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各论(一)
- 格式:docx
- 大小:21.15 KB
- 文档页数:4
中药鉴定学复习总结总论(考简答)一、中药鉴定学的定义: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订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二、中药鉴定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四、中药鉴定学的任务是:1. 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 2. 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3.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4、寻找和扩大新药源五、中药品种与质量的关系:中药的品种问题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品种正确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
六、造成中药材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严重的原因是: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2、本草记载不祥,造成后世品种混乱。
3、有的品种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了变迁。
4、一药多基原情况较为普遍七、解决中药材品种混乱和复杂问题及发掘祖国药学遗产的途径:1、通过对中药商品调查和中药资源普查,结合本草考证,明确正品和主流品种,力求达到一物一名,一名一物。
2、研究不同历史时期药物品种的变迁情况,正确继承古人药材生产和用药经验。
3、开展古方药物的品种考证。
4、对一些道地药材进行品种考证。
5、本草考证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6、通过本草考证与现今药材品种调查相结合,能纠正历史的错误,发掘出新品种。
八、中药真伪优劣、正品与伪品的含义: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
合国家药品质量规定的中药。
九、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1、栽培条件2、采收加工3、产地4、贮藏运输5、非药用部位6、人为搀假7、个别药材经提取部分成分后再流入市场中药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的含量。
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常以其有效成分的含量、稳定性、安全性为指标。
中药鉴定学考试内容汇总一、总论1、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2、中药采收的原则:(1)根及根茎类:一般在秋冬两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如牛膝、党参、大黄、防风;有的中药植株枯萎较早,夏季采收,如浙贝母、延胡索、半夏、太子参等;明党参在春季采收比较好。
(2)茎木类: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如关木通、大血藤;有些全年采收,如沉香、降香、苏木。
(3)皮类: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如黄柏、厚朴;少数秋冬采收,如川楝皮、肉桂。
(4)叶类:多数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开花前或者果实未成熟采收,如艾叶、臭梧桐叶等;少数秋冬采收,如桑叶。
(5)花类: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含苞未放时采收的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初开时采收如洋金花;盛开时采收如菊花、西红花;红花要求花冠由黄变红时采收;有些中药如蒲黄、松花粉不宜迟收,过期则花粉自然脱落,影响质量。
(6)果实种子类:一般果实在自然成熟时采收,如瓜蒌、栀子、山楂;有的在成熟经霜后采收,如山茱萸、川楝子;有的采收未成熟幼果,如枳实、青皮;若果是成熟期不一致,要随时采收,如木瓜。
种子类药材要在果实成熟后采收,如牵牛子、决明子、芥子等。
(7)全草类:多在植物充分生在,茎叶茂盛时采收,如青蒿、穿心莲、淡竹叶等;有的在开花时采收,如益母草、荆芥、香薷;茵陈有两个采收时间,春季采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的习称“茵陈蒿”(8)菌藻地衣类:不同药用部位,采收情况不同。
茯苓立秋后采收质量较好;马勃宜在子实体刚成熟时采收;冬虫夏草在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采挖;海藻在夏秋两季采捞;松萝全年均可采收。
3、中药加工意义:(1)、保证药材质量;(2)、便于临床用药调剂和有效成分的煎出;(3)、利于运输、贮藏和保管;(4)、消除或降低毒性、刺激性或其他副作用;(5)利于药材商品标准化。
加工方法:捡、洗、漂、切片、去壳、蒸煮烫、硫熏、发汗、干燥。
4、霉变的防治:一般而言,含水量应保持在15%以下;保管贮存要合理掌握“发陈贮新”和“先进先出”原则。
中药鉴定学第一篇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第三章中药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了解)第四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第五章中药的鉴定第六章中药的质量标准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也是一门研究中药的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应用学科)2.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中成药。
3.中药鉴定学的任务:鉴定中药真伪和优劣——首要任务和基本任务继承和弘扬祖国药学遗产——历史任务研究和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战略性任务保护与开发中药资源——长期任务4.引起中药品种混乱的因素:(中药品种的鉴定,指中药来源或基原的鉴定,即“正本清源”。
是解决中药真实性和质量的首要任务。
)a.一药多源(贯众6科35种);b. 形态相似,而误采、误收、误种、误用(白花蛇舌草-水线草)c. 正品短缺,以假充真(三七);d. 地区用药习惯(大青叶);e. 人为制假(广藿香)5.影响中药质量下降的因素:(中药的质量鉴定,指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鉴定,是中药鉴定的基本任务。
)a. 野生与家种(牛膝)b. 道地与非道地(广藿香)c. 采收期、生长年限、加工方法(茵陈)d. 运输贮藏(细辛)e. 人为掺假或非药用部位(龙胆、柴胡)f. 提取过的残渣(丁香)6.中药新资源的开发途径:a. 利用民间药和民间秘方开发新药(穿心莲、沙棘)b. 从古本草中发掘(青蒿素)c. 根据亲缘关系开发同科属新药源(山麦冬)d. 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开发新药(麝香、灰毡毛忍冬)e. 药理与临床研究结合开发新药(展枝唐松草)f. 开发老药新用途(五味子)g. 扩大药用部位(忍冬叶)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1.本草:是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
书名成书年代作者主要特征载药种类《诗经》植物药约50种《山海经》百余种《神农本草经》东汉末年我国已知最早的药365种,上、中、学专著下三品排列《新修本草》唐李勣、苏敬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850种《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唐慎微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1746种《神农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以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排列,始载火试法和对光透视法。
中药鉴定学总论1.中药鉴定学的任务:①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中药学遗产。
②鉴定中药真伪和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③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
④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2.引起中药品种混乱的因素①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
②本草记载不详,造成后世品种混乱。
③有的中药品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了变迁 ④一药多基源情况较普遍。
3.1.决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问题的途径①力求一物一名,一名一物。
②正确继承古人药材生产和用药经验。
开展古方药物的品种考证。
④考察地方志。
⑤对中药进行系统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4.寻找扩大新药源的方法①进行全国性药源普查,寻找新的中药资源。
②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寻找新药源。
③从民族药或民间药中寻找新药源。
④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⑤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⑥从古本草中寻找和探索老药新用途。
⑦根据植物生长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去寻找 和扩大新药源。
⑧以新技术、新方法扩大新药源 ⑨开展综合利用,扩大新药源。
6. 中药材的产地四大怀药: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
东北的人参、鹿茸、五味子; 浙八味:浙玄参、浙贝母、浙元胡、浙白术、杭菊花、杭白芍、杭麦冬、温郁金。
宁夏的枸杞; 甘肃的当归; 云南的三七; 山西的党参; 广西的蛤蚧; 陕西的秦皮 四川的黄连; 福建的泽泻; 山东的阿胶; 贵州的天麻; 安徽的木瓜…… 根和根茎类:秋冬季地上部分将枯萎或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半夏、太子参夏末采收)。
皮类:春末夏初采收,因为此时皮部和木部易分开 矿物药类:全年采挖。
①除去杂质及非药用部位,保证药材的纯净度。
② 按药典规定进行加工和修制,使药材尽快灭活、干燥,保证药材质量。
范文范例 参考指导③ 降低或消除药材毒性或刺激性,保证用药安全。
④有利于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化。
白芍煮至透心;天麻蒸至透心;太子参置沸水中略烫;五倍子、桑蝶峭蒸至虫卵或蚜虫被杀灭。
中药鉴定学各章要点总结一、绪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基本任务、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等内容。
其中,重点需要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基本概念,明确鉴定中药的目的和意义,了解中药鉴定学在中医药学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鉴定基础鉴定基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药鉴定学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包括中药的起源、发展、分类、命名规范、药材的形态学特征、植物组织构成等内容。
重点需要了解中药的分类和命名规范,掌握常见中药药材的形态学特征和植物组织构成的基本知识。
三、形态鉴定形态鉴定部分主要介绍了通过对中药药材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鉴别和识别的方法和技巧。
主要包括中药药材的外形、表面特征、质地、气味等方面的鉴定要点。
需要掌握中药药材外形特征的描述方法和鉴定标准,熟悉常见中药药材的外观特征。
四、解剖鉴定解剖鉴定部分主要介绍了通过对中药药材的内部组织结构进行鉴别和识别的方法和技巧。
重点需要了解中药药材的解剖学特征,掌握使用显微镜观察中药药材解剖结构的技巧,熟悉常见中药药材的解剖特征。
五、显微鉴定显微鉴定部分主要介绍了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药材的细胞结构和组织构成进行鉴别和识别的方法和技巧。
需要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了解中药药材的细胞特征和组织构成,掌握常用染色技术和显微鉴定方法。
六、化学鉴定化学鉴定部分主要介绍了通过化学分析和鉴定中药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别和识别的方法和技巧。
需要了解中药药材中常见的化学成分和其特征,掌握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和鉴定技术,重点理解色谱和质谱等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七、鉴定方法鉴定方法部分主要介绍了中药鉴定学所使用的常用鉴定方法,包括外观鉴定、性状鉴定、组织学鉴定、理化鉴定、色谱鉴定、质谱鉴定等。
需要掌握不同鉴定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鉴定方法进行中药的鉴定工作。
八、鉴定技术与设备鉴定技术与设备部分主要介绍了中药鉴定中所使用的常见技术和设备,包括显微镜、染色剂、色谱仪、质谱仪等。
中药鉴定学总论部分【真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品种均为正品。
【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品种,以及非药品冒充或者以其他种药材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
【优品】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的药品【劣品】指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的药品国家标准:《中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部颁标准)中药材质量标准包括:1名称,2来源,3性状,4鉴别,5检查,6浸出物测定,7含量测定,8炮制,9性味与归经,10功能与主治,11用量与用法,12注意,13贮藏品种:种属来源,拉丁学名,变种质量——>定性,定量(有效成分)——>指标性成分(大黄:蒽醌;黄连:小檗碱)质量标准有关检查项目:(1)杂质:指基源与规定相符,但性状或部位或来源与规定不符的药材;来源与规定不同的物质;无机杂质如砂石、泥土、尘土等。
药用部分比例:硬性规定。
例如穿心莲中穿心莲叶不得少于35%。
(2)灰分:总灰分(无机杂质+生理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无机杂质)(3)水分:易吸湿发霉变质、酸败的生药(4)酸败度:油脂或含油脂的种子类生药(5)重金属(6)有害元素砷盐(7)农药残留(8)其他:如剧毒药材炮制不当引起中毒成分的限量检查(如乌头附子类)必须规定限度有效成分:能体现中药某一特定经典的临床疗效。
活性成分:有某种生物活性,但该活性成分与中药传统的临床疗效无关或无相关性。
相关成分:是与有效成分或活性成分伴存的能够影响其吸收、分布、代谢的排泄的化学成分。
一.中药有毒成分的分类肝毒性成分(吡咯里西啶)内源性:次生代谢产物肾毒性成分(马兜铃酸)心脏毒性成分(乌头碱类成分和强心苷类)重金属和有害元素(砷、汞、铅、镉、铜、铝)外源性:农药残留二氧化硫黄曲霉素等道地药材:经过人们长期医疗实践证明质量好、临床疗效高、传统公认的来源于特定区域的名优正品药材。
出产道地药材的产地称“道地产地”广药,又称南药,主产广东广西海南及台湾——阳春砂,广藿香,广金钱草,广陈皮,广豆根等四大怀药,主产地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浙八味,主产地浙江——浙贝母,白术,延胡索,山茱萸,玄参,杭白芍,杭菊花,行麦冬四大藏药,主产地青藏高原地区——冬虫夏草,雪莲花,炉贝母,藏红花川药,主产地四川,西藏——川贝母,川芎,、川牛膝,川乌,川楝皮,川续断,黄连,附子,麦冬,丹参,干姜,白芷,天麻,花椒,五倍子等云药,主产云南——三七,木香,重楼,茯苓等贵药,主产贵州——天冬,天麻,黄精,杜仲,吴茱萸,朱砂等关药,主产山海关以北、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人参,鹿茸,辽细辛,辽五味子,关黄柏,防风等。
中药鉴定学各章要点总结鉴定学是中医药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主要涉及中药材的鉴别、质量评价、辨识等方面的知识。
在学习中药鉴定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各章的要点,以便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本文将对中药鉴定学各章要点进行总结。
一、中药鉴定学概述中药鉴定学概述介绍了中药材的定义、鉴别的重要性以及鉴定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学习中药鉴定学的首要任务是明确中药材的形态特征和鉴别要点,以及运用相关工具和方法进行鉴别。
二、中药材的形态特征和鉴别该章节主要介绍了中药材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特征,包括外观、气味、质地、断面、剖面等方面的要点。
在鉴别中药材时,需要通过观察这些特征,以确定其真实性和质量。
三、中药材的鉴别方法中药材的鉴别方法是中药鉴定学的核心内容,涵盖了常规鉴别方法、显微鉴别方法、色谱鉴别方法等多种方法。
学习中药材的鉴别方法,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要结合实践和经验,掌握正确使用各种鉴别方法。
四、中药材经济性鉴别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经济性鉴别主要是通过对中药材的外部形态特征、内部构造和化学成分等方面的鉴别,以区分真伪和评估其质量。
五、中药材化学鉴别中药材化学鉴别是通过分析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来进行鉴别。
常用的化学鉴别方法包括色谱分析、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等。
掌握中药材的化学鉴别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鉴别的准确性和效率。
六、中药鉴定的实践应用中药鉴定的实践应用是将学习到的鉴别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
这包括药材市场监管、药材质量评价、中药炮制工艺控制等方面。
在实践中逐渐提高鉴别的准确性和熟练度,为中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良好的支持。
七、中药鉴定学的发展趋势中药鉴定学的发展趋势与时代的进步和需求密切相关。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鉴定学也将逐渐向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此外,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中药鉴定学在质量评价和鉴别准确性上也会有更大的突破和进步。
总结:中药鉴定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鉴定学各论第一节植物药鉴定知识根及根茎类中药是指药用部位为植物地下部分的药材,大多数来源于双子叶植物,其次是单子叶植物,少数为蕨类植物。
(一)根类中药概述定义:药用部位为根或以根为主带有部分根茎或地上茎残基的药材,称为根类中药。
特点:无节、无节间、无叶或芽。
形状:圆柱形、长圆锥形或纺锤形等。
表面:双子叶植物的根表面常为栓皮,较粗糙;单子叶植物的根表面常无栓皮而为表皮;有的根顶端带有茎残基或根基,根茎俗称“芦定义:药用部位为根茎或带有少量根部或肉质鳞叶的地下茎类,称为根茎类中药。
分类及特点:根茎类是一类变态茎的总称,包括根状茎、块茎、球茎及鳞茎等。
根茎表面有节,有节间,节上常有叶、叶痕、幼芽或芽根。
白及为兰科白及的干燥块茎,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煮或蒸至无白心,晒干。
药材呈不规则扁球形,多有2-3个爪状分枝,表面灰白色,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棕色点状须根痕。
质坚硬,不易折断,切面角质样。
气微,味苦,嚼之有黏性。
百部为百部科直立百部,蔓生百部或对叶百部的干燥块根。
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无白心,晒干。
药材呈纺缍形,表面黄白色,有不规则深纵沟。
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角质样。
半夏为天南星科半夏的干燥块茎。
药材呈类球形,表面白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布麻点状根茎。
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
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白术为菊科白术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浙江。
于术,又名于白术、于潜术、烟术、产于浙江于潜地区,品质最优,为地道药材。
药材呈不规则的肥厚团块,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纵皱和沟纹,顶端有残留茎基。
断面有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
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
巴戟天为莤草科巴戟天的干燥根。
主产于广东,广西。
除去须根,晒至六七成干,轻轻捶扁,晒干。
药材为扁圆柱形,略弯曲,有的皮部横向断离露出木部。
断面皮厚,易与木部剥离。
白前为萝藦科柳叶白前或芫花叶白干燥根茎和根。
药材质脆,断面中空,习称,习称“鹅管白前”。
节处簇生纤维弯曲的根,多次分枝呈毛须状,常盘曲成团。
北沙参为伞形状珊瑚菜的干燥根。
主产于江苏。
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烫后,除去外皮,干燥。
药材呈细长圆柱形,表面淡黄白色,上端稍细,中部略粗,下部渐细。
白芷为伞形白芷科或杭白芷的干燥根。
产于河南长葛、禹县者习称“禹白芷”。
产于河北安国者习称“祁白芷”;杭白芷产于浙江、福建、四川等省,习称“杭白芷”和“川白芷”。
药材呈长圆锥形,头粗尾细,根头部钝四棱形或近圆形,表面有皮孔样横向突起,习称“疙瘩丁”。
断面白色或灰白色,显粉性,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分泌腔),形成层环近方形或近圆形。
气芳香,味辛、微苦。
板蓝根为十字花形科菘蓝的干燥根。
主产于河北。
药材呈圆柱形,表面有横长皮孔样突起,根头略膨大,可见暗绿色或暗棕色轮状排列的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
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具有放射状纹理,俗称“菊花心”。
北豆根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干燥根茎。
饮片:表面淡黄色至棕褐色,木部淡黄色,放射状排列,髓呈白色,气微,味苦。
白芍为毛茛科芍药的干燥根。
主产于浙江。
除去头尾及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
药材呈圆柱形,平直或稍弯典,两端平截。
表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光洁。
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
气微,味微苦、酸。
饮片:生白芍表面类白色,形成层明显,可风稍隆起的筋脉纹呈放射状排列。
气微、味微苦、酸。
炒白钓表面微黄色或淡棕黄色,偶见焦斑。
气微香。
酒白芍表面微黄色或淡棕黄色,可见焦斑。
微有酒香气。
重楼为百合科云南重楼或七叶一枝花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云南。
药材呈结节状扁圆柱形,表面密具层状突起的粗环纹,一面结节明显,结节上具圆形凹陷茎痕,另一面有疏生的须根或疣状须根痕。
质坚实,断面平坦,粉性或角质样。
川贝母为百合科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
按药材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
川贝母主产于四川、西藏、云南省等。
松贝: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表面类白色。
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环中抱月”。
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
气微,味微苦。
青贝:呈类扁球形,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端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
炉贝:呈长圆锥形,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
外层鳞叶2鳞,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端开裂略尖,基部稍尖或较钝。
苍术为菊科茅术主产于江苏。
药材呈不规则边珠状或结节状圆柱形,表面灰棕色,顶端具茎痕。
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红棕色油室,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
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
柴胡为伞形科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分别习称“北柴胡”及“南柴胡”。
北柴胡: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根头膨大。
顶端有3-15个残留的茎基或短纤维的叶基,下部分枝。
表面黑褐色。
质硬而韧,不晚折断,断面呈片状纤维性。
气微香,味微苦。
南柴胡:根较细,圆锥形。
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纤维,下部不分枝。
表面细棕色。
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
具败油气。
川芎为伞形科川芎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四川。
撞去须根。
药材呈不规则结节拳形团块,表面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顶端有凹陷的类圆形茎痕。
断面可见波状环纹(形成层)及错综纹理,散有黄棕色小油点(油室)。
气浓香,味苦,稍有麻舌感,后微甜。
赤芍为毛茛科芍药及赤芍的干燥根。
芍药主产于内蒙古和东北;川赤芍主产于四川、甘肃。
除去根茎、须根及泥土,晒干。
药材呈圆柱形,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及皱纹,外皮易脱落。
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粉性,俗称“糙皮粉渣”。
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草乌为毛茛科北乌的干燥块根。
药材呈不规则长圆锥形,形如乌鸦头,一侧有不定根残基(习称“钉角”)。
断面灰白色,形成层环纹多角或类圆形。
气微,味辛辣、麻舌。
川乌为毛茛科乌头的干燥根。
主产于四川省江油、平武、青川。
药材呈不规则圆锥形,中部多向一侧膨大。
表面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留下的痕迹。
断面类白色,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
气微,味辛辣、麻舌。
川牛膝为苋科川牛膝的干燥根。
主产于四川。
药材呈近圆柱形,微扭曲。
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的维管束点状。
排列成数轮同心环。
气微,味甜。
大黄为蓼科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主于甘肃、青海、西藏、四川等省。
刮去外皮(忌铁器),加工成圆形或不规则块状,表面黄棕色,有时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锦纹)。
质坚实,根茎的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
根的木部发达,具有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较明显,但无“星点”。
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黏牙,有砂粒感。
饮片特征如下:生大黄,表面黄棕色,有疙瘩状隆起,切面有明显排列成环的星点。
酒大黄,表面深棕黄色,可见焦斑,微有酒香气。
熟大黄,表面黑色,气微香。
大黄炭,表面焦黑色,内部深棕色,具有焦香气。
党参为桔梗科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
产主于山西、陕西。
除去地上部分晒至半干,反复搓3-4次,晒至八成干,捆成小把,晒干。
药材呈长圆柱形,稍弯曲。
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状;根头下有致密的环状横纹,向下渐稀疏,栽培品环状横纹较少或无;支根断落处常有黑褐色胶状物。
有特殊香气,味微甜。
地黄为玄参科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主产于河南省武陟、温县、博爱等县。
鲜用者习称“鲜地黄”。
将鲜生地缓缓烘焙,至内部变黑,约八成干,捏成团块,习称“生地黄”。
取生地黄,置容器内蒸至表面黑润,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
鲜地黄:表面浅红黄色,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
气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黄:多呈不规则的团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表面棕黑或棕灰色,极皱缩。
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
气微,味微甜。
熟地黄:为不规则的块片。
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
气微,味甜。
丹参为唇形科丹参的干燥根入根茎。
主产于四川,习称“川丹参”。
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表根外皮疏松,多显紫棕色,常呈鳞片状剥落。
当归为伞形科当归的干燥根。
主产于甘肃岷县。
除去茎叶,待水分稍蒸发后根变软时,捆成小把,上棚,烟火慢熏干。
药材略呈圆柱形,下部有支根3-5条或更多,根头(归头)具环纹,主根(归身)表面凹凸不平,支根(归尾)上粗下细,多扭曲。
质柔韧,断面黄白色,皮部厚,有裂隙及多数棕色点状分泌腔。
有浓郁的香气,味甘、辛、微苦。
莪术为姜科蓬莪术、广西莪术或温郁金的干燥根茎。
后者习称“温莪术”。
蒸或煮至透心,晒干或低温干燥。
药材呈卵圆形、长卵形、圆锥形,顶端多钝尖,基部钝圆,表面上部环节突起,两侧有下陷的芽痕,体重,质坚实。
断面蜡样,皮层与中柱易分离,内皮层环纹棕褐色。
气微香,味微苦而辛。
饮片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切面黄绿色,内皮层环纹明显,散在小“筋脉”点。
防风为伞形科防风的干燥根。
主产于东北及内蒙古,习称“关防风”。
春秋二季挖未抽花茎植物的根,除去须根,捆成小把,现晒干己抽花茎的植株其根老、质硬,称为“公防风”,质次不能药用。
药材根头部有明显密集析环纹,习称“蚯蚓头”,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棕黄色至棕色,有裂隙,称“菊花心”。
气特异,味微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