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05—2015年工业绿色发展指数测算与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5
201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19.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1150.15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7071.82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7497.75亿元,增长11.5%。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3∶45.0∶47.7。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9637.53亿元,增长11.1%,占全市经济的 61.3%。
其中,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809.35亿元,增长12.2%,占全市经济的49.7%。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330元(8402美元),比上年增长10.1%。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016.55万人,比上年增加25.15万人。
城镇化率60.94%,比上年提高 1.34个百分点。
年末户籍总人口3371.84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1391.02万人,乡村人口1980.82万人。
全年外出市外人口505.50万人,市外外来人口150.21万人。
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1.05‰,死亡率为7.1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6‰。
全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3,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9.9。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1.82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27.71万人,比上年增长3.5%。
累计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810.3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6%。
年末高校应届生就业率达到95.2%。
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84871元/人,比上年提高10.1% 。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1.8%。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2.8%。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9%。
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2.4%。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55.10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其中税收收入1450.88亿元,增长13.2%。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793.82亿元,增长14.8%。
工业绿色发展评价与影响因素:一个文献综述雷俐【摘要】资源耗尽、环境污染型工业已逼近环境承载极限,中国工业发展需要新的模式作为依靠,绿色发展则是必经之路,是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规划将绿色理念确定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主基调,因此,工业绿色发展也成为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内涵界定、评价方法、评价体系构建,以及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总结,分析了当前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可研究的工业绿色发展方向.【期刊名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5)005【总页数】7页(P32-38)【关键词】工业;绿色发展;评价体系;环境管制;技术创新【作者】雷俐【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400067;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重庆40006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03一、工业绿色的内涵工业绿色是基于“绿色经济”的概念发展而来的。
国内外对“绿色经济”的内涵研究比较丰富。
对于绿色经济内涵研究主要有两种路径:一是权威机构对于绿色经济的定义。
2006年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理事会指出绿色增长是基于生态完整性和恢复环境质量的条件下,以最低可能的环境影响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的一种增长方式。
[1]2008年以后,国际组织及机构不断对绿色发展的内涵进行了补充。
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绿色经济应该是一种低碳、资源节约、社会包容的经济,既能促进社会平等造福人类又可以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稀缺性。
[2] 2012年世界银行指出绿色经济是一种环境友好和高社会包容性的经济增长,旨在高效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排放以及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3]二是学者对绿色经济的定义。
绿色经济的概念最早在1989年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Pearce提出,他认为绿色经济是一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他在书中提倡从当前的生态条件出发,建立一种新的满足自然经济和人类自身可承受的条件的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指数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因此,对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指数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评估中国绿色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也能为其他国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旨在通过构建一套科学、全面、可操作的绿色经济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对中国绿色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
该评价体系将综合考虑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社会福祉等多个维度,以全面反映绿色经济的内涵和要求。
本文还将对中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历程、现状、特点及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指数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国绿色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全球绿色经济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绿色经济发展指数理论框架绿色经济发展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工具。
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指数的理论框架,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环境、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确保指数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在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指数的理论框架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即指数应涵盖绿色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福祉等;二是科学性原则,即指数的设计应遵循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确保指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三是可操作性原则,即指数应易于获取和计算,方便实际应用和比较分析。
基于以上原则,本文构建了包括经济增长绿色化、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成效和社会福祉改善等四个方面的绿色经济发展指数理论框架。
其中,经济增长绿色化反映绿色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和作用,包括绿色产业占比、绿色技术创新等指标;资源利用效率衡量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程度,包括能源消耗强度、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指标;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和环境质量的改善情况,包括污染物排放强度、生态环境状况等指标;社会福祉改善则反映绿色经济发展对社会福祉的促进作用,包括居民收入水平、健康水平、教育水平等指标。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绿色经济效率的实证分析——以“一带一路”战略经济区16个省份为例叶仁道;张勇【摘要】文章以“一带一路”战略经济区16个省份为例,采用全局超效率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全局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其绿色经济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系统矩估计方法,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经济效率存在区域差异性,其增长主要源于前沿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合理化表现为社会经济结构趋于均衡,产业结构高级化则表现为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前者与绿色经济效率呈负向关系,后者则与绿色经济效率呈正向关系.此外,城市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亦对我国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影响.【期刊名称】《生产力研究》【年(卷),期】2017(000)007【总页数】5页(P60-63,69)【关键词】绿色经济效率;产业结构;GML指数;SYS-GMM;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作者】叶仁道;张勇【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1.3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问题依旧严峻。
这与“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相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可以有效缓解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从而助推产业结构调整进程,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化。
因此,以“一带一路”战略经济区为例,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绿色经济的影响,对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然而,现有对绿色经济的衡量指标并不统一,诸如绿色发展指数、绿色GDP和绿色经济效率等。
本文在综合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损失后[1],选取绿色经济效率作为衡量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
现有关于产业结构对绿色经济效率影响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将产业结构作为控制变量展开实证分析;二是将产业结构作为核心变量,探讨其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直接影响。
第33卷第10期2008年10月环境科学与管理ENVIRO N M E NTAL SC IE NC E AND M ANAGEM E NT Vo l 133No 110Oct .2008收稿日期:2008-03-19作者简介胡习邦(),男,湖北嘉鱼人,硕士,主要从事环境经济与管理研究。
文章编号:1673-1212(2008)10-0155-04重庆市2005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胡习邦1,沈波2(1.中华职业技术学院,上海201404;2.宁波立信会计学院,浙江宁波315300)摘 要: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全新方法。
在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和生态足迹的模型与生态系统经济发展能力以及目前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2006年重庆市统计年鉴》的资料数据,对重庆市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2005年底的生态足迹为115709ha /cap,人均生态赤字为112442ha /cap 。
关键词:重庆市;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The Ca l culati on and Analysis of Ecol ogical Foot print of Ch ongqing in 2005Hu X ibang 1,Shen Bo 2(1.Z honghua Co llege,Shanghai,201404,China;2.N ingbo Lixin Account School,N ingbo 315300,China)A bstract:Ecol ogical foot p rint is a kind of new met hod of quantifiably measuring the extent of human using of nature re 2s ource.On the base of an i n troducti on t o t he concep t and calculati on model of eco l ogical foot p rint,as well as ecol ogical system e 2conomical developmen t cap acity and what the researchers have been done,the autho rs calculate and analyze the ecological foo t 2print of Chongqing in 2005according t o t he data of the statistical yearbook s of Chongq ing .According t o this calculation,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 p rint of Chongqing Munici p ality is 1.5709ha/cap in 2005,and the p er cap it a ecological foot p rint deficit of Chongqing munici p ality is 1.2442ha /cap in 2005.Key word s:Chongqing munici pality ;ecological footprin 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自可持续发展提出以来,如何有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得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量和评估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重庆市2005—2015年工业绿色发展指数测算与分析引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工业绿色发展正逐渐成为各地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重庆市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其工业绿色发展的进程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对重庆市2005—2015年的工业绿色发展指数进行测算与分析,以期为重庆市工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一、绿色工业发展的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日益显现。
传统的高耗能、高排放的生产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中国工业生产依然是重要的污染源,特别是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
转变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推进绿色工业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绿色工业发展不仅意味着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更意味着提高产业竞争力、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工业绿色发展的研究和推进,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重庆市工业绿色发展指数的测算方法1. 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05—2015年的重庆市工业生产数据,主要包括工业增加值、工业企业单位从业人员数、工业用电量、废气排放量、废水排放量等指标。
2. 指数测算(1)选择合适的指标。
根据绿色工业发展的要求,选取反映工业生产效率、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影响等方面的指标,包括工业增加值产值、工业用电量能耗、工业废气排放强度、工业废水排放强度等。
(2)指数标准化。
将选取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便进行综合评价。
通常采用的方法有最大-最小标准化法、标准差法等。
(3)指数综合计算。
根据各项指标的权重,采用综合加权法计算工业绿色发展指数。
3. 指数分析对于测算得到的工业绿色发展指数,进行趋势分析、空间分布分析以及与相关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以探讨重庆市工业绿色发展的演变规律和问题所在。
经过数据整理和处理,得到了重庆市2005—2015年的工业绿色发展指数。
2021年6期总第939期一、引言中国的经济在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在2011年出现减速迹象,至今中国GDP 增长率下降成为趋势,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结构性减速期,目前整体经济发展形势正处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攻关期。
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继续保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努力适应把握并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如何增强经济增长动力,推动结构转型升级,从而引领和适应新常态,成为当下经济发展关注的重中之重。
按照新古典经济增长的理论,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
当下经济依靠要素投入带动发展存在后续乏力的可能,因此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未来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
目前国内对TFP 的研究主要包括:第一,TFP 的不同测算方法。
测算方法分为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区别主要在于是否需要具体的生产函数形式。
参数方法包括索罗余值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等;非参数方法主要包括指数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
其中,王艳芳(2019)采用索罗余值法对全国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
向玲凛(2017)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分别测算出对于不同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
王力(2016)采用非参数DEA 和参数SFA 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测算了棉花全要素生产率。
魏下海、余玲铮(2011)分别采用两种方法研究测算,认为数据包络分析法比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得到的结论可能更加可靠且更满足对中国经济现实的解释。
第二,不同空间视角的TFP 测算。
吴春雅(2015)从4个角度比较分析了江西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情况。
鲁志国等(2020)以广东省为例研究金融效率、产业结构升级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关系及其区域差异。
肖晓军等(2020)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环境规制影响贸易出口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的作用机制。
杨万平、滕泽伟等(2020)从生态和绿色的角度测算国家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并进行空间差异的分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