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2(201X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131.50 KB
- 文档页数:21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2.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两个主要问题,四个研究方面)两个问题:有关心理发展的原理或规律一类的问题;个体发展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问题四个研究方面:1.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2.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3.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
4.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一.名词解释本我: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自我:意识结构部分。
遵循现实原则,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和外部世界的中介。
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心、自我理想。
前者:超我的惩罚性的、消极性的和批判性的部分,要求个体不能违背良心。
后者: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是抽象的东西,它希望个体为之奋斗。
积极强化作用: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个体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作用。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 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
直接强化: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
替代强化: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和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倾向;如果看到失败或受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自我强化: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维持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自我强化依存于自我评价的个人标准。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二.简答1.佛洛伊德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划分1. 口唇期( 0一1岁);2. 肛门期( 1—3岁);3. 前生殖器期( 3—6岁);4. 潜伏期( 6—11岁);5. 青春期( 11或13岁开始)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八个阶段的划分1. 婴儿期,0-2岁。
发展心理学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命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心理变化的科学,其中心理发展研究了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活中心理上的变化和进化。
心理发展的研究范围涵盖了感知、思考、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变化,主要包括婴儿、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四个阶段。
婴儿期是人类一生中最早发展的阶段。
心理学家在研究婴儿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婴儿在出生后通过感知和运动来逐渐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在婴儿期,婴儿会通过触摸、尝试等方式探索自己的身体和环境,逐渐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
儿童期是人类心理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同时,儿童的社交能力也在不断发展,他们逐渐学会和他人交流、合作,建立起朋友关系和社交技巧。
青少年期是一个关键的心理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经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
青少年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份认同、价值观和社会角色,同时也面临着与家庭和同伴关系的调整。
他们开始独立思考、做出独立决策,并逐渐成为自己独立的个体。
成人期是人类心理发展中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成人经历着更为深入的认知和情感变化。
他们在社会、工作和家庭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并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
成人期的心理发展也受到个体经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总的来说,心理发展研究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活中心理的变化和进化。
这些研究对于理解人类行为、教育、咨询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流派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流派围绕心理发展的机制和过程,产生了几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索与争论形成了发展心理学的不同的理论派别,也构成了发展心理学主体内容和基本框架。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要么是遗传,要么是环境,究竟哪一个决定了个体的发展?这两者孰轻孰重?这些问题历来是争论的焦点。
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贯穿了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整个历史,涉及到了几乎每一个领域。
遗传与环境的争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绝对决定论;共同决定论;相互作用论。
遗传,又可表述为天性、成熟、先天、生物因素。
环境,又可表述为教养、学习、后天、社会因素。
绝对决定论遗传决定论-遗传因素分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龙生龙,凤生凤。
通过遗传来保持其生物性状。
遗传物质—DNA。
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主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物特性,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
个体的遗传素质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霎那就已经决定了。
遗传决定论的观点英国遗传学家高尔顿(F.Galton)坚持以遗传的观点来解释个体差异。
他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的心理与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只起引发作用。
研究遗传作用的方法选择性繁殖;家庭研究;双生子研究;血缘关系研究影响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如食物营养、地理气候等;另一类是指人类的社会环境,即个体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各种影响。
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
主要观点:S--R著名言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一个我自己可以给予特殊培养的世界。
我保证在他们中间任意选择一个,训练成我想要培养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小偷、乞丐,而不管他的天赋、爱好、能力、倾向性以及他祖宗的种族和职业。
2019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1.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先天—教养争议(nature-nurture controversy):发展是在出生
之前就由遗传和生物因素预先决定的,还受后天经验和环境因素决定的?关于这个问题形成了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等不同结论。
不过到
了现代,通过深入研究遗传和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更多优秀的发展
心理学家认为:遗传与环境互相作用和影响,共同决定着个体的发展,对于不同的心理因素,它们所起作用的比例不同。
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这个争论围绕发展变化是怎样发生这个主题而展开。
连续发展理论:随着技能的发展和经验的获得,儿童以平稳推动
的方式发展
只要给与教育和机会,年幼的儿童也能像成人一样行动和思维。
阶段发展理论:儿童的成长必须经过一系列可预测但不可变更的
发展阶段,发展到新阶段的变化是突然发生的
每个阶段儿童的水平有质的差异,环境和教育只能适当改变发展
的速度,但发展的性质和顺序固定。
3.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主动性与被动性的问题,实际上是儿童发展的内外因关系的问题。
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性决定心理的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
部矛盾起作用。
这里的内部矛盾是主体在实践中,通过与环境交互作
用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
这个矛盾就是心理发展的动力。
4.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类似于维果斯基的“学习期限”。
儿童心理发展存有着敏感期,在某一特定的时期有某种心理倾向使儿童对特定事物或活动产生积极性和兴趣并能有效地对其理解和掌握,而过了这个时期上述情况会消失且不复出现。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关键字】发展发展心理学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林崇德第二版BY Gan第1章绪论1、名词解释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老练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通常所说的发展心理学指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它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正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包括学习、适应、交流人类个体借以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
社会化过程是人类学会共同生活和彼此有效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指个体生理心理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
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
就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而言,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从出生到死亡,一般经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青年期(成年初期)、中年期(成年中期)、老年期(成年晚期);就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中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而言,各种心理现象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老练期、转折期,其实质就是各个阶段各种心理现象的质变年龄。
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一)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在人类发展基本原理或规律这个问题上,各种心理学派别之间的争论可以归为四点:第一,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第二,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第三,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第四,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终目标的。
于是,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研究牵涉如下一些问题。
1.关于遗传和环境(含教育)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先天遗传给心理发展提供更多了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因此,发展心理学必须研究人类心理的先天要素,必须研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文化背景与人类心理发展的交互作用。
2.关于心理发展的外因和内因问题在人类心理发展上,既必须注重外因,又必须注重内因。
人类身心发展就是主动的,所以,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至促进作用。
我们既要谈发展,又必须特别强调内外因之间的关系和促进作用。
3.关于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人类的心理一方面就是不断发展的,另一方面又就是存有阶段性的。
必须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出来,将相对主义的对外开放和理想化的终点统一出来,这样就可以既科学地表述生命全程的心理持续发展趋势,又深入探讨相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
(二)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发展心理学不仅必须研究心理发展的通常原理或基本规律,而且必须研究在人生相同发展阶段上的具体内容原理或规律,这些原理或规律彰显在生命全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即为各阶段所整体表现出的质的特征上面。
1.年龄特征的划分标准恰当而科学地分割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迄今为止还是一个远远没获得适度化解的问题,然而,它却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关键内容。
古代教育家和哲学家曾明确提出这个问题,现代发展心理学家正在深入研究这个问题。
目前见到的划分人生阶段依据的典型资料,可归为如下几类:(1)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例如柏曼(l.berman)以内分泌腺作为分期标准;(2)以智力发展作为划分标准,例如皮亚杰(j.piaget)以思维发展作为分期标准;(3)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例如埃里克森(e.h.erikson)对人格发展的划分;(4)以活动特点为划分标准,例如艾利康宁(д.б.эльконин)和达维多夫(в.в.давыдов)对心理发展的划分;(5)以生活事件为划分标准,例如将成年期(18岁以后)以生活事件分为成年早期(18~35岁)、成年中期(35~55或60岁)、成年晚期(55或60岁以后)。
当前对人的发展研究异常活跃。
儿童研究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而成人发展、衰老以及生命全程中的变化的研究却是20世纪60〜70年代才出现的。
但是,有关于人的成长和变化的观念却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当理性思考和研究实证得以结合时,发展的理论结构就产生了。
“理论”虽然有很多定义,在此我们认为理论是对行为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的规律化、综合性的阐述。
一个关于婴儿一养育者依恋的好的理论应该包括:描述6~8岁大的婴儿寻求大人关爱和关爱时表现出的行为;解择为什么孩子有这样的需求;预测这种情感联结对一生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理论是人的发展领域的重要工具(在其他科学领域也一样),原因有两点。
首先,理论给行为观察提供清晰的结构,换言之,理论指引我们观察什么并赋予观察到的东西以意义。
其次,受实证研究支持的理论为实践活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一旦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发展,我们就能从最恰当的角度看我们应怎样努力改进儿童和成人的福利,怎样对待他们。
正如下文将要讲到的,理论是受提出者所处时代的文化价值观和信仰影响的。
但是理论与意见或观念在一个重要方面有不同:理论是经过科学证明而成为理论的。
这就意味着理论必须经过科学界反复的研究检验,而它的发现必须具有跨时间的可重复性。
首先,人的发展的研究领域存在着纷繁多样的理论,这些理论对人是什么和怎样发展持有不同观点。
发展研究并没有提供一个最终的事实,因为研究者对观察结果的意义不一定能取得一致看法。
其次,人是复杂的生物,在生理、心理、情绪和社会性上都发生着改变。
但是至今没有一种理论能做出全面的解释。
各种理论的存在有助于加深认识,因为研究者都在不懈地努力,要么支持、要么反驳和整合这些不同的观点。
本章介绍了人的发展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以及用来验证这些理论的研究方法。
我们将详细回顾每一种理论,在本书后面章节也介绍了很多相对不是很重要的理论。
虽然存在很多理论,但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加以组织,因为几乎所有理论都立足于人的发展领域的三个基本问题:发展过程是连续的还是不连续的?是所有人都遵循一种发展进程,还是有多个可能的进程?在影响人的发展方面,遗传和环境哪个更重要?在下面的介绍中,我们将详细了解每一命问题。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教学目标:1.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2.了解各流派的心理发展理论,懂得心理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3.理解和掌握心理发展的辩证观。
重点难点:心理发展的理论及教育价值教学过程: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一、遗传、环境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一)遗传的作用⏹遗传是保持生物性状的最普遍现象,是指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下代,脱氧核糖核酸(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遗传因素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主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物特性,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
⏹遗传素质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霎那就已经决定了,它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并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高低限度,但它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程度。
(二)环境的作用环境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如食物营养、地理气候等。
另一类是指人类的社会环境,即个体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各种影响。
环境因素规定了心理发展的现实性胎内环境的影响➢母亲年龄➢母亲服药(如反应停、避孕药、烟酒等)➢母亲情绪早期经验的影响影像资料总结: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规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而个体的环境教育条件确定了发展的现实水平。
其中,潜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离不开环境与教育条件。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一种连续、渐进的过程。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个体整个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当某一种心理活动在发展变化之中而又未出现新质变时,即处于一种量变的积累过程。
心理变化遵循一定的发展顺序,同时每一时期又有相对固有的特性,这就是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为个体心理发展这个连续过程由一些具体的发展阶段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