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传导通路教学文稿
- 格式:ppt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42
讲稿主讲人:江会勇课题:感觉传导通路学时:2学时授课内容:感觉传导通路(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所谓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例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
因位置较深,又称深部感觉。
此外,在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中,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如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
此处主要述及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因头面部者尚不明了)。
1.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等处本体觉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分为长的升支和短的降支。
其中。
来自第4胸节以下的升支走在后索的内侧部,形成薄束;来自第4胸节以上的升支行于后索的外侧部,形成楔束。
两束上行,分别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薄、楔束核内,由此二核发出的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在中线上与对侧的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呈前后排列行于延髓中线两侧、锥体束的背方,再转折向上,称内侧丘系。
内侧丘系在脑桥居被盖的前缘,在中脑被盖则居红核的外侧,最后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腹后外侧核,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主要投射至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部分纤维投射至中央前回。
此通路若在不同部位(脊髓或脑干)损伤,则患者在闭眼时不能确定相应部位各关节的位置和运动方向以及两点间的距离。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实际上是反射通路的上行部分,为传入小脑的本体感觉,由两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的本体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终止于C8~L2的胸核和腰骶膨大第V—VII层外侧部。
由胸核发出的2级纤维在同侧侧索组成脊髓小脑后束,向上经小脑下脚进入旧小脑皮质;由腰骶膨大第V~VII层外侧部发出的第2级纤维组成对侧和同侧的脊髓小脑前束,经小脑上脚止于旧小脑皮质。
描述本体感觉传导通路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是人体中负责传递本体感觉信息的重要通路之一。
人们通过本体感觉来感知身体在空间上的位置、姿势和运动状态,从而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
了解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的定义和组成对于理解人体神经系统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的概念和意义,并详细阐述其基本组成部分。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皮肤感受器与输入纤维之间的传导路径以及枢纽结构在感觉信号传递中的作用。
最后,我们将讨论大脑皮层对于本体感觉信息的处理与解读,以及影响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发挥作用的因素。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描述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通过研究与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神经系统中的该通路,并为未来更深入地研究和应用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提供理论基础。
同时,本文也将强调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在神经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外部环境和中枢神经系统对该通路的影响,以期为促进健康和改善生活质量提供相应的思路和指导。
2.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的定义与组成2.1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的概念与意义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是指将身体内外部的刺激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的路径。
它负责接收、传递和解释来自肌肉、关节和皮肤等感受器的信息,使我们能够感知和了解自身姿势、位置以及运动状态。
本体感觉对于维持人体平衡、协调运动以及准确判断物体和环境的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的基本组成部分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感受器、传导纤维和中枢神经系统。
2.2.1 感受器感受器是位于肌肉、关节和皮肤等身体部位的特殊结构,能够对机械变形、拉力和振动等刺激作出反应。
身体内各种类型的感受器包括肌腱囊、“肌腱-骨”复合结构、髓束花键等。
这些感受器能够转换机械刺激为神经电信号,从而传递给传导纤维。
2.2.2 传导纤维感受器收集到的刺激信息通过传导纤维进行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