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 格式:docx
- 大小:17.31 KB
- 文档页数:4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然而,尽管氯在海水中的丰度很高,但目前尚未发现利用氯从海水中提取的实用方法。
主要原因是氯在海水中的浓度相对较低,且与其他离子混合在一起。
提取氯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卤水中的电解或盐湖提取。
这些方法依赖于地下卤水或盐湖中高浓度的氯离子。
电解方法是通过将卤水置于电解池中,然后通过施加电压来分解水中的氯化物离子。
这个过程称为电解反应。
在电解池中,氯化物离子(Cl-)被氧化成氯气(Cl2),同时还会产生氢气(H2)和水(H2O)。
这种方法可以提取氯气,但是由于需要大量的能源,因此不适合从海水中提取氯。
另一种提取氯的方法是盐湖提取。
一些地区有富含氯离子的盐湖,如美国的盐湖城和印度的拉贾斯坦邦。
在这种方法中,盐湖水先被蒸发,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盐田进行处理和纯化,最终产生氯和其他盐类。
然而,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具有高浓度氯离子的盐湖,不适用于海水。
尽管目前从海水中直接提取氯的方法尚不实用,但有一些其他方法可以从海水中提取其他有价值的化学物质,其中包括氯。
例如,目前有一种技术被称为气候工程,可以通过从海水中提取氯化物离子来控制二氧化碳(CO2)的浓度。
通过从海水中提取氯化物离子,可以增加海水中其它离子如碳酸根的含量,这有助于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这种方法可以作为一种控制气候变化的手段。
综上所述,虽然氯在海水中存在丰富,但目前尚未开发出直接从海水中提取氯的实际方法。
然而,其他一些方法可以通过从海水中提取氯化物离子,来应用于其他方面,如气候工程。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讲义一、氯元素的存在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
其中,海水中蕴含着丰富的氯元素,海水中氯元素的含量相当高。
除了海水,在陆地的盐湖、盐矿中也能找到氯的化合物。
为什么氯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态存在呢?这是因为氯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很容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
二、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常温常压下,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它能溶于水,常温下 1 体积水大约能溶解 2 体积氯气。
但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并不是无限的,而且溶解的氯气只有一部分与水发生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氯气有毒!如果不小心吸入高浓度的氯气,会对人体的呼吸道和肺部造成严重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在涉及氯气的实验或工业生产中,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确保人员的安全。
三、氯气的化学性质1、与金属的反应氯气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发生反应。
例如,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白色的氯化钠固体;铁在氯气中燃烧,产生棕褐色的烟,生成氯化铁。
2、与非金属的反应氯气也能与许多非金属单质发生反应。
比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氯化氢气体。
3、与水的反应氯气能与水发生可逆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也是漂白剂的有效成分。
4、与碱的反应氯气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
这个反应在工业上用于制取漂白液。
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则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和水,这是制取漂白粉的原理。
四、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在实验室中,我们通常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的条件下来制取氯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₂+ 4HCl(浓)==△== MnCl₂+ Cl₂↑ + 2H₂O制取氯气的实验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净化装置、收集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
发生装置是一个固液加热型的装置,净化装置通常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气体,用浓硫酸干燥氯气,收集氯气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法,尾气处理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
化学必修1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海水中含有丰富的元素,其中氯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元素。
本文将介绍氯在海水中的富集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氯在海水中的存在形式。
在海水中,氯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即氯离子(Cl-)。
海水中的氯离子浓度相对稳定,约为19-20g/L。
这是因为海水中还存在其他溶解固体,如盐类、碳酸盐等,它们与氯离子形成晶体,并通过沉淀作用稳定了氯离子的浓度。
氯的富集过程主要包括蒸发结晶和盐湖提取两种方式。
首先是蒸发结晶。
这是一种通过蒸发海水中的水分,使溶解在其中的氯离子逐渐浓缩的方法。
在蒸发结晶过程中,海水会首先被引入蒸发器,然后借助太阳能的热量,海水中的水分会逐渐蒸发。
随着蒸发的进行,水分减少,海水中溶解的氯离子浓度逐渐增加。
而蒸发结晶的速度和效果受到气温、湿度、日照等因素的影响。
在温暖干燥的气候条件下,蒸发速度较快,富集效果较好。
因此,富集氯的地区通常位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带。
在这些地区,蒸发结晶被广泛应用于盐田的建设和氯的生产。
其次是盐湖提取。
在一些内陆低洼地区,由于地表形成了湖泊,这些湖泊由于长期干旱蒸发形成了富含氯的盐湖。
通过将湖水提取出来,然后经过过滤、沉淀和浓缩等步骤,可以将溶解在湖水中的氯离子提取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盐湖提取通常需要选择盐湖中氯离子浓度较高的湖泊,这样可以提高提取效率。
常见的盐湖提取地区有许多巴西、智利、澳大利亚和中国西部等地。
除了以上两种富集方法,还有一种是离子交换法。
离子交换法是通过合成树脂或基质,利用其对氯离子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吸附能力,将海水中的氯离子吸附在树脂或基质上。
然后通过再生退料,将吸附的氯离子从树脂或基质上释放出来。
总的来说,氯在海水中的富集主要通过蒸发结晶和盐湖提取两种方式实现。
这些富集方法可以利用海水中氯离子的丰富资源,用于盐类和化工产品的生产。
此外,在水处理中,氯也是一种重要的消毒剂,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和游泳池等场所的消毒。
因此,了解氯在海水中的富集过程,对于我们理解海洋资源的富集和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学反思陈丽
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
本节是全章教材的重点之一。
氯气不仅仅是卤素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而且也是最典型的非金属元素。
氯气的化学性质是第二章所学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巩固,同时,对氯气的性质、用途、制法等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学习,不仅为进一步研究卤素性质的相似性及其递变性奠定基础,也为以后研究硫元素及氮元素知识,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认识方法,即“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因此本节课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完本节课后,认真反思,有如下心得:第一反思成功之处
1、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STS教育。
例如:播放大海的照片,引发学生遐想海水中的元素;播放京沪高速淮安段液氯泄漏事件的视频报到,激发环保意识;询问学生为什么自来水不能直接用来养鱼这一生活常识,引出对氯水性质的探究;强调干燥的氯气不能与铁反应,可以用钢瓶储运液氯;
3、密切联系科学史实,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配合图片讲解氯元素的发现及确定过程,讲述化学家舍勒和戴维的生平及他们艰难的探索之路,使学生产生敬佩之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4、利用开放性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设问:氯气能不能跟水反应,其产物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方法验证。
让学生充分讨论,大胆猜想,设计方案,分组验证。
先检验氯水的酸碱性。
用滴管吸取氯水,注入试管里,然后滴入1~2滴石蕊试剂观察到氯水先变红后褪色。
实验现象说明很可能生成了酸。
根据反应物判断很可能生成了盐酸。
如何验证盐酸的生成?学生很容易提出硝酸银溶液,经实验确有盐酸生成。
我紧接着设问:如何解释石蕊试剂先变红后褪色的现象?是氯水中的氯分子、盐酸使指示剂褪色的吗?让学生充分讨论,并设计出实验方案。
把干燥的有色试纸分别放人装有氯气的集气瓶里、盐酸溶液里、氯水里。
前两者颜色不褪,后者颜色马上褪去。
学生立即明白氯分子、盐酸、水分子都没有漂白作用,唯独氯水有漂白作用,必然有一种具有漂白作用的新物质生成。
这种新物质是什么?到此,揭开氯气跟水反应产物的谜底的时机已经水到渠成。
我根据上面实验事实和化学反应中原子守恒原理可以引出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经科学试验验证,氯气与水反应的确有次氯酸生成。
然后让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氯水的成分:三分子,四离子。
至此,学生对氯气跟水的反应和氯水里不仅有未反应的氯单质,还有盐酸和次氯酸的事实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第二反思不足之处
1、本节课内容稍多,若能将部分知识移到下节课会更好。
2、有些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的时候,思路不是非常清晰,应给予适当的点拨。
第二课时氯气的性质氯离子的检验本节课包括两部分内容:氯气的化学性质(与碱的反应)、氯离子的检验。
重点探究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以及次氯酸的漂白作用,理解+1价氯的强氧化性及其应用。
学生经过学习第一章和第三章后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能力和化学探究能力,学生对氯离子和氢离子的检验已有一定的经验;氯水的成分及氯气跟水、碱的反应原理在教学中是难点。
对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课本只有化学方程式并没有安排演示实验,为了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理解,课堂上我补充了该实验。
让学生做第一个探究实验,氯气能否与碱溶液反应?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将所给药品若滴加顺序不同,则现象不同:若将酚酞与氢氧化钠先加,再加氯水会看到如期的现象,红色褪去,证明氯气可以与碱溶液反应;若将酚酞与氯水先加,再加氢氧化钠溶液,则无任何现象。
留作思考。
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是工业制漂白液的原理,其有效成分次氯酸钠也是日常生活中的“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
再联想与消石灰的反应,由学生写出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是工业生产制漂白粉,漂粉精的原理,其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
再引出第二个实验探究:漂白原理是什么?究竟是什么物质在起漂白作用?根据第一个实验,滴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红色为什么褪去?学生思考交流,同学们大体上有这三个观点:是氯水中和了碱,碱无剩余导致的?还是生成的新物质导致的,还是氯水中的次氯酸?那么方案是什么?然后学生做实验来验证。
可以再向褪色的溶液中加碱,
并没变红,说明第一种设想不对,再滴酚酞变红,说明溶液中新生成的物质无漂白性,于是得出结论是氯水中的次氯酸有漂白性,也就是第一个实验中,没看到现象的原因所在。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等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拓学生思维。
本节课由于实验较多,学生学习热情非常高,气氛也非常活跃。
这也启发我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这也符合新教材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