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469.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二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结构
ì
ì
ï
ì
ï
ì {
考点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考点清单
秦朝建立与确立{建立公元前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定都咸阳
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一措施{统一东南岭南兴修灵渠 巩固统
秦末农民起义 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后又推广隶书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
秦的暴政沉重的赋税徭役兵役法律非常严苛秦二世的残暴
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来失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楚汉之争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刘邦获胜建立西汉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
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秦朝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秦朝是
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西汉建立公元前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是汉高祖 ï 西汉建立和ï休养生息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
文景之治 í文景之治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以德化民他们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 ï î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 ï
ï政治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巩固ï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封建正统思想
大一统王朝í文化在长安兴办太学
ï经济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ï î军事大力反击匈奴
光武中兴公元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他统治后期 ï ï 东汉的兴亡í 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ï î黄巾起义年张角等领导的黄巾大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张骞通西域公元前年和公元前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 ï
ï促进了汉朝和西域之间的往来
ï丝绸之路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
ï ï 沟通中外文明ï í 到欧洲也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的“丝绸之路” ï海上丝绸之路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最重要的一条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
ï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这条航线被称为 ï
ï海上丝绸之路
ï对西域的管理公元前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标志着西域 ï î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人物 措施 主要
贡献 政治 经济 思想 文化 军事
秦
始
皇 创立封建
专制主义
的中央集
权 制 度、
推 行 郡
县制
统 一 货
币、 度
量衡
“ 焚书
坑儒”
统 一
文字
击 匈
奴,筑
长城 灭六国,
实 现 统
一,符合
历 史 发
展潮流
汉
武
帝
削弱王国
势力 铸 币 权
和 盐 铁
经 营 权
收 归 中央
“ 罢黜
百家,
独尊
儒术”
推 行
儒学,
兴 办
太学 派 卫
青、霍
去 病
大 破
匈奴 实 现 了
大一统,
使 西 汉
进 入 鼎
盛时期
ì
ì
ì
ì
î 第二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5
造纸术的发明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的经验改进造纸工艺 ï ï用树皮麻头破布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ï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他被后世称为医圣华佗发明了麻沸散还创编出 ï 两汉的科ï í 五禽戏
技和文化ï历史巨著史记司马迁写下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ï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年的史事 ï
ï道教和佛教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古印度 ï î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在今天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丝绸之路是中西方友
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到楷书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中国文字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汉字字形总的变化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
如何理解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造纸术发明以前,世界各国的书写材料有的坚硬、有的笨重、有的价格昂贵,都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日益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便于文化的保存,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因此,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途经地区:陕西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等。
()地位: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外经济的交流通道,还是中外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
()作用: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
好与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所代表的交流与开放的精神至今仍在;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保护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搞好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我国西部地区开发建设。
比较秦始皇、汉武帝
考点二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年的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ï
ï ï 三国鼎立í 年的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
ï形成
ï î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西晋的建立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ï
ï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ï八王之乱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晋惠帝时八个封王为争夺中央政权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ï
í 北方各族的内迁ï 先后起兵史称八王之乱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族 ï ï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 ï î总称为十六国
东晋的兴亡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年司马睿重建晋朝以建康为都城 ï
ï史称东晋年东晋灭亡
东晋南朝时期 ï南朝的政治年的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ï
í 江南地区的开发ï 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江南地区的开发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ï
ï西晋东晋时期大批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南迁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 ï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ì
ï
ì
ï
î 淝水之战年前秦和东晋在淝水决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 ï
ï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ï北魏孝文帝改革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 北魏政治和北ï
方民族大交融í ï
分裂割据的局面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年他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
汉化措施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ï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北方出现各民族的大交融 ï î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ï
ï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ï科学家祖冲之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ï
ï 魏晋南北朝的ï
科技与文化í 他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和
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他还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并设计制造出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ï书法绘画与雕塑东汉以后书法已成为一门艺术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期的书法名家
ï东晋的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他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王羲之被后 ï
ï人誉为书圣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ï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石窟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易混易错
1秦始皇与汉武帝在对待儒家学说上态度相反是因为两
者的目的不同
错因分析秦始皇对儒家学说采取镇压政策焚书坑儒汉武帝则尊崇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相反但是目的相同都是要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
错因分析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是最先进的为以后历代沿用两千多年秦朝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
是秦的暴政而非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本身的问题正如柳宗
元所说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3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是防洪灌溉的工具
错因分析判断错误的原因是将水排概念字面化需正确认识水排的功能水排是利用水力进行鼓风冶铁的工具能节约人力提高冶炼质量
4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错因分析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并不是发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