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传导通路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5
简述神经传导通路的概念
神经传导通路是指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路径和机制。
在神经系统中,神经元通过神经突触传递信息,神经传导通路就是指这种信息传递的路径和过程。
神经传导通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电化学传导和化学传导。
电化学传导是指神经元通过电信号传递信息,包括神经元内的电信号和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突触传递的电信号。
化学传导是指神经元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包括神经递质在神经突触之间的传递以及神经递质在神经元内部的传递。
神经传导通路在神经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决定了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神经功能的调节。
- 1 -。
第十九章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第十九章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神经系统是人体内部信息传导的重要系统,主要由神经元组成。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是指神经信号是如何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路径。
它是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基础,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主要包括传入传导通路和传出传导通路两个方面。
传入传导通路是指从感受器官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信号的路径,主要负责感觉信息的接受和传递。
常见的传入传导通路有视觉传导通路、听觉传导通路、平衡传导通路、触觉传导通路等。
其中,视觉传导通路是指眼睛接受到的光信号经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路径。
听觉传导通路是指耳朵接收到的声音信号经过听觉神经传入大脑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路径。
平衡传导通路是指通过内耳的前庭器官接收到的重力感受信号和加速度信号经过平衡感觉神经传入大脑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路径。
触觉传导通路是指通过皮肤、肌腱、关节等感受器官接收到的触觉信息经过感觉神经传入大脑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路径。
传出传导通路是指神经信号从中枢神经系统传出到神经肌肉接合部的路径,主要负责运动指令的传递和行动的控制。
常见的传出传导通路有运动神经传导通路和自主神经传导通路。
运动神经传导通路是指从大脑或脊髓发出的神经信号经过运动神经传至肌肉或腺体,使其产生相应的动作或分泌。
自主神经传导通路是指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发出的神经信号经过自主神经传至器官,对其进行调节和控制。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化学物质传递来实现的。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会产生电位变化,即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依赖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神经递质。
离子通道的开闭状态调节了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变化,从而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
神经递质则承担着将神经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相邻神经元的重要角色。
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元的突触前端时,神经递质会被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结合到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进而引发下一个神经元的动作电位。
神经传导通路教案解剖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神经传导通路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掌握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 熟悉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4. 了解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5. 能够识别和理解神经传导通路的关键结构和路径。
二、教学内容1. 神经传导通路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细胞体、轴突、树突、突触等。
3.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脑、脊髓。
4. 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纤维、神经节、神经肌肉接头等。
5. 神经传导通路的关键结构和路径:大脑皮层、白质、灰质、神经束、神经末梢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神经传导通路的基本概念、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
2. 直观演示法:展示神经传导通路的图像、模型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神经传导通路的空间结构和路径。
3. 案例分析法:提供一些临床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解释神经传导通路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评估学生对神经传导通路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神经传导通路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神经传导通路相关的解剖学教材或教辅资料。
2. 图像和模型: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神经传导通路的图像和模型。
3. 临床案例:与神经传导通路相关的临床案例资料。
六、教学活动1. 引言:通过引入问题或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神经传导通路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或查找资料,了解神经传导通路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合作学习加深对神经传导通路的理解。
4. 直观演示:教师展示神经传导通路的图像和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神经传导通路的空间结构。
5.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临床案例,学生分组分析并解释神经传导通路的相关知识。
感觉传导路一、本体觉传导通路模型:1.意识性本体觉(1)躯干和四肢的本体觉:由3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至本体觉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入脊髓后索上升,其中,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纤维在后索的内侧部排列形成薄束,来自躯干上部和上肢的纤维在后索的外侧部排列形成楔束。
(在第五胸节以下的后索中,薄束占据了全部位置而无楔束)。
上行至延髓终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
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起第2级神经元,其轴突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左右交叉,形成内侧丘系交叉。
交叉后的纤维形成内侧丘系。
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由腹后外侧核起始为第3级神经元,其轴突经内囊后肢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3、2、1区)和中央前回。
(2)头面部的本体觉:传导路径尚不十分清楚。
2.非意识性本体觉:为传至小脑皮质的本体感觉。
由两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本体觉感受器,中枢突进入脊髓,止于胸核和腰、骶膨大第V-VII层外侧部(第2级神经元)。
由胸核发出的第2级纤维在同侧外侧索组成脊髓小脑后束,向上经小脑下脚进入旧小脑皮质;由腰骶膨大第V-VII层外侧部发出的第2级纤维组成对侧和同侧的脊髓小脑前束,上经小脑上脚进入旧小脑皮质。
二、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模型1.躯干、四肢的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终止于第2级神经元;第2级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第I、IV、V层,它们发出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上行1-2个节段,然后交叉在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内上行,组成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由丘脑腹后外侧核起始为第3级神经元,其轴突组成丘脑上辐射,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3、2、1区)。
2.头面部的痛、温度和触觉传导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至头面部感受器,中枢突组成三叉神经感觉根,入脑桥,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
一、躯干和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脊神经节(I级)、脊髓后角固有核(II级)、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
2、交叉部位:脊髓白质前连合;
3、功能:传导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和粗略触觉、压觉。
4、传导束:在脊髓为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脊髓丘脑前束(粗略触觉、压觉);在脑干为脊髓丘系。
5、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
6、中枢投射:上肢——中央后回中部;下肢——中央后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7、传导途径:皮肤痛温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I级)——后根——脊髓后角固有核(II)——白质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脑干脊髓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8、损伤分析
(1)白质前连合交叉平面以上损伤,对侧功能障碍。
颈膨大平面以上损伤出现对侧上下肢感觉障碍;颈膨大平面以下损伤出现对侧下肢感觉障碍。
(2)白质前连合交叉平面以下损伤,同侧功能障碍。
二、躯干和四肢浅深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脊神经节(I级)、薄、楔束核(II级)、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 级)。
2、交叉部位:延髓内侧丘系交叉;
3、功能:传导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4、传导束:在脊髓为薄、楔束;在脑干为内侧丘系。
5、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
6、中枢投射:上肢——中央后回中部;下肢——中央后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7、传导途径:皮肤本体觉、精细触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I级)——后根——脊髓后索:薄、楔束——延髓的薄、楔束核(II)——内侧丘系交叉——对侧内侧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8、损伤分析
(1)交叉平面以上损伤,对侧功能障碍。
(2)交叉平面以下损伤,同侧功能障碍。
三、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三叉神经节(I级)、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II级)、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III级)。
2、交叉部位:脑桥和延髓内二级纤维交叉到对侧;
3、功能:传导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觉。
4、传导束:在脑干为三叉丘系。
5、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
6、中枢投射:中央后回下部。
7、传导途径:皮肤痛温觉感受器——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I级)——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II)——交叉——对侧三叉丘系——脑干——背侧丘脑
腹后内侧核(III级)——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下部。
8、损伤分析
(1)交叉平面以上损伤,对侧功能障碍。
(2)交叉平面以下损伤,同侧功能障碍。
四、视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双级细胞(I级)、节细胞(II级)、外侧膝状体(III级)。
2、交叉部位:视交叉中央部(只有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交叉,颞侧半纤维不交叉);
3、功能:传导视觉;
4、传导束:在间脑为为视神经、视交叉、视束。
5、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视辐射。
6、中枢投射:枕叶距状沟附近视觉中枢。
7、传导途径:视锥、视杆细胞——双极细胞(I级)——节细胞(II)——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III级)——视辐射——内囊后肢——枕叶距状沟附近视觉中枢。
8、损伤分析
(1)损伤一侧视神经,同侧视野全盲;
(2)损伤视交叉中央部,双眼颞侧视野偏盲;
(3)损伤一侧视交叉外侧部,同侧眼鼻侧视野偏盲;
(4)损伤一侧视束,双眼视野同向性偏盲;
(5)损伤一侧外侧膝状体或一侧视区,双眼视野同向性偏盲;
五、对光反射
(1)定义:光照一侧瞳孔,双眼瞳孔缩小。
(2)传入神经:视神经
(3)中枢:顶盖前区
(4)传出神经:动眼神经
(5)效应器:瞳孔括约肌
(6)传导通路: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
六、听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蜗螺旋神经节双极细胞(I级)、蜗神经前核和后核(II级)、下丘(III级)、内侧膝状体(IV)。
2、交叉部位:外侧丘系交叉,但有部分纤维不交叉;
3、功能:传导听觉。
4、传导束:在脑干为外侧丘系。
5、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
6、中枢投射:大脑皮质颞横回听区
7、传导途径:螺旋器——蜗螺旋神经节双极细胞(I级)——蜗神经——蜗神经前核和后核(II)——斜方体交叉(部分不交叉)——外侧丘系——下丘(III级)——下丘臂——内侧膝状体——听辐射——内囊后肢——大脑皮质颞横回听区。
8、损伤分析
听觉冲动是双侧传导的。
若一侧通路在外侧丘系以上受损,不会产生明显症状。
若交叉平面以下受损,则导致听觉障碍。
七、运动传导通路
1、皮质脊髓束
(1)上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下运动神经元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
(2)交叉部位:延髓锥体交叉
(3)功能:躯干、四肢的随意运动
(4)皮质定位:中央前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对侧下肢肌;中央前回中部——对侧上肢肌。
(5)经内囊部位:内囊后肢
(6)传导途径: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内囊后肢——大脑脚底中3/5外侧部——脑桥——延髓锥体
I、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对侧脊髓外侧索——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前根——脊神经——躯干、四肢肌。
II、锥体处不交叉——同侧皮质脊髓前束(部分加入皮质脊髓侧束)——脊髓前索下行——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部分不交叉沿同侧下行——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躯干肌)。
(7)损伤表现
I、锥体交叉平面以上损伤出现对侧四肢硬瘫。
II、损伤一侧中央前回中部,对侧上肢肌出现硬瘫;损伤一侧中央前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对侧下肢肌出现硬瘫。
III、损伤内囊后肢或大脑脚底,对侧上、下肢肌硬瘫。
IV、损伤锥体,对侧上、下肢肌硬瘫。
V、损伤锥体交叉,双侧上、下肢肌硬瘫。
VI、损伤皮质脊髓侧束,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硬瘫。
VII、损伤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区同侧软瘫(损伤一侧颈膨大前角运动神经元,同侧上肢肌肉软瘫;损伤一侧腰骶膨大前角运动神经元,同侧下肢肌肉软瘫)。
VIII、损伤前根或脊神经,支配区同侧软瘫。
2、皮质核束
(1)上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中央前回下部,下运动神经元为脑干运动神经核。
(2)交叉部位:除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的皮质核束纤维完全交叉至对侧,外,其余均部分交叉终止于双侧脑干运动神经核。
(3)功能:头颈部肢的随意运动
(4)经内囊部位:内囊膝部。
(5)传导途径:中央前回下部——内囊膝部——大脑脚底中3/5内侧部——向下陆续发出纤维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
(6)损伤分析
I、核上瘫,对侧眼裂以下面肌和对侧舌肌瘫痪。
II、核下瘫,同侧所有面肌和舌肌瘫痪。
病例一:针刺左侧小腿内侧皮肤感到疼痛,试问痛觉是怎样传到感觉中枢的?
答:左侧小腿内侧皮肤感受器——左侧隐神经——左侧股神经——腰丛——脊神经节……病例二:针刺小指后引起痛觉,其传导途径如何?
答:小指皮肤感受器——尺神经——臂丛——……
病例三:右上颌牙痛时,其痛觉传导途径如何?(略)
病例四:光照左眼,仅右眼瞳孔缩小;光照右眼,也仅右眼瞳孔缩小。
病损部位可能在?(左侧传出神经受损)
病例五:左背侧丘脑腹后核损伤,有那些传导通路发生障碍?
答:左背侧丘脑腹后核是右侧躯干、四肢、头部浅、深感觉传导的第三级神经元胞体所在,所以损伤的传导通路有:躯干及四肢浅感觉传导路,躯干及四肢深感觉传导路,面部浅感觉传导路,可引起对侧(右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触觉和本体感觉障碍,右侧头面部痛、温和触觉障碍。
病例六:右侧内囊后肢损伤将导致?
答:三偏综合症。
内囊后肢无皮质核束经过。
病例七:右侧内囊膝部损伤将导致?
答:右侧皮质核束障碍。
内囊膝部无皮质脊髓束经过。
病例八:三岁女孩,就医前一周因发热曾在右臀部注射青霉素,烧退后发现整个右下肢瘫痪,肌张力减弱,右膝反射消失,。
半年后检查,右侧大腿、小腿肌肉有显著萎缩,但整个右下肢感觉正常。
问受损于何处?
答:患者右下肢软瘫,为右侧腰骶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
病例九:脊髓C5——T1节断左侧半损伤导致:
答:损伤前角运动神经元——左上肢软瘫;
损伤皮质脊髓束——左下肢硬瘫;
损伤薄、楔束——左侧本体感觉、精细触觉消失。
损伤后角:左上肢痛、温、触觉消失。
损伤脊髓丘脑束——对侧躯干、四肢痛温觉消失。
病例十:面神经不同部位损伤的临床表现?
答:(5)损伤出现面部表情肌瘫痪。
(4)损伤出现面部表情肌瘫痪,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腺分泌障碍。
(3)损伤出现面部表情肌瘫痪,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腺分泌障碍,听觉过敏。
(2)损伤出现面部表情肌瘫痪,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腺分泌障碍,听觉过敏,泪腺分泌障碍。
(1)损伤出现面部表情肌瘫痪,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腺分泌障碍,泪腺分泌障碍,并出现听觉障碍和眩晕(伤及前庭神经、蜗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