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修订的《进入船上封闭处所的建议案》
- 格式:pdf
- 大小:717.55 KB
- 文档页数:28
MEPC.107 (49)决议(2003年7月18日通过)修订的船舶机器处所舱底水防污染设备指南和技术条件 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 忆及国际海事组织公约关于本委员会职能的第38(a)条, 注意到1992年10月30日通过的MEPC.60 (33)决议,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在其第三十三届会议上以此决议通过了经修订的《船舶机器处所舱底水防污染设备指南和技术条件》,并提请各国政府在其认为合理可行的最大可能范围内予以采纳和执行,将执行结果报告本组织, 还注意到《经1978年议定书修订的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73/78防污公约》)附则I第16(5)条的规定,其中提到上述技术条件, 认识到技术的进步,以及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于1992年通过并于1993年7月6日生效的关于《73/78防污公约》附则I操作排放要求的修正案,在其第四十九届会议上审议了船舶设计和设备分委员会根据《73/78防污公约》附则I的要求制定的《修订的指南和技术条件》,1.通过《修订的船舶机器处所舱底水防污染设备指南和技术条件》,其文本载于本决议附件中,取代MEPC.60 (33)决议中的建议;2.提请各国政府:(a) 实施该《修订的指南和技术条件》并予以执行,使2005年1月1日或以后装船的设备在合理可行范围内符合该《修订的指南和技术条件》;和(b) 向本组织提供关于其在执行中所获经验,尤其是关于对照该《技术条件》所作设备试验获得成功的信息;3.要求秘书处根据收到的信息,保持和更新一份认可设备清单并每年一次将其分发至各国政府;和4.并提请各国政府签发如该《技术条件》5.2.1所述的合适的《型式认可证书》,并将他国政府授权签发的此类证书视为与其签发的证书具有同等效力。
附件修订的船舶机器处所舱底水防污染设备指南和技术条件目录1引言2背景3定义4技术条件5防污染设备型式认可试验技术条件6安装要求附件第1部分– 15 ppm舱底水分离器型式认可试验和性能技术条件第2部分– 15 ppm舱底水报警装置型式认可试验和性能技术条件第3部分–防污染设备型式认可环境试验技术条件第4部分–含油量测定法第5部分–书面认可证明附录1 – 15 ppm舱底水分离器型式认可证书附录2 – 15 ppm舱底水报警装置型式认可证书修订的船舶机器处所舱底水防污染设备指南和技术条件1 引言1.1 概述1.1.1 15 ppm舱底水分离器的技术条件被认为适于结合油性舱底水和来自燃油舱的压载水使用,这是由于燃油舱容量较小或中等,且受制于需避免排放含油量超过15 ppm的油性混合物。
大会决议草案IMO拆船导则大会,忆及《国际海事组织公约》关于大会在海上安全、防止和控制船舶造成海洋污染的规则和导则以及航运对海洋环境影响的其他事项方面的职责的第15(j)条,注意到对拆船业的环境、安全、健康和福利问题的日益关注,以及在减少与拆船有关的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风险的同时确保终止使用寿命船舶的平稳回收的需要,还注意到国际劳工组织、巴塞尔公约和拆船的其他利益各方的作用,考虑到巴塞尔公约当事国大会第6次会议通过的《船舶全部和部分拆解环保管理的技术导则》和国际劳工组织制订的《拆船安全和健康导则[草案]》,也考虑到航运业为建立一个为航运公司所采用的关于待拆解船舶实务系列的“最佳做法”而制订的《拆船实务规则》,认识到为有助于拆船作业的改善,有必要考虑到船舶的整个生命周期,还认识到在不对船舶的安全和营运效率的构成影响下,在船舶的设计、建造和维护中应最少使用有害材料,且需要做好准备工作,从实践上尽可能减少待拆船舶的环境和安全风险以及在健康和福利方面的问题,考虑到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在其第49届会议上就此事的建议,1. 通过本决议所附的《拆船导则》;2. 请各国政府采取紧急行动执行该导则,包括将其散发给航运业和拆船业,并向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报告在其实施过程中汲取的任何经验;3. 要求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保持对此事务的审议,以进一步发展《拆船导则》;4. 进一步要求海上环境保护委员考虑最适当的方法,促进该导则的实施,包括导则在达到其预定目标方面的进展审议;和5. 敦促海上环境保护委员继续与国际劳工组织和巴塞尔公约的适当机构就此进行合作并鼓励其他利益各方的参与。
IMO拆船导则目录第一节引言第二节适用范围第三节定义第四节潜在有害物质的鉴别第五节绿色通行证第六节在拆船方面新船的措施6.1 最大程度减少在新船及其设备建造过程中使用有害材料6.2 便于拆船及清除有害物质的船舶及其设备的设计6.3 绿色通行证的准备6.4 最大程度减少使用潜在有害材料6.5 最大程度减少生成废弃物第七节在拆船方面现有船舶的措施7.1 绿色通行证的准备7.2 最大程度减少使用潜在有害材料7.3 最大程度减少生成废弃物第八节拆船的准备8.1 拆船厂的选择8.2 船舶交付拆船厂8.3 拆船前的准备工作8.3.1 总则8.3.2 拆船计划8.3.3 防污措施8.3.4 保障工作健康和安全的措施第九节利益各方和其他有关方面的作用9.1 总则9.2 船旗国的作用9.2.1 “适合拆解”条件标准9.2.2 实施9.3 港口国的作用9.3.1 港口国对报废船的控制程序9.3.2 实施9.4 拆船国的作用9.4.1 总则9.4.2 船舶废弃物接收设施9.4.3 待拆解船舶控制措施9.4.4 拆船厂控制措施9.5 巴塞尔公约的作用9.5.1 环保拆船9.5.2 通知原则及预先书面批准9.6 国际劳工组织的作用9.7 1972年伦敦公约及其1996年议定书9.7.1 倾沉船舶9.7.2 弃船9.7.3 船舶弃置海床9.7.4 伦敦公约中关于倾沉船舶的报告9.7.5 处理废弃船舶的选择9.8 航运业的作用9.8.1 拆船业操作规则9.8.2 报废船舶买卖合同9.9 拆船业的作用9.10 其他利益各方的作用第十节技术合作附录一与拆船相关的有害物质和废弃物清单(《全部或部分拆船环保技术导则》附录B)附录二可能存在于交付给拆船厂船舶上的潜在有害物质(《2001年8月的拆船业操作规则》附则一)附录三船上潜在有害物质清单附录四适用所有类型船舶的热工作业规则一览表附录五对进入船上围闭处所的建议1前言1.1 所有船舶最终将报废。
围蔽处所进入和救助程序Procedure of Enclosed Space Entry and RescuePESER本程序的目的旨在防止船上人员由于进入缺氧、富氧、含有易燃和/或有毒气体的封闭处所而造成人员伤亡或警惕潜在危险。
The objective of these procedure is aimed at preventing casualties to ships' personnel entering enclosed spaces where there may be an oxygen-deficient, oxygen-enriched, flammable and/or toxic atmosphere, and vigilanting potential harzadous仅供本船船员训练,演习,实操指导使用To be used for crew’s training, drilling and operation only.修订记录Revision History船舶规范Ship’s Particular船名Ship’s name:船旗国Flag state:船籍港Registry port:船舶呼号Call sign:IMO编号IMO number:船舶登记号Registry Number:船舶种类Type of ship:交船日期Delivery date:总长LOA:型宽Breath:型深Depth:夏季吃水Summer draft:总吨位Gross tonnage:载重量DWT:制造厂Builder:船东/船舶营运人及地址Ship owners / operators and Address:目录Contents1经修订的《进入船上封闭处所的建议案》 (5)REVISED RECOMMENDATIONS FOR ENTERING ENCLOSED SP ACES2 进入封闭场所演习程序………………………………………………………………P19Procedure of Enclosed Space Entry and Rescue3进入封闭场所演习部署表…………………………………………………………..P27 MUSTER LIST4 封闭场所进入许可证………………………………………………………………P28Enclosed space Entry Permit4风险评估……………………………………………………………………………….P33 Risk Assessment经修订的《进入船上封闭处所的建议案》REVISED RECOMMENDATIONS FOR ENTERINGENCLOSED SPACES ABOARD SHIPS1.引言INTRODUCTION任何封闭处所内的气体都可能是缺氧的或富氧的和/或含有易燃和/或有毒气体或蒸气。
经修订的《进入船上封闭处所的建议案》——转发国际海事组织(IMO)A.1050(27)决议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船检》
【年(卷),期】2012(000)010
【摘要】国际海事组织在其于2011年11月21日到30日举办的第27次会议上通过了IMO决议A1050(27)一经修订的《进入船上封闭处所的建议案》,该决议已于2011年11月30日通过,并提请政府敦促船东、船舶经营人和海员重视经修订的建议案.并要求他们在所有适用船舶上予以实施。
具体内容请参见后附的IMO决议A1050(27)的中文翻译件。
【总页数】1页(PI0020-I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692.22
【相关文献】
1.进入船上封闭处所的风险、防范及PSC检查要点 [J], 田腾龙;吴位军;罗超
2.国际海事组织(IMO)第27届大会在伦敦隆重开幕 [J],
3.谈船上封闭处所进入及救援的公约要求及安全监督 [J], 张冠
4.“百年回溯,泰坦尼克之殇”将成为2012年世界海事日的主题--IMO秘书长在第27届国际海事组织大会上发表讲话 [J], 刘洋;王艳华
5.IMO新规则下航海专业进入封闭处所实践教学课程规划和设计 [J], 王岩;戚发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A部分通则第1条适用范围1除另有明文规定者外,本章应适用于1998年7月1日或以后安放龙骨或处于类似建造阶段的船舶。
2就本章而言,类似建造阶段系指在此阶段:.1可辨认出某一具体船舶建造开始;和.2该船业已开始的装配量至少为50t,或为全部结构材料估算重量的1%,取较小者。
3就本章而言:.1建造的船舶系指“安放龙骨或处于类似建造阶段的船舶”;.2所有船舶系指在1998年7月1日或以前或以后建造的船舶;所有客船和所有货船均应照此解释;.3无论何时建造的货船,一经改建成客船后,应视作在开始改建之日建造的客船。
4对于1998年7月1日以前建造的船舶,主管机关应:.1确保在本条4.2规定的前提下,1998年7月1日前实施的《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第III章中所规定的适用于新船或现有船舶的各项要求予以满足;和.2确保当此类船舶更换救生设备或装置,或当此类船舶进行涉及到更换或增设其现有救生设备或装置的重大修理、改变或改装时,这些救生设备和装置在合理可行的情况下符合本章要求。
但是,如果更换的只是除气胀式救生筏外的救生艇筏而不更换其降落设备,或是相反,则救生艇筏或降落设备可视作与被更换者相同类型。
5尽管有第4.2款的要求,对所有船舶,在不迟于2014年7月1日以后第一个计划的干坞期,但不迟于2019年7月1日,其不符合《国际救生设备规则》第4.4.7.6.4至4.4.7.6.6款要求的救生艇承载释放装置须更换为符合该规则的设备。
MSC.317(89)第2条免除1主管机关如考虑到航程的遮蔽性及其条件而认为实施本章的任何具体要求不合理或不必要时,可对在其距最近陆地不超过20海里的航线航行的个别船舶或某些类型船舶,免除这些要求。
2对用于运输大量特别乘客(如朝觐的乘客)的客船,主管机关如确信实施本章要求不切实际时,可对此类船舶免除这些要求,但应完全符合下列规定:.1《1971年特种业务客船协定》所附的规则;和.2《1973年特种业务客船舱室要求议定书》所附的规则。
A.862(20)号决议(1997年11月27日通过)散货船装卸安全操作规则大会,忆及国际海事组织公约第15(j)条关于大会在海上安全规则及导则方面的职责,忆及大会 A.713(17)~A.797(19)号决议案通过的提高装运固体散装货物船舶安全的措施,还忆及在通过 A.797(19)决议案时要求海安全委员会优先进行装运固体散装货物船舶安全方面的工作,并尽早地制定要求和建议,包括残存性标准、设计和建造标准、管理和训练、操作标准、检验要求和船/岸界面等方面,注意到海上安全委员会在其第66届会议上以MSC.47(66)决议案通过《1974年海上人命安全(SOLAS)公约》修正案,其中包括关干散装货物装卸问题的第VI 章第7条的修正条款;还注意到海上安全委员会第66届会议批准了MSC/Circ.743号通函关于海事主管机关和港口当局之间的联络,对固体散装货船不断灭失,有时无迹可寻并导致严重生命损失,感到忧虑,切记许多事故都是由于不正确的散货装卸引起的,安全装卸操作的改善可以防止今后此类事故的发生,认识到提高散货船装卸安全的必要性,还认识到这样的改善可以通过制定散货船装卸安全操作的综合规则来实现,相信安全操作规则的应用将促进海上安全,审议了海事安全委员会在其第66和68届会议上提出的建议,1. 通过本决议案附则中的散货船装卸安全操作规则;2. 要求各国政府尽早执行该规则,并将任何不符合通知IMO;3. 还要求在其境内设有装卸固体散装货物港口的各国政府通过法律形式执行:.1 要求码头经营人遵守有关船/岸合作的IMO规则和建议;.2 根据A.797(19)决议附则第1.6节的规定,要求码头经营人指定码头代表;.3 船长在任何时间都应对船舶安全装卸负责,装卸中的细节应以一致同意的装卸计划的形式得到码头经营人的确认;.4 在违反一致同意的装卸计划或其它任何影响船舶安全的情况下,船长有权命令停止装卸;以及.5 当运输固体散装货物的船舶安全受到影响时,港口当局有权命令停止装卸作业。
船舶有限空间安全管理考试题目一、单选题1 、有限空间检测时间不得早于作业开始前( A )。
A、半小时B、1小时C、20分钟D、2小时2、有限空间易发生次生事故,导致伤亡人员增加,最主要原因是(C)A、中毒B、窒息C、盲目施救D、爆炸3、检测人员进行检测时,应当记录检测的时间、地点、(C )等信息。
A、温度B、湿度C、气体种类、浓度D、气味4 、有限空间内氧浓度应保持在( C )。
A、23% 〜38%B、12.5% 〜21.5%C、19.5% 〜23.5%D、17% 〜29%5、为保证足够的新鲜空气供给,在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可采取( A )措施降低危险,保持空气流通。
A、持续机械通风B、间断式机械通风C、自然通风6、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一旦检测仪报警或发生安全防护设备、个体防护装备失效或作业人员出现身体不适时,作业人员应(B )。
A、继续工作B、立即撤离有限空间C、请示船长7、根据SOLAS 公约关于《进入船上封闭处所的建议案》,船舶封闭场所属于(C )进入的场所。
A、不得B、允许C、限制D、审批8、( A )是指在安全管理系统内经过适当培训,在进入封闭处所时进行守护,同进入处所的人员保持联系并在发生事故时启动紧急程序的人员。
A、协调员B、适任人员C、责任人员9、对封闭处所内空气的检测需使用经准确校准的设备,并由(C )进行操作。
A、甲板人员B、机舱人员C、经过培训的人员10、在进行任何的气体检测时,应当在(C )时进行。
A、通风前B、通风过程中C、停止通风11、氧气浓度低于(A )时,具有潜在的或明显的缺氧危险。
A、19.5%B、20%C、21%12、无需进入时,通向封闭处所的门和舱口应始终(B )。
A、打开B、锁闭C、保持通风13、只有(A )人员才能被指派进入封闭处所。
A、接受过培训的B、高级船员C、甲板D、机舱14、如果初步评估确定处所内可能存在可燃气体或蒸气,经适当精度的可燃气体测试仪测量,不超过可燃下限(LFL)的(B ),如果不能达到上述条件,应继续对处所进行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