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格障碍概述特征和共病

人格障碍概述特征和共病

第十章人格障碍的概述、特征和共病

人格特征主要表现在社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方面,并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塑造和发展。除因其他精神疾病因素外,个体表现在社会生活方面适应良好的人格为正常人格;严重适应不良者则称障碍人格;而时常与社会、环境产生严重冲突的人格即为人格障碍。

第一节人格障碍的概述

一、人格障碍的历史发展

障碍人格的概念可追溯到19世纪Pinel提出“不伴妄想的躁狂症”一一那些容易暴怒并且使用暴力但没有妄想的人。

从他的定义来看,不仅包括了反社会人格,也包括一些没有妄想的精神病患者。

1835年Pritchard (英国)采用了新的术语“悖德狂”一一自然感受、情感、倾向、脾气、习惯、道德倾向以及本能冲动等方面的病态反常,而智能、认知和推理等方面没有明显的缺陷或障碍。

19世纪后期,人们已经认识到精神疾患也有可能不伴有妄想症状,“悖德狂”的含义更为局限。Koch (德国)认为“悖德狂”这个名称的内涵过于消极,提出了“精神病理性劣势”。

1909年Kraepelin应用“精神病理性人格”这一术语,不仅包括反社会型,还包括了易激动、情绪不稳定、好争吵、古怪、说谎以及欺诈6个类型。

障碍人格原是广义的概念,泛指所有类型的人格不正常。后来一些学者发现障碍人格的最初定义符合现今称谓的反社会人格,从而又提出了障碍人格的狭义概念,专指反社会型人格,而以人格障碍代替广义的非正常人格。

二、人格障碍的临床描述

1952年,美国精神病学会(APA)制定了《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即DSM 系统。

DSM-I——指在特定压力环境下出现功能失常,此后发展为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DSM-II——更多的强调了人格障碍导致的痛苦和功能损害,而不仅仅是偏离社会的行为。DSM-III——开始把人格障碍作为一个独立的“轴”,这样归类有利于对每一病例是否有人格障碍进行探索。

DSM-IV-TR将人格障碍分为三组:

A簇(怪异型)人格障碍

包括: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和分裂型人格障碍等

B簇(野蛮型)人格障碍

包括: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等;C簇(依赖性)人格障碍

包括: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和强迫型人格障碍等;

DSM-V将人格障碍分为三簇共十型人格障碍,对于不能诊断为这十型的归为其它人格障碍。

根据DSM-V的评估标准,人格障碍的定义为:18岁以上成年人个体的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

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该个体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患者自己为此感到痛苦。而这种人格特征及其潜在适应不良通常在童年时期即已显露并会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持续存在。

三、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

人格障碍患者出于自创的特殊保护自己的措施,很少将自己暴露在医生面前,尤其是DSM-IV所指的A簇患者。同时,调查者很难从知情者处获得信息。另外,用界定型的诊断标准,人格障碍之间彼此还会有合并症,这样就给相关发病率的调查带来了很多的不便。

因此,每一型的人格障碍的发病率至今不能确定,在我国则更缺少这方面的数据。

在有精神症状的患者中,人格障碍的总患病率较高。在那些就诊于全科医学的患者中,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5%〜8%。在那些精神病高发病率的群体中,人

格障碍的患病率升高到30%。在精神科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中,人格障碍的总患病率高达50%。

第二节人格障碍的特征

人格障碍一般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常在个体发育的早期阶段作为体质因素和社会经历的双重结果而出现;(2)具有根深蒂固的和持久的行为模式,表现为对广泛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处境产生固定的反应;

(3)与特定文化背景中一般人的感知、思维、情感,特别是待人方式有极为突出或明显的偏离;

(4)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主观的苦恼及社会功能与行为方面的问题;

一、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是一种以情感、人际关系、自我意象的不稳定及冲动行为为特征的复杂而严重的人格障碍,以反复无常的心境和不稳定的行为为主要表现。

边缘型人格障碍起病于成年早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大约在普通人群中占1%—3%。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患病比例为1:3,约10%的患者会自杀死亡,是一般人群的50倍。BPD具有高自伤和自杀风险。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发病与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家庭、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此外,发病可能与患者童年时遭受家庭暴力或受到身体或性方面的虐待或童年期与家人分离,被忽视,父母离异死亡以及双亲有冲动和忧郁的特质有关。

BPD突出表现为:自我认同混乱,长期感到空虚,竭力避免被抛弃,冲动,难以控制愤怒,情感不稳定,人际关系极其不稳定,冲动及自毁、自杀行为。同时患者有时会产生暂时的、与心理压力有关的偏执观念或者严重的分离性症状。

临床上以女性患者居多,病症在成年早期即已暴露,但随年龄增长趋于缓和或稳定。患者坚信自己由于在童年时被剥夺了充分的关爱而感到空虚、愤怒。

二、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OCPD),也称为强迫固执人格,是一种以情绪限制、秩序

性、坚持执拗、犹豫不决、完美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

主要表现为:过分认真,过分注意细节,责任心过强,为自己建立严格的标准,在思想上呆板、保守;在行动上拘谨,小心翼翼。他们常常自我怀疑,担心达不到要求而使神经常处于焦虑和紧张之中,得不到松弛。过分注重工作,怕犯错误,遇事优柔寡断,难以做出决定。

强迫型人格障碍多见于从事秩序性、严肃性职业者和那些需要坚持,注意细节,分类、编目工作者。多见于年长儿童或尚属成功的男性,男女比例约为2:1。强迫型人格障碍一般在幼年时期形成,与家庭教育、生活经历等社会因素直接有关,也同遗传素质相联系。Eysenck认为,遗传因素在内向人格(包括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发生上起作用,遗传因素可能是发展为强迫特质的素质,如家庭成员中有人患强迫型人格障碍,其亲属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概率比普通正常家庭要高。

三、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

主要表现为:长期和全面的脱离社会关系,由于担心被取笑、嘲弄和羞辱而回避社交行为,尤其是涉及较多人际交往的职业活动,他们自卑,过分焦虑和担心,怕在社交场合被批评、拒绝或陷入窘境。

回避型人格障碍和分裂型人格常被混淆,直到Kretschmer提出麻木和过度敏感的概念,并以此进行鉴别。

麻木:是精神分裂症的前兆,无情绪感觉,缺乏自发的情绪;而过度敏感尽管也

是退缩,但情绪上表现为兴奋同时伴有焦虑。

过度敏感的人很脆弱,也很害羞,爱生闷气,并怀疑他人,他们企图“尽量回避

和抑制外界所有刺激”,这是一种典型的回避模式。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这种自卑感源于幼年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或由一些缺陷所导致。

四、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SPD),是一类以主认知(或感知)扭曲,外表、行为古怪,情感敌意,神经过敏,人际交往困难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

主要表现为:存在社交焦虑、有歪曲的认知和感知,表现为言语离奇、情绪反应不适当以及行为怪异。一般认为此型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有关。ICD-10并未将其归为人格障碍而是置于精神分裂症的范围,称之为分裂型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可有几种亚型:

1.具有显著精神病样症状的亚型,如位于幻觉边缘的再发性错觉。这种错觉界定不良,但非真性幻觉,牵连观念和多疑较为常见。

2.精神病样症状是发作性的,称之为边缘性分裂型人格。患者的言语是丰富的和离题的。这类人或者会戏剧性地表示与社会隔绝,无论如何也难以与人保持亲密的关系。

3.无明确精神病样症状,但有显著的社会隔绝。只是因为他们多疑和外表古怪才被诊断为分裂型人格障碍,而不标以分裂样人格障碍。

五、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PD)也叫做悖德型人格障碍、无情型人格障碍、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是一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其行为异常主要是缺乏自我控制力。

主要表现为:冷酷无情、短暂的人际关系、不负责任、冲动和易激惹、缺乏罪恶感和悔恨和不承担责任。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对社会的影响非常严重,与违法犯罪行为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引起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的高度重视,是迄今为止研究最多的一种人格障碍类型,也被看作是最难治疗的人格障碍之一。

此种人格障碍男性多见,多发生于童年期和少年期;他们年轻时多有品行障碍历史,严重不负责任和社会性威胁行为,并持续到成年。此型人格引起的违法犯罪行为最多,在监狱和劳教机构中具有这种人格的占相当大比率,且多为累犯或者惯犯。

产生反社会型人格的主要原因:

早年丧父丧母或双亲离异、养子、先天体质异常、恶劣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等。一般认为,家庭破裂、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从小缺乏父母亲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顾和爱护,是反社会型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往往戴着心智健全的面具,表面看起来非常正常,富有魅力和善解人意。然而,他们的过去经历却显示出他们在行为、自我意识、爱与性、人际关系和认知模式方面所存在的功能障碍。

六、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是以妄自尊大的观念和全神贯注于无限成功、权利和智慧光辉的幻想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人格障碍类型。

主要表现为:对自我价值夸大,缺乏对他人的共感性;过于自负,幻想巨大的成功、权力等,认为自己与众不同,无根据地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干,认为自己应被视为“特殊人才”,认为自己的想法是独特的,只有特殊人物才能理解,过分需要他人的赏识,极具特权意识,喜欢利用他人,缺乏同情心,易妒忌、认为他人嫉妒自己,骄傲自大。

第三节人格障碍的共病

正常人格和人格障碍之间的界限常常不明确,不同类型人格障碍之间的界限也常常难以确定。而且许多患者具有一种以上人格障碍诊断标准中的特征。共病是指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伴发或不同类型人格障碍之间相互重叠。

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1)精神分裂症和人格障碍共病(2)心境障碍和人格障碍共病

(3)焦虑障碍和人格障碍共病(4)物质滥用和人格障碍共病

(5)其他共病问题

一、精神分裂症和人格障碍的共病

大约33%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时具有A簇、B簇、C簇三簇人格障碍的特征。其中B簇人格障碍特征和自杀行为、低认知表现、童年不良遭遇显著相关;C簇人格障碍特征和精神分裂症中高情感迟钝评分密切相关;A簇人格障碍特征仅在对

照组中和健康童年缺失相关。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合并多种人格障碍更容易造成较高概率的童年期自杀

行为,较早的精神分裂症发病年龄及较差的认知功能。

二、心境障碍和人格障碍的共病

心境障碍和人格障碍共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境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等的共病。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分别是心境障碍(97.6%,包括抑郁

症和心境恶劣)、物质滥用(59.1%)、焦虑障碍(90.5%)和进食障碍

(62.2%)。和其它人格障碍者比较起来,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境障碍终生患病

率显著增高。

人格障碍与双相情感障碍也存在较高的共病率。

三、焦虑障碍和人格障碍的共病

焦虑障碍和人格障碍共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强迫症、社交恐惧症和人格障碍等的共病。

强迫症患者中仅有少数人伴有强迫型人格障碍,而回避型、依赖型、表演型等人格障碍更多见。社交恐惧症与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相关比与其他人格障碍的相关性更强,它们两者在症状上也更具有相关性。

四、物质滥用和人格障碍的共病

目前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与物质滥用共病的研究较多。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物质依赖性存在本质上的遗传相关性。物质滥用的反社会型或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当经历了生活中的一些负面事件或是曾经历过儿童期性虐待,便有很大可能性采取自杀的行为。

五、其他共病问题

对创伤后压力应对障碍(PTSD)与边缘型人格障碍关系的研究发现,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中共病PTSD者占56%,PTSD患者中符合边缘型人格障碍标准者有68%;在普通人群中,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中有1/3共病PTSD。

进食障碍患者与人格障碍共病率达61.8%,回避型人格障碍在神经厌食患者中多见,而边缘型人格障碍在贪食症中更多。

人格障碍概述

人格障碍概述 一、概述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并具有稳定和适应不良的性质,同时伴有自我和人际功能的损害,这种损害不符合个人发展阶段和社会文化环境。 人格障碍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不具备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甚至终生,因为其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有少数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严重躯体疾病、伤残、脑器质性疾病、精神障碍或灾难性经历之后发生的人格特征偏离,应列入相应疾病的人格改变。儿童少年期的行为异常或成年后的人格特征偏离尚不影响其社会功能时,暂不诊断为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患病率的调查结果因评定方法和调查地区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最低为 0.1%,最高为13.0%。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包括:父母过度保护、否认拒绝型养育方式、父母关系不良、单亲家庭、被虐待。 本节根据ICD-10 和 DSM-5 对人格障碍进行讨论,两个诊断分类系统标准条目较长,基本条目和内容相近,但两者在措辞上略有差异。 ICD-10 缺乏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具体描述,并且没有给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因此对这两种人格障碍依据DSM-5进行描述和诊断。对于下文提到的人格障碍的亚型,通常要求存在至少3

条临床描述的特点或行为的确切证据,只有当人格的偏向或特征已达到严重界限时,才可做出诊断。成人人格障碍基本分为以下类型: 1.偏执型人格障碍 2.分裂型人格障碍 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4.边缘型人格障碍 5.表演型人格障碍 6.强迫型人格障碍 7.回避型人格障碍 8.依赖型人格障碍 9.其他特异人格障碍 10.自恋型人格障碍 11.非特指的人格障碍 12.混合型和其他人格障碍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人格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仍未完全阐明。生物-社会-心理学模型提出人格障碍是遗传和环境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人格障碍发病中有重要作用。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遗传度约为 0.7。有学者对 1000 名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进行全基因

人格障碍的常见表现和特征

人格障碍的常见表现和特征人格障碍是指一种在成年期开始发作、稳定存在且持续时间较久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异常。这些异常特征和模式会导致个体在人际关系、情感稳定性、自我认知等方面出现显著困扰或功能受损。本文将介绍人格障碍的常见表现和特征。 一、反社会人格障碍 反社会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具有此类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视他人权益、缺乏社会责任感,并经常违反社会道德规范。他们可能有欺骗、偷窃、暴力行为等不恰当的行为,对他人的感受缺乏同理心,表现出冷血无情的特点。 二、避症人格障碍 避症人格障碍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对社交场合的极度恐惧和回避。患者往往自卑、社交能力差,对自己的否定和担忧感十分强烈。他们避免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害怕处于聚会、社交等场合,对与他人交流时容易感到紧张和尴尬。 三、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表现出情感不稳定、自我形象不稳定、自我认知扭曲的特征。他们可能会出现自残行为、自杀观念以及严重的恐惧感,容易对他人产生过度依赖或恐惧他人的拒绝。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常常表现出过度敏感和易怒,情绪波动大。

四、妄想型人格障碍 妄想型人格障碍的特征主要是持有固定的妄想信念和疑神疑鬼的思 维模式。患者可能相信自己被迫害、被监视,或者是身份被窃取等妄 想内容。他们常常疑神疑鬼,对他人的意图存在过度的不信任,并对 周围环境和人产生过度的怀疑。 五、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过度注重细节、固执、秩序和控制。患者往往有强迫性的思维和行为,追求完美和标准化,对待事务 的处理过度谨慎和犹豫。他们对控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强烈的需求,并对自己和他人要求严格。 六、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在人际关系中过分依赖他人的意 见和支持。他们常常缺乏自信,需要他人负责、关心和保护自己。患 者常常害怕被抛弃,对批评非常敏感,并且常常按照他人的期望行事,缺乏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七、ARC型人格障碍 ARC型人格障碍是指具有一定特质的人格障碍,即为避症型、社交保护型和耐受型人格障碍的结合体。患者可能表现出极度敏感、情感 不稳定、对批评和拒绝的恐惧感以及自我认知的不稳定等特征。 总结起来,人格障碍的常见表现和特征包括反社会、避症、边缘型、妄想型、强迫型、依赖型以及ARC型人格障碍等。了解这些表现和特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 简介 ·人格障碍的分类 ·临床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人格障碍治疗 ·各种人格障碍的特征及治疗方法 简介 概述(人格障碍泛指一切心理障碍。这样应用时人格障碍就成了精神症状或精神疾病的代用词。严格意义的人格障碍,是变态心理学范围中一种介乎精神疾病及正常人格之间的行为特征。)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常影响其社会功能,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或社会造成恶果。人格障碍常开始于幼年,青年期定型。持续至成年期或者终生。人格障碍有时与精神疾病有相似之处或易于发生精神疾病,但其本身尚非病态。严重躯体疾病,伤残,脑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或灾难性生活体验之后发生的人格特征偏离,应列入相应疾病的人格改变。儿童少年期的行为异常或成年后的人格特征篇离尚不影响其社会功能时,暂不诊断为人格障碍。关于人格障碍流行学研究较少,一般认为某些机构如监袱、福利部门中的发病率高;Langer 和Michael认为最低社会经济阶层的发生率较最高层大三倍;Leightons则认为社会秩序混乱地区的发生率较安全地区的总发生率大三倍。 人格障碍的分类 常见类型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样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癔症型人格障碍等。 病因病理病机 迄今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是在素质基础是在素质基础上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 一、遗传因素:家系调查资料提示先证者亲属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呈正比,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双生子与寄养子调查结果都支持遗传因素起一定作用的观点,但家庭、社会环境及教育因素也不容忽视。

人格障碍的种类和症状表现

人格障碍的种类和症状表现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思维、情感、人际关系和行为等方面出现持久性和稳定性的异常表现。它们可以对个体的日常生活、社交互动、工作和学习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将介绍人格障碍的种类和症状表现,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识别这一心理疾病。 一、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的一种常见类型,其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问题和人际关系困难。患者通常情绪激动易怒,常出现自伤和自杀倾向。他们常常感到内心空虚,对自我的定位和身份认同缺乏稳定性。在人际关系中,他们可能出现过度依赖或怀疑他人的倾向,同时也常常对他人的评价极为模糊和极端。 二、孤独型人格障碍 孤独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避免社交互动和人际交往的倾向。他们常常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关注或不理解,因此选择独处以避免与人接触。这种人格障碍的患者常被看作是内向、害羞,对于新的社交场合和人际关系的建立感到困难。虽然他们渴望被别人接受和理解,但由于缺乏社交技巧和自信心,很难真正融入社会。 三、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对于秩序和控制的需求极强,他们倾向于过度关注细节和规则。他们的思维和行为被固定的模式所束缚,缺乏灵活性和创造力。常常表现出完美主义倾向,对工作和任务要求严苛,对

自己和他人都有高度的期望。然而,这种过度控制的倾向往往使他们 感到焦虑和不安。 四、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对他人过度依赖的行为和情感需求。他们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倾向于将责任和决策交给他人,以获得安 全感和自信心。在人际关系中,他们表现出过分顺从和对他人意见的 过度关注,缺乏对自己的个人需求的关注和表达。 五、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对他人权益的漠视和违法犯罪的 行为。他们缺乏对他人情感的认同和正常的道德约束,常常表现出冷 漠和无情的特征。他们可能表现出激进的行为,如欺骗、偷窃、斗殴等。由于他们的行为严重侵犯了社会规范和法律,很难与他人建立正 常的人际关系。 六、避免型人格障碍 避免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对社交场合和人际交往的极度恐惧 和回避。他们担心被他人评价和拒绝,因此选择不参与社交活动。他 们可能表现出缺乏自信、焦虑和不安的特征。这种人格障碍使得他们 在工作和社交方面错失很多机会。 总结: 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影响个体生活和社交的心理疾病。本文介绍了 边缘型、孤独型、强迫型、依赖型、反社会型和避免型人格障碍的种

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及其特征

人格障碍的类型,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和二版修订版(CCMD-II-R)把人格障碍类型分为: (1)偏执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猜猜疑和偏执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其行为特点为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易产生病态嫉妒;过分自负,惯于把失败归咎于别人,总认为自己正确;好记恨别人,对他人过错不能宽容;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和利益,忽视或不相信与自己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很难以说理或根据事实改变其想法。 (2)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以及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且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其行为特点是对人冷淡,对亲属也不例外,缺乏亲切感;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动的情感体验;有奇异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怪癖行为,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孤僻自处,多单独活动。 (3)反社会型人格:是一种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其行为特点:对他人的感受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忽视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义务,长期地行为不负责任,如不承担经济义务、家庭责任,不抚养小孩,不赡养父母;他们认知完好,但行动无计划,不考虑后果,并

常有冲动和暴行;损害别人的利益而无内疚感,不能从经验中吸取教训;不能维持长久工作,爱责怪他人,或为自己粗暴行为进行辩解、撒谎。 (4)冲动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行为情绪具有明显冲动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其行为特点:对事物往往作出暴发性反应,不能控制的发怒,易与他人争吵或冲突;行为有不可预测和不考虑后果的倾向;反复无常;生活无目的,事先无计划,做事缺乏坚持性,强烈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有自伤行为。 (5)表演型(癔症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其行为特点:感情用事、戏剧性地、过分夸张地自我表演;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影响,自我中心,强迫别人符合他的需要和意愿,稍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说话夸大其词,甚至掺杂幻想情节;情感反应强烈易变,易受损害;渴望他人关注;表扬和同情自己,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在外貌和行为上表现过分。 (6)强迫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严格和完美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其行为特点:刻板固执、做事循规蹈矩、墨守陈规、要求完美无缺,反而影响工作效率;不合理地坚持别人也要严格地按照他的方式办,对别人做事不放心;办事犹豫不决,缺乏自信,反复考虑,反复核对检查,唯恐疏忽和差

人格障碍的五种类型

人格障碍的五种类型 一、依赖性人格障碍 读者朋友,我们在上一期讨论了“人格障碍”问题,从这一期开始,我们陆续向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人格障碍,本期介绍的是“依赖性人格障碍”。 依赖性人格障碍是一种最常见的人格障碍,它是一切人格障碍的基础和雏形。依赖性人格障碍的主要成因是,童年早期的依赖需求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从而导致成年期的心理固着在“口欲期”,以至于使一个人的“心理哺乳期”不断延长,[中华励志网]有的人甚至处于“终生心理哺乳”状态。依赖性的人常常被别人称之为“长不大”、“幼稚”等。 依赖性人格的最明显特征,就是对于别人情感和物质资源的饥饿和贪婪。存在着依赖性人格障碍的人,以“吞噬”别人的情感、判断、决定为生。所以,他们的情感、自尊、自信是完全受制于人的,别人的情感和判断,决定着这些人的喜怒哀乐。他们常常乞求别人为自己做决定,但是,又不愿意为自己的决定承担 后果。所以,他们对于自己所依赖的人,抱着一种既感恩、又不满的矛盾态度由于依赖性

人格者的心理资源有限,所以只能一味地为自己着想,表现得就特别自私,他们很难表现出对别人的感激和爱。 依赖性人格者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大母神比较幼稚,最明显特征,是与别人缺少“界限”感。显得似乎是一见如故,实际上是本能地通过“套近乎”,来获得新的更多的“依赖源”。这种类型的男人,很容易激发起母性较足的女人的感动。反过来也如此。但是,随着关系的发展,就越来越象一家人甚至达到彼此不分的程度。这时候,很多人把这样的感情视为“伟大的爱情”。其实,本质上是一种“共生依赖”状态。潜藏着很多危机。 二、边缘性人格障碍 边缘性人格障碍,是一种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心理障碍。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心理障碍,也可以说是一种最难治疗的心理障碍。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表现是多样性的、跳跃性的和不稳定的。可以表现为焦虑、 抑郁、恐惧,也可以有“过敏性幻觉”和“过敏性关系妄想” 。表现为前者,就 常常被诊断为“焦虑症”、“抑郁症”或者“恐惧症”等各种类型的神经症;表现 为后者,会被一些粗心的医生诊断为“精神病”。最典型的是不同的医生,做出

人格障碍不同类型和特征

人格障碍不同类型和特征 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存在长期而持久的异常模式,导致与社会和个人功能发展出现明显障碍的一种心理疾病。根据《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统计手册》(DSM-5)的定义,人格障碍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表现。 1.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是常规违反、漠视他人权益以及缺乏责任感和后悔之情。这类人格障碍倾向于追求个人利益,对他人的感受漠不关心,并可能表现出激进、冲动和攻击性的行为。 2.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是情绪不稳定、自我形象模糊以及冲动和自残倾向。这种类型的人格障碍可能导致个体情绪剧烈波动,容易出现冲动性行为和情感失控。 3. 避躲型人格障碍(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避躲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是极度的社交回避、自卑感和对批评过度敏感。这类人格障碍的个体往往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适,极度害怕被他人拒绝和批评。 4. 强迫型人格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是过分注重规则和秩序、完美主义以及强迫行为。这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使得个体过于谨慎和刻板,经常表现出执着和强迫性的行为模式。 5. 遗传性人格障碍(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 遗传性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是注意寻求行为、情感表达过度以及对他人评价过度关注。这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个体往往希望自己成为关注焦点,并表现出戏剧性和情感爆发的行为。 6. 遗传性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遗传性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是自大、自我中心以及对他人欣赏的渴望。这类人格障碍的个体往往高度自负,并对自己的品行和表现有过高的评价。 总结: 人格障碍存在不同的类型和特征,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影响。准确地识别和理解人格障碍对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及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康复非常重要。通过深入了解人格障碍的分类和特征,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帮助那些受到此类心理疾病困扰的人们。

人格障碍的名词解释

人格障碍的名词解释 引言: 人格障碍,亦称为人格障碍性难以适应,是指一系列持续长久的心理特质和行 为模式,这些特质和模式常常导致个体在人际关系、社交交往和职业生涯等方面经历困难,同时也会给自身以及周围的人带来诸多不便。 一、人格障碍的分类 1.人格障碍可分为三个不同的群体,分别是:奇怪的人格障碍,激进的人格障 碍和恐慌的人格障碍。 1.1 奇怪的人格障碍 奇怪的人格障碍包括被动型人格障碍、孤独型人格障碍和偏执型人格障碍。这 些人格障碍的特点是社交回避、强迫症状以及对人们产生持续的不信任感。 1.2 激进的人格障碍 激进的人格障碍指的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交型人格障碍。这些人格障碍常常表现出愤怒、冲动、冷漠、追求刺激和不负责任的行为特征。 1.3 恐慌的人格障碍 恐慌的人格障碍包括依赖型人格障碍、避免型人格障碍和强迫型人格障碍。这 些人格障碍常常表现为对他人的过度依赖、恐惧社交场合以及过度焦虑和拘束在固定行为模式中。 二、人格障碍的症状和特征 人格障碍的症状和特征是多样化的,每种人格障碍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然而,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可以用来识别人格障碍的存在。

2.1 抑郁和焦虑 抑郁和焦虑是许多人格障碍患者常常经历的情绪状态。这些情绪不稳定的变化可能导致个人的自尊感和幸福感下降。 2.2 社交困难 人格障碍患者通常对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感到困难,往往对人际关系存在疑虑或恐惧。这使得他们在社交场合中变得不自在,并导致他们在与他人互动时出现障碍。 2.3 不稳定的情绪和行为 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波动和冲动行为。这些情绪和行为的不可预测性可能给个人和周围的人带来困扰和不便。 三、人格障碍病因 人格障碍的病因不是简单的单因素所致,而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成。 3.1 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人格障碍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遗传传递,个体可能会继承某种基因组合,使其更容易患上人格障碍。 3.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被证明与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关。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童年虐待和忽视等都可能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3 神经生化因素 研究发现,神经生化因素如脑神经递质不平衡等可能与人格障碍的出现相关。这些生物化学异常可能导致个体在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方面存在困难。 结论:

人格障碍的症状

人格障碍的症状 文章目录*一、人格障碍的症状*二、人格障碍的并发症*三、人格障碍的饮食注意事项1. 人格障碍吃什么好2. 人格障碍不能吃什么 人格障碍的症状1、偏执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是以明显的猜疑或偏执为主要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多见于男性,类似名称 有狂信型人格(fanatic personality),诡辩型人格(querulant personality),这类人表现固执,敏感多疑,过分警觉,心胸狭隘,好嫉妒;自我评价过高,体验到自己过分重要,倾向推诿客观,拒 绝接受批评,对挫折和失败过分敏感,如受到置疑则出现争论,诡辩,甚至冲动攻击和好斗;常有某些超价观念和不安全感,不愉快,缺乏幽默感;这类人经常处于戒备和紧张状态之中,寻找怀疑偏 见的根据,对他人的中性或善意的动作,歪曲而采取敌意和藐视,对事态的前后关系缺乏正确评价;容易发生病理性嫉妒,易发生 偏执狂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2、分裂样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又称关闭型人格(shut-in personality,Hoth,1913)或内向性(autism,Bleuler E,1950), 一般在童年早期开始长期存在,其主要表现为退缩,孤独,沉默, 隐匿,不爱交往;情绪缺乏和冷漠,不仅自己不能体验欢乐对人亦缺乏温暖,爱好不多;过分敏感而且害羞,胆怯,怪癖,对表扬和批

评均反应不良;未丧失认识现实的能力,但常表现孤立行为,趋向白日梦和内省性隐蔽;活动能力差,缺乏进取性,对人际关系采取不介入的态度;缺乏性兴趣;缺乏亲密和知心朋友。 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人格障碍中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多见于男性,此类人人格障碍的特征是高度的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然而这些均属相对的。 人格障碍的并发症异常人格也可以由疾病造成,主要是脑额叶的疾病(如脑外伤,脑炎等),精神分裂症也可以出现人格障碍症状,也可能是额叶功能障碍所致。 人格障碍的饮食注意事项 1、人格障碍吃什么好多吃蔬菜水果,饮食均衡即可。 2、人格障碍不能吃什么忌辛辣食品。

简述人格障碍的定义

简述人格障碍的定义 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持续和刻板的行为模式、思 维方式和情感反应。这种障碍使得患者难以适应社交环境,影响其个 人和职业生活。人格障碍通常在成年早期开始发展,并且持续存在。 这篇文章将对人格障碍的定义、类型、症状、原因以及治疗方法进行 详细的探讨。 一、人格障碍的类型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分类标准,人 格障碍分为三个群体,每个群体包含多种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 1. 奇怪或离奇型 奇怪或离奇型指的是那些表现出离奇或古怪行为模式的患者。这些患 者可能会表现出孤立、冷漠或者敏感等特点。这一类人格障碍包括:(1)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表现出过度怀疑和不信任他人的行为模式。 (2)孤僻型人格障碍:患者表现出远离社交活动和疏远他人的行为模式。

(3)古怪型人格障碍:患者表现出奇怪或古怪的行为模式,例如言语和思维上的离奇。 2. 情感不稳定型 情感不稳定型指的是那些情绪波动较大、易于产生冲动行为的患者。这些患者可能会表现出自我中心、易怒或者过度依赖等特点。这一类人格障碍包括: (1)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表现出极端的情感波动和自我中心,同时也容易产生自杀倾向。 (2)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表现出无视他人权益、违反社会规范和法律等行为模式。 (3)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表现出过度关注细节、刻板固执以及完美主义等特点。 3. 焦虑型 焦虑型指的是那些容易紧张、担忧和害怕的患者。这些患者可能会表现出谨小慎微、敏感或避免社交等特点。这一类人格障碍包括:

(1)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表现出避免社交、害怕批评和拒绝等行为模式。 (2)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表现出过度依赖他人、不善独立和决策等行为模式。 (3)强迫-恐惧型人格障碍:患者表现出过度关注细节、刻板固执以及完美主义等特点。 二、人格障碍的症状 每种类型的人格障碍都有不同的症状,但是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 1. 持续和刻板的行为模式 患者持续表现出相似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可能会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 2. 困扰性思维方式 患者可能会表现出刻板固执的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可能会导致他们无法适应新环境或新情况。

人格障碍诊疗规范2023版

人格障碍诊疗规范2023版 人格是个人特征性生活风格的表现,也是对待自己及他人的一种行为模式,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开始形成,受到体质因素和社会经历的双重影响,逐步至成年早期定型。 人格障碍(persona1.itydisorder)表现为人格的某些特点过分突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偏离一般人的感知、思维、情感,特别是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影响本人或周围人的生活和谐,患者本人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主观苦恼和社会功能与行为方面的问题,也可能不认为或不承认自己有问题。 据国外资料显示,普通人群中人格障碍者大约占1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在普通人群中占2%,男女比例是6:1。边缘性人格障碍在普通人群中占2%,男女比例是1:3。中国目前暂时缺乏相关的研究报道。人格障碍常与其他精神障碍共病。 【一般特点】 人格障碍的特点是自我在功能方面的问题(例如身份、自我价值、自我判断的准确性、自主性)和/或人际功能障碍(例如发展和维护人际关系的能力和相互满意的亲密关系,能够理解他人观点和管理冲突关系的能力),症状持续至少2年。 具体表现在认知、情感体验与表达及行为方式(如缺乏灵活性或管理不善)等方面的不恰当,这种不恰当往往表现在一系列的个人和社会情境中,而并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关系或社会角色。一般而言,这种不恰当的行为模式自幼逐步形成,无法用社会或文化因素(包括社会政治冲突)来解释,会给患者、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造成巨大痛苦或损害。 【诊断与鉴别诊断】 人格障碍在诊断上比较困难,首先人格的正常特征与异常特征的重叠。每个人均有其人格特征,什么样的特征突出到什么程度方能称为人格障碍非常难确定。其次,人格障碍与某些精神障碍的慢性状态或早期前驱症状相鉴别。有人认为某些类型的人格障碍与某些精神障碍属于同一疾病谱系,如分裂样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另外,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格状况也差异巨大,在诊断中需要充分考虑种族、文化的差异。 因此,在《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U)的诊断系统中强调了另一方面,即突出的人格特征或模式。该定义用以描述人格中最突出的、导致人格障碍的特征。在没有人格障碍或人格异常的个体中,这些特征与正常的人格特征是连续的。人格特征虽然不是诊断标准,但它与人格的基本结构相对应,可以用于描述和理解人格结构的特点,一般而言,具有严重人格障碍的个体往往具有较多突出的典型的人格特征。具体包括:

10大人格障碍

什么是人格障碍? 人格或称个性,是一个人固定的行为模式及在日常活动中待人处事的习惯方式,是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人格的形成与先天的生理特征及后天的生活环境均有较密切的关系。童年生活对于人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且人格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重大的生活事件及个人的成长经历仍会使人格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说明人格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那么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人格在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由于这个原因,病人遭受痛苦和/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人格的异常妨碍了他们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破坏了其行为的目的性和统一性,给人以与众不同的特异感觉,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部分人格障碍患者在成年后有所缓和。 人格障碍的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who,1986)在国际疾病分类cd10)中曾提出10类人格障碍我囯精神疾病分类方案(cmd-2r)中的人格障碍类别除了未列入焦虑型和依赖型人格障碍外,其余类型与who基本一致主要分为下述几类: 1.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或称悖德型人格障碍。行为与整个社会规范相背离而令人注目。这种人对他人的感受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忽视社会道德规范、行

为准则和义务,长期地行为不负责任。他们的认识完好,但行为未加深思熟虑,不考虑后果,常因微小刺激便引起攻击、冲动和暴行。他们从无内疚感,不能从经验中吸取教训,一犯再犯而不知改悔。不能与他人维持长久的关系,容易责怪他人,或为自己的粗暴行为进行辨解。这一型人格障碍被称为“病态人格"。因其常违背伦理道德和社会常理,对人冷酷无情,缺乏责任心,极端自私,自尊心强,但无羞耻感,最易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常表现为危害国家安全罪、经济犯罪、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等。甚至转换为犯罪人格,是危险性较大的人格之一。 2.偏执型人格障碍 特点为对自己有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归咎于别人。对批评或挫折过分敏感,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多疑、易将别人无意的或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蔑而产生歪曲体验。好胜心强,有强烈的自尊心,看问题主观片面,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嫉妒心强。在失败的时候,时常迁怒于人而原谅自己,往往认为自己成了别人阴谋的栖牲品。因此,这种人容易产生偏执观念,一旦心态失控往往容易引发暴力行为或犯罪,是具有潜在危险的人格之一。 3.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患者的观念和行为表现奇特,与众不下同对人情感淡漠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无知心朋友孤僻好沉思幻想总是单独活动行为古怪不修边幅不能随和与顺应世俗对别人的赞扬和批评无动于衷很少表现强烈的情绪体验缺乏进取心回避竞争性处境性生活表现冷淡。据调查约有半数的精神分裂症病前是分裂型人

人格障碍的心理分析(很经典,咨询师必读)

人格障碍的心理分析(很经典,咨询师必读) 人格障碍的现象学总体特点 人格障碍,是心理功能的缺损,主体缺少对冲动的自我管理能力,表现出情感和行为的不自觉和失控制状态,临床表现为情感和意志行为的异常。所以,人格障碍者较少有“自我意识到的心理冲突”(说得有些绝对,因为是跟神经症病人相比),却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的冲突。 人格障碍的诊断,要求年龄在18岁以上。 人格及其障碍的形成 人格障碍的形成,主要是在幼年心理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出生后的6个月至18个月甚至36个月之间,或者说是在出生后半岁至1岁半或至三岁之间,即马勒说的“分离-社会化阶段”。在这期间,母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婴儿心理功能的形成。 先回顾一下“共生期”的特点 婴儿出生后的1-6个月,为“共生期”。此时母亲与婴儿在身体接触上和心理上是融为一体的,母亲给婴儿的良好照顾,可使婴儿体验到幸福感和无所不能感。 再看“分离-个体化”阶段 6个月开始,随着婴儿心理功能的发展,他逐渐意识到自己与母亲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婴儿原来的“无所不能感”受到打击,出现了自身“弱小感、无能感”,即他能够体会到,离开妈妈,自己就难以存活。这时在婴儿内心就出现了对分离的恐惧感,即“分离焦虑”,同时伴随着“分离-社会化”的心理发展进程。 在这个进程中,如果孩子能够继续得到母亲的良好照顾,他会继续内化母亲的良好形象,在内心形成“好妈妈”的客体表象。在现实

妈妈暂时离开的时候,孩子就靠心中的“好妈妈”表象来支撑自己的“弱小感”、“无能感”,冲淡由分离导致的恐惧感。所以,好妈妈是孩子内心的安全岛。孩子如同飞机,好妈妈如同航空母舰,飞机从航母上起飞,无论飞多远,只要飞行员内心知道有航空母舰的存在,内心就会感到踏实。 好妈妈的特点: 1、积极关注而不是忽视孩子。主动注视孩子,对孩子作出各种表情动作来呵护孩子。 2、接纳孩子的一切,并对孩子的所有变化和行为保持敏感,作出即刻反应。当孩子笑了的时候,妈妈也马上笑起来。当孩子哭了的时候,妈妈也皱起眉头,以关切的目光看着孩子,心里想着“刚给你喂过奶了,你怎么还哭?哦,一定是尿了,难受了”然后就去检查尿布或换尿布。 3、好妈妈前后一致、始终如一地爱她的孩子,而不是忽冷忽热地变化无常。好妈妈的前后一致性,让婴儿获得确定感,安全感。进而让孩子产生自信、自尊和对他人的基本信任。 4、对孩子具有共情的能力。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如果孩子要拧着身子从妈妈的怀抱里下来去玩“玩具”或去找小朋友玩耍,妈妈会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放开孩子去玩耍,而不是抱住不放,剥夺孩子自主决定、独立成长的机会。 (闲话:心理治疗中,好的治疗师应该具备以上“好妈妈”的基本特征。) 当然了,好妈妈并不是寸步不离的,好妈妈偶尔也会短时间地离开孩子。好妈妈有时候也偶尔对孩子发脾气,甚至是忽视孩子。这时

人格障碍概述特征和共病

第十章人格障碍的概述、特征和共病 人格特征主要表现在社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方面,并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塑造和发展。除因其他精神疾病因素外,个体表现在社会生活方面适应良好的人格为正常人格;严重适应不良者则称障碍人格;而时常与社会、环境产生严重冲突的人格即为人格障碍。 第一节人格障碍的概述 一、人格障碍的历史发展 障碍人格的概念可追溯到19世纪Pinel提出“不伴妄想的躁狂症”一一那些容易暴怒并且使用暴力但没有妄想的人。 从他的定义来看,不仅包括了反社会人格,也包括一些没有妄想的精神病患者。 1835年Pritchard(英国)采用了新的术语“悖德狂”一一自然感受、情感、倾向、脾气、习惯、道德倾向以及本能冲动等方面的病态反常,而智能、认知和推理等方面没有明显的缺陷或障碍。 19世纪后期,人们已经认识到精神疾患也有可能不伴有妄想症状,“悖德狂”的含义更 为局限。Koch(德国)认为“悖德狂”这个名称的内涵过于消极,提出了“精神病理性劣势”,1909年Kraepelin应用“精神病理性人格”这一术语,不仅包括反社会型,还包括了易激动、情绪不稳定、好争吵、古怪、说谎以及欺诈6个类型。 障碍人格原是广义的概念,泛指所有类型的人格不正常。后来一些学者发现障碍人格的最初定义符合现今称谓的反社会人格,从而又提出了障碍人格的狭义概念,专指反社会型人 格,而以人格障碍代替广义的非正常人格。 二、人格障碍的临床描述 1952年,美国精神病学会(APA制定了《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即 DSM系统。 DSM-I——指在特定压力环境下出现功能失常,此后发展为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 DSM-II——更多的强调了人格障碍导致的痛苦和功能损害,而不仅仅是偏离社会的行为。 DSM-III——开始把人格障碍作为一个独立的“轴”,这样归类有利于对每一病例是否有人 格障碍进行探索。 DSM-IV-TR将人格障碍分为三组: A簇(怪异型)人格障碍 包括: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和分裂型人格障碍等 B簇(野蛮型)人格障碍 包括: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等; C簇(依赖性)人格障碍 包括: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和强迫型人格障碍等; DSM-V将人格障碍分为三簇共十型人格障碍,对于不能诊断为这十型的归为其它人格障碍。 根据DSM-V的评估标准,人格障碍的定义为:18岁以上成年人个体的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该个体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患者自己为此感到痛苦。而这种人格特征及其潜在适应不良通常在童年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