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语感培养
- 格式:docx
- 大小:18.65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感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感引言: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语感是指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和直觉认识,是语文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每位语文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语感的培养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语言的美。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学作品中的词语、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美妙之处。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背诵经典诗歌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感。
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手段,使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二、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兴趣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程度决定了他们对于语感的认识和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喜好,设计有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动画片、听故事、演戏等方式来感受语言的美。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外出参观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培养自己的语感。
三、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语感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重视学生的写作、口语等方面的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写作、辩论、演讲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机会,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阅读、个人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语言的美。
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喜爱和感悟。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语感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感知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语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感语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学科,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学科之一。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具有良好的语感,可以使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更加得心应手,更加有自信。
本文将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行探讨。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础。
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题材和形式的文本,增加词汇量,丰富语言表达方式。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如课外阅读、读书社、课堂小组阅读等,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中体验语言的魅力。
其次,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等方式,帮助学生善于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背景知识的补充、文本语言特点的讨论等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观察式写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事物、场景、情感等,让学生深入感受和理解,为写作提供素材。
2.鼓励学生多进行写作实践,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通过课堂作文、课外作文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手,提高写作的技巧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评选优秀作文、进行作文点评等方式,激励学生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文字的学习,更是口语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口语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互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锻炼发言和听取他人观点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感语文作为一门核心学科,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则是语文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
语感是指学生对于语言的感知、理解和把握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词语、句子和篇章层面分别讨论如何培养和拓展学生的语感。
一、词语层面的语感培养1.注重词语的形音义词语的形音义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不同的词汇内容和构造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词汇积累和应用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词汇拼读、词语造句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形音义,并提高对词语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同时还可以利用词语的同义词、反义词以及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词汇。
2.多角度理解词语的语义词语的语义是指词语所具有的意义和内涵,培养学生对于词语的多角度理解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联想和引导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词语的内涵和使用场景,同时还可以进行词语的情境运用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词语的语义。
二、句子层面的语感培养1.学习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感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简单明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主谓宾结构、修辞手法和语气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可以通过例句分析和句子改写的练习,提高学生对于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的掌握能力。
2.拓展学生的句式表达能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常常只局限于简单的句式结构,缺乏句式的运用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模仿和创造不同类型的句子,让学生熟悉并灵活运用各种句式结构,从而拓展学生的句式表达能力。
三、篇章层面的语感培养1.学习篇章结构和段落的组织篇章的结构和段落的组织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如何进行合理的段落组织和篇章结构安排,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感具有直接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解读经典文段和名家作品,引导学生理解篇章结构和段落组织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进行篇章分析和写作技巧的指导,培养学生合理安排篇章结构和段落的能力。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能力,是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理解和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是沟通文章朗读者与作者内心世界的桥梁。
语文课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章,更要让学生有所感悟,也只有这样,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语感得到培养呢?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想法。
一、在分析揣摩中感悟词语的意思吕叔湘先生曾指出:“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
”加强语感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本中字字句句都有着深刻的含义,或喜或悲、或善或恶。
学生需加强词句的揣摩才能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
那么教师就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揣摩富有形象性、感染力的词语来培养学生语感。
有的词语初看是很平淡,但通过分析、比较、揣摩,其深意也就凸现出来了。
例如《范进中举》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噫!好了!我中了!”本来只是简单六个字,但通过对人物的一生经历的分析揣摩,其中的意味就显得深长了。
一个穷困潦倒老书生,一生的苦苦追求,突然之间梦想实现了,那种喜极而狂的心理是难以掩饰的,人物形象也就在学生脑海中浮现了。
在比较、揣摩语言的实践中,学生自然就会懂得词语刻画人物、表达思想内容的重要性。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运用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在联系生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丰富而敏锐的语感是与对生活的敏锐感受联系在一起的。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感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敏感性、灵活性和准确性的感觉和把握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具有良好语感的学生,不仅在语文学习中更为出色,还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想法。
本文将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首先,要从课程设置上着手。
课程设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知识点和技能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体验和审美素养的培养。
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可以在教材选取上,多引入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和文章,丰富学生的文化阅读,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也可以引入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草房子》、《小豆豆》等,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
其次,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
语感的培养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实践。
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讲故事、看图作文、写情感小品等方式,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受语言的美妙。
也可以通过朗读、模仿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准确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分享会、写作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语感。
此外,在学生自主学习上要给予充分的支持。
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能够主导学习的过程。
可以设置一些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完成,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
同时,教师要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发展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另外,要注意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和思想的联结能力。
语感的培养不仅仅是单一的语言感觉,还应培养学生对语言知识和思想内涵的把握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背后的思想,并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只有将语言知识和思想内涵进行有机结合,学生才能培养起较好的语感。
最后,要注重语言环境的营造与引导。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感小学语文教学是指在小学阶段对语文知识进行教学。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包括词语、语法、修辞、文学等很多方面。
而学生的语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语文的理解和运用,在语文学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篇文章就针对如何培养学生语感问题作一些浅谈。
一、背诵文学名篇在小学的语文课上,老师常常会要求学生背诵古代文学名篇、现代文学佳作等。
而这些名篇可以通过诵读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感,通过动情、细致、呼之欲出的表现出经典名篇中的情感,进而增进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爱好。
同时,学生背诵这些文学名篇时可以从中获得一些优美的句子,并通过模仿这些句式进一步提高语感,让自己的语言能力日渐递进。
二、有声朗读有声朗读是指以适当的语音语调,将课文或文章朗读出来。
在小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有声朗读来引导学生,调整学生的语言习惯、语音语调等,引导学生从而对语文产生更深层次的感觉。
通过课文朗读,我们可以让学生深切体会语言、情感和意境,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三、夯实词汇积累词汇是语言的基础,需要通过大量的积累才能掌握。
而词汇的积累又需要不断的巩固和补充。
在小学教育中,老师需要定期对学生进行词汇测试,发现学生词汇量不足的地方,加强学生的词汇积累。
而通过早期的词汇积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就能够建立自己的语感,并逐步深化。
四、注重文学欣赏文学是我们了解人性和情感的一种手段,通过文学,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世界。
在小学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通过篇章精选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各类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在读完作品后,通过情感交流,让学生展开讨论,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并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和魔力。
五、发挥语文游戏的作用语文游戏是应用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育者可以利用一些有趣引人的语文游戏为教学活动提供更好的载体,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乐趣,进而加强学生语感的培养。
六、多元化的语言实践在语文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因为语感不仅是语文学习中的关键,也是学生后续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
所以,如何科学的培养学生语感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关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感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只有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之后,才能更好的培养他们的语感。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面:1、辅助学生记忆词汇。
在学生学习新的课文时,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些相关的词汇,让他们逐一记忆,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点,也能提高他们的词汇量,从而更好的表达自己。
2、帮助学生练习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基础知识包括了句型、语法、修辞、表达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语感所必须的基础。
只有当学生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更好的运用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多读书,多练习。
阅读经典名著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能让他们从小培养语感。
练习写作可以锻炼学生写作的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言运用。
二、注重口语训练除了要注重写作,我们还应该注重口语训练。
因为口语是语言表达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而且是每个人日常交流中最常用的方式。
而小学生正处于学习语言的黄金期,培养口语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1、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穿插问答。
在上语文课时,可以采用问答和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和交流课程中的话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2、开展有趣的角色扮演活动。
在学习新知识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角色扮演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好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3、让学生当小老师。
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当一次小老师,让他们向全班介绍一个故事、一个成语、一句名言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让学生多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浅谈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感的培养田文蛟汉源二中,四川省汉源县625300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
是学生的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是一种语言修养,是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重视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可见语感的培养在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申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浯文学习尤为有效的助推器。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一、引情入境,感受语感作者胸有境,人境始于情。
学生的情感总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见解不断深化的。
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根据课文材料,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创设情景,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情景中,可以通过语言的渲染,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或借助挂图、声音、实物等教具,给学生以直感,勾起学生的回忆和遐想;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现现实生活的场景.激起学生身临其境般的真切感,帮助学生领悟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语感。
例如:学习七年级下册第17课安塞腰鼓一文时,考虑到学生对这些具有浓郁西北风情的民间艺术不了解,没什么感受,难以领悟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魅力。
因此,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表演时候的FL AS H,结合教师的介绍,学生在雄壮的腰鼓声和激扬的舞蹈中渐入文境,欣赏了安塞腰鼓的壮美的气势,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这种有意识地创设情境,以境激情的做法,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语感。
朗读的时候,自然气势倍增。
二、以读促悟,领悟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提示了帮助学生读是感知语言的金钥匙。
因此,教师要本着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升华这一理念,给学生留够时间和空间。
通过各种方式的读,引领学生沉浸其中,细细品味。
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
从而使其语感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
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五课沈复的童趣一文时,其中的物外之趣,如观蚊如群鹤舞空中,在花台墙角观林兽丘壑,小虫打斗,惩罚虾蟆等。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感训练的意义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吕叔湘先生也同样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一、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
2000年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2001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这些都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所以要重视语感训练。
二、语感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
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做出准确判断、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来顺畅地表情达意;写作时意到笔随;乃至构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及风格,拥有自身的言语世界——这其中,蕴积了强烈的创新潜能及无限的思维意识。
很多学生在写写景抒情的文章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列举名称,而没有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小草是“绿色的”、“青青的”,却不会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青得逼你的眼”、“它展现了春的生机和希望”;(语出朱自清《春》)可见,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太少,语言的感悟太薄弱。
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才会大大增强,思考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学生通过语感的训练,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犹如年轻人谈恋爱所惯有的那种“感觉”,“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廖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浅谈语文语感培养
2020-12-23
浅谈语文语感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由此可见,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更重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
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新的课程理念,从以下几点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一、在诵读中培养语感
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
诵读这种读书方法,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
使人在反复诵读之中潜心涵泳,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味作品的奥妙之处,化作者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
久之,就会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灵敏的语感。
面对一篇课文,不要急于去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而应要求学生多读几遍课文,这可以放在早读课时间,让学生放声诵读,一方面可以培养普通话,提高阅读速度,另一方面能够使眼、口、耳、脑多种器官并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动用的器官越多,效果就越好。
所谓“文选烂,秀才半”“书读万遍,其义自见”,说的都是诵读的效果。
二、在想象中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在《文字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鉴赏文学作品“必
须驱遣我们的想像,”“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从文字领会作者所描绘的意境,“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否则“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
语文教材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记叙文,写人、记事、状物、写景,无不具有生动而具体的形象,这些形象构成了文章真切可感的情境。
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体味言语作品所展现的意象,激发学生自身的形象感,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课文中描写情境,在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中,获得对课文固有的特征的鲜明知觉和强烈感受,从而使语感得到提升。
如讲《范进中举》一文时,让学生在头脑中再造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范进借钱应试的窘迫,胡屠户狗血喷头的臭骂,范进中举疯走上集的情境,胡屠户借酒壮胆的尴尬……通过想象所再造的一系列形象在脑子里“活”了起来,学生对这些文字的感受能力也不自然提高了。
在教学朱自清散文《春》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感受桃花梨花的鲜艳,小鸟虫蜂的音韵,空气的芬芳,泥土的清新。
也可以带学生亲身融入大自然的春色之中,然后与课文进行比较,把单调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这样才能真切感受语言,才容易形成语感。
三、在咬文嚼字中培养语感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作者的思路与感情只有借助语言的媒介才能表达出来。
所以作者写作时十分注重锤炼语言。
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
”其推敲字句的艰苦可想而知。
这种字斟句酌地锤炼,反复推敲,就是所说的咬文嚼字。
通过咬文嚼字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提高他们准确的表达能力。
课文是进行语言教学的主要教材,对于课文中一些关键的字词、优美的句子,应该咬文嚼字,体会其中滋味。
诸葛亮《出师表》中多次使用“宜”与“不宜”这对语气不太客气的`反义词,如“诚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不宜偏私”等等,似乎与臣子对皇帝说话的语言不符。
但是只要了解刘备临终前对儿子刘禅说的话:“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我们便能发现诸葛亮正是以父辈的真诚在谆谆告诫刘后主,字字句句都流露出他“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诚,“忠”的意识渗透全文。
如《我的老师》第3段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一句中,作者用“狡猾”写孩子的目光,当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体味出:“狡猾”一词不仅毫无牵强附会之感,反而使这个本属贬义的形容词平添了机警、聪慧和乖巧的词义。
四、在语言积累和运用中培养语感
只有充足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才有说和写的语言仓库。
指导学生驰骋书林文苑,要做有心人。
精粹诗文勤搜集,报章时文广涉猎,工词丽句常摘抄,处处留心学语言。
只要积之于平时,才能用之于及时。
苏东坡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荀子也说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就是讲的积累的功效。
语言材料积累多了,那里还有说不出来话写不出来文的呢?
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转化运用,只有让学过的东西流之于口头、笔端,才能够记得牢,才能在表达上见成效。
在课堂上,进行口头造句训练、口头作文训练、口头讲故事训练等,最常用的是对学生进行复述训练,教师可利用上课开始的3—5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到讲台前给全班同学复述一条当天广播新闻,或者复述小故事。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听说能力,也培养了语感。
凡是学过一篇好文章,除读读想想外,还要加强仿作练笔实践。
坚持写读书笔记,可以用读后感的方法培养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用写故事梗概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用模仿写片断来实现知识的迁移。
学生可以在自己练笔的过程中,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都认认真真的思考,斟酌,反复修改,亲自实践,凭自己已有的语感开始训练,到自己满意时为止,这样感受深、体会深、记忆深。
每练一次,改一次,语感就加强一步。
长此以往,何愁语感之不强?
语感虽然有不可捉摸性,但绝对不是不可知的东西,只要我们每位语文老师积极探索语感培养的途径,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的语感能力就能不断获得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