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活动及作品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29
幼儿园童心画廊:儿童艺术作品展示与解读1. 童心无限的艺术创作幼儿园是孩子们艺术创作的乐园,他们用他们天真无邪的眼睛,表达着他们对世界的独特看法。
在这里,他们能够尽情地展现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想法,而这些作品往往令人感动、纯真而又充满活力。
2. 赏析儿童艺术作品的独特视角当我们走进幼儿园的画廊,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世界。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用五彩斑斓的颜色,勾勒出他们眼中的美丽风景;可以看到他们对动物、植物的独特理解;更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生活、对家庭、对友谊的热爱和渴望。
3. 解读儿童艺术作品的奥妙在孩子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与成人不同的视角和表达方式。
他们以简洁明了的线条勾勒出一个个有趣的形象,以生动鲜明的色彩构筑起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孩子们纯真、热爱、积极的心态,更能看到他们对美的追求和探索。
4. 儿童艺术作品与教育儿童艺术作品不仅是孩子们的天真创作,更是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我的表达。
通过观赏和欣赏儿童艺术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孩子们内心世界,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5. 个人观点作为幼儿园的艺术教育者,我深深地被孩子们的作品所感动。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不仅能感受到他们的快乐、热爱和纯真,更能感受到他们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我相信,通过艺术作品的展示和解读,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孩子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也能够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总结幼儿园童心画廊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地方。
在这里,孩子们用他们纯真的眼神和灵巧的手指,创作出一个个生动而又美丽的作品。
走进这个画廊,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感受到了那份真挚和纯真。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童心的画廊,感受孩子们的纯真和活力,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字数达到3000字】6. 孩子们的作品展示与表达每幅作品都是孩子们独特的表达,他们用画笔和颜料勾勒出内心世界的美好与快乐。
童心童画之——他们的画【背景】小班《彩色世界真奇妙》主题中美术活动:彩色噗噗车幼儿基础与教材分析:小汽车是孩子比较喜欢的玩具之一,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各式各样的车,有一些孩子也对汽车仔细观察过,了解汽车的窗户、轮子、车灯是样子的,在区域活动里,部分孩子也有自由绘画的经历,乘坐公交车的孩子也还会注意到公交车是几路的车,但是孩子在绘画的时候在搭配颜色的这一方面,还有待提高。
借助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孩子的的兴趣,设计了一节美术绘画课。
以往的美术绘画活动多以涂鸦着色、添画为主为主,对颜色、形状和布局没有感性的认识,只是照着教师的范画来涂色、布局,根本没有自己的想象和个性,更不利于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生活中的小轿车、公交车以及各种各样的汽车都为绘画活动提供了的好条件。
活动目标:1.观察汽车,能用简单的几何形状说出它们的主要特征,用绘画的方式表现汽车;2.愿意大胆地表现自己观察到一事物。
活动过程:一、设计情境,引起幼儿兴趣主要提问:听,这是什么声音?猜猜看,会是什么车?二、观察汽车构造,学习绘画主要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哦,是什么形状?我们用这些形状来试着画一画三、幼儿绘画主要提问: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圆圈、横线、竖线)四、赏析与评价主要提问:如果你喜欢这幅画,可以给它一些掌声,然后和你的好伙伴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观察对象之——黄煜萱】作品:《彩色噗噗车》整个绘画过程中,黄煜萱一共画了三幅画,第一幅画画完后,黄煜萱来到我面前,问我:冯老师,还有纸么?我还想画一张,于是我给了她一张白纸,她拿过去,很快画好了第二张。
接着又来到我这里吗,问:老师我还想画一张,于是我又给了她第三张纸,很快到了下午放学的时间,随着老师的提醒,黄煜萱把第三幅画交给了我,并且得意地对我说:“老师,你看,我还会写自己的名字”。
1.作品名称:花狮子,类别:农民画,作者:张芝兰。
作品赏析:这是一幅陕北安塞农民画,农民画既是一种传统的绘画艺术,又是一种逐渐成熟的新兴画种。
这副图画着五颜六色的狮妈妈带着两只稚嫩可爱的小花狮子,脸上充满了幸福的爱意。
2.作品名称:蓝天,,类别:油画。
作者:康定斯基(俄国)作品赏析:康定斯基的抽象画基本属于热抽象,这幅画我觉得偏意象艺术当然也有抽象的成分,首先给人的感受是充满了童趣、童真,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3.作品名称:春如画,作者:吴冠中。
作品赏析:这副作品中,用流畅、活泼的线条描绘生机勃勃的春天,表达作者对春天的美好感受。
4.作品名称:自画像,类别:油画,作者:徐悲鸿,作品赏析:这是一幅油画作品,虽然是人物头像,但动态明显,侧坐的身体、扭动的头部、回转的眼神,目光凝视前方,表现了年轻画家的淡定和自信。
5.作品名称:艰苦岁月,类别:雕像,作者:潘鹤,作品赏析:这件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就出现过:残破的军帽,褴褛的军衣,裸露的脚丫,如钢棍的手指上一支古色的长笛,干裂的嘴唇轻贴笛孔,老战士快活地吹奏着悠扬的乐曲。
个满脸稚气的十ー二岁的小战士蜷缩在他的身旁,一手抱着长枪,一手托着下颌,聆听着那美妙的笛声,憧憬美好的未来。
6.坐在柳条椅上的朵拉·马尔(铅笔淡彩)毕加索(西班牙)作品中毕加索用直线、曲线和交又线等丰富的线条画出了朵拉,并在衣服、头发等地方施以比较单纯的淡彩,人物周围是大面积的单纯的线条,使人物比较突出。
座椅上运用了有秩序的交叉线,表现了座椅上的纹路。
背景上布满了指向四面八方的线条,在平面上表现出纵深感,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7.枣园来了秧歌队(年画),这幅作品巧妙地利用秧歌队形成的圆形,将毛主席和拜年的农民围绕在中间,洁净的画面自然地突显了毛主席的身姿。
四周五颜六色的服装、花灯、锣鼓更加营造出节日的欢快气氛。
8.百世多吉(中国画)齐白石。
作品中表现了九个柿子,红喻老、,绿喻新,九则表示多的意思,意为与“百世”。
幼儿美术鉴赏活动指导《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大班) 《摘星星》(中班)漫画,是绘画中的一个分支。
与其他绘画作品不同,漫画常用变形、夸张、象征和拟人等多种手法来组织画面,直接或隐晦地表达作者对社会事件的理解与态度,并且多是讽刺或幽默的表达。
“漫画以笑语叱咤人间”,这是对漫画特征的集中概括。
我们今天可见的很多漫画都在批评和嘲讽社会中的负面事件,但也有漫画家在用自己浪漫的笔法赞扬和歌颂世间美好的一面。
例如,本篇选用的丰子恺先生的儿童漫画,就是在歌颂儿童的善良与活泼。
插画,原指插入在报刊和图书中的画作,西文称为Illustration ,意指照亮之意。
插画的字面意思本身已说明,其作用在于使文字意念变得更明确清晰。
中国最早的插画是一些佛教经书中用来解经文的“变相”图。
后来,随着刻书行业的发展,插画的形式变得多样,有卷首附图、文中插图、上图下文、下图上文、内封面、扉页画和牌记等。
今天,插画已成为一门专门的艺术,能够脱离报刊和图书附载体独立进行传播。
插画不再只是丰富文字内容的注脚,其本身也成为了独立的阅读对象,以及具有丰富内涵的审美对象。
例如,这里选用的几米的插画就是广受儿童欢迎的阅读与欣赏对象。
《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大班)图3-1所示为丰子恺创作的《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
一、活动设计思路选择丰子恺的这一作品来鉴赏,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丰子恺的这幅作品作为儿童漫画描绘了日常生活情景,营造了轻松、愉快、闲适的气氛,能够使幼儿产生兴趣。
其二,丰子恺的儿童漫画大多是采用这种简单的勾勒技法来完成,作品看起来简单明了、生动活泼,具有很好的审美价值。
图3-1活动基于幼儿经验设计,采用观赏、讨论、自由创作等方法,同时利用背景故事融入情境体验,增强幼儿对作品的理解以及整体意境氛围的把握。
教师应激发幼儿的兴趣,并且鼓励幼儿关注日常生活,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创作素材。
该活动适用于大班教学,时间为1课时。
二、活动目标(1)幼儿学会欣赏本作品,体会漫画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愉快、闲适意境,并能够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所理解的意境。
如何欣赏幼儿绘画作品根据儿童绘画心理和造型特点,1——3岁为涂鸦期:从无目的涂画到有目的涂画,没有具体形象。
3——5岁为象征期: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大多是靠记忆模仿,创造象征符号,画面表现特点为说明性图解。
5——8岁为图式期:可根据观察物象特征,实行意象表现。
幼儿的绘画表现力和智力发展都是同步向前的,即使幼儿的绘画表现力在各个年龄阶段也是按一定的顺序发展的,但是智力的主导作用更为突出。
对于一些智力发展和表现力发展不平衡的幼儿,美术教育能够促动均衡发展。
所以,对于幼儿美术作品的赏析要建立在掌握幼儿各年龄阶段的美术特点及表现规律的基础上。
二、准确对待幼儿美术造型中的“像”与“不像”美术作品是视觉艺术,造型是视觉艺术的语言。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幼儿家长在观赏一幅绘画作品时,总是以“像”来评说作品:“这幅画真好,画得多像啊!”这种观点和理解,当前还是广泛存有,一定要跳出这样的评价圈。
理应如何面对幼儿美术作品中“不像”、“不准”的问题呢?在幼儿美术作品中的“像”应该是广义的,是一类事物形象的泛指,而不是针对哪一件具体事物的“像”与“不像”,凡能把一类事物的基本形象特征表现出来,就能够说“像”,这个“像”应该是“基本像”。
所谓“基本像”,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指画面中每个形象应是一类事物形状的基本特征的反映。
比方让幼儿画苹果,所画出的形象一看就是苹果,而不是梨、茄子等,不管它像哪个筐子里的苹果,也不管是哪个品种的,总之是苹果,这就能够说达到了基本像;二是通过物象,能够看出画的是什么和要传达的意义,虽然画面的形象可能与现实事物不相符合,但却能使我们发生与现实相吻合的联想,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儿童绘画在其“意”而不在“形”。
这个“基本像”主要是针对3岁到6、7岁幼儿的美术作品中造型特点的一种认可。
在评析幼儿绘画作品时,只要作品中的形象达到了“基本像”的水平,其造型就是成功的,就应得到理解与认可。
除此之外,理应更多地分析作品中所表现的事物是否丰富,是否是儿童的体验思考与创造想象,作品中是否反映出良好的个性,是否认真、大胆和自信等特点。
龙源期刊网
意大利儿童美术作品赏析
作者:胡怡闻
来源:《早期教育(美术版)》2009年第09期
《占卜者的报酬》是一位历来以“神秘”而为人称道的乔治·德·契里柯的作品。
神秘在什么地方呢?空旷古典的意大利广场远处竟是莫名其妙的冒烟火车。
拱门中间,两株棕榈树站立在地平线上,近处是一座优美的希腊雕像,天空昼夜不明确。
午后阳光投下了深深的斜影,让人恍惚之间产生深夜月光的幻觉,非常神秘。
当然,神秘不止于这个梦境般的带着19世纪特征的火车、古典建筑和雕像的结合。
画面的物体概括得十分单纯,几何图形特征十分突出。
乔治·德·契里柯(1888~1978年)出生于希腊,父母都是意大利人。
契里柯主要在慕尼黑受到最初的美术教育。
对德国世纪末画家斐克林、克林格尔等人的作品深为喜爱。
同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和他对绘画艺术中表现直觉、幻觉和潜意识意象的研究,对于人类感情现象的研究,在德国画家中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
契里柯对于在慕尼黑出现的表现主义绘画虽然持容忍态度。
自己并不追随这种作风。
影响他走上形而上绘画的决定因素,乃是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