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6
- 格式:doc
- 大小:245.50 KB
- 文档页数:18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___高教社____中职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技术,能够独立完成网络的配置、维护和故障排除工作。
二、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概述a.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b.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c.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领域2.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工作原理a.网络的硬件组成b.网络的软件组成c.网络的通信原理3.计算机网络的传输介质和网络拓扑结构a.有线传输介质b.无线传输介质c.网络拓扑结构的分类和特点4.局域网技术a.以太网技术b.无线局域网技术c.局域网的配置和管理5.广域网技术a.数据通信基本知识c.物理传输介质d.虚拟专用网(VPN)技术6.互联网及其协议a.互联网的知识体系b.互联网地址和域名系统c.互联网协议(TCP/IP)d.互联网的路由和交换技术7.网络安全与管理a.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b.网络安全的威胁和防范c.网络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技术。
2.示范法:通过实际操作和示范,演示计算机网络的配置、维护和故障排除过程。
3.互动交流法: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验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配置网络设备,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网络概述-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演化过程。
-分析计算机网络在各个应用领域的重要性和作用,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兴趣。
2.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解释计算机网络的硬件组成,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和传输介质。
-介绍计算机网络的软件组成,包括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
-讲解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原理,包括数据的传输模式和网络的分层结构。
3.计算机网络的传输介质和网络拓扑结构-分析有线传输介质的种类和特点,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等。
第6章传输层教学目标:1、了解传输层的功能2、掌握TCP和UDP协议的工作原理3、理解TCP和UDP协议和上层通信机制教学重点:传输层的功能,TCP和UDP协议教学难点:TCP和UDP协议通信机制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教学内容及过程:第6章传输层6.1内容简介传输层是OSI七层参考模型的第四层,它为上一层提供了端到端(end to end)的可靠的信息传递。
物理层使我们可以在各链路上透明地传送比特流。
数据链路层则增强了物理层所提供的服务,它使得相邻节点所构成的链路能够传送无差错的帧。
网络层又在数据链路层基础上,提供路由选择、网络互联功能。
而对于用户进程来说,我们希望得到的是端到端的服务,传输层就是建立应用间的端到端连接,并且为数据传输提供可靠或不可靠的链接服务。
6.2传输层简介一、传输层的定义传输层是OSI模型的第4层。
一般来说,OSI下3层的主要任务是数据通信,上3层的任务是数据处理。
该层的主要任务用一句话表示就是“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服务,处理数据包的传输差错、数据包的次序、处理传输连接管理等传输方面的问题,以保证报文的正确传输”。
二、传输层功能⏹连接管理⏹流量控制⏹差错检测⏹对用户请求的响应⏹建立无连接或面向连接的通信→面向连接:会话建立、数据传输、会话拆除→无连接:不保证数据的有序到达6.3TCP协议传输层协议为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totocol),因此传输层也被称为TCP层。
TCP 协议是面向连接的端到端的可靠的传输层协议。
它支持多种网络应用程序,对下层服务没有多少要求,同时假定下层只能提供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并可以在多种硬件构成的网络上运行。
一、TCP分段格式⏹序列号和确认号(32比特)⏹ 窗口(16比特) ⏹ 校验和(16比特) ⏹ 数据(可变大小) ⏹ 头长度(4比特) ⏹ 标志(6比特) ⏹ FIN (完成) ⏹ PSH (推) ⏹ RST (复位) ⏹ SYN (同步) ⏹ 紧急指针(16比特) ⏹ 选项(可变长度) 二、TCP 的连接建立和拆除 1、TCP 的连接建立2、TCP 的连接建立发送 SYN接收 SYN1发送 SYN接收 SYN 发送 SYN, ACK接收 SYN123、TCP 连接建立4、TCP 连接拆除发送 SYN接收 SYN 发送 SYN, ACK建立会话123接收 SYN三、TCP 可靠传输技术当TCP 的连接建立好后,为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TCP 协议要求对传输的数据都进行确认,为保证确认的正常进行,TCP 协议首先对每一个分段都作了32位的编号,称为序列号。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六册第十课《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本节课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互联网的接入方式以及网络浏览器的使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知道互联网的接入方式。
2. 培养学生熟练使用网络浏览器,掌握上网查找资料的基本技能。
3. 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交流和娱乐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互联网的接入方式、网络浏览器的使用。
难点:网络浏览器的操作,互联网的接入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课件。
学具:学生计算机、网络连接设备。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幅图片是如何传输到电脑上的?引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课件,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如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组成部分等。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互联网的接入方式,如ADSL、光纤、无线等,让学生了解各种接入方式的原理和应用。
4. 实践操作: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网络浏览器,学会上网查找资料,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网络浏览器的基本操作。
5.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找答案,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互联网接入方式、网络浏览器使用。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答案:计算机网络是由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传输和共享资源的系统。
2. 请列举三种互联网的接入方式。
答案:ADSL、光纤、无线。
3. 请说明如何使用网络浏览器查找资料。
答案:打开网络浏览器,输入关键词,搜索按钮,浏览搜索结果,找到所需资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网络浏览器的使用还不够熟练。
课后,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教师:徐可清《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教师:徐可清《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5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协议。
2、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3、帮助学生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
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1、网络通信协议的原理与基础。
2、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与功能。
3、网络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
4、网络应用的安全与防范。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网络通信协议的原理与基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与功能。
2、难点:网络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网络应用的安全与防范。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投影仪与幻灯片。
2、计算机与网络连接设备。
3、教学软件:网络模拟器、网络操作系统。
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网络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协议。
2、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实验。
3、学生活动: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实践、网络安全防范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1、导入:故事导入,举例说明网络技术的重要性。
2、讲授新课:详细讲解网络通信协议的原理与基础,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功能,示范网络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方法。
3、巩固练习: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模拟安装和配置网络操作系统,以及防范网络安全问题的方法。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重点和难点。
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小组报告、观察、口头反馈。
2、对学生进行口头反馈,指导他们如何改进。
作业布置:1、阅读相关课文,总结网络通信协议的原理与基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在模拟器上实践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
3、搜集资料,了解网络应用的安全防范措施并写一篇短文。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了解计算机网络分层体系结构和协议的概念。
3、理解TCP/IP协议栈的结构和作用。
4、能够运用常用的网络命令和工具进行网络故障排查。
5、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计算机网络分层体系结构和协议的概念。
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发展历程。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拓扑结构。
3. 理解网络协议和网络体系结构。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4.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5. 网络协议和网络体系结构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发展历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网络和拓扑结构。
3. 讨论法:探讨网络协议和网络体系结构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定义和功能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不同网络类型和拓扑结构的认识。
3.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网络协议和网络体系结构的掌握。
第二章:网络互联设备教学目标:1. 熟悉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及其功能。
2. 掌握网络互联设备的安装和配置方法。
3. 了解网络互联设备的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1. 网络交换机2. 路由器3. 防火墙4. 无线接入点5. 网络互联设备的安装和配置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网络互联设备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2. 演示法:展示网络互联设备的安装和配置过程。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操作网络互联设备,进行实践练习。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网络互联设备功能的了解。
2. 操作演练:评估学生对网络互联设备的安装和配置能力。
3. 小组讨论:探讨网络互联设备在工作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第三章: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教学目标:1. 理解网络协议的作用和分类。
2. 掌握常见的网络协议及其特点。
3. 了解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分层原理。
教学内容:1. 网络协议的作用和分类2. 常见网络协议及其特点3. 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4. 分层原理和协议栈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网络协议的作用和分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常见网络协议的特点和应用。
3. 讨论法:探讨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分层原理。
计算机网络教案《计算机网络》教案一、教学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重要性。
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
3.能够对计算机网络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举例子,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概念讲解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如互联网、局域网、广域网等。
3.组成结构讲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结构,包括网络通信设备、传输介质和网络协议等内容。
4.工作原理讲解计算机网络工作的基本原理,包括数据传输的方式、网络拓扑结构和路由选择等内容。
5.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配置和使用,如网络设置、文件共享等。
6.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交流和讨论。
四、教学资源1.计算机网络教材和课件。
2.多媒体设备和计算机。
3.实验室设备和网络环境。
五、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检查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的理解。
2.通过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计算机网络配置和使用的掌握程度。
3.通过问题解答和小结,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综合理解和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及时解答和引导。
最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和完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