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胆道系统解剖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7.87 MB
- 文档页数:46
胆道手术相关解剖(一)1、肝内胆管:起自毛细胆管,继而汇集成小叶间胆管,肝段、肝叶胆管及肝内部分的左右肝管。
肝内胆管和肝内肝动脉、门静脉及其各级分支的分布和行走大体一致,三者同为一结缔组织鞘(Glisson鞘)所包裹。
左、右肝管为一级支,左内叶、左外叶、右前叶、右后叶胆管为二级支,各肝段胆管为三级支。
2、肝外胆道(1)左、右肝管和肝总管: 左、右肝管出肝后,在肝门部汇合形成肝总管。
左肝管较为细长,长约2.5~4cm,全程位于肝门横沟内,与肝总管间形成90°夹角;右肝管较粗短,长约1~3cm,与肝总管间形成约150°夹角。
肝总管直径为0.4~0.6cm,长约2~4cm,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中,其下端与胆囊管汇合形成胆总管。
(2)胆总管: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形成胆总管。
胆总管长约7~9cm,直径0.6~0.8cm。
若直径超过1cm,应视为病理情况。
根据其行程和毗邻关系,胆总管分为四段:①十二指肠上段:始于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处,止于十二指肠上缘。
此段经网膜孔前方,肝十二指肠韧带右缘下行,肝动脉位于其左侧,门静脉位于两者后方。
胆总管探查、取石及引流手术多在此段进行;②十二指肠后段:行经十二指肠第一段后方,其后方为下腔静脉,左侧有门静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③胰腺段:在胰头后方的胆管沟内或实质内下行;④十二指肠壁内段:胰腺段胆总管下行至十二指肠降部中段后,斜行进入肠管后内侧壁,长约1.5~2cm。
85%的人胆总管与主胰管在肠壁内汇合形成一共同通道,并膨大形成胆胰壶腹,亦称乏特(Vater)壶腹。
壶腹周围有括约肌(称Oddi括约肌)使十二指肠粘膜隆起形成皱襞。
壶腹末端通常开口于十二指肠降部下1/3或中1/3处的十二指肠大乳头。
另有15%~20%的胆总管与主胰管分别开口于十二指肠。
Oddi括约肌主要包括胆管括约肌、胰管括约肌和壶腹括约肌,它具有控制和调节胆总管和胰管的排放,以及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的重要作用。
胆道系统解剖胆道系统包括肝内、外胆管、胆囊和胆总管末端及Oddi括约肌,起始于肝内毛细胆管,终止于十二指肠乳头。
左、右肝管和肝总管左、右肝管为一级分支,左内、外叶,右前、后叶胆管为二级分支,各肝段胆管为三级分支。
左肝管较细长(2~4cm),右肝管略为短粗(1~3cm)。
左、右肝管出肝门后在肝门部会合形成肝总管(长2~4cm,直径0.4~0.6cm),其下端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
胆囊管长约3cm,粗约0.3cm。
胆囊管大多呈锐角开口于胆总管之右侧,但常有变异,可开口于肝总管前方和后方或左侧壁;甚至于与肝总管并行向下开口于十二指肠后段或直接单独开口在十二指肠;胆囊管也可很短或缺如。
胆囊管内的粘膜有5~7个螺旋状的皱襞,称为Heister 瓣,有节制胆汁出入的功能,可使胆汁贮藏在胆囊内被浓缩,胆囊不至于胀满或过于萎缩。
胆总管长7~9cm,直径0.6~0.8cm,当胆总管下端有阻塞现象时,其直径可有明显的扩张,慢性炎症者偶尔也可变得异常狭窄。
胆总管在解剖上可以分为四段:1.十二指肠上段起自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处,止于十二指肠上缘。
其后方为门静脉,左侧是肝固有动脉。
2.十二指肠后段紧贴十二指肠球部的后面下行。
其后方为腔静脉,左侧为门静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
3.胰腺段起自十二指肠球部下缘,止于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
此段胆总管在2/3的人体中是贯穿在胰腺头部的组织中通过,另1/3则在胰头部后面的沟内下行。
4.十二指肠壁内段–是胆总管在肠壁内斜行向下的部分,长约2cm,其中部扩大称为乏特(Vater)壶腹,出口处的括约肌称为奥狄(Oddi)括约肌。
Oddi括约肌是调节胆、胰管开放及内压的总括约肌。
出口处直径约0.6cm,周围粘膜隆起呈乳头状,称为乏特(Vater)乳头,距幽门约10cm。
约70%~85%的胆总管壶腹部是与胰管汇合在一起,共同出口入肠管。
但15%~30%主胰管单独注入十二指肠。
控制胆、胰管开放及其内压的括约肌可分三部分:①胆总管括约肌,为胆总管穿过十二肠壁的部分,有时向十二指肠外还延伸2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