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本
- 格式:doc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54
醴陵一中作业本 历史(必修一)
1 课时作业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天干地支是中国先民较早掌握的初步的天文历法知识。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这体现了商朝
A.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
B.王权的自我神化
C.君主掌握国家的最高领导权
D.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2.据《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官职)“授土”,司徒(官职)“授民”。对这一史实最恰当的解释是
A.周天子用最高礼节接待鲁国国君
B.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
C.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似
D.周天子重视礼仪制度建设
3. “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4、西周时期,用于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矛盾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5.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6、《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A.财产继承的原则
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C.任人唯才的要求
D.兄终弟及的传统
7.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8. 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
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
D. 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
9、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诸侯七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卿五鼎(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士三鼎(乳猪、干鱼、干肉)。这说明西周礼乐制的实质是
A、用于处理阶级关系的原则规范
B、维护贵族生活享受的制度
C、宗法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
D、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
10、(2013·课标全国Ⅰ,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醴陵一中作业本 历史(必修一)
2 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二、材料解析:
1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1)材料一所述的是一种什么政治制度?(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诸侯对天子有何义务(不得摘抄材料原句)(2分)
材料二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材料二在任用地方管理人员上有何特点?(2分)
材料三“六舞”主要用于周代宫廷祭祀礼仪,规格标准各不相同。天子用“八佾” (祭庙乐舞的编队八人一行,称“佾”, “八佾”即64人的舞阵)的标准;诸侯则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制度?它与分封宗法制有什么相同点?
12、以简图展示分封制宗法制内容及关系
醴陵一中作业本 历史(必修一)
3 课时作业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选择题:
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2.历史人物中的秦始皇,他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liú);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这种服饰只有他和继承他地位的子孙可以穿着。这突出说明
A.秦朝服饰丰富 B.秦朝注重礼仪
C.皇权至高无上和独尊地位
D.他对服饰很讲究
3.下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右左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才__________,左才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右才”后空缺部分应是
A.皇帝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丞相
4、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从继承的角度看,该制度受到了前朝哪些制度的影响
①禅让制②王位世袭制③分封制④嫡长子继承制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②
5.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以及阿房宫。秦朝能够完成这一工程是基于
A.小农经济的兴盛
B.秦始皇的正确决策
C.工匠水平的高超
D.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6.秦始皇采取的措施,与下图所示器物(秦铜权)有关的是
A.实行郡县制 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
D.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7.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功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
8.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对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些官员
A.定期朝觐皇帝 B.监督监察百官
C.负责地方行政 D.拥有世袭权
9.前不久,中国多个省份进行了“省直管县”试点。现在的县制最早应追溯到古代的郡县制。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正确的有①郡县制最早是秦朝统一全国后开始实施的②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③郡的最高长官称监御史④是一种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醴陵一中作业本 历史(必修一)
2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④
10.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二、问答题:
11、下图是秦朝政治结构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秦始皇所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哪几个部分?
(2)在中央机构中,图中的A处应是__________。他的职责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中央机构的设置有何重大意义?
(4)在地方行政机构中,图中B处应是__________级行政机构。
这一级行政机构的职责和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比西周分封制,分析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不同的影响。
醴陵一中作业本 历史(必修一)
3 课时作业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 西汉时期,文人司马相如由于很有名望,被汉武帝直接任命为政府官员。这一制度是
A.世袭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
2.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东海郡《集簿》(西汉永始四年前后)记载:“„„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廿四有堠。都官二„„”据此可知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3、2007年1月8日,安徽西汉墓的墓主被确定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王刘庆。根据文献记载,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封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
A. 汉武帝废除了分封制度
B. 分封制强化了西汉的统治
C.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政策
D.六安王为西汉最后的封王
4.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汉武帝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C.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
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5.杨家将的故事是根据宋太宗时期,西路军副帅杨继业的故事改编的。杨继业是前方打仗的将军,本应该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但是却受到皇帝、__________、主帅和监军等多方面的制约,只能绝对服从,不得应变,最后战死沙场。文中“__________”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A.丞相 B.知州
C.枢密使 D.通判
6.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
7.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8.《元史·地理志》中“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下列关于元朝地方行政区划设置表述错误的是
A.现河北省地域是由中书省直接管理的“腹里”
B.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C.行省之下,分别设道、府、州、县
D.西藏归宣政院管辖
9、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