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乳腺癌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

乳腺癌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伴随着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变化,我国妇女乳腺癌发病率 出现明显上升趋势,每年中国乳腺癌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世界的12.2%和9.6%[1], 对女性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乳腺癌是一种复杂疾病,其发生的本质是由于原癌基因的激活和 抑癌基因的失活,促使细胞的过度增殖和/或异常程序死亡,而这一过程的前提就是一系列基因损失所致基因突变。伴随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及基因组学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乳腺癌易感 基因有了更多的认识,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与不同易感基因的异常活动密切相关[2]。因此,研 究和了解乳腺癌遗传规律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对个体肿瘤易感性产生影响的基因主要有两大类[3]:其中一类为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这类基因直接参与肿瘤形成;还有一类是肿瘤易感基因,可以导致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或 作用于肿瘤相关的代谢通路而导致肿瘤发生。易感基因影响肿瘤易感性的主要形式就是单核 苷酸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是指基因组水平上由单 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SNP是遗传易感性的重要遗传学基础。 乳腺癌遗传生物学标志的两种表现形式有:(1)外显率较高的突变基因,比如 BRCA1/BRCA2的突变;(2)外显率较低的多态性基因,这些基因在人群中突变率超过1%, 是一些与散发性乳腺癌发病率关系密切的基因,这些基因的多态性可以改变蛋白质的表达水 平和功能,进一步产生相应的肿瘤易感性。抑癌基因与乳腺癌发生学关系的国内外研究较多,关于代谢酶基因、DNA损伤修复基因、细胞因子与乳腺癌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有待进 行大量样本研究去填补空白。 1.代谢酶多态性与乳腺癌 细胞色素最初发现于昆虫翅膀的肌肉中,因它有颜色,所以叫细胞色素。目前已发现有多种 细胞色素,如a,as,b,b。,c,cl, p-450等。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CYP450)是一类超 家族基因编码的同工酶, 参与了内源性化合物和外源性化合物生物转化。比如它可以把无活性的前致癌物激活转变为亲电子化合物,使得亲电子化合物可以攻击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并 且与DNA或蛋白质形成加合物,最后导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改变,引发癌变。目前发现与乳腺癌易感性有关的CYP450有CYP1A1、CYP1B1、CYP17和CYP19等。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发表关于代谢酶多态性与乳腺癌相关性的研究较少,有部分关于 CYP1A1与乳腺癌易感性的研究,但结论尚不能肯定两者相关性,需要增加不同种族和不同地域的对照研究。CYP1B1是目前CYP1B家族成员,作为一种肝外酶,CYP1B1广泛存在于肺、 乳腺、前列腺组织中。CYP1B1能够介导17-雌二醇的C4羟化, 4-羟化雌激素作为致癌物在 动物实验中已经被证实。鉴于雌激素与乳腺癌发生之间紧密联系,研究雌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过程中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有意义。CYP17是参与雌激素合成代谢的 关键酶,CYP19编码芳香化酶是催化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的限速酶,两者与乳腺癌发病易感 性的关系的研究正成为癌发生学中的研究热点。另外尚有已知与其他肿瘤易感性相关的CYPP450,包括CYP2D6、CYP2E1、CYP2119等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关系的研究仍需要 大量样本研究进行论证。 2.细胞因子多态性与乳腺癌 细胞因子是一种由多种活细胞产生的、能调解细胞分化增殖和诱导细胞发挥功能的小分子蛋 白质,同时它又是机体内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介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发挥作用。目前已经发现200余种人类细胞因子,通常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 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等多种类型。细胞因子基因中非转录区域的一些 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影响了一个细胞因子差异性的产生。 2.1白细胞介素类

2020版:乳腺癌诊疗指南和临床实践历程(全文)

2020版:乳腺癌诊疗指南和临床实践历程(全文) 近年来,中国乳腺癌临床实践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回顾既往发展历程,从引进并学习NCCN指南,推广规范化治疗,到参与St.Gallen共识,随后开展临床研究及真实世界研究,探索循环肿瘤细胞应用,推动智能决策的研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指南;中国乳腺癌历程走过了学习吸收、创新提高的发展之路。 一、NCCN指南:学习国际指南、普及规范诊疗 临床医学经历了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的转变[1],医疗行为对指南的依赖性也在逐渐增加。NCCN是由28个癌症中心组成的非营利联盟,致力于患者护理、研究和教育等工作。在提高和促进癌症护理质量的过程中,NCCN认识到创建适合患者、临床医师和其他卫生保健决策者使用的临床实践指南的重要性。基于此,NCCN在1996年推出了首部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共涵盖八个瘤种。NCCN指南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包括肿瘤筛查和预防、治疗、支持性护理和特定人群的四大类近80部指南,对不同阶段和类别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模式都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具有直接的临床指导意义。 2006年由孙燕院士牵头,NCCN指南中文版(cNCCN指南)工作启动,江泽飞教授负责乳腺癌部分的讨论和执笔。cNCCN乳腺癌指南在学习原版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调整,特别注意采用"推荐'建议""考虑"等区分不同级别的证据[2]。首部cNCCN乳腺癌指南中,还提出了中国专家对妊娠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建议,使指南兼具国际

标准和中国特色。2007—2011年,cNCCN乳腺癌指南在保留原版精华的基础上,继续吸收中国特色内容,逐年更新。 2007年指南中提出,年龄<35岁的年轻患者复发和再发风险相对较高,患者在接受保留乳房手术时应充分知情;同时补充了中国开展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HER2)检测应参考的标准和指南。 2008年NCCN乳腺癌指南中,将21基因检测作为指导辅助化疗的依据(2B类证据)。考虑到该检测在国内尚未普及,cNCCN乳腺癌指南中将21基因检测作为可选手段,不做推荐;同时考虑到中国实情,尤其是中国临床研究开展尚不普及,对激素受体阴性或激素受体阳性但内分泌治疗耐药的患者,如仅有骨或软组织转移,或仅有无症状的内脏转移,建议考虑严格遵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原则进行1次内分泌治疗。 2009年cNCCN乳腺癌指南中删除了9周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方案,同时将中国《乳腺癌骨转移和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等纳入注脚。 2010年纳入了《中国HER2阳性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并提出了"中国专家根据危险度推荐化疗方案的原则"。 2011年删除了艾日布林、地诺单抗等在中国不可及的治疗药物,同时考虑到药物毒性,删除了EC×8周期辅助化疗方案(表1)。

高通量SNP基因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10 Sheng W et al.J Virol,2003;77(6):3859 11 C ohen J I,et al.J Virol,1999;73(9):7627 12 Wei MX et al.Cancer Res,1994;54(7):1843 13 G ao Y et al.Oncogene,2002;21(5):825 14 T anner J E et al.J In fect Dis,1997;175(1):3815 Decaussin G et al.Cancer Res,2000;60(19):5584 16 Brink AA et al.J Clin M icrobiol,1998;36(11):3164 17 Hayes DP et al.M ol Pathol,1999;52(2):97 18 zur Hausen A et al.Cancer Res,2000;60(10):2745 (2002211201 收稿) 高通量SNP基因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方唯意综述 姚开泰审阅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肿瘤研究所(长沙,410078) 摘要 在后基因组时代,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已迅速成为了生物医学许多领域的焦点。发展可靠、敏感、经济、稳定、高通量的S NP基因分型技术已迫在眉睫。本文主要着重于高通量S NP基因分型技术的原理、利弊以及这些技术在这个领域过去几年中的进展。 关键词 高通量;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分型 单核苷酸多态性(S NPs)是最普遍的遗传变异形式。通过开展具有明显表型特征的S NPs基因分型大规模相关研究,有助于鉴定许多复杂疾病原因,了解个体对各种药物的耐受性和对环境因子的反应。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和142万个S NPs在基因组上的定位[1],为首次在全基因组水平上进行S NPs研究打开了方便大门。经典的S NPs分析方法是PCR 扩增后用凝胶电泳检测,虽然可靠性好,但缺乏效率。寡核苷酸微阵列和其他高通量筛选技术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临床应用绝非可靠,因此,有必要改进和发展新的可靠、敏感、高通量、经济、稳定的S NPs基因分型技术。在本文中,我们主要阐述高通量S NPs基因分型方法,包括一步均质法、焦磷酸测序、DNA芯片/阵列分析法、微球法、MA LDI2T OF质谱基因分型分析法等,讨论这些技术的目前状态和将来潜力。 1 一步均质法 T aqman、Scorpion分析和分子灯塔组成了微滴定平板荧光阅读系统。T aqman和分子灯塔都依赖于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杂交在PCR期间对等位基因进行区分。而Scorpion分析能使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或是等位基因特异性杂交反应[2]来区分等位基因。它们作为一个末端分析能在一个完全均质的反应条件下进行分析。在反应起始,所有试剂和基因组DNA都混合在一起,经热循环步骤后,荧光信号能被检测到。该反应既没有单独的预扩增步骤,也没有中间的处理过程,因此它们是一种最简单的分析方法。由于没有适合这些方法的384孔荧光检测器,以及荧光标记探针的价格过高和缺乏可靠的自动化基因型呼叫软件,因此阻碍了这些方法的发展。最近,Applied Biosystems公司新开发的7900HT型高通量荧光定量PCR仪,使得进行384孔微滴定平板荧光检测成为了可能,这主要归因于高通量能力的增加和反应容积的减少。当如果要发展更高的基因分型通量时,一个可靠的自动化等位基因呼叫能力是必须的,它不只是纠正基因型呼叫信号更快,而且在处理和加工数据上必须更迅速,更准确。近来研究表明,自动化基因型呼叫在无阳性对照情况下进行聚类分析是可行的[3]。 2 焦磷酸测序Pyrosequencing 焦磷酸测序是对短到中等长度的DNA序列样品进行高通量、精确和重复性好的分析方法。其反应原理是当测序引物与PCR扩增的,单链DNA模板杂交,和各种酶包括DNA聚合酶、ATP硫酸化酶、荧光素酶、三磷酸腺苷双磷酸酶、以及底物、荧光素一起共同孵育。4种dNTP之一被加入反应体系,如与模板配对,该dNTP与引物的末端形成共价键,dNTP 的焦磷酸基团释放出来。ATP硫酸化酶在APS存在的情况下催化焦磷酸生成ATP,ATP驱动荧光素酶介导的荧光素向氧化荧光素的转化,氧化荧光素发出的可见光信号与ATP量成正比。ATP和未掺入的dNTP由三磷酸腺苷双磷酸酶降解,光信号淬灭,并再生反应体系,然后再加另一种dNTP继续反应。焦磷酸测序最初作为DNA测序方法而发展起来的,其化学反应与Sanger双脱氧二核苷酸法完全不同。它无需灌胶、毛细管电泳,也无需同位素或荧光染料

乳腺癌相关基因表达与其发生发展预后及治疗的相关性研究

乳腺癌相关基因表达与其发生发展预后及治疗的相关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6-05-10T11:40:30.343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5期供稿作者:夏月平黄雅琴 [导读] 河北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院同源异型盒基因是一类在进化中高度保守的DNA序列,共同点是具有183个核苷酸长度的同源区。 夏月平黄雅琴 (河北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通常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近年来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跟据资料统计,其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妇女仅次于子宫癌,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预计中国乳腺癌新发病例将达210000例,共增加44000例乳腺癌患者。研究相关基因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乳腺癌的诊断,治疗与相关研究工作的进一步进行。 【关键词】乳腺癌;基因;HB基因;FOXO3a基因;PTEN;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5-0106-02 1.同源异型盒基因(homeobox gene,HB基因) 同源异型盒基因是一类在进化中高度保守的DNA序列,共同点是具有183个核苷酸长度的同源区,自身编码由61个氨基酸组成的同源蛋白域,即同源异型域(homeodomain,HD)本基因存在于酵母乃至人类几乎所有真核细胞中,占脊椎动物整个基因组数量的0.1%~ 0.2%①。其中,I类同源异型盒基因(HOX基因)在正常乳腺及癌变的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存在一定差异。HOX基因还可以与公认的抑癌基因P53发生交互作用从而诱发乳腺癌。②但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FOXO3a基因 FOXO3a基因与细胞的增殖分化,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血管生成等有重要关系③,其表达水平增高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能力④。从目前的研究证实,本基因的表达水平异常与乳腺癌的发生有紧密联系。根据Sunters等⑤及Habashy等⑥的研究表明,FOXO3a可介导Bim和Kipl的表达以及CDK等细胞周期抑制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乳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3.PTEN(pho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10) PTEN是至今发现的第一种具有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预后等起着关键性作用。从目前研究表明,PTEN变异导致乳腺过度发育并较早发生肿瘤,而野生型PTEN可通过下调PI3K水平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引起细胞死亡⑦。在林晓燕等⑧的实验研究中,将野生型PTEN通过脂质介导法转染人乳腺癌多药耐药MCF-7/ADR细胞,来观察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和耐药倍数,结果显示,野生型PTEN通过下调Bcl-2,活化Caspase-3,从而诱导细胞凋亡,使得转染组的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十余倍,而对阿霉素的耐药倍数则显著降低。 4.小干扰RNA(small in terfering RNA,siRNA)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 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 TERT)是端粒酶催化亚基,在正常组织中基本不表达,而在多数的肿瘤细胞中存在高表达现象。在刘安定等⑨的实验研究中,体外化学合成的针对h TERT基因的siRNA 序列,转染乳腺癌MCF-7细胞,结果表明,siRNA 可有效抑制h TERE基因的信使RNA和蛋白质的表达,促进乳腺癌MCF-7细胞的凋亡。 【参考文献】 [1]Cillo C,Faiella A,Cantile M. et al.Homeobox genes and canser.Exp Cell Res,1999,281(1):1-9. [2]Raman V.Martensen SA,Reisman D,et https://www.doczj.com/doc/051673375.html,promised HOX-A5 function can limit p53 expression in human breast tumors.Nature,2000,405(6789):974-978. [3]Potente M,Urbich C,Sasaki K ,et al.Involvement of FOXO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angiogensis and postnatal neovascularization [J].J Clin Invest ,2005,115(9):2382-2392. [4]Gree EL,Brunet A.FOXO transcription factors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longevity and tumor supression [J].Oncogene,2005,24(50):7410-7425. [5]Sunters A ,Madureiran PA ,Pomeranz KM ,et al.Paclitaxel induced nuclear translocation of FOXO3a in breast cancer cell is mediated by c-Jun NH2-terminal kinase and Akt [J].Cancer Res,2006,66(1):212-220. [6]Habshy HO ,Rakha EA,Aleskandarany M,ET AL.FOXO3a nuclear localis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good prognosis in luminal-like breast cancer[J]. Breast Cancer Treat,2011,129(1):11-21. [7]Weng L P,Smith W M,Patricia L,et al.PTEN suppresses breast cancer cell growth by phosphatase activity-dependent GI arrest followed by cell death[J].Cancer Reaserch,1999,59(15):5808-5814. [8]林晓燕,王强修,宋伟等.PTEN对乳腺癌多药耐药MCF-7/ADR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及机制[J/CD]。山东医药,电子版,2009,49-38 [9]刘安定,董学君,杨明锋等.SRNA沉默h TERT基因表达对人类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J/CD].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08,2(5) 538-546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因分型及研究进展

综述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因分型及研究进展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s, ESBLs)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酶,由于作用底物广泛而称之,并可在菌株间转移和传播[1、2]。ESBLs主要由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尤其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代表。肺炎克雷伯菌是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由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医院感染爆发流行时有发生[3]。自1983年在德国首次报道分离出SHV-2型ESBLs以来,全世界许多地方不断有新的ESBLs检出[4]。目前,产ESBLs细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离率有增加的趋势,产ESBLs菌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交叉耐药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这给临床感染的治疗带来了新的难题。 1.ESBLs的定义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酶,由于作用底物广泛而称之[5]。有人将ESBLs 理解为以下几条:主要由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科细菌产生;在体外试验中可使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的抑菌圈缩小,但并不一定在耐药范围;加入克拉维酸可使其抑菌圈扩大;临床对β-内酰胺类药物(包括青霉素和头孢类)耐药,但对碳青霉素类药物敏感;由质粒介导,往往由普通的β-内酰胺基因(TEM-1、TEM-2、SHV-1)突变而来。 2.ESBLs的耐药机制 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可分为以下几点: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使抗生素不能或很少透入细菌体内到达作用靶位;灭活酶或钝化酶的产生,如β-内酰胺酶使抗生素的作用下降;与抗生素结合靶位(亲和力)的改变,使抗生素的作用下降;其他,如主动外排系统等。对于ESBLs的近年来发现,其多种耐药性的产生与其质粒编码的ESBLs有直接关系。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及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产ESBLs菌增加很快。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ESBLs菌流行的报道,国内也有许多地区产ESBLs菌的报道[6]。因此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广谱头孢菌素类尤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产生的选择性压力是导致产生ESBL革兰阴性杆菌增加的主要原因。由于ESBLs是质粒编码的,能通过接合、转化和转导形式,使耐药基因在菌间扩散,使敏感菌变成耐药菌

乳腺癌低外显率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_邵志敏

邵志敏 作者单位:200032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专家论坛· 乳腺癌低外显率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广大妇女的健康。在欧美国家,女性终身患乳腺癌的概率约14%[1];在中国,乳腺癌发病率也在逐年递增[2]。乳腺癌的病因至今未被完全揭示。遗传性乳腺癌中约20%~40%具有明确的基因胚系突变[3];而在散发性乳腺癌中,乳腺癌往往是遗传的易感背景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说基因突变仅仅解释了极少部分乳腺癌的发病原因,那么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的基因多态性,则赋予了不同个体不同的乳腺癌易感性。基因多态性可以通过影响转录、翻译、酶活性等多个层次,使个体对癌变发生、致癌毒物等表现为不同的反应性,最终抑制或加速乳腺癌的发生。虽然单个多态性位点、易感基因的作用是微弱的,但是多个位点联合产生级联效应,并通过环境暴露变量的加合作用,则可左右个体乳腺癌的发生。 基因多态性有很多表现方式,最常见的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还有短片断重复序列、插入或缺失多态性等。与稀有和高外显率的致病性突变不同,SNP广泛存在于人群中,是广义上的基因点突变,其发生频率在1%以上。基因的多态性奠定了个体间差异的基础,也成为不同个体乳腺癌易感性不同的物质基础。随着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haplotype map,HapMap)计划完成,人群中近600万个SNP完成了分型,我们已经掌握了人类基因组中大多数SNP的分布、频率、单倍域结构以及tag SNP和重组热点等信息,为开展全基因组基因分型关联研究奠定了基础。近年来,SNP分型实验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我们在大规模人群中应用关联分析找寻多基因疾病易感基因提供了高效经济的途径。 利用基因多态性策略寻找乳腺癌的遗传易感基因,有两种主要的研究设计:①候选基因策略。上述的几个致癌相关通路中的基因均可成为候选基因,如雌激素合成及代谢相关基因CYP17/COMT[5]、凋亡通路CASP8基因[6]、受体酪氨酸家族、受体ERBB家族基因等,都与乳腺癌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②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策略。多项研究表明,内源性雌激素的长期暴露可以增加乳腺癌的发病危险。雌激素致癌的过程相当复杂,目前公认的机制有[4]:①雌激素代谢过程能产生毒性代谢物和自由基,与DNA形成加合物,损伤DNA;②雌激素致癌代谢物损伤细胞DNA后,修复通路障碍或细胞周期阻滞不利,修复或凋亡失败等修复系统缺陷,不能有效灭除癌细胞;③雌激素激活受体(ER),通过雌激素应答元件(ERE)途径或其他AP-1途径等,引起下游各种生长因子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和增殖。上述3个环节有前后时序之分,起始动作用的是DNA的损伤。雌激素致癌产物代谢通路,无疑对乳腺癌发生具有特异影响。它和修复通路、凋亡通路、免疫相关通路以及环境毒物代谢通路等一起,成为乳腺癌易感性研究中的重要方向。 从候选雌激素致癌通路考虑,有两条关键途径:①雌激素合成,CYP17、CYP19等酶参与该过程,这些编码基因的多态位点与乳腺癌的发生有相关性。②雌激素分解代谢,由一相代谢酶和二相代谢酶催化,一相酶如CYP1A1、CYP1B1、CYP3A等,主要参与雌激素氧化过程;之后再由二相酶,通过甲基化、葡萄糖醛酸化及磺化过程,将代谢产物清除。雌激素代谢产物,包含有儿茶酚类雌激素、半醌和醌类雌激素代谢物。而雌激素半醌和醌类代谢物,正是直接损伤DNA的元凶。虽然在国外一相代谢酶和二相代谢酶的研究均有报道[7],但目前对雌醌代谢酶的多态性研究还较少。 我们此前对雌醌代谢酶相关基因已做了深入的研究。在正常乳腺组织中,雌醌既能被醌氧化还原酶(NQO)还原成半醌或其他物质后经由COMT途径被代谢;也可以通过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途径结合后被降解清除。因此,NQO和GST这两类雌醌代谢酶与乳腺癌关系密切。GST家族是重要的化学毒物代谢酶,GSTM1和GSTT1可与醌和半醌代谢紧密结合。GSTM1是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 u家族中的一种,主要作用为催化其活性基团谷胱甘肽与经一相代谢酶代谢活化而来的多种亲电子致癌物,促进其排出体外。文献报道

2020年度乳腺癌治疗新进展(全文)

2020年度乳腺癌治疗新进展(全文) 【摘要】本文对2020年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年度进展进行总结,并对乳腺癌未来治疗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便更好地指导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进一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乳腺肿瘤;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 乳腺癌的诊疗水平逐年提高,5年生存率已高达90%[1],远超其他癌种。乳腺癌的全身治疗已初步形成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在内的成熟体系。近年来“精准治疗”逐渐受到重视,要进一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需要制定更加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本文将总结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在过去一年的重大进展,并对乳腺癌未来治疗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便更好地指导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 01化疗 化疗作为乳腺癌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改善患者生存和预后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化疗容易发生耐药,不良反应较重,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卡培他滨用于新辅助化疗后仍有肿瘤残存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的术后强化治疗已被国内外所接

受,而在单纯术后辅助治疗阶段使用卡培他滨强化治疗尚无定论。SYSUCC-001研究探索了TNBC术后标准辅助治疗后卡培他滨节拍化疗强化辅助治疗1年的获益情况,结果显示,中位随访5年后,术后接受卡培他滨治疗的患者5年无病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DFS)率显著高于观察组(82.8%∶73.0%),患者相对复发风险降低36.0%,尤其是肺转移发生率降低50%[2]。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了早期TNBC患者在标准治疗以后,进行节拍化疗强化辅助治疗可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为改善TNBC 不良预后提供有价值的证据。 艾立布林是一种新型的微管抑制剂。Study-301研究针对经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治疗后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在TNBC亚组中,与卡培他滨组比较,艾立布林组患者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延长5个月,死亡风险降低29.8%[3],为原本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转移性TNBC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2020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会议公布了RU011201I研究的结果,艾立布林与紫杉醇一线或二线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相当,艾立布林血液学毒性重于紫杉醇,两组患者外周神经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相似,但艾立布林在发病时间、持续时间和对日常生活的干扰方面的数据更具优势,安全性更好[4]。在中国进行的304研究的亚组分析显示,与长春瑞滨组相比,艾立布林组患者神经毒性出现更晚,自主神经病变发生比例更低[5]。更多以艾立布林为基础的联合方案研究正在进行中,为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多优效选择。

高通量SNP基因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10Sheng W et al.J Viro l,2003;77(6):3859 11Co hen JI,et al.J Viro l,1999;73(9):7627 12Wei MX et al.Cancer Res,1994;54(7):1843 13Gao Y et al.Oncogene,2002;21(5):825 14Tanner JE et al.J Infect Dis,1997;175(1):3815Decaussin G et al.Cancer Res,2000;60(19):5584 16Brink AA et al.J Clin Micro biol,1998;36(11):3164 17Hayes DP et al.Mol Patho l,1999;52(2):97 18zur Hausen A et al.Cancer Res,2000;60(10):2745 (2002211201收稿) 高通量SNP基因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方唯意综述姚开泰审阅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肿瘤研究所(长沙,410078) 摘要在后基因组时代,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已迅速成为了生物医学许多领域的焦点。发展可靠、敏感、经济、稳定、高通量的S NP基因分型技术已迫在眉睫。本文主要着重于高通量SN P基因分型技术的原理、利弊以及这些技术在这个领域过去几年中的进展。 关键词高通量;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分型 单核苷酸多态性(S NPs)是最普遍的遗传变异形式。通过开展具有明显表型特征的S NPs基因分型大规模相关研究,有助于鉴定许多复杂疾病原因,了解个体对各种药物的耐受性和对环境因子的反应。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和142万个S NPs在基因组上的定位[1],为首次在全基因组水平上进行S NPs研究打开了方便大门。经典的S NPs分析方法是PCR 扩增后用凝胶电泳检测,虽然可靠性好,但缺乏效率。寡核苷酸微阵列和其他高通量筛选技术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临床应用绝非可靠,因此,有必要改进和发展新的可靠、敏感、高通量、经济、稳定的SNPs基因分型技术。在本文中,我们主要阐述高通量SN Ps基因分型方法,包括一步均质法、焦磷酸测序、D N A芯片/阵列分析法、微球法、M A LDI2TO F质谱基因分型分析法等,讨论这些技术的目前状态和将来潜力。 1一步均质法 Taqman、Sc orpion分析和分子灯塔组成了微滴定平板荧光阅读系统。Taqman和分子灯塔都依赖于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杂交在PCR期间对等位基因进行区分。而Scorpion分析能使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或是等位基因特异性杂交反应[2]来区分等位基因。它们作为一个末端分析能在一个完全均质的反应条件下进行分析。在反应起始,所有试剂和基因组D NA都混合在一起,经热循环步骤后,荧光信号能被检测到。该反应既没有单独的预扩增步骤,也没有中间的处理过程,因此它们是一种最简单的分析方法。由于没有适合这些方法的384孔荧光检测器,以及荧光标记探针的价格过高和缺乏可靠的自动化基因型呼叫软件,因此阻碍了这些方法的发展。最近,Applied Biosystems公司新开发的7900HT型高通量荧光定量PCR仪,使得进行384孔微滴定平板荧光检测成为了可能,这主要归因于高通量能力的增加和反应容积的减少。当如果要发展更高的基因分型通量时,一个可靠的自动化等位基因呼叫能力是必须的,它不只是纠正基因型呼叫信号更快,而且在处理和加工数据上必须更迅速,更准确。近来研究表明,自动化基因型呼叫在无阳性对照情况下进行聚类分析是可行的[3]。 2焦磷酸测序Pyrosequencing 焦磷酸测序是对短到中等长度的D NA序列样品进行高通量、精确和重复性好的分析方法。其反应原理是当测序引物与PCR扩增的,单链D NA模板杂交,和各种酶包括D NA聚合酶、A TP硫酸化酶、荧光素酶、三磷酸腺苷双磷酸酶、以及底物、荧光素一起共同孵育。4种dN TP之一被加入反应体系,如与模板配对,该dNT P与引物的末端形成共价键,dN TP 的焦磷酸基团释放出来。A TP硫酸化酶在APS存在的情况下催化焦磷酸生成A TP,ATP驱动荧光素酶介导的荧光素向氧化荧光素的转化,氧化荧光素发出的可见光信号与ATP量成正比。A TP和未掺入的dNTP由三磷酸腺苷双磷酸酶降解,光信号淬灭,并再生反应体系,然后再加另一种dN TP继续反应。焦磷酸测序最初作为D N A测序方法而发展起来的,其化学反应与Sanger双脱氧二核苷酸法完全不同。它无需灌胶、毛细管电泳,也无需同位素或荧光染料

乳腺癌基因

(一)c-erbB-2基因 许多有关c-erbB-2基因的研究基本上已经取得了大致相似的结果。即该基因在乳腺癌研究中常有异常扩增,伴基因表达升高,一般在浸润性癌中,特别在早期癌,如导管内癌中约70%可有c-erbB-2表达水平升高,当发展到浸润癌时,其扩增水平则明显下降,到15%-20%,因此被解释为乳腺癌发展中的早期事件,特别是可为诊断早期癌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天津肿瘤医院(1996)对316例乳腺不同类型病变中c-erbB-2癌基因检测结果,正常上皮无表达,轻度增生阳性率仅为4%,重度增生为43.9%,非浸润癌为66.77%,浸润癌则降到45.1%,(P<0.01)。 (二)c-myc基因 c-myc基因扩增也常见于乳腺癌细胞系中,其扩增率为6%-32%,常伴c-myc mRNA 转录水平增高,扩增倍数为2~10倍,在c-erbB-2扩增的乳腺癌中,也常见c-myc的共扩增。利用转基因动物模型能更清楚地见到c-myc癌基因加速肿瘤形成的作用。因而认为c-myc 扩增可以作为早期乳腺癌独立的预后指标。此外,c-myc还参与细胞凋亡过程,细胞凋亡的程度与c-myc活性及表达水平有关。一旦细胞增殖出现障碍,c-myc基因将会启动凋亡程序。这些作用也为今后开展基因治疗提供有力条件。 (三)p53基因 近年研究认为肿瘤发生有可能是肿瘤抑制基因失活的结果。p53为目前最受瞩目的抑癌基因,已经了解到p53基因的高度保守区有四个突变热点,主要集中在4-8外显子之间,在乳腺癌中p53突变率可达到46%,可使细胞增殖停滞在G1期。近年发现p53还具有监控细胞基因活动的作用,一旦细胞内出现异常,它将启动程序性细胞死亡机制,中止细胞生长过程,使之修复损伤的DNA。。近年还发现p53先天变异的家族中,可导致发生Li-Franmeni 综合症。其特点为30岁以前发生恶性肿瘤。人类肿瘤一般有较高的p53突变率,表明它是肿瘤发生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分子之一。p53基因可分为野生型和突变型,研究表明,野生型并不为转化蛋白质编码,其产物分布在核内;与肿瘤抗原或癌基因协同作用的是已发生突变的p53蛋白质,突变型p53蛋白质可抑制野生型p53活性,使之失活。野生型p53基因对一些恶性肿瘤具有p53广谱抑制作用,而突变型p53有成瘤作用。结合临床研究,表明p53基因蛋白的表达因乳腺组织情况而异,正常乳腺组织无表达,乳腺增生与乳腺癌变之间,其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对于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有参考价值。由于p53基因调节肿瘤细胞生长及血管生长功能,现被选作基因治疗的靶基因。 (四)nm23基因 nm23基因是从K-1735属黑色素瘤细胞系的cDNA库中被分离出来的,为近年被确认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已经见到许多研究报道。人类基因中存在两个nm23基因,即nm23-H1及nm23-H2。现已了解,两者为不完全相同的基因,各有独立的调控系统,各在肿瘤转移中起不同作用。其中以nm23-H1与转移关系更为密切。天津肿瘤医院(1997)对169例乳腺癌进行了nm23基因表达检测,结果,nm23基因表达与远处转移呈明显负相关。nm23 基因高表达率在远处转移组(37.8%)与无远处转移组(75.0%)间的差异非常显著(P<0.005);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也呈负相关。无论腋窝淋巴结阳性或阴性组中,均有部分患者发生或未发生远处转移,nm23基因高表达率在发生远处转移与无远处转移的患者之间均有显著差异。利用此种差异,可将腋窝淋巴结阴性组中具有潜在高转移和腋窝淋巴结阳性组中可能不发生转移的患者筛选出来,分别予以不同处理,,以提高治疗效果。也有人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检测nm23-H1等位基因缺失与腋下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有转移病例nm23-H1等位具有缺失的百分率为33.3%,而无转移组为7.7%(P<0.05). (五)表皮生长因子(EGF) 近年研究表明,乳腺癌细胞生长受EGF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α)的调控。实际上,

解析遗传性乳腺癌基因筛查的报告

解析遗传性乳腺癌基因筛查的报告 在家族中和患者具有血缘关系的健康成员也可能携带致病性的基因突变,携带这些突变的妇女终生患乳腺癌的危险性会大大提高,以BRCA1和BRCA2基因为例,携带者终生患癌危险性高达60~70%。符合家族遗传倾向条件的高危人群,应做遗传性乳腺癌基因筛查。让美亚预约网(威信hk-mear)来为你科普科普遗传性乳腺癌基因筛查吧。 三姐妹先后患上乳腺癌 李阿姨,杭州人,50多岁,她的两个姐妹几年前先后患上了乳腺癌,所以,她很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坚持每年体检。连续几年下来结果都是好的,但今年她“中招”了,体检报告提示,她左侧乳房有多发性肿块。李阿姨拿着体检报告找到傅佩芬医师。她说,她的肿块和她两个姐妹不一样,根本摸不到,所以她觉得是良性的,不是乳腺癌。但结合病史和检查结果,傅医师高度怀疑她患的是乳腺癌,建议她做个活检。活检结果证实了傅医师的判断,李阿姨左右乳房有3个肿块,大小均在1厘米左右,其中2个确诊为癌,且这两个肿块的位置很隐蔽,检查时稍一疏忽可能就会漏诊。由于是多发性的,李阿姨最后做了左侧乳房全切手术。 对于李阿姨的患病,傅医师觉得有点惋惜,她说,像李阿姨这样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最好能及时做基因检测,看看自己是否携带有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BRCA1和BRCA2是控制DNA修复的基因,若发生突变,则会大大增加携带者的乳腺癌和卵巢癌风险。对于BRCA1/2突变基因携带者做遗传性乳腺癌基因筛查,和定期健康筛查;药物预防;预防性手术等,最高可将患病风险分别降低90%、96%。 遗传性乳腺癌基因筛查过程? 乳腺癌基因筛查,通过抽取10毫升静脉血便可准确评估乳腺癌患病风险,检测多大21个基因位点。约28个工作日出结果。 遗传性乳腺癌基因筛查费用? 美亚预约网推出活动,预约做乳腺癌基因筛查可享受以下活动优惠: (一)遗传性乳腺癌基因筛查仅需6800港币; (二)接种九价hpv疫苗+乳腺癌基因筛查,仅需9999港币 (三)在活动二的基础上,再加一港币,10000港币,可做乳腺癌筛查+体检+九价hpv疫苗接种 (四)乳腺癌+体检,7800港币

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6

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6 徐兵河,江泽飞,夕春 代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晚期乳腺癌(ABC)患者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疗效方面是有其特殊性的,并且目前尚缺乏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案,如何帮助患者做出正确的治疗选择,是每一位肿瘤科医师面临的挑战。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总体中位生存期为2~3年,不同分子亚型的情况有所不同。对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抗HER2治疗改变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自然病程,并显著延长了生存时间;但是对于三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其总体预后尚未取得明显改善;另外,对于最常见的激素受体(HR)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近年来新增了多种治疗药物,如氟维司群、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抑制剂等[1,2]。2016年,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的倡导下,国乳腺癌病理和影像诊断、治疗方面的专家对国外晚期乳腺癌治疗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和讨论,经过反复讨论和多次修改,制订出《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6》。需要强调的是,本共识是供中国围应用的诊疗建议,而各个地区可能需要根据现代肿

瘤学的基本原则进行必要的调整,即结合晚期疾病的特殊性和每位患者的个体差异予以多学科、个体化的综合治疗。 一、指南总则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全世界女性健康的第一大恶性肿瘤,预计2015年中国新发乳腺癌病例达27.2万,死亡约7万余例[3],在每年新发乳腺癌病例中3%~10%的妇女在确诊时即有远处转移。早期患者中30%~40%可发展为晚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约20%[4]。ABC 是乳腺癌发展的特殊阶段,在治疗选择及疗效方面均不同于乳腺癌的其他阶段。ABC患者面临着来自疾病本身、心理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 20世纪末提出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是肿瘤学领域的重大成就之一。根据这一理念,医师需要为每个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医疗措施,同时各学科相关人员的积极合作有助于为患者制订更好的治疗方案。乳腺病专科的建立是另一重要举措,我国最早的乳腺癌中心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并在近20年的发展中得以不断完善。多学科合作和乳腺病专科的成立在乳腺疾病诊疗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尤其在早期乳腺癌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对于ABC患者的治疗,多学科合作尚显不足,尤其是针对某些特定转移部位(例如骨转移、脑转移)的综合治疗还亟待加强。本共识中的一部分建议针对不可手

乳腺癌基因检测方案

一、项目名称:遗传性乳腺癌基因检测(21个基因) 二、项目目的 肿瘤患者:了解自身肿瘤相关基因变异信息,辅助医生提供针对性治疗方案,查找致病原因,预测罹患其他肿瘤的几率,为亲属提供有效的遗传信息。 肿瘤患者家属及健康人群:提供遗传变异信息,并结合遗传咨询服务,辅助医生进行患癌风险分析,制定相应干预措施进行健康管理,从而降低受检者患癌风险。 三、项目内容 检测基因:BRCA1,BRCA2,CHEK2,PALB2,BRIP1,TP53,PTEN,STK11,CDH1,ATM,BARD1, MLH1,MRE11A,MSH2,MSH6,MUTYH,NBN,PMS1,PMS2, RAD50,RAD51C 样本类型:5-10ml外周血 取样方式:可由患者到医院抽血交与我方,或由我方安排抽血均可。 报告周期:30个工作日 四、项目使用技术 检测方法:基因芯片+NGS,即采用目标区域捕获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检测基因的全部外 显子和剪切位点进行测序,并结合生物信息分析,获取该区域的基因突变信息。 项目优势:便捷:仅需5-10ml外周血 精准:准确率高达99.99% 全面:拥有完善的数据库资源进行解读 权威:依托华大先进的技术平台 五、项目流程: 患者咨询与知情同意—样本取样—样本寄送—样本和数据保存—基因检测—发送分析报告

其他相关项目简介: 一、乳腺癌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套餐 项目目的:分析化疗药物对肿瘤患者的药物敏感性及其毒副作用,根据个体化特性选择安全有效药物,对肿瘤实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化疗药物:铂类药物、5-FU、卡培他滨、吉西他滨、他莫西芬、紫杉醇、来曲唑、阿那曲唑、甲氨蝶呤、表柔比星、环磷酰胺 检测方法:质谱+Sanger 样本类型:5-10ml外周血 报告周期:7个工作日 二、肿瘤个体化用药指导基因检测 Oseq-T 项目内容:对目前肿瘤相关的500多个基因进行一次性全面解读,包含化疗药物27种,已经获FDA批准靶向药物33种以及正在进行临床试验药物28种 检测方法:基因芯片+NGS 样本类型:5-10ml外周血新鲜组织/石蜡切片 报告周期:30个工作日 三、肿瘤化疗用药指导12项 项目目的:分析化疗药物对肿瘤患者的药物敏感性及其毒副作用,根据个体化特性选择安全有效药物,对肿瘤实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化疗药物:吉西他滨、紫杉醇、长春新碱、甲氨蝶呤、环磷酰胺、铂类药物、表柔比星、5-FU、卡培他滨、伊立替康、阿那曲唑,来曲唑、他莫西芬 检测方法:质谱+Sanger 样本类型:5-10ml外周血 报告周期:7个工作日 详细情况可查询颢天生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