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科学 观察物体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3
(2024年新教材)粤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认识常见的物体第1课观察物体一、教学目标1. 科学观念:认识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了解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2. 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物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3. 探究实践: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态度责任:培养学生对科学观察的兴趣和好奇心,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认识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
2. 难点: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物体,并能准确描述物体的特征。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观察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体图片,如苹果、铅笔、书本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物体的名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1)认识物体的特征- 教师拿出一个苹果,引导学生观察苹果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
- 让学生分组观察其他物体,如铅笔、书本、橡皮等,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2)观察物体的方法- 教师示范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等方法观察物体,并引导学生说出每种方法可以观察到物体的哪些特征。
- 学生分组实践,运用不同的方法观察物体,并记录观察结果。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拿出一个物体,让学生通过摸、闻等方法猜出物体的名称。
(2)展示一些物体的局部图片,让学生猜出物体的名称,并描述物体的特征。
4. 课堂总结(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观察物体的方法和物体的特征。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第2课物体的分类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1)认识不同物体的特征。
(2)学会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2. 科学探究(1)通过观察、比较物体的特征,提高观察能力。
(2)经历分类活动,培养分类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3. 科学态度(1)对分类活动充满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篇1. 科学实验——浮沉之迷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了解物体浮沉的原理和规律。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
2.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更多不同形状、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3.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物体在水中浮沉的原因,并进行讨论。
4. 结合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物体浮沉的规律。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是否理解了物体浮沉的原理和规律。
2. 万花筒的制作目标让学生了解万花筒的制作过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万花筒的外观和原理。
2. 介绍万花筒的制作过程,提供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3. 学生根据指导,自行制作万花筒。
4. 学生分享他们制作的万花筒,展示彩色纸、小珠、铝箔等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教学评价评价学生的制作过程和成果,关注他们是否理解了万花筒的原理,并能够运用创造性的元素进行装饰。
3. 动物的生长过程目标通过观察和研究,让学生了解一种动物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
教学过程1. 介绍学生常见的动物,如蝴蝶、蚕、青蛙等。
2.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际观察,展示这些动物的生长过程。
3.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一种动物的生长过程,并画出简单的生长图。
4. 学生分享他们对动物生长过程的观察和理解。
教学评价评价学生对动物生长过程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关注他们是否能够正确描述一种动物的生长过程。
4. 季节的变化目标通过观察和研究,让学生了解四季的变化以及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观察四季的气候、天空、植物和动物等变化。
2.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地观察,展示四季的不同特点。
3. 引导学生思考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例如穿衣、食物、活动方式等。
4. 学生分享他们对季节变化的观察和思考。
教学评价通过听取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评价他们对四季变化和季节影响的了解程度。
5. 植物的养料组成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获取养料的来源和组成,培养他们对植物的养护意识。
《观察物体》教案《观察物体》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察物体》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察物体》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或图片,能辨认并识别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并表述,初步感知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结果不一定相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怎么看。
2、让学生通过猜一猜的逐步推断,总结证明出观察事物需全面性,能灵活运用三视图,完成将平面图形变换成实际图形的操作。
3、让学生从物到形;再从形到物的看一看、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的操作中充分经历、体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4、让学生通过欣赏、描绘实物的平面图片,互相交流所得,在感悟事物形体不同方向美的同时提升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水壶、积木(三)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1、观察导入:⑴、孙老师给一位小朋友拍了一些照片,你知道这张照片摄影师站在这位小朋友的哪里拍的?⑵、板书并讲述:(前面)从前面我们看到了这位小朋友的正面,你从正面主要看到了什么?(脸、两根辫子)2、展开:⑴、提问:摄影师还能站在哪里拍?(随机展示图片)⑵、板书:(左右;上面;后面)⑶、说说:你主要看到些什么?重点说说(左右):为什么只能看到一只眼睛了?看到的这一只眼睛是同一只眼睛吗?为什么现在看不到中队长标志了?……3、小结:⑴、同时出示五张照片⑵、提问:我们从前、后、左、右和上面观察了这位小朋友,发现从这些不同的方向看的结果都各不相同。
⑶、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怎么看?”4、欣赏:⑴、导入:我们先来欣赏一些照片,你最喜欢哪一张就请你说说是怎么拍的,好吗?⑵、随机回答⑶、小结:我们从各种不同方向看到了这么多的照片?你看到你的桌面上有什么?二、物到形的探究:1、自由玩一玩:同桌两人可以看一看、玩一玩水壶。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意义。
2.掌握正确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观察物体的兴趣和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展示物体教师使用一些实物、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展示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外部形态、颜色、材质、质地等。
2. 讨论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物体的结果,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和疑问。
3. 确认观察目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观察物体的目的是什么,如了解物体的属性、用途、特点等。
4. 进一步观察物体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不同环境等多方位观察一个物体,让学生尝试认识物体的各个方面。
5. 让学生解释物体形态教师引导学生口头或书面表述物体外表的形态特征,包括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等。
6. 学生自行选择物体进行观察教师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物体进行观察,并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可以用描写、绘画、摄影等方式。
7. 总结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观察的物体进行总结,让学生思考观察结果是否符合预期目的,有哪些收获、发现和体验。
三、教学方法1.以实物、图片和视频等方式为主导,引导学生观察物体。
2.让学生自主选择和记录自己感兴趣的物体,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
3.采用小组合作和整体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让学生看到不同的观察结果和角度。
4.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注重实践操作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实践1. 展示物体教师准备若干个实物,如苹果、书、笔、玩具等,并用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展示物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
2. 讨论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开始讨论,让学生说出他们观察到的物体外在形态和特点,如颜色、大小、形状、材质和质地等。
3. 确认观察目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观察物体的目的是什么,如了解物体的属性、用途、特点等。
4. 进一步观察物体教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不同环境等多方位观察一个物体,让学生尝试认识物体的各个方面。
5. 让学生解释物体形态教师引导学生口头表述物体外表的形态特征,包括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等。
观察物体教案范文教案名称:观察物体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观察物体的意义和方法。
2.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物体获取信息并做出相关推断。
3.学生能够运用观察物体的方法进行科学实验。
4.学生能够合作与分享观察物体的结果与发现。
教学准备:1.需要准备一些不同的物体供学生进行观察。
2.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3.准备一些图片或者视频资源,用于展示观察物体的方法和结果。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者视频,引发学生对观察物体的兴趣和好奇心。
简要介绍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意义。
2.观察物体的方法(1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具体的物体,让学生进行观察,并向他们提问,帮助他们理解观察物体的方法。
例如,观察一个苹果,可以问学生:这个苹果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它的颜色是什么?它的质地是什么?等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的感官观察物体,同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仪器,如显微镜、放大镜等,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观察物体。
3.观察物体的意义(15分钟)向学生解释观察物体的意义,即通过观察物体可以获取各种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进行推断和研究。
例如,我们可以观察植物的叶子形状,推断出植物的生长环境;我们可以观察动物的行为,推断出动物的生活习性等等。
4.观察物体的实验(25分钟)向学生介绍一项观察物体的实验,例如观察不同种类的种子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一起观察种子的初始状态,然后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观察,并记录相应的结果。
最后,学生可以根据观察结果,得出一些推断性的结论。
5.分享与讨论(20分钟)学生将观察物体的结果与发现与同组同学进行分享和交流。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提问和回答,以增进学生对观察物体方法的理解。
6.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意义,并对观察物体的重要性进行讨论和思考。
扩展活动:1.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观察其他物体,并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发现。
2.学生可以运用观察物体的方法进行科学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等。
人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一课。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通过观察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学会用眼看、用手摸、用耳听等方法来感知物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物图片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物体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官经验。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物体的特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但同时,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在观察物体时可能无法全面、细致地感知物体的特征。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物体的全面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用眼看、用手摸、用耳听等方法来感知物体的特征,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用眼看、用手摸、用耳听等方法来感知物体的特征。
2.难点:学生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目的。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不同形状、颜色、质地的物体,如球、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观察记录本,用来记录观察到的物体特征。
3.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一个宽敞、明亮的空间,便于学生观察和操作。
2024年小学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第一课认识物体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了解物体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2.教学难点: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1.教具:各种形状、颜色、大小的物体。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自己喜欢的小物件。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各种形状、颜色、大小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2.新课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个物体,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回指导,给予评价和鼓励。
各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全班交流。
3.实践活动教师出示一个神秘盒子,要求学生猜测里面有什么物体。
学生轮流上台触摸盒子里的物体,并描述其特征。
其他学生根据描述猜测物体,猜中的学生可以获得该物体。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描述经验,互相学习。
教师布置作业: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物体,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
第二课认识植物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常见的植物,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多样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植物,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对植物进行分类。
三、教学准备1.教具:各种植物的图片和实物。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张自己喜欢的植物图片。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各种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新课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套植物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分类。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回指导,给予评价和鼓励。
各小组汇报分类结果,全班交流。
3.实践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公园观察植物,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环境。
学生用相机或手机拍摄喜欢的植物,并与同学分享。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类经验,互相学习。
新教材粤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认识常见的物体第1课观察物体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的方法,认识物体的基本特征。
o能够描述所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实际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o引导学生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发展空间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观察物体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探索精神。
o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掌握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的方法。
o描述物体的基本特征。
2.难点o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理解物体的不同表现。
三、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探究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展示一个神秘的盒子,让学生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物体。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o提问:你是怎么猜到的呢?引导学生思考观察的重要性。
2.观察物体的方法o引导学生回忆可以用哪些感官来观察物体。
(眼睛看、手摸、耳朵听等)o组织学生分组观察一个简单的物体,如苹果、铅笔等,让他们运用不同的感官去感受物体的特征,并记录下来。
o小组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总结观察物体的方法。
3.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o展示一个玩具小熊,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描述看到的样子。
o引导学生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会不同。
o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其他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描述,进一步体会这一现象。
4.观察物体的特征o发放一些不同的物体,如球、正方体、长方体等。
o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并填写观察记录表。
o小组交流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5.总结拓展o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观察物体的方法和重要性。
o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用所学方法描述它们的特征。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观察的方法,还培养了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空间思维。
小学观察物体教案年级:小学一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2. 让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所观察到的物体特征。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不同的物体,如球、正方体、圆柱体等。
2. 准备一个篮子,用来放学生带来的物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是观察物体,让学生带来自己喜欢的物体,并放在篮子里。
二、观察物体(10分钟)1. 教师从篮子中随机拿出一个物体,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物体的名称。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3. 教师让学生触摸物体,感受物体的质地。
4. 教师将物体放在桌子上,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三、小组讨论(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有一个物体。
2. 教师让学生小组内互相观察物体,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3. 教师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四、总结(5分钟)教师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物体,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物体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二、观察物体(10分钟)1. 教师从篮子中随机拿出一个物体,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物体的名称。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3. 教师让学生触摸物体,感受物体的质地。
4. 教师将物体放在桌子上,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三、小组讨论(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有一个物体。
2. 教师让学生小组内互相观察物体,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3. 教师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所观察到的物体的感受,如画画、写作等。
2. 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有趣的场景或故事。
五、总结(5分钟)教师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物体,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一年级科学观察记录教案【教案】一年级科学观察记录教学目标:1. 学习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和规则。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兴趣。
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简单的实物或图片,如水杯、植物、昆虫等,用于观察实践。
2. 单元测试卷。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5分钟)1. 教师先让学生看一张照片,然后问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 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重要性,如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事物的特点、规律等。
二、学习观察(10分钟)1. 让学生拿起手边的水杯,仔细观察水杯的外形、颜色、材质等特点。
2. 引导学生观察水杯用途、水杯形状对稳定性的影响等。
三、讨论记录(15分钟)1. 要求学生观察一片树叶,并记录下观察到的信息,例如树叶的颜色、形状、纹理等。
2. 学生彼此之间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对比。
四、观察规则(10分钟)1. 教师介绍观察规则,如观察时要认真、仔细,不可以臆测,要保持客观等。
2.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观察实物的情境,并根据规则进行观察。
五、小组观察(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个实物或图片,要求小组成员依次进行观察。
2. 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观察结果,并共同总结。
六、开展观察活动(20分钟)1.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自然或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并记录下观察过程和结果。
2. 学生可以选择绘制图画、写文字或拍照等形式进行记录。
七、总结讨论(10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提问学生在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和感悟。
2.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记录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准确、清晰地记录观察结果。
八、巩固练习(15分钟)1. 发放单元测试卷,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测试题目。
2. 收卷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答案,解释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九、课堂延伸(5分钟)1.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有趣现象,鼓励他们继续保持观察的习惯。
2. 向学生介绍科学家通过观察的发现和成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观察物体教案
教案目标:通过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触觉感知能力。
教学准备:
- 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如球体、长方体、木质、金属等
- 一块蒲公英或其他具有特殊形状的物品
- 设备表格以记录学生观察的内容
教学步骤:
1. 导入:教师准备一块具有特殊形状的物品,如蒲公英,让学生闭上眼睛,亲自感受物品的形状和纹理,并描述一下感受。
2. 观察物体:教师将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观察并记录物体的特点,如形状、颜色、表面纹理等。
3. 讨论: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物体特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共同点和差异,并讨论这些差异可能造成的原因。
4. 猜测测试:教师给出一系列物体的形状描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猜测选择相应的物体。
学生逐个测试自己的选择,并比较测试结果,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准确。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物体的方法,包括观察物体外形、纹理、颜色等方面的特点,并促使学生思考物体形状和材质之间的关系。
6. 拓展: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观察更复杂的物体,如自然界中的动植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在家中选择一些物体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写成观察报告。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相同形状的物体可能有不同的材质,如玻璃球和木制球的差异。
3. 让学生尝试用其他感官,如嗅觉和听觉,来观察物体的特点,并比较与视觉观察的异同。
评估方式:
1. 观察物体时学生的参与度和对物体特点的准确观察和描述能力。
2. 学生通过猜测测试是否能准确选择与形状描述相符的物体。
科学一年级上册《让我们从观察开始》教案设计(合集5篇)第一篇:科学一年级上册《让我们从观察开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科学探究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科学态度、STSE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
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小餐碟。
教师准备:水果刀,砧板。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首先,我们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
(二)新课学习1.整体观察西瓜(1)分发材料:各组1份完整的西瓜(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等方法观察。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
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响等。
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1)分发材料:各组1份事先切开一半的西瓜(2)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起来(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滑程度、硬度;耳——听觉——声音;鼻——嗅觉——气味;舌——味觉——味道)等。
3.品尝西瓜,描述味道(舌——味觉——味道)4.小结说一说: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用各种感官对西瓜的不同方面都进行了观察,才能对西瓜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5.讨论延伸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官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6.保护感官(1)辨识哪些行为有损感官健康。
(2)总结正确保护感官的方法。
(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
整理材料、下课第二篇:让我们从观察开始_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1课让我们从观察开始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观察物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观察物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情景-----四名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来观察熊猫玩具来展开,通过学生的观察,在结合观察到的图形,让学生判断这些形状是谁看到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同的,并让学生初步感知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能辨别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的物体的形状。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想象等活动,是学生初步掌握全面、正确地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的看待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认识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初步感知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教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听听下面这个故事,你们想象一下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故事导入:星期天,退休的李奶奶带着他的小孙女欢欢、喜喜和外孙子乐乐去动物园看大象。
一进大门,东东他们就把李奶奶拉到了象园,李奶奶说:“唉,我老了,走不动了,眼睛也看不清楚,就坐在门口等你们,这大象嘛,还是你们看过后说给我听吧!“好的,好的!”三人连忙答应向大象跑去。
东东急急忙忙走到了大象的前面看了看,说:“奶奶,奶奶,大象啊有两个大大的眼睛,一个长长的鼻子,两只耳朵像两把大扇子。
”明明跑到了大象的后面大声地说:“奶奶,大象就像是两根柱子顶个门,门上有根摆来摆去的长鞭。
”笑笑不急不忙,走到大象的侧面说:“外婆,其实大象就像是四根柱子上有座墙壁。
”“哎呦呦”李奶奶说:“乖孩子们,你们都把我弄糊涂了,难道有三只大象?”教师:真的有三只大象吗?为什么他们看到的大象不一样呢?教师小结:是同一只大象,只是他们所观察的位置不一样,看到的形状也就有所不同了,想要看到物体的全貌或者整体就要全面观察,今天我们来学习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观察物体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用眼睛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等。
2.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分类,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用语言描述物体。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比较、分类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各种形状、颜色、大小的物体(如玩具、水果、文具等)。
2.学具:每组一套相同形状、颜色、大小的物体。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一)导入1.教师展示各种形状、颜色、大小的物体,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有什么不同吗?(二)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手中的物体,提问:你们能说出这个物体的外部特征吗?2.学生分组讨论,用语言描述手中的物体。
3.教师选取几组学生的描述,进行评价和指导。
(三)巩固1.教师展示一个新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学生分组讨论,用语言描述新的物体。
3.教师选取几组学生的描述,进行评价和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
第二课时:比较和分类(一)导入1.教师展示各种形状、颜色、大小的物体,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吗?(二)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手中的物体,提问:你们能找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吗?2.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物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教师选取几组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和指导。
(三)巩固1.教师展示一组新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学生分组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
3.教师选取几组学生的分类结果,进行评价和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比较和分类心得。
第三课时:观察物体的内部特征(一)导入1.教师展示一个有内部特征的物体,如水果、蔬菜等。
2.提问:你们知道这个物体的内部特征吗?(二)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内部特征,提问:你们能说出这个物体的内部特征吗?2.学生分组讨论,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内部特征。
观察物体小学数学教案
课题:观察物体
年级:小学一年级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物体,发现物体的特点和规律,并能用简单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用简单的数学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特点。
教具准备:各种形状、颜色、大小的物体,纸和笔。
教学步骤:
1. 导入:老师带领学生观察教室中的不同物体,让学生描述这些物体的特点,如形状、颜色、大小等。
2. 活动一:让学生分组,每组给出一组物体让学生去观察。
学生观察后,组内讨论并找出这组物体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3. 活动二:让学生选择一个物体,用纸和笔画出这个物体的形状,并写下一些描述这个物体的词语,如“圆形”、“红色”、“大”等。
4. 活动三:让学生与同桌分享他们所画的物体,并通过描述这个物体的特点来猜测同桌所画的是什么物体。
5. 总结: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观察物体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观察身边的物体,写下他们的特点和规律,并用简单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观察物体的兴趣很高,他们在观察和描述物体方面表现出了较强的能力。
下节课可以继续以观察物体为主题,延伸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物体的特点和规律。
观察物体一、教学目标二、(一)知识与技能三、知道在不同地位观察到的物体的外形可能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不同地位观察简单物体的外形。
四、(二)过程与方法五、经过观察、操作、辨认、想象、推理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发展先生的空间观念。
六、(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七、在丰富的活动中初步领会局部与全体的关系,激发先生学习数学的兴味,感受数学的和谐美,培养先生的合作认识。
八、二、目标解析九、这节课是先生在一年级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方位以后,第一次接触观察物体的内容,次要是引导先生用眼观察、用口描述、用心体验,亲身经历知识产生、构成和发展的过程,学会辨认从前面、后面、左侧面、右侧面等不同方位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外形,从而帮助先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十、三、教学重难点十一、教学重点:认识从不同地位观察到的物体的外形可能是不同的,初步领会局部与全体的关系。
十二、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外形。
十三、四、教学预备十四、课件,卡通暖风机十五、五、教学过程十六、(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十七、1.故事激趣十八、(1)课件播放:“盲人摸象”。
十九、(2)引发成绩:同学们为甚么觉得好笑呢?他们看到的大象真的不一样吗?二十、(3)先生交流:这几位盲人只摸到大象的一部分,所以说不出大象的全貌。
二十一、2.揭示课题二十二、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观察物体,才有可能做出符合实践的判断。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二十三、(二)情境模拟1.将卡通暖风机放在教室两头进行观察,指名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的先生回答:(1)交流:你看到了机器猫的哪一面?是从哪个地位观察的?(2)(2)设疑探求:你们看的是同一个机器猫,为甚么看到的情况却不一样?(所看的角度不同)2.将机器猫放置讲台,重点观察,深化表象(1)对比观察:刚才有两个地位看到的机器猫的模样好像差不多,请再到这两个地位进行观察。
第1单元第1课观察物体
教学目的:
1用五种感官观察物体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活动中能认真仔细去感受。
2初步培养根据颜色、形状、声音、软硬、味道和气味等特性辨认物体的能力。
3了解各感官能观察到物体的那些特性,了解保护和正确使用感观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初步培养根据颜色、形状、声音、软硬、味道和气味等特性辨认物体的能力。
了解各感官能观察到物体的那些特性,了解保护和正确使用感观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各感官能观察到物体的那些特性,了解保护和正确使用感观的方法。
教法:实验法
课前准备:
活动1:笔;实物投影仪,七巧板,拼图
活动2:各种声音的录象带
活动3:各种杯子、各种水果
活动4:各种水果
教学流程:
活动1 比眼力拼图游戏抛接球
活动 2 比听力讨论声音传达的信息安全教育
活动3 摸一摸感受盲文思考身体
各部分皮肤的感觉
活动4 用尝和闻的方法辨认物体
教学过程:
活动1比眼力:
1学生练习搜索图例1(教师不指导)
2学生交流科学的观察方法
3学生尝试用科学的方法搜索图例2
4比赛:搜索图例3
拼图游戏
抛接球游戏
活动2
1组织学生到校园听各种声音
2讨论:声音能告诉我们什么?
活动3:
1小组活动:摸各种材料有什么不同?
2制作盲文
3猜字游戏
活动4:
辨别水果的味道游戏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用手摸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