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753.00 KB
- 文档页数:18
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掌握)1、经济活动的内容:包括所有的产业2、经济活动的区位:经济活动在什么地方发生(where)、为什么会发生(why)、现状是什么(what)、今后如何变化(how)等问题。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产业间、企业与区域间、区域间协调问题。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
第6 讲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掌握)(一)区位1、定义:区位是人类活动(或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内涵:区位是个非常抽象又很难解释的概念。
区位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3、与位置、生态位、区域概念的区别(1)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相关事物的位置。
位置的内涵没有区位丰富。
(2)生态位:动植物占据某特定场所称为生态位。
(3)区域:不同尺度的空间概念。
(二)区位理论1、几个重要的概念(1)区位主体和区位客体①区位主体:指从事经济活动行为体。
经济地理学所指的区位主体主要是指区域中经济活动部门(企业、产业)。
②区位客体:区域地理自身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
区域客体与区域条件相对应。
(2)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①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条件随时间而变化。
就某一区位主体而言,对其局部场所(区位)的要求随时间而变,因而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
⏹由于区域之间存在广泛的差异,使得人类经济活动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地球的表面,而是仅仅在局部地点(场所)上进行。
②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类型运费因子成本因子非运费因子经济因子收入因子区位因子非经济因子图2.1 工业区位因子(转引自坂本英夫,浜谷正人编著.最近的地理学.p.40,图1.13)③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区位因子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即生产者(或企业)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域(场所)而言的,区域(场所)不同,生产条件不同。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1、概念: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2、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资本的类型:资本不仅仅指金融资本,也包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
影响机制:1、固定资本 ------- 地理惯性这种地理惯性的存在,加上固定资本的费用尤其是工业用地费用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使得固定资本成为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2.金融资本(1)、金融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资本在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
(2)、资金尤其是融资条件,对企业经济活动尤其是小型企业的创立与发展至关重要。
(3)、不同的企业资本需求不同。
3、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 劳动力数量与成本劳动力是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一部分人口。
劳动力数量与劳动力成本间呈反相关关系,一个地区劳动力供应充足,则劳动力成本(工资)较低,反之则较高。
劳动力分布的空间差异导致劳动力成本也存在空间差异,从而对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还是在一国之内劳动力成本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二) 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素质劳动力数量劳动力质量能够获得知识生产与创造的人才以及高素质的科技劳动力,成为最适宜现代经济活动发展与布局的区域重要性:普通劳动力的获取越来越容易,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小。
相反,经济活动对高素质的科技劳动力的需求却越来越大,高素质劳动力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更多地取决于是否具有雄厚的科学与技术研发基础,取决于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三) 劳动力结构一般而言,人口密集地区或都市也是劳动力最密集的地方,特别是大城市地区,有着多种多样的熟练劳动力,对于需要大量劳动力供应的经济活动主体(企业)而言,大城市将比劳动力质、量都受到制约的小城市或农村地带的区位更为有利。
经济地理学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1、概念题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例如人类活动包括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其内容或实体都是区位主体。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2、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3、简述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区别。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区位因子不仅包含有用货币可度量的价值标准,也包含有不能用货币所测算的非经济因子。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1、概念题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一般因子:为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如运费、劳动力等;特殊因子:为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如空气湿度等;区域性因子:在区位因子中,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位因子;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2.1 复习笔记一、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1.区位与区位理论(1)区位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理论①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②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涵义:a.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从中优选最佳区位;b.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③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
a.古典区位论产生于19世纪初,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基础上,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发展起来的。
b.现代区位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艾萨德的《区位与空间经济》和贝克曼的《区位理论》为标志,并扩展到地理学、区域科学和经济学的一些领域。
2.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1)区位条件区位条件即区位本身具有的条件、特点、属性、资质。
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
区位条件包括主要区位条件和次要区位条件。
(2)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包括经济因子和非经济因子。
二、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土地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
土地的自身特征包括空间位置、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土地的形态以及土地的地表物质构成等。
(2)土地参与经济活动的方式①土地作为劳动对象,如农业生产活动。
②土地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如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
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决定性的作用。
在城市内部,由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地租的差异性,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呈现显著的圈层分化(图2-1)。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一)区位―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1882年W.高次首次提出的。
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而区位定义中的某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诸活动,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理论1. 区位理论: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区位的理论/ 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基本涵义:第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第二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2.区位主体:占有某区位(场所)的事物(人类活动)。
3.区位理论的类型与体系由于研究区位论的着眼点不同,区位论可分为多种类型:(1)广义区位论与狭义区位论从狭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就是个别工厂最佳区位的规模理论,属经济地理学理论。
从广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是关于人类空间活动的区位及土地利用类型的说明理论,属于人文地理学理论。
(2)微观区位论与宏观区位论从微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个别对象或者群组对象某一侧面的最佳区位,例如某一工厂的运输区位,或者劳动区位等。
从宏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多种对象集聚的空间类型,即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来研究整体的区位或类型。
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的钢铁工业区位,日本关东地区的石油化学工业区位,我国西安的历史旅游网点区位等等。
(3)静态区位论和动态区位论从静态与动态上看,一般认为20世纪40年代以前为静态区位论,即以个别因素抽象孤立地分析区位,尤其是以距离因素孤立地分析区位。
以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为代表,这是静态的均衡模式的区位论研究。
20世纪40年代以后为动态的区位论研究,即从发展上进行多因素的综合研究,而且与行为科学和区域科学结合在一起,利用计量方法寻求多因素的最佳区位,以廖什(A. Losch)的―经济区位‖、奥托林巴(E. Otremba)的―一般工业地理学‖、艾萨德(W. Isard)的―区域科学导论‖等著作为代表。
(4)按生产部门分类通常以生产部门来划分区位,研究农业区位的为农业区位论,以杜能的著作为代表;研究工业区位的为工业区位论,以韦伯的著作为代表;专门研究海港区位的为海港区位论,以高兹的著作为代表;等等。
(5)按研究领域分类按照不同的研究领域,经济部门研究的区位属于经济学领域的区位论,地理学研究的区位为空间理论的区位论,政府计划部门研究的区位为政策基础的区位论,等等。
◆尽管上述对区位论有各种不同的分类,通常应用的还是动态与静态的分类,以及按生产部门的分类。
(6)古典区位论、近代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教材上分为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见书P.35)注:俄林:瑞典经济学家,把区际贸易引入新古典经济学,创立贸易与工业综合区位论。
哈格斯特朗:瑞典学者,提出空间扩散理论,被公认为现代区位论大师。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一)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也不同。
区位条件随其他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区位条件有主次之分:主要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次要区位条件(参见书P.36 图2-1 工业区位条件)(二)区位因子1.概念区位因子(或区位因素/区位力量)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最早)韦伯的定义: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从区位理论的角度看,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区位因子不仅包含有用货币可度量的价值标准,也包含有不能用货币所测算的非经济因子。
图2-2 区位因子的分类运费因子成本因子非运费因子经济因子区位因子收入因子非经济因子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活动、流通活动以及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按边际效用学派的观点,生产活动是效用再创造的活动,而这种活动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要素投入基础上的。
劳动、自然和资本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
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
要素投入和产出(效用再创造的产物)之间存在一定的技术关系,通常用生产函数来表示:x=f(y1,y2,…)式中:x代表产出,y1,y2,…分别代表不同生产要素的投入,即产出是投入的函数1930s初,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和数学家柯布,根据1899——1922年美国制造工业产出(Q)、雇佣劳动量(L)以及固定资本量(K)数据,提出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Q = f (L, K) = ALαKβ式中的A、α、β均为常数,且都大于零,α+β= 1。
说明:上式中A通常被认为是综合技术进步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进步对于总产出(GNP)的贡献已远远超过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贡献。
因此A不再始终以常数形态存在,而是成为生产函数的重要变量之一。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土地作为劳动对象:土地的自然特性(空间位置、形态、地表物质构成、与环境要素的关系等)起决定性作用。
2.土地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格外显著。
由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差异,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的圈层分化较显著。
(见教材P.39 图2-3 城市区位型工业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图2-4 城市的经济地租及其土地利用分化)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 影响机制原材料因子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原料按来源可分为初级原料与加工原料。
初级原料是指从自然界直接获取或经人工培育的原料,主要包括矿物原料与动植物原料。
矿物原料来源于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开采成本的差异性,使得处于不同区位的经济活动主体获取它的成本不同,直接影响到原料成本在总成本中占较大比重的原材料型工业的区位选择。
原料趋向性工业又称原料指向型工业或资源密集型工业,通常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原材料及燃料、其布局要求接近原材料(或燃料)产地的工业部门。
主要包括:①单位产品(吨)消耗大量原材料(数吨至几百吨)的工业部门,且原材料中含有的有效成分较低,失重比大,如有色金属冶炼及钢铁工业等;②在生产过程中大量耗用电力或其他燃料的工业,如铁合金冶炼、炼铝工业等;③原料不宜长途运输的工业,如制糖、茶叶初加工等。
这类工业产品成本中,原材料费用通常占较大比重。
某些工业部门原材料趋向性的特点是随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而变化。
如早期炼油工业的布局一般趋向于原料产地,随着管道运输技术的进步,炼油工业便趋向于消费地建厂。
早期钢铁工业布局一般趋向于铁矿石和炼焦煤产地,随运输和选矿、冶炼技术的进步,其布局越来越趋向于沿海港口和消费密集地区。
(二) 原材料对区位的影响机制随着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而变化1.对原材料型工业企业而言,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港口等)越来越显示出其区位优越性。
以某些材料型工业企业的产品作为加工原料的工业企业,在区位上除了受提供其加工原料的原材料工业企业区位的影响之外,更多地受其加工后产品的市场以及劳动力成本、技术条件等的影响。
2.供应商园——一种新的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供应商园一般指围绕某一组装厂而形成为这一组装厂提供零部件供应的供应商的空间聚集区。
(如瑞典的沃尔沃(V olvo)供应商园)供应商园的出现表明:现代经济活动区位已经不是以前那样被动地接近原材料地,而是通过重新组织原材料地来达到现代社会生产的及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的要求。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 能源分类一次能源:为自然界自身存在,可直接利用的能源。
一次能源中广泛利用的为常规能源,包括可再生的水力、生物能,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裂变燃料等;一次能源中尚待推广利用的为新能源,包括可再生的太阳能、风能、潮能、地热能等,不可再生的核聚变燃料。
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后的能源,主要有电力、汽油、煤油、柴油、焦炭、煤气、沼气、余热等。
(二) 影响机制1.影响企业的能源供给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区域的能源尤其是电力的供给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的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
2.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
由于能源在各地的分布以及蕴藏条件不同,生产成本差异较大,因而造成能源供应价格的地域差异,也导致大耗能经济活动出现区域差异。
3.通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对企业产生间接影响。
随着人们的环境意识以及公众参与意识的逐渐增强,经济活动利用能源的种类、数量以及形态直接关系到企业形象以及公众对经济活动的受纳程度。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 资本的类型资本1. 固定资本——具有地理惯性固定资本的费用,尤其是工业用地费用,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
对于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固定资本的费用对区位选择费用起很大的影响作用。
2. 金融资本——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资金尤其是融资条件,对企业经济活动,尤其是创始期的小型企业的创立和发展至关重要。
1980s以来,国际性资本流动极其活跃,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
地区获得投资多少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使资本有充分获利机会的区域条件。
不同的企业对资本的需求不同。
一般性金融资本仅对成熟性产业与企业给予融资,而新兴企业尤其是新兴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风险资本的支持。
因此,地区资本的差异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从而形成企业及产业区域分布的差异。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劳动力无论是在质还是在量上都存在着空间上的差异。
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差异以及劳动力移动上的摩擦等因素导致劳动成本存在着空间差异。
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依经济活动区位主体性质不同而不同。
某些产业活动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费用在总费用中占很大比重,劳动成本的空间差异对其区位的影响很大;相反,对于那些大量使用资本而非劳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则受劳动力的影响较小。
(一) 劳动力数量(人力资源)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需要大量劳动力供应的企业而言,人口密集地区或都市有多种多样的熟练劳动力,因此大城市比劳动力质、量都受到制约的小城市或农村地带的区位更为有利。
(二) 劳动力素质(人力资本)现代经济活动对高素质的科技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任何国家与地区而言,高素质劳动力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
因此,能够获取高素质科技劳动力的区域,成为最适合现代经济活动发展与布局的区域。
1980s以来,经济活动的核心生产要素开始从资本、有形资产、一般劳动力,转为知识、科技劳动力、风险资金、无形资产以及优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