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历史地理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湖北中考总分多少湖北省是中国的一个省份,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教育事业。
每年的中考是对湖北省初中阶段学生学业水平的一次考核,也是他们升入高中的重要关键。
那么,湖北中考到底有多少总分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湖北省中考自2017年开始实行新的考试制度,总分为750分。
具体的考试科目和分值如下:语文:湖北中考语文科目总分为150分,包括试题总量为10道,其中阅读理解占40分,作文占30分,选择题占30分,填空题占20分,判断题占15分,词语填空占15分。
数学:湖北中考数学科目总分为150分,试题总量为15道,其中选择题占70分,填空题占30分,解答题占50分。
英语:湖北中考英语科目总分为150分,试题总量为10道,其中听力占30分,选择题占80分,填空题占20分,完形填空占20分。
物理:湖北中考物理科目总分为100分,试题总量为8道,其中选择题占70分,填空题占30分。
化学:湖北中考化学科目总分为100分,试题总量为8道,其中选择题占70分,填空题占30分。
生物:湖北中考生物科目总分为50分,试题总量为4道,其中选择题占35分,填空题占15分。
政治、历史、地理:湖北中考政治、历史、地理三科总分为100分,试题总量为20道,其中政治选择题占40分,历史选择题占30分,地理选择题占30分。
体育:湖北中考体育科目总分为100分,根据实际考试项目给分。
综合素质测试:湖北中考综合素质测试分为卷面分和考试成绩两部分,其中卷面分占总评成绩的40%,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
通过对湖北中考总分的详细解读,可以看出湖北中考的科目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和综合素质测试等多个学科,旨在全面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
每个科目的试题数量、分值以及考试形式都有所不同,从而确保对考生的多方位评估。
要想在湖北中考中获得好成绩,考生需要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各科目的学习和复习,合理安排时间、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湖北历史地理湖北地跨长江,是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段和第三级阶段的过渡地带,形成这样一个地域空间的历史并不很长,大约从北宋以后逐步完成,北宋至道三年(997)分天下为十五路,于荆湘间置荆湖南、北路,“东界鄂渚,西接溪洞,南抵五岭,北连襄汉”,始有湖北之称谓。
湖北地势西高东低,西、北、东三面被山地和丘陵环绕,中南部为低湿平原,略成盆地之势。
大致以光化(老河口)经南漳到南昌一线为界分为鄂东、鄂西两大部分。
西部为鄂西山地,其中又以长江为界,分为由秦岭东段、武当山、大巴山东段等山脉组成的鄂西北山地,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等山脉组成的鄂西南山原。
鄂西北山地群峰耸产,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森林密布;鄂西南山原山高谷深,一般海拔虽然也在1500米左右,但是山顶平广,具有高原性山地特征,适合旱作农业的经营。
鄂省东部是以长江、汉水冲积而成的江汉平原为主体。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网交织,湖泊密布,堤垸纵横,历史时期以来就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富庶之地。
江汉平原的东部因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在与河南、安徽两省之间由大洪山和大别山组成鄂东北丘陵地区,在与湖南、江西两省交界处有幕阜山构成的鄂东南丘陵。
湖北省水系以长江为骨干,受地形影响,武汉以上各支流从两侧汇注,构成向心状的长江水系。
长江干流自湖北宜昌脱离峡谷,水流减缓,在枝江至城陵矶之间形成荆江河曲,有如“九曲回肠”,历史上多次发生裁弯取直的变故,新旧河道变迁不定,也影响了这一段长江的津渡。
汉水从陕南流入本省,自宜城进入江汉平原,水势同样减缓形成曲流,故有“曲莫如汉”之称。
湖北是全国湖泊最多的一个省份,而且集中在江汉平原,总数超过1000个。
这些湖泊也有过历史变迁,最著名者为“云梦泽”春秋时期的文献《国语》、《左传》分别记载楚国有楚王狩猎之区:云梦,狩猎区内的湖沼泽薮为云梦泽。
1000多年来,古人常常错将云梦指为云梦泽,并与洞庭湖混为一谈。
经历史地理学者研究证实:云梦是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沼的多种地貌形态的综合体,面积广阔几乎覆盖整个江汉平原。
湖北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湖北省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其地理特点和地理知识因素对于湖北高考考生来说十分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总结一些湖北高考地理知识点。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 地理位置:湖北位于中国中部,东与江苏、安徽接壤,南与湖南相接,西南与重庆、四川交界,西与湖南、陕西相连,北与河南接壤。
2. 地形地貌:湖北地势以长江流域为主,分布着大片平原、丘陵和山地。
其中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上,是湖北省的省会和经济中心。
3. 气候特点:湖北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潮湿。
由于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湖北的降水充沛,雨量分布不均衡。
4. 水系特点:湖北有长江、汉江等重要水系贯穿全省。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在湖北境内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港口城市,如武汉、宜昌等。
二、经济地理知识点1. 农业发展:湖北是中国的重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之一。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等。
湖北的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同时也有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2. 工业布局:湖北省工业以制造业为主,其中汽车制造、钢铁产业、电子信息等是湖北的支柱产业。
武汉钢铁集团和东风汽车集团是湖北省的两大龙头企业。
3. 交通发展:湖北的交通发达,其中的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
湖北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线路贯穿全省,并且有三个重要的航空港,分别是武汉天河国际机场、襄阳刘集机场和宜昌三峡机场。
三、文化地理知识点1. 历史文化:湖北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例如楚文化、荆楚文化和三国文化等都有湖北的深厚影响。
2. 旅游资源:湖北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有三峡、神农架、黄鹤楼等著名景点。
三峡是长江上的一片峡谷风景区,被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地方之一。
3. 民俗文化:湖北的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其中的武汉话和荆州话是湖北的两大方言,被广泛使用。
湖北的民间传统节日也十分丰富,如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
四、环境地理知识点1. 生态环境:湖北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我的家乡湖北武汉湖北武汉,位于我国中部,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
作为我家乡,武汉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特点。
在这里,我度过了愉快的童年时光,培养了对家乡的深厚的情感。
一、历史人文武汉作为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城,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名胜古迹。
黄鹤楼是武汉最有名的景点之一,它坐落在长江北岸的蛇山上,是我家乡的象征之一。
黄鹤楼的灵感来源于一首古老的诗歌,它的壮丽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武汉还有东湖、南湖等著名的湖泊,这些湖泊环绕着城市,为武汉增添了独特的水乡风情。
此外,武汉的户部巷、归元寺等也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
二、地理特点武汉位于长江和汉江交汇处,受益于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武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节点。
长江大桥和汉阳长江大桥连接了南北两岸,使得武汉成为了连接中国南北的重要枢纽。
同时,武汉还有一个大型的内陆港口,承担着丰富的航运业务。
这些交通便利的条件使得武汉成为了中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
三、美食文化武汉以其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而闻名于世。
武汉热干面、豆皮、麻花、黄小米等是武汉最具特色的传统美食。
每逢天气炎热的夏天,武汉人还喜欢吃一个特别的冷饮--热干梅子汤,它既解暑又美味可口。
武汉菜也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湖北菜的代表,其独特的酱料和烹饪方法使得武汉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四、经济发展武汉是一个具有较强经济发展实力的城市。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武汉开始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在汽车制造、光电子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武汉的汽车城和东湖高新区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科技产业基地。
而且,武汉还是中国重要的教育和科研中心,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
五、人民风情武汉人民热情好客,乐于助人。
他们崇尚真实、纯朴和团结的价值观念,尊重传统文化,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保持着对传统习俗和节日的热爱。
他们以勤劳踏实、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为武汉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总之,作为我的家乡,武汉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和蓬勃发展的经济,以及热情好客的人民风情吸引着我。
中考地理湖北的知识点汇总湖北省概况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东临江苏、安徽,南接江西,西毗湖南,北界河南,东北与山西、陕西有界。
湖北省地势南高北低,属江汉平原。
湖北省总面积约18.59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内陆省份中面积排名第十六的省份。
湖北省地理特点1.地势:湖北省地势南高北低,整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倾斜趋势,江汉平原是湖北省的主要地形特征。
2.气候:湖北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湖北省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3.水系: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长江是湖北省的重要水系,湖北省还有多个湖泊,如洪湖、荆州河等。
湖北省的地理景观1.武汉市:湖北省省会武汉市是湖北省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三镇(汉阳、武昌、汉口)环绕长江而建,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2.三峡:三峡是长江上的一段峡谷,横跨湖北、重庆、四川三个省市,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
3.洪湖:洪湖是湖北省最大的内陆湖泊,湖区地势平坦,风景优美,曾是中国文化名人毛泽东的红船起义的地点之一。
4.武当山:武当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湖北省的经济特点1.农业:湖北省农业以粮、油、烟、棉、麻、丝、茶等作物种植为主,其中特色作物有湖北蓝田蜜橙、宜昌柚子等。
2.工业:湖北省工业以汽车制造、冶金、石化、电力、电子信息等为主导,武汉市是湖北省的重要工业基地。
3.旅游业:湖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湖北省的交通运输1.铁路:湖北省是中国铁路网的重要节点,包括京广铁路、武汉至宜昌铁路、武汉至襄阳高速铁路等多条铁路干线。
2.公路:湖北省有发达的公路网,包括京港澳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等多条高速公路。
3.水运: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拥有丰富的水运资源,长江水运是湖北省的重要交通方式。
4.航空:湖北省拥有武汉天河机场,是湖北省的主要民航机场,也是中国内陆地区的枢纽机场之一。
【航拍中国】地理知识点笔记汇总第四
集湖北
湖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份,简称“鄂”,省会是武汉。
以下是一些湖北省的地理知识点:
1.位置和边界
湖北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东临江苏和安徽,南接江西,西与重庆、陕西接壤,北临河南。
湖北境内有长江、汉江、淮河等重要河流。
2.地形和地貌
湖北的地形由东部平原、西南部山地和中部丘陵构成。
主要的山脉有武陵山和西南山地。
湖北的地貌以丘陵、平原和山地为主,有许多盆地和湖泊。
3.气候
湖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年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左右。
4.历史名胜
湖北有许多历史名胜,如武汉黄鹤楼、黄鹤楼古琴台、武汉长江大桥等。
此外,还有著名的三峡、神农架等自然景观。
5.经济发展
湖北是中国的重要经济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
湖北的重要产业包括汽车制造、化工、钢铁、能源等。
6.特色美食
湖北有许多著名的特色美食,如武汉热干面、武汉热干豆皮、鄂豫皖菜等。
这些美食口感独特,深受游客和当地人喜爱。
以上是关于湖北省的一些地理知识点笔记。
湖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景观,是中国一个值得探索和了解的地方。
参考资料:。
【航拍中国】地理知识点笔记汇总第三
集湖北
本文主要介绍湖北省的地理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湖
北的地理特征和重要信息。
1. 位置与边界
-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东临河南、安徽,南接江西、湖南,
西靠重庆,北界河北、山西。
- 湖北的东部和南部与长江相邻,是长江中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地形地貌
- 湖北省地貌复杂多样,既有北部的丘陵山地,也有南部的平
原和丘陵地带。
- 湖北境内的主要山脉有武当山、大巴山、峡阳山等。
- 湖北的地形特点主要表现为“三山两水一分田”,即三山指武
当山、大巴山和峡阳山;两水指长江和汉江;一分田指湖北南部的
平原农田。
3. 气候
- 湖北省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
-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相对较冷,春秋温暖宜人。
- 年平均降水量在900至1300毫米之间。
4. 特产与文化
- 湖北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大省,以水稻种植为主,盛产水果、
蔬菜等农产品。
- 在湖北有许多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如武汉、宜昌、荆
州等。
- 湖北还保留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品,如汉绣、利川竹编等。
5. 旅游景点
- 湖北省拥有许多风景名胜区,吸引了众多游客。
- 武汉市的黄鹤楼、东湖、武汉长江大桥等是湖北重要的旅游
景点之一。
- 宜昌市的三峡、夷陵、宜昌市民俗博物馆等也是湖北旅游的
热门景点。
以上是关于湖北省的地理知识点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关键字】精品湖北省人文科技地理常识介绍湖北省简称“鄂”,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湖北在中国中部、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
东西长约,南北宽约,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5%,居全国第13位。
全省设有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其中三个直管市),38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全国唯一的林区——神农架林区)。
截止2006年底,全省人口6050万人,省会是中部地区唯一副省级城市--武汉市。
历史沿革湖北是中国开发较早的省份之一。
京山县屈家岭文化遗址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前已有陶器制作和水稻种植;战国时,今荆州市纪南城为楚郢都遗址,亦是长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楚国曾建都于此达411年。
春秋战国时大冶已有采铜冶炼。
秦汉时,由于湖北接近黄河中下游地区,江陵和襄阳发展成为经济和军事重镇。
南北朝时中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中原居民大量南迁,加速两湖地区的开发。
唐代湖北地区稻、麦、麻、茶和蚕丝等农作物有较大发展。
江陵成为中国南方经济中心。
宋代江汉平原广泛挽堤围垸,使汛期漫水常淹的江汉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故元明时流行“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
唐宋时,武汉即以商业著称,江夏城(今武汉市武昌)和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并列为南宋三大都会。
明中后期,汉江下游和举水、倒水下游地区引种棉花,至清中期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已跃居经济作物首位,手工纺织业迅速发展,武汉成为长江、汉江沿岸和两湖地区农副产品的大集散地,汉口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商业名镇之一。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由沿海侵入湖北,汉口、宜昌、沙市辟为商埠,开办工厂,在汉口等地建立制茶、烟草等加工工业。
1904年京汉铁路和1918年粤汉铁路武昌至长沙段通车后,武汉成为华中最大水陆交通枢纽,内地最大港口。
湖北地区地理知识点湖北地区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
它东临安徽,西接重庆,南界江西、湖南,北靠河南。
湖北省因其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一些关于湖北地区地理的知识点:1. 地理位置:湖北省位于东经108°21′至116°07′,北纬29°05′至33°20′之间。
它位于中国的中部,长江中游地区。
2. 地形地貌:湖北省地形复杂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
著名的有武当山、神农架、大别山等。
3. 气候特征:湖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和干燥。
4. 水系分布:长江和汉江是湖北的主要河流,长江流经湖北的大部分区域,汉江是长江的第二大支流。
5. 自然资源:湖北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铜、煤、石油等。
同时,农业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6. 生物多样性:湖北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多种珍稀动植物,如金丝猴、大熊猫等。
7. 历史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包括荆州古城、黄鹤楼等。
8. 经济发展:湖北省是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工业以钢铁、汽车、化工、纺织等为主。
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9. 交通网络:湖北地处中国的交通枢纽,拥有发达的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网络。
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也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10. 旅游资源:湖北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武当山、神农架、三峡大坝等。
通过这些知识点,可以对湖北地区的地理特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形容湖北的词语
摘要:
1.引言:介绍湖北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2.湖北的形容词:水乡、鱼米之乡、千湖之省、荆楚大地
3.湖北的美誉:九省通衢、中华腹地的“黄金走廊”、长江经济带的“龙腰”
4.湖北的自然资源:江汉平原、武当山、神农架、三峡大坝
5.湖北的文化底蕴:屈原、王昭君、诸葛亮、孟浩然等历史人物
6.湖北的现代发展:武汉、襄阳、宜昌等城市的发展
7.结论:总结湖北的特点和优势
正文: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九州通衢、兵家必争之地。
湖北被称为水乡、鱼米之乡、千湖之省、荆楚大地,诸多美誉让人对这片土地心生向往。
作为中华腹地的“黄金走廊”和长江经济带的“龙腰”,湖北在我国的地位举足轻重。
这里拥有江汉平原的富饶、武当山的神秘、神农架的奇幻、三峡大坝的壮观,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湖北的文化底蕴深厚,众多历史人物在此留下了不朽的传说。
屈原、王昭君、诸葛亮、孟浩然等文人墨客,都在这片土地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他们的故事为湖北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气息,让荆楚大地更加璀璨夺目。
在现代社会,湖北的发展同样令人瞩目。
武汉、襄阳、宜昌等城市日新月
异,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更是被誉为“东方芝加哥”,展现了湖北的繁华与活力。
总之,湖北这片土地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荆楚大地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展现出了无尽的魅力。
湖北的形容词和美誉,是对这片土地最真实的写照,也是对湖北人民勤劳智慧的肯定。
明代湖北行政区划1. 引言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湖北作为当时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划,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明代湖北的行政区划情况,包括地理位置、行政区划调整、省级行政单位和县级行政单位等方面。
2. 地理位置湖北位于中国中部,地处长江中游。
境内多山地,丘陵和平原交错分布。
东邻安徽、江苏,南接江西、湖南,西靠陕西、河南,北界河南、山西和山东。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湖北在明代的行政区划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3. 行政区划调整在明代初期,湖北地区属于荆州等行省的辖区。
但随着明朝建立后,朝廷开始进行行政区划调整。
明初设立了荆襄总督府,并将其下辖地方分为十三路。
其中包括了现在的湖北省所辖地区。
到了明成祖时期,朝廷再次进行了调整,并将荆襄总督府改为直隶州,辖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等地。
这一调整使得湖北地区的行政地位进一步提升。
明代中期,明神宗时期,朝廷再次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
将原来的直隶州改为直隶省,将湖北划归直隶省辖。
这一调整使得湖北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省级行政单位。
4. 省级行政单位在明代的湖北省设有巡抚和布政使两个级别的行政单位。
4.1 巡抚巡抚是明代中央派驻在地方的高级官员,负责管理和统治该地区。
巡抚通常由高级官员担任,权力较大。
在明代湖北,巡抚是最高行政长官,对该省各项事务负责。
巡抚主要负责维持社会秩序、征收赋税、军事防御等工作。
他们还能够参与制定和执行各项法规和政策,并且有权对下属县级行政单位进行监督和指导。
4.2 布政使布政使是明代中央派驻在地方的次高级官员,与巡抚并列,负责协助巡抚管理和统治该地区。
布政使通常由次级官员担任,权力较巡抚略低。
布政使主要负责监督和指导下属县级行政单位的工作,协助巡抚处理各项事务。
他们还能够参与制定和执行各项法规和政策,并且有权对下属县级行政单位进行监督和指导。
5. 县级行政单位在明代湖北的行政区划中,县是基层行政单位。
明代湖北设有多个县级行政单位,包括襄阳、武昌、黄州等地。
湖北地跨长江,是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段和第三级阶段的过渡地带,形成这样一个地域空间的历史并不很长,大约从北宋以后逐步完成,北宋至道三年(997)分天下为十五路,于荆湘间置荆湖南、北路,“东界鄂渚,西接溪洞,南抵五岭,北连襄汉”,始有湖北之称谓。
湖北地势西高东低,西、北、东三面被山地和丘陵环绕,中南部为低湿平原,略成盆地之势。
大致以光化(老河口)经南漳到南昌一线为界分为鄂东、鄂西两大部分。
西部为鄂西山地,其中又以长江为界,分为由秦岭东段、武当山、大巴山东段等山脉组成的鄂西北山地,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等山脉组成的鄂西南山原。
鄂西北山地群峰耸产,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森林密布;鄂西南山原山高谷深,一般海拔虽然也在1500米左右,但是山顶平广,具有高原性山地特征,适合旱作农业的经营。
鄂省东部是以长江、汉水冲积而成的江汉平原为主体。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网交织,湖泊密布,堤垸纵横,历史时期以来就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富庶之地。
江汉平原的东部因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在与河南、安徽两省之间由大洪山和大别山组成鄂东北丘陵地区,在与湖南、江西两省交界处有幕阜山构成的鄂东南丘陵。
湖北省水系以长江为骨干,受地形影响,武汉以上各支流从两侧汇注,构成向心状的长江水系。
长江干流自湖北宜昌脱离峡谷,水流减缓,在枝江至城陵矶之间形成荆江河曲,有如“九曲回肠”,历史上多次发生裁弯取直的变故,新旧河道变迁不定,也影响了这一段长江的津渡。
汉水从陕南流入本省,自宜城进入江汉平原,水势同样减缓形成曲流,故有“曲莫如汉”之称。
湖北是全国湖泊最多的一个省份,而且集中在江汉平原,总数超过1000个。
这些湖泊也有过历史变迁,最著名者为“云梦泽”
春秋时期的文献《国语》、《左传》分别记载楚国有楚王狩猎之区:云梦,狩猎区内的湖沼泽薮为云梦泽。
1000多年来,古人常常错将云梦指为云梦泽,并与洞庭湖混为一谈。
经历史地理学者研究证实:云梦是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沼的多种地貌形态的综合体,面积广阔几乎覆盖整个江汉平原。
而云梦泽仅指云梦狩猎区内的部分湖沼泽薮景观,面积并没有大得能超过长江。
公元4世纪以来,由于长江、汉水带来的泥沙沉积,云梦泽逐渐消亡成陆,而留下以洪湖为首的众多小湖群。
早期长江荆江河段曾经以分流的形式穿过古云梦泽地区,随着北面淤高,云梦泽消失,江水向南汇流,终于发育成典型的曲流河床。
所以,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河床形态的形成,与云梦泽的历史演变有密切的关系。
这个自然地理的历史变迁也影响了江陵荆州地区长江津渡的盛衰。
侯甬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蓝勇:长江三峡历史地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中国地理丛书《中国综合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
高等学校教学参考用书《中国自然地理图集》,地图出版社,1984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卷本,中国地图出版社
中国史稿地图集上下卷,中国地图出版社
华林甫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1949--1999),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朱玲玲、杜瑜编《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先秦时期,中原人总结选址筑城的原则是:“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江南早期城邑基本上也都是遵循这一原则,在丘陵山冈上筑城,但是随着人类社会征服自然
能力的提高,江南地区越来越多的城址移向靠近江、河、湖、陂等水域之区,以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充分利用江南发达的水上交通运输条件,沟通城市与经济腹地的联系,长江中下游流域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一、长江沿岸的城市,大都经历过城址自长江两岸的丘陵岗地向长江支流入江口
转移的过程。
先是依托临水的矶头筑城,一俟城址在长江沿岸确定,其后的
发展深化同长江对江岸的侵蚀或堆积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二、历史上的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城市,大都经历过由单纯的军事防御职能向行政
兼工商业中心双重功能的转化,在水运条件便利的地方更为显著。
明清时期
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和手工业发展,使该区域的城市更具特色。
三、江流对沿岸的侵蚀作用强烈,便于发展城市商业码头;河流对江岸以堆积作
用为主,虽不利于开辟码头,却为沿江城市范围的拓展提供了土地条件。
四、江流沿岸有开阔的冲积平原,适宜发展农业经济。
因此,近代工业产生之前
的江南城市,只有选建在开阔的河谷地带,才能获得城市成长的持续力。
五、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从北方到南方的移民浪潮,使江南人口增长,土地得到
开发。
随着区域政治、经济的发展,土地的垦辟,地区商品交换的繁盛,城
镇逐渐从长江的主要支流向更小的支流上游迈进,呈现出条带状溯源分布的
规律,构成流域型城镇分布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荆楚地区经济开发的重心在汉水中游的南阳盆地、襄宜平原和长江北岸的江汉平原西部,先后建立了嫣、郢两座楚都城。
战国后期,秦占领楚国故地江汉地区后,楚人大规模东徙和南迁,南迁的部分楚人进入长江以南今湖南境内,从而促进了湖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由于中国尚未统一,楚国以南方首屈一指的大诸侯国而自成一局,吸收中原、巴蜀、吴越文化及其他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精髓而逐渐形成丰富多彩、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系统。
崇尚自然,放任心灵,张扬个性,驰驰骋想象,富于创造性和开拓进取,是楚文化独特的性格。
长江:巴东鳊鱼溪河口入境,经巴东、秭归、宜昌、枝江、松滋、江陵、沙市、公安、石首、监利、洪湖、嘉鱼、汉阳、江夏、武汉、新洲、黄冈、团风、鄂州、浠水、黄石、大冶、蕲春、阳新、武穴、黄梅,自黄梅滨江出境。
汉江:原地名漾水,流经沔县(今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
由陕西白河县将军河进入湖北郧西县,流经郧县、丹江口、老河口、谷城、襄樊、宜城、钟祥、荆门、潜江、仙桃、汉川、汉阳、至武汉进长江。
汉江水域广及陕、川、豫、鄂四省。
鄂西南包括:恩施、宜昌、五峰、长阳、利川、咸丰
地形:高山、中山,恩施盆地、建始盆地
°鄂中包括:南漳,荆门,随州,孝感,
地形:丘陵
旧石器时代: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