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工业生产第26讲工业区位因素教案(含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34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工业区位选择的五大因素,以及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和评价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能够解释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工业发展的兴趣和热情,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工业区位选择的五大因素:交通因素、资源因素、市场因素、人口因素、环境因素;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变化,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也在发生变化。
三、教学重点1.掌握工业区位选择的五大因素;2.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讲解工业区位选择的五大因素,并介绍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2.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工业区位选择的实际案例,并分析其选择的因素和变化。
五、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全球工业分布图,引发学生对工业区位选择的思考,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知识讲解(20分钟)a.介绍工业区位选择的五大因素,并分别进行详细讲解,包括交通因素、资源因素、市场因素、人口因素和环境因素。
b.分析五大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
3.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25分钟)a.讲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原因,包括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
b.分析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包括新兴产业的形成和传统产业的转移等。
4.案例分析(30分钟)a.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分析该案例选择工业区位的因素,并探讨其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b.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报告,并进行展示。
5.总结与拓展(10分钟)a.教师进行总结,梳理关键要点,强调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和因素的变化。
b.提出拓展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工业区位选择的新趋势和挑战。
六、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法: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小组报告的质量和深度;2.学生自评互评:学生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自评和互评,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3.练习与测试:布置练习题或测验,检查学生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掌握情况。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自然因素(板书)①土地: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建厂;土地租金低,建厂成本低。
②水源:靠近水源(河、湖),水源丰富,水质优良,取水方便;水运便利。
等等(2)人文因素(板书)①市场(经济):人口数量多,经济收入高,消费市场广阔(市场潜力大)。
②政策法规:税收优惠、提供补贴、廉价土地、改善基础设施,国家政策支持。
③劳动力:充足、廉价且素质高。
④交通:靠近公路、铁路、港口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联运,交通便利。
⑤科技:靠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水平高。
⑥动力:靠近煤矿、油田、天然气田、水电站等,能源充足。
⑦原料:靠近铁矿、棉花产区等,原料丰富。
⑧工业基础:老工业基地,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
⑨环境等等教师引导:不同的工业部门,其生产过程和生产特点不同,生产投入的要素不同,生产成本的构成也就不一样。
(一)经济效益从经济效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利润最高的地方。
➢从运输成本看,工业原料的输入、产品的输出,都需要交通运输。
➢从能源成本看,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能源。
➢从劳动力成本看,劳动力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点拨思考】工业的主导类型(1)原料导向型:接近________。
例如,宝山钢铁厂建在上海,可以利用上海的港口优势,从澳大利亚、巴西等国进口铁矿石。
(2)市场导向型:接近________。
(3)动力导向型:接近火电厂或________。
(4)劳动力导向型:接近具有___________的地方。
(5)技术导向型:接近高等教育和________的地区。
(二)环境因素案例探究:A.工厂设置在居民区_____________________。
B.污水排放口远离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
环境因素往往是通过政府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规、环境质量标准等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三)社会因素(1)有些情况下,政策也是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有时甚至会成为主导因素。
(2)文化、个人偏好等也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影响⼯业的区位因素教学教案影响⼯业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本部分是必修⼆第三章的第⼆节第⼀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影响⼯业的区位因素”,本部分内容在本单元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
本章第⼀节我们已经学过“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学⽣对区位因素有了⼀定的认识,因此学⽣容易掌握和理解本部分内容。
同时,学习本部分内容对本节剩余内容“⼯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业⽣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本章节“地域的联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2.学情分析学⽣已经学习了农业的区位因素,为学习“影响⼯业区位的因素”学习提供了⼀定的知识铺垫和⽅法基础,但是⼯业区位⽐农业更加复杂,因为涉及⼤量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涉及的地理背景知识较多,学习难度也较⼤。
3.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a.掌握影响⼯业的区位因素。
b.会具体分析案例中⼯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2)过程与⽅法a.培养学⽣提取加⼯有效信息的能⼒,学会看图分析问题。
b.具体案例具体分析,培养学⽣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迁移的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通过学习,能够运⽤发展的眼光看待影响⼯业的区位因素。
b.认识到环境在⼯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培养科学的发展、环境观。
4.教学重难点重点:1)影响⼯业的区位因素。
2)会具体分析案例中⼯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难点:1)会具体分析案例中⼯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教学⽅法分析1.教法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了以下的教学⽅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主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案例法。
问题引导式教学法、⾃主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的主观能动性,以学⽣为主体,使学⽣的独⽴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的⾃觉能⼒、思维能⼒、团队合作意识。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激发学⽣的学习兴趣,让学⽣对知识形成更加直观的认识。
案例法培养学⽣理论联系实际的能⼒,知识迁移的能⼒,真正做到学有所⽤。
2.学法这节课在指导学⽣的学习⽅法和培养学⽣的学习能⼒⽅⾯主要采取以下⽅法:分析归纳法、⾃主探究法。
《工业区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工业的概念、分类和作用;(2)掌握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和功能;(3)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分析工业区的布局和功能;(2)运用地图和数据,学会评估工业区的经济效益;(3)开展小组讨论,学会提出改进工业区布局的建议。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工业发展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注工业区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工业区发展的责任和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工业的概念、分类和作用:(1)工业的定义;(2)工业的分类:重工业、轻工业、混合工业;(3)工业的作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技术创新、提供就业机会。
2. 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和功能:(1)工业区的定义;(2)工业区的特点:集中布局、专业化生产、共同利用基础设施;(3)工业区的功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工业的概念、分类和作用;(2)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和功能;(3)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2. 教学难点:(1)工业区的布局和功能分析;(2)工业区的经济效益评估;(3)改进工业区布局的建议提出。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工业的概念、分类和作用,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和功能;(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工业区的布局和功能;(3)小组讨论法:讨论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提出改进工业区布局的建议。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工业区和工业的图片、数据和案例;(2)地图:展示工业区的分布和区位因素;(3)数据分析软件:评估工业区的经济效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工业?工业有哪些分类?工业的作用是什么?2. 教学内容讲解:(1)讲解工业的概念、分类和作用;(2)讲解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和功能;(3)讲解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人教版新教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概念和内涵。
(2)学生能够掌握工业区位因素的影响因素和变化原因。
(3)学生将学会分析和阐述工业区位因素对地区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系统了解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2)通过课堂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工业区位因素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地区产业发展的认知和热情。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工业区位因素的影响因素和变化原因分析。
三、教学内容1. 工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内涵(1)什么是工业区位因素(2)工业区位因素的内涵和要素2. 工业区位因素的影响因素(1)地理因素: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2)自然资源:能源、原材料等(3)人力资源和市场条件(4)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3.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原因(1)技术进步和信息化发展(2)政策调整和环境变化(3)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4. 工业区位因素对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影响(1)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2)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提升(3)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地方政府政策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通过教师讲解,向学生介绍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工业区位因素对地区发展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与设计1. 教学引入(1)通过介绍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发展区域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工业区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工业的概念、种类和作用,知道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 使学生掌握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中的工业布局。
二、教学内容1. 工业的概念、种类和作用2. 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3. 工业布局的类型和特点4. 我国工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5. 工业区位选择的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工业布局的类型和特点,我国工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2. 教学难点: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案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地图和图表,直观地展示工业布局的特点和变化。
3. 采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工业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 讲解工业的概念、种类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工业的基本情况。
3. 讲解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并分析各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4. 讲解工业布局的类型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工业布局及其特点。
5. 分析我国工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让学生了解我国工业的发展情况。
6. 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中的工业布局。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工业概念、种类和作用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工业区位选择因素的掌握。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工业布局案例的分析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工业地理》等相关教材。
2. 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图表、视频等。
3. 案例资料:包括国内外典型工业布局案例。
第26讲工业区位因素2017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2017级四省市教学内容建议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工业区位因素[水平1-4]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工业区位因素[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知识体系构建][主干知识整合]一、工业区位因素1。
主要区位因素2.工业区位选择与工业布局(1)工业区位选择: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2)主导因素与工业布局[易误辨析]1。
家具制造业一定是市场导向型工业吗?说明理由.提示家具制造业若建在原料丰富的地方,则为原料导向型工业。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
交通和科技的发展(1)区位因素变化:交通和科技的发展降低了工业对原料和动力等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增强。
(2)案例: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
时间主导因素区位布局19世纪煤炭资源靠近大煤田20世纪初铁矿资源靠近大铁矿市场靠近沿海消费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1)环境敏感企业:以优质环境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如高技术产业及食品工业。
(2)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字母污染类型区位选择A污染空气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最小风频上风向地带或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B污染水源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远离居民区和农田C固体废弃物污染3。
政策因素(1)原因:优惠政策有利于投资办厂时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等的变化。
(2)表现错误!4。
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有时会成为主导因素.[易误辨析] 2.原料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变化不大?提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交通运输条件不断改善;原料利用率提高,单位产值所需原料数量减少,所以原料地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考点一工业区位因素【例1】(2018·全国文综Ⅰ)近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将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工厂建在地下的现象。
例如,日本岐阜某激光加工机组装企业和我国大连某数控机床加工企业,都将工厂建于地面10米以下。
据此完成(1)~(2)题。
(1)将生产精密机械设备的工厂建在地下有利于()①保持恒温环境②储存原材料和产品③降低生产成本④减小地面震动影响A.①③ B。
②③C。
①④ D.②④(2)推断上述企业将工厂建在地下的直接目的是()A。
增强保密程度 B.保证产品品质C.满足战备需要D。
集约利用土地[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错因诊断]①对地下建厂的要求理解不清。
②易理解为城市地租较高,导致城市工业外迁。
[解题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文本信息“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工厂”,“激光加工机组装企业、数控机床加工企业"。
第二步,思维路径:由材料可知,激光加工机组装企业、数控机床加工企业属于精密机械设备,因而应考虑其特殊性。
由选项可判断,将工厂建在地下,有利于利用地下恒定温度的优势,减少温度变化对该类企业零部件和产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产品品质;而原材料和产品的储存对地上和地下没有要求;在地下建厂不一定会降低成本,地下建厂有利于避免地面振动对该类企业生产的影响;工厂建在地下,可以集约利用土地,但不是工厂建设的直接目的;若为了满足战备需要,即考虑国防安全,工厂应分布于人烟稀少或地形崎岖的地区,如果是为了集约利用土地,则应是多种企业均可。
第三步,筛选答案:(1)C (2)B1。
工业区位因素策基础设施等方式影响工业生产和分布其他因素技术、信息、环境等影响越来越大2。
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方法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很多,一般情况下,主导因素决定了工业的区位选择。
对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1)根据生产要素的投入比重判断图a中,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技术,则其主导区位因素是技术。
图b中,甲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工资投入,则其主导区位因素是劳动力;乙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产品运费,则其主导因素是市场。
图c中,市场在工业区位因素中影响最大,劳动力、能源、原料输往市场,在市场地建厂,则其主导区位因素是市场。
(2)根据特定生产环节判断①运输环节:原材料运量大(如制糖业)或不能长途长时间运输(如水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布局在原料地附近,主导区位因素为原料。
产品运输要求高(如食品厂)的产业,布局接近消费地,主导区位因素为市场。
②产品研发环节: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研发投入多的产业,主导区位因素为科学技术。
③工业布局转移中优越性增强的环节:如首钢搬迁至河北曹妃甸后,海洋运输的优势增强,主导区位因素是交通。
(3)根据分布地区判断①新疆的棉纺织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而上海的棉纺织工业则属于市场导向型。
②伊利集团呼和浩特乳品生产基地属于原料导向型,而其在北京、大庆的液态奶基地则属于市场导向型。
(2019·北京模拟)下图为某企业工厂选址城市及转移路径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
影响该企业厂址选择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
交通运输 B.环境因素C。
原料和动力 D.廉价劳动力2.该企业可能是( )A.家具制造厂B.精密仪器厂C.电器装配厂D.水果罐头厂解析第1题,该产业由台北转入大陆,从东南沿海城市到内陆城市,从发达地区转入欠发达地区,工资水平不断降低,反映该产业受工资局限较大,应为廉价劳动力导向型产业。
第2题,结合上题可知,该企业为廉价劳动力导向型产业,选项中电器装配厂符合要求.答案 1.D 2。
C考点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例2】(2015·北京文综)世界博览会通过展示科学技术成果,预示世界发展方向。
1962年世博会在美国西雅图举行。
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人类生活发生着巨大变化。
下图是西雅图主导产业变化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归纳西雅图产业转型过程中主导区位因素的变化。
[尝试自解][错因诊断] ①不能准确理解图中箭头的含义;②对图中所给产业特点不了解,主导区位因素判断错误。
[解题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题干信息“产业的不断升级";图像信息“主导产业变化过程示意图"。
第二步,思维路径:由题干信息可知,1962年美国产业开始升级,转型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此图像关键是箭头的含义,即指示时间轴上的产业类型变化,又指示纵轴上的主导产业。
读图可知,西雅图最初的产业为资源、劳动力密集型,后来向资金密集型转型,最后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型。
第三步,写出答案:从资源、劳动力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型,再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型。
1.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及其原因2.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及其原因时期区位因素变化区位选择示意图(→近距离运输,远距离运输)实例早期所需原料中煤的运量最大,宜靠近燃料产地德国的鲁尔区20世纪初期需煤量大大减少,“移煤就铁"转向靠近铁矿产地武钢、鞍钢二战后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受原料产地的制约减弱,钢铁工业向市场和交通上海宝钢便利地区靠近,形成“临海型"布局1890年晚清名臣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
最初汉阳铁厂的选址在大冶,最后放弃大冶,选在了汉阳。
同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了湖北枪炮厂.下图为当年汉阳铁厂选址示意图。
据此完成3~5题。
3.大冶最初吸引汉阳铁厂选址的主导因素是( )A.技术B.资源C.交通D.劳动力4。
铁厂最终选址在汉阳的原因主要有()①钢铁工业基础雄厚②水运发达③劳动力廉价④接近市场A。
①② B。
③④C.①③D.②④5.相对于大冶,铁厂在汉阳会导致()A.产量增加B.市场缩小C。
成本上升D。
劳动力减少解析第3题,图示大冶附近有大冶铁矿,以及多个煤矿,则可判断其选址的主导因素是资源.第4题,由“第一家"可判断在此之前我国没有钢铁工业,则可排除①;汉阳接近总督府所在地,劳动力成本应该更高,则排除③;图示汉阳与大冶都临近长江,水运便利;材料中“在汉阳创办了湖北枪炮厂”,则可接近消费市场;故D正确。
第5题,汉阳与大冶相比,距离原料地较远,则增加了铁矿石的运输距离,会增加运输成本,故C正确。
答案 3.B 4。
D 5.C考点三工业区位选择【例3】(2016·全国文综Ⅲ)目前,我国为保护棉农利益,控制国际棉花进口,国内的棉花价格约比国际市场高1/3;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我国一些纺织企业为利用国际市场棉花,在国外建纺纱厂,并将产品(纱线)运回国内加工。
在我国同行业企业纷纷到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建厂的情况下,总部位于杭州的K企业独自在美国建纺纱厂。
2015年4月底,K企业在美国工厂生产的第一批110吨纱线运至杭州。
据此完成(1)~(3)题。
(1)如果K企业将纺纱厂建在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利润比建在美国高,最主要的原因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A.离原料产地较近B.离消费市场较近C.劳动生产率较高D.劳动力价格较低(2)K企业舍弃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而选择在美国建纺纱厂,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A.原料价格B。
劳动力价格C。
投资环境D。
市场需求(3)该案例表明,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纺纱业已大幅度降低了()A.原料使用量B。
劳动力使用量C。
运输量 D.设备费用[尝试自解](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错因诊断] ①忽略了世界主要棉花产区;②材料信息分析不准确.[解题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题干信息“我国国内棉花价格、工人工资与美国、越南和巴基斯坦等国的对比”。
第二步,思维路径:先要从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情况与美国的差异入手。
再考虑我国工业发展水平的变化。
第三步,筛选答案:(1)D (2)C (3)B工业区位选择的分析思路(1)从经济效益方面考虑,工厂应建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2)从环境效益的角度分析工厂的布局,要把握工业区位选择中的“风、水、宝、地"。
“风”:工业应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有水污染的工业应布局在河流下游;对水质要求高的工业应布局在河流的上游;运输量大的工业可利用水运条件.“宝":原料导向型工业应布局在原料产地;市场导向型工业应布局在市场附近;动力导向型工业应布局在电站附近;技术导向型工业应布局在科技发达地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应布局在劳动力充足地区。
“地”:工业应布局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地区.九江石化总厂是江西省唯一集炼油、化肥、化工为一体的大型石化企业,原油主要来自山东胜利油田及海外进口,炼油厂生产的汽油、柴油主要供应江西省内,厂址选择充分考虑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下图是九江市略图.读图回答6~7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