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
- 格式:pptx
- 大小:205.26 KB
- 文档页数:33
知信行模式知信行模式,是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的模式之一,也是一种行为干预理论,它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三个连续。
一般来讲,掌握的知识越深,实行的倾向性越强。
知识是行动的基础,是力量的源泉。
对受传者来说,学习既是一种外显行为,也是包括思维活动的内隐行为。
对改变已有落后观念的学习,包括去除过去学来的旧观念的影响,以及重新学习两个步骤,也被称为解冻和再冻结。
总之,通过学习使之弃旧图新,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而加强对年轻一代的卫生教育,才是事半功倍的事。
人们对现实一般都采取积极的态度,对知识进行有根据的独立思考,逐步形成信念,由知识变成信念就能支配人的行动。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信念的转变在知信行中是个关键。
信念是人们对自己生活中应遵循的原则和理想的信仰。
它深刻而稳定,通常和感情、意志融合在一起支配人的行动。
例如,有些经常锻炼的人,对体育锻炼的科学知识知道并不多,但他能将不多的知识变成信念,这里有他在锻炼中付出的汗水和多种体验,所以就能长期坚持下去。
为了达到改变行为的目标,就要使受传者实现0086的统一。
从知到行三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但不存在必然关系。
例如知道随地吐痰不卫生的人很多,但既相信随地吐痰有害还照样吐的人大有人在。
它说明从知到行要经过许多不同的层次。
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社会舆论、道德观念、法令法规等都对人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可见一种行为的转变是一个既复杂又困难的过程。
健康教育必须动员社会、部门、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力量,实行健康促进才可能完成一种行为的改变。
知识、态度、个人行为和群体行为四者相比,转变所需的时间和难度是不同的。
①知识的转变比较容易达到;②态度的转变,因受感情的影响,比知识转变困难些,历时也长些;③个人行为的转变则比前二者更困难,更费时;④组织与群体行为的改变最难达到,并费时最久。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模式——健康信念模式的主要内容(总1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健康信念模式(HBM, health belief model)是用社会心理学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提出健康行为来自于心理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从下图可以看出,该模式认为对易感性和严重性的认知与预防疾病的行为是相关的。
认知系统的核心部分是一套关于疾病的个人信念,这个信念调节着对威胁的感知从而影响采用对抗疾病的行为的可能性。
社会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多种形式的政策形成和大众媒介宣传运动,这些运动是专门设计以使公众相信危险是真实存在的,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则可以起到有益的作用。
健康信念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促进行为的关键。
(一)主要内容图5 健康信念模式理论框架从上图可知,这个模式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1.个体对健康的认识和观点包括:对疾病易感性和严重性的认识;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对健康含义的理解;对健康状况的理解;对自我在健康中的作用的理解;对健康促进行为有利性的理解;以及对促进健康行为障碍的认识和理解。
2.修正因素包括:个体的人口学特征、社会心理因素、人际影响、情景因素、行为因素,以及个人的疾病知识和经历等。
3.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参与促进健康行为的可能性,准备行动的证据。
2。
行为学的研究表明,知识与行为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但不完全是因果关系。
一个人的行为与知识有关,也与其价值观和信念有关,更与长期的生活环境有关。
故:知信行理论认为:信息→知→信→行→增进健康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产生促进健康行为、消除危害健康行为等行为改变的过程,是目标。
知识是基础,但知识转变成行为尚需要外界条件,而健康教育就是这种促进把知识转变成行为的重要外界条件。
举例:健康方面的信念如“我确信吸烟是有害的”、“只要下决心戒烟肯定是可以实现的”,这种信念会影响他们采纳戒烟的行为。
如坚持错误的信念就不会改变其错误的行为。
态度通常以好与坏、积极与消极加以评价。
如关于戒烟,为了达到戒烟的目标,对吸烟者而言,吸烟行为是社会行为,是通过学习得来的,要改变它、否定它,也得学习教育者或社会给予的知识。
健康教育者必须通过多种方法将有关烟草的有害性、有害成分、戒烟的益处以及如何戒烟的知识传授给吸烟者。
具备了知识,只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对知识进行有根据的独立思考,对自己的职责有强烈的责任感,就可以逐步形成信念,知识上升为信念,就可以支配人的行动。
当吸烟者采取积极的戒烟态度,相信吸烟有害健康,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戒烟时,戒烟就可成功。
但是,要使人们从接受转化到改变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信息传播→觉察信息→引起兴趣→感到需要→认真思考→相信信息→产生动机→尝试行为态度坚决→动力定型→行为确立。
其中关键的主要有两个步骤:信念的确立和态度的改变。
知、信、行三者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必须有必然性。
在信念确立以后,如果没有坚决转变态度的前提,实现行为转变的目标照样会招的人持积极的态度参与改变行%60就要有,的人发生行为转变%40在实践中要使,所以。
致失败.为实践,这样就要有80%的人相信这种实践对其健康是有益的,要到达这个目标就要使90%以上。
的人具有改变这种行为所必须具备的知识.。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模式——知信行模式知信行模式(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简称TPB)是一种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模式,旨在解释个体如何通过改变他们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来实现健康行为的转变。
TPB由社会心理学家Martin Fishbein和Icek Ajzen于1975年提出,并在之后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健康行为改变。
TPB以个体的意图来预测其行为。
意图是个体有意愿采取的其中一种行动,可以被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
具体来说,态度是对于行为的评价,主观规范是对于他人对于行为的期望,知觉行为控制是对于个体能够控制行为的觉察。
这三个因素共同决定了个体的意图,从而影响其行为。
首先,态度是个体对于行为的评价和态度。
个体对于行为的积极评价和态度越强,意图采取该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例如,一个人对于运动的态度是否认为运动有益健康、有趣而且有价值等,都会影响他们意图进行运动的可能性。
其次,主观规范是来自他人对个体行为的期望。
个体感知到他人对于他们采取其中一种行为的期望越高,他们意图采取该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家人、朋友和医生都支持他进行锻炼,那么他采取锻炼行为的意图可能会更强。
最后,知觉行为控制是个体对于行为控制的信念和能力。
个体认为他们能够轻松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意图采取该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例如,一个人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时间、资源和知识来进行健康饮食,那么他采取健康饮食行为的意图可能会增加。
在TPB模型中,意图是最直接的预测行为的因素。
它在意图和行为之间有一个中介因素,行为的主观能力(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简称PBC)。
个体认为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越大,他们实际采取该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然而,TPB模型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它假设个体是理性的,并且可以准确地评估他们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
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
在健康教育中,有几个相关的理论被广泛应用。
这些理论包括社会认知理论、健康信念模型、自我效能理论和行为变化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是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相提并论的,该
理论强调了知觉、行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据此理论,一个人的健康行为是基于其对自身健康的知觉以及个人的动机和信念。
健康信念模型则是由社会心理学家伦斯特罗姆和贝肯德尔于1974年提出的。
该模型认为,个体的健康行为主要受个体对
健康问题的认知、对其影响因素的评估和对采取行动的自我效能的评估所影响。
自我效能理论建立在社会认知理论的基础上,由阿尔伯特·班
德拉相于1977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信念
会影响其采取行动的意愿和坚持程度。
因此,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可以增加他们采取健康行为的可能性。
行为变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普罗钦斯基于1977年
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一系列的阶段来改变的。
这些阶段包括无意识中的不关心、考虑中的思考、决定中的准备、行动和维持。
通过了解个体的行为改变阶段,教育者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健康教育活动。
总结来说,以上的理论为健康教育提供了指导和框架。
通过了解个体对健康问题的认知、个体的信念和动机以及行为改变的
阶段,教育者可以设计出更有效的健康教育策略,帮助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健康教育基本理论方法及技巧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提高个体、群体和社区的健康水平,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健康问题的预防与控制。
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对于有效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
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1.行为变化理论: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人们的健康行为变化。
行为变化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认知、社会环境和个人动机等。
通过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可以设计相应的健康教育策略,促使个体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在学习和行为改变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
在健康教育中,可以通过模仿他人的健康行为来培养个体的健康意识和行动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健康行为的效果。
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1.认知教育法:认知教育法通过提供相关健康知识和信息,培养个体正确的健康观念和认知,以促进个体形成健康行为。
该方法适用于普及健康知识、提高群体健康素养的情况。
2.经验教育法:经验教育法通过分享成功经验、倡导角色模范行为等方式,引导个体树立积极的健康态度和信念,从而激发个体积极改变行为的动力。
该方法适用于倡导健康行为的情况。
3.基于行为变化理论的教育法:根据行为变化理论,采取预备阶段、决策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等不同的策略和方法,逐步促进个体的健康行为改变。
该方法适用于促进个体改变不良健康行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情况。
健康教育的基本技巧:2.互动性技巧:通过互动的方式,使个体积极参与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其学习和行为改变的动力。
例如,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等活动。
3.多媒体技巧: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健康问题和相关知识,增强个体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4.引导性技巧:通过引导个体自我发现、自我反思的方式,帮助其深入思考和理解健康问题,从而促进其对健康行为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