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九年级下册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96.67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主要成就以及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辉煌成果,使学生能够了解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工业革命的概念和影响有初步的了解。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具体内容和影响,以及它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区别和联系,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深入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主要成就、发明家及其发明,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资料、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主要成就、发明家及其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2.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4.图片资料展示:运用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历史资料: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图片、文字资料。
3.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介绍:本节课主要以学生活动的方式展开。
通过小组收集-整理-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动手设计,语言表述历史,团结合作等能力。
学习目标:通过学生活动,使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及发明过程,进一步论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力,对人类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课前准备:教师:1、确定本次成就展的主题“科技──让生活更美好”2、将班级同学分成4个活动小组,分别为“展示图片,走进历史”“人物扮演,再现历史”“观看视频,感知历史”“畅游展台,回味历史”小组,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加以展示。
课前准备:各小组分工准备:第一组:“展示图片走进历史”组收集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相关的科学家的资料;第二组:“人物扮演再现历史”组邀请著名的科学家来到展馆并介绍成果的发明进程及原理;第三组:“观看视频感知历史”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过程。
第四组“畅游展台,回味历史”回味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发明。
教学活动过程:〔教师导语〕(一)导入环节:同学们听说世博会吗?世界博览会是展示世界文明最新成果的盛会,第一届世博会是在英国的水晶宫召开,率先完成工业的英国已经是世界上的强国,没有人怀疑英国的强大,因为强大带来的巨大召唤力使得英国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世博会。
到2010年中国举办的世博会,世博会它走过了近二百年的历程,向世人展示人类智慧的结晶,人们也感叹着科技进步的神奇力量,今天,让我们也担当此重任,来举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展。
通过课前自学,我们已经掌握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我们课前已经做了一些准备,请四个小组各展神通,用你们独特的方式展示你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的成果。
(二)展示环节:有请第一组同学上场:[展示图片走进历史]第一小组:(代表)我们小组通过阅读书籍及上网等,收集到了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的科学家的人物图片及他们生平,我们制成了幻灯片,展示给大家。
第一名同学:大家好,我带来了发明电磁感应现象的法拉第的图片(多媒体)法拉第生于英国新英顿,他出生贫寒,主要靠自学成才。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单元体例化题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历史,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和代表性成果,初步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通过了解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贝多芬等人的成就,初步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世界近现代史的过渡交替阶段,讲述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工业化国家在社会结构、大众教育、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西方列强为了争夺市场和原料,展开了激烈争夺。
它们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大约从17世纪开始,近代科学文化发展起来,逐渐走向繁荣。
三、单元学情分析本单元中的知识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可依据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学习经验,通过表格归纳等方式进行学习。
学生通过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和近代科学文化,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对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可贵品质产生认同感,培养积极探索、勇于求真的精神。
四、单元学习目标1.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学技术背景,如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内燃机的发明等。
2.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重大成就及对政治经济的影响;结合相关史料,理解工业革命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3.了解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梵高等人的成就,初步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主要发明和创新,以及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包括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加速世界殖民扩张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场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对工业革命的概念和影响有一定的认识。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相较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涉及的技术领域更广,发明创新更多,对学生来说,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本课涉及的历史人物和发明创新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主要发明和创新,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技发展的关注和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创新。
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3.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讲解法: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场景。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方案,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相关问题和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第二次工业革命设计说明本课的知识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加上已经有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经验,因此学生能够较好地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感受发明家非凡的人格魅力,但是,学生可能较难理解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补充相关史料或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教学中,可以采用表格归纳和综合比较等方式;在难点知识教学中,可以采用材料分析和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学习目标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开始时间、重要标志、特点和影响。
2.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如电的应用,爱迪生的发明,内燃机、汽车、飞机的发明等,理解科学技术进步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崇尚科学的意识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图片资料: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著名发明家及科技成果图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今天,我们用电话联络远方的亲朋好友,在电灯下学习,坐汽车、乘飞机出行……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越来越便利。
你知道电话、电灯、汽车和飞机是何时出现的吗?二、预习检查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时间、重大成就。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三、学习任务一电的应用1.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材料通过改革或革命的方式建立了强有力的政权,劳动力被大量解放出来;蒸汽机造就大量财富,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原料、市场均来自遥远的地区;蒸汽机激发了人的需求,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学生回答:(1)政治基础: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本学年度我校全面在课堂教学中推进“四要素”建设,即目标、问题、活动及评价。
本课设计从课标要求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情,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围绕第二次工业革命展开,设置了三个篇章: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魅力,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光芒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力量。
通过提出具有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及给予我们的启示。
【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课位于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的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中的第一课,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起着引领作用。
在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中已经学习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本课内容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经过九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世界史有了一定了解。
在内容部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许多成就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用丰富的图片及视频材料引起学生兴趣,学生理解的难度也大大降低。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课标要求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片等,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难点: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材料)1931年10月18日,闻名世界的伟大发明家爱迪生与世长辞,他为人们点燃了二十世纪的灯火!10月21日,全美国熄灯哀悼他的去世。
那天夜晚,连自由女神高举的火把也熄灭了。
师:为什么爱迪生可以受到这样的特殊对待?(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人物——爱迪生来引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主要成就以及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材料,生动地展现了这一时期科技进步和工业化进程的壮观场景。
本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对于学生了解国家发展、认识科技的重要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革命的概念和影响有初步的认识。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较为复杂,涉及众多领域,学生对其理解和掌握程度不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主要成就以及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科技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及其影响。
2.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文字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充分研究教材和教参,掌握教学内容和要求。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辅助教学。
3.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发生的?它有哪些重要成就?”2.呈现(10分钟)呈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如电力、石油、钢铁、化工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成就背后的科技突破和发明家。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1教学分析: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电力方面的重大发明、内燃机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化学工业和新材料;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上网搜集或者提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料,对资料进行概括、归纳,以加深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通过举例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了解,使学生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不畏艰难、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录像:人的一生应当如何度过?(思考人生)今天的飞机、汽车、火车、高铁等先进科技与哪几次工业革命有关?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电的应用1.阅读教材,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和特点。
(从政治、经济、自然科学等方面思考)提示:(1)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2)经济上: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3)自然科学: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步,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认识电力的发明和运用过程。
设问:图一现象是谁发现的?它与图二、图三的发明有何关系?图二、图三的发明有何意义?提示:英国科学家法拉第。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为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使电力成为新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图解发明】提示: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
3.读教材和图文史料,了解爱迪生在“电气时代”的发明创造。
设问:指出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发明创造的名称。
简要概括爱迪生在电器发明上的贡献。
提示:图一是电灯、图二是留声机、图三是电影摄影机、图四是碱性蓄电池。
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教学目标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的发明和成就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时间、背景并分析、理解革命的主要特点、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科技改变生活和世界的过程,学习发明家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成就;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启示。
三、教学过程:导入:今天,我们用电话联系远方的亲朋好友,在电灯下学习,坐汽车去上学,乘飞机出国······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越来越便利。
你知道电话、电灯、汽车和飞机是何时出现的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成就篇师:首先阅读课本,根据多媒体提示,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础知识。
目的:落实学生的基础,再次体会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
构建知识体系,学会归纳整理。
二、联系篇看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基础知识,积极何影响?它还带来了哪些不足,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联系篇”,一起来寻根究底。
1、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及认识?目的: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事件,认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环境的保护。
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知识延伸: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材料一:材料二、19世纪晚期起资本输出、掠夺性贸易、再加上海路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大发展,瓦解了中国的传统自然经济,从而把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轨道。
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目的:培养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事件,辨别和使用读图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语言陈述表达能力等。
三、启示篇师: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世界、给人类带来了种种影响,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目的: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探究能力,以史为鉴,解决历史问题、现实问题,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注重环境的保护,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
(1)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主要交通工具主要有什么?
小组回答:汽车、飞机。
(2)汽车的发明者是谁?为汽车的普及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哪个国家的发明者?
小组回答:发明者:卡尔·本茨。
普及者:美国的亨利·福特。
(3)汽车的出现有哪些影响?
小组回答:
3.结合上述发明创造,总结内燃机发明的意义。
小组回答: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发了交通领域的一场变革。
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相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以它为发动机的汽车、轮船、等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4.讨论内燃机、石油和新交通工具的关系。
课件图示:
内燃机的研制对燃料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此时石油恰好作为新燃料进入应用阶段,并直接促使使用液体燃料的内燃机研制成功,从而导致了以内燃机作为动力机的新交通工具——汽车、飞机的问世;同时,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使石油的大规模开采和提炼不可或缺,从此石油工业一跃成为举足轻重的工业部门。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学生分组归纳展示。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化学工业方面出现了哪些成就?尝试使用表格归纳化学工业方面的成就。
领域发明人国家时间发明内容意义
化学瑞典1867年
工业
和新材料美国1869年法国1884年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课件展示材料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点拨: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3)重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4)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得出总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一把双刃剑。
课堂总结:老师讲述后课件展示如下
课后练习:(课件展示)
1、结合材料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3、归纳两次工业革命的人物成就
一、电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