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1.03 KB
- 文档页数:7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3《桂花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词语、句子的基本意思。
2.了解桂花雨的来历和象征意义。
3.能够感受和理解诗歌的意境,培养审美情感。
4.能够初步表达对春天的美景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桂花雨的象征意义,感受春天美景。
2.难点:表达对春天美景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1.课文《桂花雨》PPT。
2.讲解人物:桂花、小蝶。
3.知识点整理。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让学生观看桂花树的图片,引出问题:你们知道桂花有什么特点吗?
2. 学习课文
•朗读课文,分段解释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结合PPT展示桂花雨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景。
3. 学习桂花雨的象征意义
•讲解桂花雨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它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桂花雨代表着什么,为什么作者选择桂花来描写春天。
4. 表达情感
•让学生围绕春天的美景,发挥想象,用诗歌或散文表达对春天的情感。
•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想象,写一段描述春天美景的文字。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桂花雨的象征意义,感受到了春天美景,培养
了审美情感。
六、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眼中的春天美景,可以参考今天学习的诗歌《桂花雨》。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本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够认真思考,努力进步。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3.桂花雨》【优质教案】一、课文背景《桂花雨》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作者童年时在乡村里经历的一次桂花雨,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二、教学目标1.了解桂花树的特点;2.体会桂花雨的美好;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桂花雨的意义;2.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
难点1.理解抽象意象;2.运用文字描写生动场景。
四、教学内容1. 桂花树桂花树高大挺拔,枝叶繁茂,开花时花朵飘香,是一种具有浓郁香味的树木。
2. 桂花雨桂花雨是指桂花花瓣在微风中飘落的景象,形象生动,美丽如画。
五、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一片桂花园中,感受桂花飘香的气息。
2.【学习】分段解读课文,让学生理解每个词句的含义,并进行小组讨论。
3.【练习】让学生就桂花雨的描写写一段想象故事,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4.【拓展】组织学生到校园或家庭附近的公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画下心中美丽的桂花雨场景。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桂花雨的意义,并培养了对大自然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七、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桂花雨的心得体会,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激之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自然,加强实践活动的设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上是关于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3.桂花雨》的优质教案,希望对教师们的教学有所帮助,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自然的美好。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桂花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桂花雨》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第3课,内容主要讲述了桂花的美丽和花雨的浪漫,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欣赏美丽的桂花。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桂花的特点和美丽之处;2.认识桂花所散发出的香气;3.能够理解《桂花雨》这篇文章中的意境和情感。
能力目标1.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桂花的特点和美丽之处;2.桂花雨的情景描写;3.学会欣赏和感受桂花带来的美好。
教学难点1.理解桂花雨的写作技巧和意境;2.表达自己对桂花的感受和体会。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桂花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对桂花的美丽进行观察和描述,激发学生对桂花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课文1.录音播放《桂花雨》这篇课文,让学生跟读;2.解释课文中生僻词汇和成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3.分组讨论文章中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步:学习词语1.教授生词和短语,让学生掌握;2.练习使用生词和短语造句。
第四步:朗读课文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感。
第五步:理解桂花雨的意境通过课文中的描述和描写,引导学生理解桂花雨的美好情景,让学生感受桂花带来的愉悦和惊喜。
第六步:写作练习让学生就自己对桂花的感受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五、教学评价课堂表现评价1.参与度: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度;2.朗读表现:学生在朗读课文和表达观点时的表现;3.独立思考能力:学生对课文和桂花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作业评价1.完成情况:作业的完成度和质量;2.创意性:作业中想法和表达的创新性;3.表达能力:作业中对桂花的感受和理解的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桂花的理解和情感把握还有待提高,下一节课可以通过更多的互动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桂花的认识。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案 (9)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生字词语的意思;2.了解桂花雨的美好传说,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3.掌握生字词语的写法;4.认识并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
能力目标1.能够流畅朗读课文;2.能够在课文中找出生字词语,并通过阅读理解其意义;3.能够描述桂花雨的传说,发表自己的看法;4.能够编写小段落描述自己喜欢的季节和原因。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感;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尊重;3.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桂花雨》的内容,理解生字词语;2.熟练朗读课文,理解桂花雨的传说。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借喻和意象;2.通过朗读抒发桂花雨美好景象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桂花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谈论对桂花的了解和喜爱。
2. 学习课文(15分钟)1.听读课文,并提醒学生注意生字词语;2.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3.分组讨论桂花雨的传说,梳理故事情节。
3. 梳理生字词语(10分钟)1.让学生逐个解释生字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含义;2.完成生字词语的书写练习,巩固词语记忆。
4. 诗歌欣赏(15分钟)1.聆听老师朗读《桂花雨》,感受诗歌之美;2.学生跟读诗歌,练习富有感情地朗读。
5. 拓展延伸(10分钟)1.学生自由发挥,编写一段描述自己喜欢的季节及原因;2.学生展示作品,分享他们的想法。
6. 总结归纳(5分钟)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总结桂花雨的美丽传说,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课堂作业1.复习课文《桂花雨》,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并理解其含义;2.写一篇关于桂花雨传说的小短文,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想。
五、教学反思在今天的教学中,学生表现活跃、积极参与讨论桂花雨传说的活动,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但在生字词语的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仍有困难,下节课可以增加更多互动环节,帮助学生巩固词语记忆。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桂花雨》的故事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通过朗读、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3.通过课文内容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
4.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熟练掌握课文内容。
2.分析《桂花雨》中人物的形象及语言运用。
3.思考与讨论桂花大雨对人类的影响。
难点1.理解《桂花雨》中的想象故事。
2.分析文中抽象的描写和意义。
三、教学准备1.课文《桂花雨》的电子版2.PPT课件3.板书设计4.课堂小道具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图片或小故事烘托氛围。
2.师生共同讨论桂花雨这个词汇的意义和想象。
第二步: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一遍,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
2.教师解释生词、句型和生动描写的技巧。
第三步:独立阅读1.学生独立阅读一遍整篇文章。
2.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四步: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展开关于桂花雨的多角度讨论。
2.每组呈现出讨论结果,并由其他组提出问题和看法。
第五步:课堂展示1.汇总每组讨论的观点和问题,进行全班讨论。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桂花雨对人类的启示。
第六步:课堂小结1.教师做本节课的小结,并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和任务。
五、课后作业1.复述《桂花雨》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思考并写出对桂花雨的联想和感悟。
3.查询关于桂花的相关知识并做简要介绍。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抽象描写和想象故事方面存在较多困难,下节课需要更多的示范和引导,增加练习的机会,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观点。
同时,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意义探讨表现出浓厚兴趣,需要在后续教学中提供更多的相关素材和拓展内容。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桂花雨》这篇美好的课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简析《桂花雨》是一篇状物的抒情散文,以桂花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全文共6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第二至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
第二自然段写“摇”桂花时间的选择及其原因。
第三自然段讲“摇”桂花的情景。
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情景交融,物我和谐共生。
第四自然段写“摇”桂花后,晒桂花、藏桂花、食桂花。
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我”爱童年的“桂花雨”。
篇末再次点题,使全文充盈着桂花的香味,也让读者在阅读中分享“摇花乐”。
全文以桂花为线索,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作者以童年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感情。
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设计意图课题“桂花雨”引领读者感受那浓郁的桂花香气在鼻翼唇齿间弥漫,纷纷扬扬的桂花香雨在脑海眼前散开。
读着课文,我们和作者一起沉浸在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喜欢桂花的迷人香气,难忘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也就理解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又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渐渐的,作者的思乡情便也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溢满字里行间,也久久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且引得我们浮想联翩。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中首先我引导学生“多读”,这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
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其次是情境创设,我用音乐渲染情境,利用插图来帮助学生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兰、箩”等10个字,会写“桂花、木兰花”等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本内容,说说“桂花”给“我”带来哪些美好的回忆。
4.理解句子含义,感受桂花香,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激发兴趣1.出示桂花:同学们,这是什么花?——桂花(师板书:桂花)2.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桂花雨(师板书:雨齐读课题)大家已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桂花雨指的是什么?(桂花雨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二、自由读文,检查预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着重强调要读准前后鼻音:“兰”、“浸”、“缠”为前鼻韵母,而“饼”是后鼻韵母。
3.指名逐段读课文。
4.疏通课文脉络。
三、初读课文,初闻花香1.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桂花的喜爱,是因为桂花很美吗?请大家找出课文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想想作者喜爱桂花的原因。
(课件出示描写桂花的句子)(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4)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5)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这些句子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出桂花的香气呢?(“浸”)3.“浸”本是指泡在液体里,在课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点拨:理解词、句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4.是什么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浸泡时间有多长呢?(“邻居”“整个村子”“全年”)5.从这几个词语,你读出了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教案《桂花雨》是一篇优美的记事抒情散文。
课文记叙了“摇桂花”等童年趣事,抒发了作者对快乐的童年和家乡的深切怀念。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教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词、朗读、想像等方法体会其文中“浸”“全年”等用词的精妙,解读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过程】一、激发认知冲突,营造阅读期待,初解课题1、激发认知冲突,营造阅读期待,一解课题《桂花雨》: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文章,一起读课题──《桂花雨》。
题目把桂花和雨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你想到了什么?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读课文,读完课文想一想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动笔划一划,写一写。
)读完交流(预设:花香、摇花乐或者一份情。
)二、分享“摇花乐”和“花雨美”,再解课题1、点题,定格摇花乐,指读语段(第五段):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2、谈感受,定位句子:哪些句子给你带来了这样的感觉,指名尝试情感朗读。
3、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想像:(出示图片,配乐)同学们,让我们置身在桂花树下,满树的桂花竞相开放,看着树上星星点点的桂花。
让我们一起来摇桂花,我们使劲地摇着桂花树,尽情地摇着桂花树。
摇啊摇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对学生引导:桂花像什么一样落下来?落在哪里?对“满头满身”“这下”等词作一个回文。
)4、指导练习情感朗读:来,就带着这样的一份感觉,再有滋有味地再读读这几句话。
(自由读。
)引:用你的朗读与大家一同分享摇花的快乐,分享这场桂花雨的美丽。
(指名学生读。
)与学生的的交流与点拨中,体验这份乐,朗读这份乐,渲泄这份乐。
完成板书:枝摇花落乐心头5、扣题,再解课题: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课题──《桂花雨》,你想那是一场怎样的雨啊?(迷人的雨快乐的雨香气四溢的雨……)6、配乐齐摇花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3.桂花雨》【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桂花雨》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的散文。
作者琦君以童年时帮着摇桂花、收桂花、晒桂花、吃桂花的几件事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母亲、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通过对桂花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眷恋。
教材安排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美好生活的价值,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他们在感受作者情感、体会文章主旨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他们珍惜美好生活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图片等。
2.教学音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视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桂花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桂花的美丽。
然后提问:“你们对桂花有什么了解?课文中的桂花雨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第1篇】课文的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
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读着这篇文章,感觉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心头,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且溢满字里行间。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法点睛审题,初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精读深思,研究作者写作目的及表达特点。
①抓住课文三处描写桂花香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用词(侵字)用景用物等表达方式抒情的特点。
②研读摇桂花,体会作者怀念童年,怀念故乡的深情及作者用事抒情的特点。
③研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体会作者母亲怀念家乡之情及作者表达方式的特点。
──回读全文,归纳用人事景物表达童年乐、思乡情的写法特点──评价归纳,转换运用学习目标1.认识2个生字。
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写作思路。
3.指导学生抓住事例及景物自读自悟,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叙事、写景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案学习提纲1.审题,桂花雨什么意思?跳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关于桂花的什么事?2.按小时候念在家乡──中学时在杭州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二段。
小时候主要写了()、()、()、()那几件事。
读中学时主要写了()、()二件事。
3.勾画小时候念中学的时候作者爱桂花、摇桂花、赏桂花的语句,思考批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