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管造影及胆道解剖
- 格式:ppt
- 大小:4.35 MB
- 文档页数:40
胆道解剖与生理一、胆道系统的应用解剖胆道系统包括肝内胆道和肝外胆道两部分,起自肝内的毛细胆管,其终末端与胰管汇合后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肝内胆道:包括肝段胆管、肝叶胆管和肝内左、右肝管;肝外胆道:包括肝外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囊管和胆总管(图46-1)。
1、肝内胆道解剖肝内胆管起自肝内的毛细胆管,继而汇集成小叶间胆管、肝段胆管、肝叶胆管和肝内左、右肝管。
肝内胆道肝内左、右肝管肝内胆管的行径与肝内门静脉和肝动脉及其各级分支走行大体一致,三者均为一结缔组织鞘(Glisson鞘)所包绕(图)。
肝脏Glisson鞘肝内胆管、肝内门静脉、肝动脉三者结缔组织鞘——Glisson鞘肝内胆管可按肝的分叶、分段来命名,左、右肝管为一级支,左内叶、左外叶、右前叶、右后叶胆管为二级支,各肝段胆管为三级支。
2、肝外胆道解剖肝外胆道系统包括左肝管、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囊管和胆总管。
(1)左、右肝管和肝总管肝总管由左、右肝胆管在肝门横沟的深处汇合而成。
右肝管位于肝门横沟的右侧,位置较深,深入肝的后上方,较为粗短,长约2~3cm,由右前叶和右后叶胆管汇合而成,并接受来自尾状叶右段及尾叶突的小胆管,其与肝总管之间的夹角约为150o。
左肝管位于肝门横沟左侧,多由左外叶胆管和左内叶胆管汇合而成,还接受来自尾状叶左段小胆管的胆汁,左肝管较为细长,部位较浅,长约2.5~4cm,其与肝总管之间形成约90o的夹角。
肝管的变异较多,有时还可见到副肝管,尤其是右侧副肝管较为多见,由肝门右侧出肝,可汇入肝管、胆囊管或胆总管。
肝外胆道图(总示意图)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总管在肝门部,肝管、门静脉和肝动脉三者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一般前方是左、右肝管,中间是肝左、右动脉,后方是门静脉左、右分支;肝固有动脉分为肝左动脉和肝右动脉,其分叉点最低,门静脉分为肝左、右支的分叉点略高,而左、右肝管汇合点的位置最高。
肝总管全长约2~4cm,直径约0.4~0.6cm,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右前方,其下方与胆囊管汇合而成胆总管(上图)。
T形管造影
一、适应症
1.凡带有T形管引流的病人,1-2周内均可进行。
2.无严重胆系感染,出血或胆汁清亮不浑浊者。
二、禁忌症
1.严重的胆系感染和出血者,造影可引起炎症扩散或引起再
次大出血。
2.碘过敏者。
3.心、肺功能严重损害者。
三、术前准备
1.造影前的准备:由临床诊治医生开好造影剂,准备好消毒包,注射器等,造影前半小时请护士做好碘过敏试验,由诊治医生来放射科机房配合造影
附:
1.抽出管内胆汁或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2.对比剂30%复方泛影葡胺20ml。
胆管扩张、胆囊未切除、
Oddi括约肌松弛或T形管一端插入十二指肠者,可适当添加剂量,一般最多不超过60ml。
t管造影操作流程T管造影操作流程。
T管造影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通过注入造影剂来观察患者的胆道情况,对胆道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下面将详细介绍T管造影的操作流程。
1. 患者准备。
在进行T管造影前,患者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和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对造影剂过敏等情况。
同时,患者需要进行血液检查,确保身体状况适合进行T管造影。
在检查当天,患者需要空腹,一般要求至少8小时内不进食,以保证检查的准确性。
2. 术前准备。
医护人员在进行T管造影前需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药品,包括造影剂、消毒液、导管等。
同时,需要对检查设备进行检查和准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在准备工作完成后,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前交流,告知检查的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情绪。
3. 检查操作。
在患者准备就绪后,医护人员开始进行T管造影的检查操作。
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通常是在患者的腹部进行局部麻醉。
然后医生会在患者的皮肤上做一个小切口,插入导管,将导管引入胆总管或胆囊内。
接着医生会缓慢注入造影剂,同时通过X光设备观察造影剂在胆道内的流动情况,以获取清晰的影像。
4. 检查结束。
T管造影的检查通常在30分钟内完成,一旦检查结束,医护人员会拔除导管,对患者进行伤口处理和护理。
在患者恢复正常后,医生会向患者解释检查结果,并根据检查结果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
总结。
T管造影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胆道情况,对胆道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进行T管造影时,患者需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医护人员需要熟练掌握操作技巧,保证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希望本文对T管造影的操作流程有所帮助,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检查方法的重要性。
《T管造影及胆道解剖》教案T管造影及胆道解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T管造影的原理和过程;2.掌握T管造影的操作步骤;3.学习胆道的解剖结构和功能;4.掌握常见胆道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理论教学】a.T管造影的原理和过程-介绍T管造影的临床意义和应用范围-解释T管的结构和功能-说明T管造影的步骤和操作注意事项b.胆道的解剖结构和功能-介绍胆道的解剖结构,包括胆囊、胆总管、肝内外分支等-讲解胆道的功能,包括胆汁的生成、储存、排泄等c.常见胆道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分析胆道结石的形成原因,以及疾病的症状和诊断方法-介绍胆囊炎、胆管炎、胆管扩张等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2.【实践操作】a.分组进行模拟T管造影操作演练b.制作胆道解剖模型,让学生进行解剖学习c.观察胆道造影示教视频,辅助学习和理解3.【讨论和案例分析】a.分析一例胆道疾病患者的病情,讨论诊断和治疗方案b.拓展学生对不常见或疑难胆道疾病的认识,进行案例分析,激发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4.【小结和总结】a.进行课堂小结,概括T管造影和胆道解剖的关键知识点b.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总结学习心得三、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素材:包括T管造影的原理和过程,胆道解剖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常见胆道疾病的图文解释;2.胆道解剖模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模拟解剖;3.胆道造影示教视频:辅助学生观察和理解T管造影的步骤和操作技巧。
四、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简要介绍T管造影和胆道解剖的重要性。
-提问:你们知道T管造影的原理吗?它的临床应用范围是什么?2.【理论教学】(15分钟)-分组学习:每个小组负责掌握一个知识点,通过电子板播放PPT,分别讲解T管造影的原理和过程,以及胆道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教师进行现场辅导和解答疑问。
3.【实践操作】(30分钟)-学生分组在实验室进行模拟T管造影操作演练,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操作并掌握操作步骤。
分析比拟MRCP与T管造影对胆道术后拔除T管的作用与影响目的比拟分析T管造影和MRCP对胆道手术后拔除T管的作用和影响。
方法回忆xx年5月~xx年5月在我院进行胆道手术后拔除留置T管的1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T管造影技术的为7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MRCP进行检查的52例,作为研究组。
然后比拟两组患者的临床检查效果、住院时间以及毒副反响的情况,分析MRCP在对患者通过胆道手术后进行T管拔除前的临床诊断作用和影响。
结果两组胆道手术患者的临床检查都获得了成功,都取得了完整清晰的胆道图像。
但经比拟发现,采取T管造影的对照组不良反响明显比研究组多,假阳性的结果检出率也高于对照组,推迟出院的患者明显比研究组多,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
结论对于进行了胆道手术后的患者拔除T管时,MRCP可以很好的代替T管造影技术完成拔除之前的临床诊断工作,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临床上在胆道手术后植入T形管进行引流是现今胆道梗阻类疾病常规的治疗手段,接下来的T管拔除需要T形管造影技术作为常规临床准备。
其目的主要是检查胆管是否畅通无阻、有没有狭窄、结石、扩张等情况,并且以此当作拔除T管的依据。
但是T管造影技术有时会有毒副反响,这给患者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痛苦[1]。
因此本次临床研究分析比拟了MRCP与T管造影技术在T管拔除前的临床检查效果,比拟患者推迟出院以及毒副反响的情况,最终评估两者的应用价值,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回忆xx年5月~xx年5月在我院进行胆道手术后拔除留置T管的1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T管造影技术的为7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MRCP进行检查的52例,作为研究组。
患者年龄在25~72岁,平均年龄(45.1±3.8)岁。
经比拟分析,两组患者一般性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我们选择T管造影技术进行T管拔除前期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