大小不同颗粒的所占的百分含量。
(常用重量百分数表示)2 、比面:单位体积的岩石内,岩石骨架的总表面积。
(用 S 表示)3、孔隙度:岩石孔隙体积 Vp 与岩石的外表体积 Vb 之比。
(用φ 表示 )4、岩石的压缩系数 Cf:当储层压力下降单位压力时,单位体积的岩石中孔隙体积的减少量。
5 、渗透性:岩石在一定压差下,允许流体通过的性质。
(渗透性大小用渗透率表示)6、绝对渗透率:当岩石孔隙为一种不与岩石发生反应的流体 100%饱和,层流流动时测得的渗透率。
7、有效渗透率:多相渗流时,其中某一相流体在岩石中通过能力的大小,称为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或相渗透率,用 Ki 表示。
8 、相对渗透率:多相渗流时,某相流体的相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之比。
流体饱和度:储层岩石孔隙体积中某种流体所占的体积百分数。
(用 Si 表示)9、残余油饱和度:以某一开发方式开发油气田结束时,还残余(剩余)在孔隙中的油所占据的体积百分数。
10 、流度:多相渗流时某相流体的相渗透率与其粘度之比。
11、流度比(M):多相流动时,驱替相流度与被驱替相流度之比。
12、气体滑脱现象:低压气体渗流时,其流速在毛孔断面上的分布偏离粘性流体流动特性,出现气体分子在管壁处速度不等于 0 的流动现象。
13 、泡点压力: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一个气泡的压力。
14 、露点压力: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开始从气相中凝结出第一滴液滴的压力。
15、等温反凝析: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随压力降低而从气相中凝析出液体的现象。
16 、凝析气藏:地下原始条件为气态,随压力下降或到地面后有油析出的气藏。
17、天然气溶解系数α :温度一定时,每增加单位压力时,单位体积液体中溶解天然气气量的增加值。
19、偏差系数(压缩因子 z):给定温、度压力、下实际气体所占体积与同温同压下相同数量的理想气体所占体积之比。
油层物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天然气的体积系数:Bg定义为:一定量的天然气在油气层条件下(某一P,T)下的体积VR 与其在地面标准状态下(20℃,0.1MPa)所占的体积Vsc之比天然气等温压缩率压缩因子泡点压力:温度一定时,压力降低过程中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时的压力。
露点压力:温度一定时,压力降低过程中开始从气相中凝结出第一批液滴是的压力。
饱和压力:当压力降到等于泡点压力时,体系将出现第一批气泡,此压力又称为该氢类体系的饱和压力所以泡点线有称为饱和压力线差异分离(多级脱气):在脱气过程中,分几次降低压力,直到指定压力为止,每次降低压力时,分离出来的气体及时排出。
闪蒸分离(一次脱气):在等温条件下,压力逐渐降低到指定分离压力,待体系达到平衡之后,一次性的排出从原油中脱出的气体的分离方式。
微分分离:脱气过程中,微小降压后立即将从油中分离出的气体放掉,保持体系始终处于泡点分离状态,使气液脱离接触,即不断降压,不断排气,系统组成不断地变化。
地层油气两相体积系数:当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地层中原油和析出气体的总体积与它在地面脱气后原油体积之比凝析气藏:除含甲烷乙烷外,还含有一定数量的丙丁烷以及戊烷以上和少量的C7-C11的液态氢类的气藏地层水的矿化度:地层水中矿物盐的总浓度岩石的粒度组成:不同粒径范围(粒级)占全部颗粒的百分数(含量),通常用质量百分数表示。
比面:单位体积岩石内孔隙总内表面积或单位体积岩石内岩石骨架的总表面积。
原始水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油藏投入开发前储层岩石孔隙空间中原始含水体积Vwi和岩石孔隙体积Vp的比值。
原始含油饱和度:地层中原始状态下含油体积Voi与岩石孔隙体积Vp之比。
残余油饱和度:经过某一采油方法或驱替作用后,仍然不能采出而残留于油层空隙中的原油称为残余油,其体积在岩石孔隙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残余油饱和度。
流体饱和度:储层岩石孔隙中某种流体所占的体积百分数剩余油:一个油藏经过某一采油方法开采后,仍不能采出的地下原油。
《油层物理》复习大纲答案1.1 在常温常压下,C1~C4为气态,它们是构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C5~C16是液态,它们是石油的主要成份;而C17及以上的烷烃为固态,即所谓石蜡。
石油中固态烃能以溶解或结晶状态存在于石油中。
1.2 原油相对密度:原油的密度〔ρ0〕与某一温度和压力下水的密度〔ρw 〕之比。
指1atm 、20℃时原油与1atm 、4℃纯水的密度之比凝固点:原油冷却过程中由流动态到失去流动性的临界温度点,它与原油中的含蜡量、沥青胶质含量及轻质油含量等有关。
粘度定义:粘度是粘性流体流动时内部摩擦而引起的阻力大小的量度,流体的粘度定义为流体中任一点上单位面积的剪应力与速度梯度的比值。
地层原油粘度分类法及特点:按粘度分为:1.低粘油—指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低于5mPa ·s 者,2.中粘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5-20mPa ·s 。
3.高粘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20-50 mPa ·s 。
稠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高于50 mPa ·s ,相对密度大于0.920。
凝析油:地层条件下为气象烃类,开采时当气藏压力低于露点压力后凝析出的液态烃。
挥发油:地层条件下呈液态,相态上接近临界点,在开发过程中挥发性强,收缩率高。
高凝油:指凝固点高于40℃的高含蜡原油。
1.3 天然气主要化学组成:烷烃类—甲烷,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大于C5非烷烃类气体—H2S CO2 CO N2 H2O 。
惰性气体稀有气体—He 、Ar1.4 油气藏综合分类1.5 地层水矿化度:矿化度代表水中矿物盐的总浓度,用mg /L 或ppm (百万分之一)来表示地层水主要类型:水型分类——苏林分类法硫酸钠(Na2SO4)水型:代表大陆冲刷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水,一般来说,此水型是环境封闭性差的反映,该环境不利于油气聚集和保存。
地面水多半为该水型重碳酸钠(NaHCO3)水型:代表大陆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水型,该水型水在油田中分布很广,它的出现可作为含油良好的标志氯化镁(MgCl2)水型:代表海洋环境下形成的水氯化钙(CaCl2)水型:代表深层封闭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水,环境封闭性好水类型判断:2.1 天然气组成表示方法及关系:摩尔组成%1001?=∑=k i i i i n n y 11=∑=k i i y质量组成体积组成天然气分子量:在标准状态下(0℃,760mmHg)体积为22.4L(1mol)天然气的质量,根据摩尔组成计算天然气相对密度:在标准状况下(293K 、0.101MPa ),天然气的密度与干空气密度之比2.2 Z 偏差因子:物理意义为:给定压力和温度下,一定量真实气体所占的体积与相同温度压力下等量理想气体所占有的体积之比。
《油层物理》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流体饱和度:储层岩石孔隙中某一流体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
2.岩石的粒度组成:指构成砂岩的各种大小不同的颗粒的相对含量。
3.微分分离:使油藏烃类体系从油藏状态逐渐变到某一特定压力、温度状态,引起油气分离,并随着气体的分离,不断地将气体放掉(使气体与液体脱离接触)的过程。
4.露点:指温度(或压力)一定时,开始从气相中凝结出第一批液滴时的压力(或温度)。
5.相对渗透率:同一岩石中,当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6.有效渗透率:同一岩石中,当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让其中一种流体通过的能力。
7.接触分离:使油藏烃类体系从油藏状态瞬时变到某一特定压力、温度状态,引起油气分离并迅速达到相平衡的过程。
8.润湿滞后:由于三相周界沿固体表面移动的迟缓而产生润湿角改变的现象。
9.迂曲度:流体质点实际流经的岩石孔隙长度与岩石外观长度之比。
10.孔隙结构:岩石中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11.贾敏效应:液珠或气泡通过孔隙喉道时,产生的附加阻力。
12.束缚水饱和度:分布和残存在岩石颗粒接触处角隅和微细孔隙中或吸附在岩石骨架颗粒表面不可流动的水的总体积占孔隙体积的比例。
13.残余油饱和度:被工作剂驱洗过的地层中被滞留或闭锁在岩石孔隙中的油的总体积占孔隙体积的比例。
14.泡点:指温度(或压力)一定时,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时的压力(或温度)。
15.波及系数:工作剂驱扫过的油藏体积与油藏总体积之比。
16.有效孔隙度:岩石在一定的压差作用下,被油、气、水饱和且连通的孔隙体积与岩石外表体积的比值。
17.流度比:驱替流体流度与被驱替流体流度之比。
二、作图、简答题1.请将描述地层油高压物性的参数随影响因素变化规律的表1补充完整(注:“↗”表示增大,“↘”表示减小;“Pb”为饱和压力)。
答:表1 地层油高压物性随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2答:(1)天然气组成:天然气中重组分含量越高,其与原油的组成越接近,则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度越大。
油层物理复习资料1.砂岩的粒度组成:是指不同粒径范围(粒级)的颗粒占全部颗粒的百分数(含量),通常以质量百分数来表⽰。
(筛析法、沉降法)粒度组成分布曲线:表⽰了各种粒径的颗粒所占的百分数。
曲线尖峰越⾼,表明该岩⽯以某⼀粒径颗粒为主,岩⽯粒度组成越均匀;曲线尖峰越靠右,表明岩⽯粗颗粒越多。
粒度组成累计分布曲线:上升段越陡表明岩⽯颗粒越均匀。
2.⽐⾯:单位体积岩⽯内孔隙总内表⾯积或单位体积岩⽯内岩⽯⾻架的总表⾯积。
(砂岩的砂砾越细,其⽐⾯越⼤,⾻架分散程度越⾼。
)3.胶结物:碎屑岩中除碎屑颗粒以外的化学沉淀物。
泥质、钙质、硫酸盐最常见。
4.空隙:岩⽯颗粒间未被胶结物充满或未被其它固体物质所占据的空间。
5.岩⽯的孔隙类型1)按孔隙⼤⼩的分类超⽑细管孔隙—孔隙直径⼤于0.5mm或裂缝宽度⼤于0.25mm;⽑细管孔隙—孔隙直径介于0.5~0.0002mm或裂缝宽度介于0.25~0.0001mm之间的孔隙;微⽑细管孔隙—孔隙直径⼩于0.0002mm或裂缝宽度⼩于0.0001mm的孔隙。
2)孔隙按连通性的分类:连通孔隙和死孔隙3)岩⽯孔隙按⽣成时间分类:原⽣孔隙、次⽣孔隙4)孔隙按组合关系分类:孔道、吼道6.孔喉⽐:孔隙直径与喉道直径的⽐值。
孔喉⽐越⼤对采油越不利,渗透率越低。
7.孔隙配位数:每个孔道所连同的喉道数,配位数越⾼采油越有利。
8.岩⽯的绝对孔隙度(φa )是岩⽯的总孔隙体积V a 与岩⽯外表体积V b 的⽐值。
9.岩⽯的有效孔隙度(φe ) 岩⽯中有效孔隙的体积V e 与岩⽯外表体积V b 之⽐。
10.岩⽯的流动孔隙度(φf ) 在含油岩⽯中,流体能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V f 与岩⽯外表体积V b 之⽐。
(绝对孔隙度φa >有效孔隙度φe >流动孔隙度φf )11.岩⽯孔隙度的测定:液体(⽔或煤油)饱和法,⽅法及步骤: a.将已洗净、烘⼲的岩样在空⽓中称质量为W 1;b.将岩样抽成真空然后饱和煤油,在空⽓中称出饱和煤油后的岩样质量记为W 2;c.岩样饱和煤油后在煤油中称的质量记为W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