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阳历阴历公历的差别
- 格式:doc
- 大小:58.72 KB
- 文档页数:7
农历是阴历还是阳历农历,阳历,阴历的区别很多人认为农历就是阴历,其实二者还是有差别的。
阴历的时间和阳历相比,每年大约差十一天。
小编整理了农历是阴历还是阳历农历,阳历,阴历的区别,希望能帮助到您。
农历是阴历还是阳历很多人认为农历就是阴历,其实二者还是有差别的。
阴历的时间和阳历相比,每年大约差十一天。
农历,阳历,阴历的区别除了这两种对日期的说法,我们还常听到一种叫做“农历”的日期,那么这三种说法到底有什么区别?1912年之后,中国开始采用西方的公历,俗称“新历”,与中国旧有的历法相对。
1949年后则正式采用公元纪年。
而阴历也叫太阴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
阴历的一个月叫做“朔望月”。
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
所谓“月有阴晴圆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旧有的历法是阴历还是阳历呢?其实都不算。
中国自古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一般称为“农历”。
很多人认为农历就是阴历,其实二者还是有差别的。
阴历的时间和阳历相比,每年大约差十一天。
如果完全按照阴历来,可能不出五年,我们就要在夏天过春节了。
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因为中国的历法中有一项伟大的发明叫“置闰法”。
每19年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一年383天或384天,称为闰年。
比如2016年、2020年都是闰年。
陆游的诗《蜗舍》中有:“麦因多雨损,蚕遇闰年迟”。
农历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安排农业生产。
所以二十四节气来自农历,而非阴历。
但是,除了清明节之外,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都是根据阴历设置的。
如今,属于汉文化圈的人们每年仍要庆祝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
所以说,中国传统的历法是结合了阳历和阴历的一种阴阳历。
它用置闰法填补了阴、阳历的时间差,又用阳历的规律制定了安排农事的二十四节气。
在农历的时序中,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一致,春耕秋收也得到了有条不紊的规划。
日月相合的农历,其实用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他历法。
公历和农历的区别1. 背景介绍公历和农历是两种常用的日历系统。
公历是基于太阳历的一种历法,直接跟随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时间周期而设计;农历则是一种基于月亮的历法,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民的时间记录和调整。
2. 时间单位公历使用年、月、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有所不同,一般为28、30或31天。
在闰年中,2月份会增加一天,为29天。
农历则以月为基本的时间单位,一年分为12个或13个月。
每个农历月的天数大多是固定的,通常为29或30天。
由于农历月份是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来计算的,所以农历年份的长度会有所变化。
3. 起源和历史公历最早起源于西方文明,公认的公历起点为公元前45年的朱利安历(即共和历)。
后来,在公元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改革了公历,引入了格里高利历,成为现代公历的基础。
农历起源于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的农历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节气的确定,通过观测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行来进行计算。
随着时间推移,农历也逐渐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4. 运算方式公历所采用的计算方式是基于太阳运行的365.24天来计算时间单位的。
这种计算方法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地球的公转周期,因此公历的时间结果相对稳定。
而农历则是根据月亮运行周期来进行计算的。
月亮的运行周期为29.53天,所以农历每个月的天数是不固定的。
为了与实际的农业生产相匹配,农历通常会增加一些调整,使得农历和季节相一致。
5. 使用地区公历作为国际通用的日历系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
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采用了公历作为官方的日历标准。
农历则主要在中国和部分东亚国家使用。
中国是农历的主要使用地区,农历在中国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一种时间计算方式,还关系到传统节日、农事活动等方方面面。
6. 节日和纪念日由于时间计算方式的不同,公历和农历在节日和纪念日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公历的节日和纪念日主要基于基督宗教的传统,如圣诞节、复活节等。
阴历、阳历、农历到底有什么区别每当我们身边有朋友过生日时,许多人都会问一句:“这是阳历生日还是阴历的?”除了这两种对日期的说法,我们还常听到一种叫做“农历”的日期,那么这三种说法到底有什么区别?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开始采用西方的公历,俗称“新历”,与中国旧有的历法相对。
1949年后则正式采用公元纪年。
而阴历也叫太阴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
阴历的一个月叫做“朔望月”。
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
所谓“月有阴晴圆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旧有的历法是阴历还是阳历呢?其实都不算。
中国自古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一般称为“农历”。
很多人认为农历就是阴历,其实二者还是有差别的。
阴历的时间和阳历相比,每年大约差十一天。
如果完全按照阴历来,可能不出五年,我们就要在夏天过春节了。
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因为中国的历法中有一项伟大的发明叫“置闰法”。
每19年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一年383天或384天,称为闰年。
比如2016年、2020年都是闰年。
陆游的诗《蜗舍》中有:“麦因多雨损,蚕遇闰年迟”。
农历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安排农业生产。
所以二十四节气来自农历,而非阴历。
但是,除了清明节之外,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都是根据阴历设置的。
如今,属于汉文化圈的人们每年仍要庆祝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
所以说,中国传统的历法是结合了阳历和阴历的一种阴阳历。
它用置闰法填补了阴、阳历的时间差,又用阳历的规律制定了安排农事的二十四节气。
在农历的时序中,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一致,春耕秋收也得到了有条不紊的规划。
日月相合的农历,其实用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他历法。
它不仅仅是一种历法,更是上下求索的炎黄子孙们,千百年来生活经验与智慧的化身。
阴历、阳历、农历到底有什么区别每当身边有朋友过生日时,许多人都会问一句:“这是阳历生日还是阴历的?”除了这两种对日期的说法,我们还常听到一种叫做“农历”的日期,那么这三种说法到底有什么区别?1912年之后,中国开始采用西方的公历,俗称“新历”,与中国旧有的历法相对。
1949年后则正式采用公元纪年。
而阴历也叫太阴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
阴历的一个月叫做“朔望月”。
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
所谓“月有阴晴圆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旧有的历法是阴历还是阳历呢?其实都不算。
中国自古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一般称为“农历”。
很多人认为农历就是阴历,其实二者还是有差别的。
阴历的时间和阳历相比,每年大约差十一天。
如果完全按照阴历来,可能不出五年,我们就要在夏天过春节了。
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因为中国的历法中有一项伟大的发明叫“置闰法”。
每19年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一年383天或384天,称为闰年。
比如2016年、2020年都是闰年。
陆游的诗《蜗舍》中有:“麦因多雨损,蚕遇闰年迟”。
农历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安排农业生产。
所以二十四节气来自农历,而非阴历。
但是,除了清明节之外,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都是根据阴历设置的。
如今,属于汉文化圈的人们每年仍要庆祝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
所以说,中国传统的历法是结合了阳历和阴历的一种阴阳历。
它用置闰法填补了阴、阳历的时间差,又用阳历的规律制定了安排农事的二十四节气。
在农历的时序中,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一致,春耕秋收也得到了有条不紊的规划。
日月相合的农历,其实用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他历法。
它不仅仅是一种历法,更是上下求索的炎黄子孙们,千百年来生活经验与智慧的化身。
农历和阳历有什么区别
农历和阳历有什么区别:
中国历又叫阴历,也称为夏历或农历。
西历一般称之为阳历,也就是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
阳历全称为太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而定的历法,现在国际通用的公历,就是阳历。
阴历全称太阴历,是根据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而定的历法,阿拉伯史书所用的赫吉拉历即所谓的回历,其实也是阴历。
我国现在所称的阴历,其实是一种阴阳合历,既照顾到了月亮盈亏的变化,又照顾到了寒暑节气。
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跟农业种植活动密切相关,所以“阴历”在国人尤其是农民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不仅仅是一种历法,更是上下求索的炎黄子孙们,千百年来生活经验与智慧的化身。
什么是阳历什么是阴历生日什么是阳历什么是阴历生日 1什么是阳历什么是阴历阳历释义:也叫阳历。
一种日历。
一年的长短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365上5: 48: 46),而一个月的长短是人为确定的,与月亮的圆不圆无关。
现代国家普遍使用的公历由公历改编而来,俗称公历。
阴历释义:1。
一种日历。
取月亮的月相周期,即新月(29天12小时44分2秒)。
8)秒是1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12个月1年,一年354天或355天。
伊斯兰历是阴历的一种。
也叫阴历。
怎样区分阳历和阴历1.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制定的历法。
2.阳历的月份和日期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吻合得很好,一年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冷暖季节的变化。
3.但是在每个月,你都看不到新月,月亮和两根弦。
4.农历是根据月亮的月相周期排列的历法,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月。
5.即以农历月作为确定历月的依据,将一年分为十二个历月。
农历不考虑太阳的年运动规律。
6.所以农历的日期不能表现四季的冷暖。
怎样区分阳历和阴历阳历是公历吗阳历也是公历。
阳历是以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算作一年。
它的长度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
由于它不是整数,为了把长短拉平,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六天,称为“闰年”;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五天,称为“平年”。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变化周期,也就是太阴月来制定的。
农历的主要特点是:农历的长短是根据天象即月相来定的,大月30日,小月29日。
农历和阴历的关系农历也叫“阴历”,我们通常所说的农历也叫阴历,或者夏历,是中国的一种历法,是阴阳历的一种,一般叫作阴历。
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
由于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
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公历和农历不一样
公历和农历不一样.我国目前使用的有公历(又叫阳历)和农历(又叫阴阳历)两种.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比回归年短0.2422天,叫做平年.这样,4年就要相差23小时15分4秒(5小时48分46秒×4),接近一天,把这一天加在2月里,这一年就是366天,叫做闰年.但这样一来,每4年又多算了44分56秒,每400年就要多算3天2小时53分20秒(44分56秒×100),所以每400年应少增加3天.为了便于计算,就作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定.
我国目前使用的有公历(又叫阳历)和农历(又叫阴历)两种.我国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使用农历.农历一年中有时是12个月,有时是13个月,但13个月中有一个月称为闰月,如闰七月,闰三月等,不算在正常月序之内.因为12个朔望月为354.3672天(29.5306×12),与回归年相差11天,过3年就相差30多天,所以过3年后就加一个闰月来消除这种误差,这样这一年就有13个月.我国南北朝时代,天文学家祖冲之发现,如果在19年中插入7个闰月,就和19个回归年几乎相等,这就是19年7闰.这个发现要比古希腊人早160多年.
阳历就是公历,公元纪年法,是外来的国际统一纪年,新年<元旦>就是我们说的阳历年.
阴历就是农历,是我国传统纪年方法,春节和二十四节气歌就是农历纪年法里的,我们一般的传统节日就是农历纪年里面的.。
阳历、阴历、农历、夏历很多人都搞错弄混,到底有什么区别?阳历、阴历、农历、夏历,可以说很多人对这几个词的理解,都是模糊而片面的。
至今,还有很多人对阳历、阴历、夏历、农历等词的理解,还傻傻分不清,以至于闹出不少的笑话。
关于这几点内容,读书君查阅了不少的资料,下面,给大家具体来说说这其中几个词的具体所指和差别。
01 阳历阳历(也就是公历、西历、太阳历),这是全球多数国家通用的一种历法,由儒略历修订而成。
儒略历阳历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阳历。
众所周知,尼罗河就像中国的黄河一样,它是埃及人的命根子,河流给埃及人带来了希望,同时也带来了灾难。
尼罗河每年都有泛滥周期,为此计算尼罗河泛滥周期,更好地安排农业生产,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水的潮落和天狼星的位置变化,制定了太阳历,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
当时的古埃及人,将每一年一度的尼罗河泛滥的日子(大概是在6月15日前后),定为一年的开始,这一天,在古埃及恰好天狼星和太阳刚好出现在同一地平线上。
天狼星位置与体积当时,人们根据尼罗河水的潮落以及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将一年分为了泛滥、播种和收割三个季,每个季为4个月,一年共12个月,每个月30天,年末剩下的5天,叫“闰日”,如此下来,一年共有365天(这和如今我们以三个月为一季,四个季为一年的划分,多少有些区别)。
这种算法,比如今的阳历少了6个小时,所以大概间隔120年左右,就会多出大概一个月的时间。
如此推下去,大概是400多年后,就会周而复始。
具体来说,阳历这是一种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作为根据的历法,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一回归年)为一年。
一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也就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积累4年共有23小时15分4秒,大约等于一天,所以每4年增加1天,加在2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闰年。
但是,4年加一天的话,实际回归年就多了44分56秒,积满128年左右,那么就会又多加了一天,也就是在400年中大概会多算了三天的时间。
日历农历公历对照表日历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都有着截然不同的日历体系。
而最常用的莫过于农历和公历,两者的区别在大家看来,可能不是很明显。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窥农历和公历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对照表。
农历是一种以太阳和月亮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生变化的计算日期的日历。
它是以月亮的轨道作为计时的基础,而今天,它仍然是中国的主要日历。
农历重要的日期包括比如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等24个节气,组成一年的农历日历。
公历是根据太阳的运行轨道创立的日历,是欧洲地区普遍采用的日历体系。
它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每月有28-31天,同时也设定了7个月份长度为28天,其余5个月份长度为31天,再特殊加上2月每四年一次有29天。
公历最重要的日期有:元旦(1月1日)、情人节(2月14日)、愚人节(4月1日)、五一劳动节(5月1日)、端午节(5月节气节)、中秋节(8月节气节)、国庆节(10月1日)、圣诞节(12月25日),组成一年的公历日历。
农历和公历的最大区别在于,农历是以月亮的轨道作为计时的基础,而公历是根据太阳的运行轨道创立的日历,农历一个月的长度会根据月亮月相的变化而变化,而公历则为固定的长度。
此外,农历中有24个节气,而公历中没有。
以下数据为农历和公历的对照表:农历ttt公历正月ttt1月二月ttt2月三月ttt3月四月ttt4月五月ttt5月六月ttt6月七月ttt7月八月ttt8月九月ttt9月十月ttt10月冬月ttt11月腊月ttt12月由上表可以看出,农历的月份和公历的月份共用一个编号。
但是,由于公历每月的天数不一样,所以农历和公历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别。
农历和公历互相补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日历。
它们不同的体系,就如一个深渊和一片海洋,相聚相隔,形成一种互补的状态。
它们构成了我们完整的时间记录和礼仪文化。
阳历和阴历的区别?
首先,阴历和阳历的叫法不同,阴历:俗称农历,通常的称呼月初为某月初几,如:九月初八,初九,初十,月中为:九月十五,十六,月末为九月三十,称呼后面不加“日”字,而阳历又称公历,通常的称呼为某月某日,如:三月十二日,四月二十日,五月三十一日,时间后面都跟“日”字,其次,一年的时间不同,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是固定的;而阴历则是每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都不相同,最后,每个月的天数也不相同,阳历的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特殊的2月份天数为平年28天,闰年29天,阴历每月的长短依据天象即月相来确定,大月有30日,小月只有29日,阳历就是现在的公历,阳历的制定是根据地球的运动周期而来的,阴历也就是旧历,它的制定是以月球的周期为标准,阴历的使用时期比阳历早。
怎么区分阴历和阳历?
阴历就是中国古代纪年历法,阳历是西方纪年历法,也是现在国际通用历法。
两者区分方法是:
阴历是根据月亮为参照设立的,人们把月亮绕地球一周为周期,大约是29.53天,为了换算方便,所以有大月30天,小月29天之分。
它完全不考虑太阳,也不能显示出四季冷暖的变化情况。
阳历是以太阳为参照设立的,把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5.25天。
平均分到12个月后,每月大约是30.44天。
月亮离地球较近,也便于观察。
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比如我们现在喜欢算周岁,周岁用的就是阳历,虚岁用的就是阴历算的。
在民间,基本上过生日也都参照的是“阴历”,尤其是农村以前大多数人生日都是按阴历计算的;城里人比较喜欢阳历生日,到了现代讲究更不是很多,甚至阴历、阳历生日都过。
阴历走得比阳历快,但阳历一般都在阴历的前面。
比如今天是阳历11月18日,阴历还10月24(廿四)。
我们现在通用的是国际通用历法也就是阳历,这也是为了与国际接轨吧。
哪个是阴历,哪个是阳历
通常平时我们说的农历就是阴历,但是实际上农历与阴历是不同的。
阴历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又有夏历、汉历等名称。
阴历是中国目前与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虽然人们习称“阴历”,但其实是阴阳历的一种,并非按月相周期制定历法的阴历。
除了清明节是按照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清明”制定的以外,中国其他传统节日是以阴历制定的,至今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和民族多仍庆祝农历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农历和阳历是两种不同的历法计算,他们的参照物选取的不一样。
农历是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而阳历是以太阳作为参照设立,根据太阳的周期变化而制定的历法。
公历和农历的区别
公元,即公历纪年法,是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
原称基督纪元,又称西历或西元,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Lilius 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种历法——《格里历》。
1582年,时任罗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颁行。
农历是以华历(阴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
所以我国的农历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农历是阴阳历的一种,在民间通常被错误地称作阴历。
1、算法依据不同:公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作为根据的历法,而农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定的。
2、周期不同:公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一回归年)为一年,一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也就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积累4年共有23小时15分4秒。
而农历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的时间算做一个月,12个月算做一年。
然而月亮圆缺循环一次,即一个朔望月,周期是29天12时44分3秒。
阴历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两种,逢单的月是大月30天,逢双的月是小月29天,这样的算法一年总共有354天。
3、位置不同:一般在日历上,公历时间在上面,农历时间在下面;而且公历日期是罗马数字,而农历是大写数字。
农历公历怎么区分
中国历又叫阴历,也称为夏历或农历。
西历一般称之为阳历,也就是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
阳历全称为太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而定的历法,现在国际通用的公历,就是阳历。
阴历全称太阴历,是根据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而定的历法,阿拉伯史书所用的赫吉拉历即所谓的回历,其实也是阴历。
我国现在所称的阴历,其实是一种阴阳合历,既照顾到了月亮盈亏的变化,又照顾到了寒暑节气。
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跟农业种植活动密切相关,所以“阴历”在国人尤其是农民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不仅仅是一种历法,更是上下求索的炎黄子孙们,千百年来生活经验与智慧的化身。
怎么分辨阴历和阳历
1、阳历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周期而定,一年365.2425天,一般年份是365天,闰年是366天。
闰年是每隔四年一次,有个规律,凡是能被4整除的年份都是闰年。
而阴历是根据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周期定的,一年354天。
阴历2月份,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
因为阳历和阴历相差十几天,所以每隔几年,阴历就用闰月来补足。
阴历的闰月是多一个月,比如今年的阴历四月就是闰月。
2、每月天数不同。
阳历每月30或31天,只有2月是28天或29天。
阴历每月29天或30天。
3、叫法不同。
阳历一般成为“几月几号”,比如今天是“10月21号”,阴历则称为“几月初几”,比如今天是“九月初十”。
阳历和阴历转换算法
一、阳历和阴历的区别
阳历是以太阳行星运行轨道周期来计算的历法,也称为公历,它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大约29天左右。
阴历是按照农历的月份来排列的,一年有12个月,每月大约有29或30天。
二、历法计算原理
(1)阳历
阳历是按照太阳行星的运行周期计算的,一年的太阳行星运行周期为365.2422天,因此,每隔四年多少天就添加一天,称为闰年,这样一年可以分成365或366天。
(2)阴历
三、阳历和阴历之间的转换
1、阳历转换成阴历
1)计算年份
首先,我们要知道要转换的年份是否是闰年,是则记闰月为29天,不是则记闰月为28天。
2)计算月份
根据今年的起始月份,以及今年之前的年份闰月天数,可以计算出今年的闰月日期,根据要转换的年份和月份,可以确定当前的月份,从而转换成阴历的月份。
3)计算日期
根据转换后阴历的月份和日期,结合当月的起始日期,可以计算出当月的日期,即为转换后的阴历日期。
4)计算多余的天数
转换成阴历之后,如果有多余的天数。
日历农历与公历的区别1. 介绍日历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时间记录工具,常见的有农历和公历两种。
农历和公历在计算时间和表示日期方面有一些不同之处。
2. 日历历史2.1 农历古代人类早期使用的是农历,它是根据月相变化来确定月份和日期的一种日历系统。
农历最早起源于中国,后来传播到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
2.2 公历公历又称格里高利历,是一种太阳历,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运转来确定日期。
公历源于西方文化,是现代世界通用的日历系统。
3. 时间单位3.1 农历农历以“年”、“月”、“日”为单位,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不固定。
农历的时间单位通常以“干支纪年法”和“生肖”的方式来表示。
3.2 公历公历以“年”、“月”、“日”为单位,一年有365天或366天(闰年)。
公历中的年份从公元年开始计算,月份和日期以阿拉伯数字表示。
4. 季节变化4.1 农历农历是根据月相变化来确定时间,因此节气和节日的日期会受月相的影响。
农历的节气有立春、惊蛰、清明、立夏等,与季节的转变有关。
4.2 公历公历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运转来确定时间,因此节气和节日的日期与季节的变化基本吻合。
例如,春分、秋分等节气在公历的日期基本固定。
5. 春节日期5.1 农历农历中的春节是根据农历正月初一来确定的,日期不固定,一般在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
5.2 公历公历中的春节是元旦,即1月1日,是西方的新年。
与农历的春节日期不同,公历的新年日期是固定的。
6. 表示方法6.1 农历农历日期一般以“农历年月日”的形式来表示,如农历庚子年正月初一。
6.2 公历公历日期以“年-月-日”的形式来表示,如2021年1月1日。
7. 闰年7.1 农历农历中没有闰年的概念,农历年份是固定的。
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会出现“闰月”。
7.2 公历公历中有闰年的概念,每4年有一个闰年,即2月份会多一天。
闰年的规则是:年份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的是闰年,或者能被400整除的也是闰年。
8. 结论日历农历和公历在计算时间和表示日期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农历主要根据月相变化来确定日期,而公历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转来确定日期。
论农历、阳历、阴历、公历的差别 现在人们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历法有两种:一种为公元**年*月*日的形式;一种为几月初几的形式。 但是人们通常提到的历法名称却有三种:即农历、阳历、阴历、公历。 由于不能一一对应,所以产生了很多的争论。 有说农历就是阴历的,就是几月初几的形式。(百度百科上就是持这种观点的)这种比较普遍,从小我母亲就这么教我。 也有说农历就是阳历,就是公元**年*月*日的形式。持这种说法的人给的理由看上去比较科学。 我在对比了几种说法之后,自己也有了一些看法。 在我想来,历法的由来是为了方便,开始是为了记事方便。人们从日升日落中确定了基准:天。 由于天的单位太小,人们可能又先后确定了月和年的概念。 月来自月亮的圆缺变化,变化一个周期为一月,我们称之为“朔望月”,一个“朔望月”大约29.5309天,下面只按29.5天来说明。 年来自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寒暑交替,四季变换,一个周期为一年,我们称之为“回归年”,一个“回归年”365天多一点,下面只按365天来说明。 如果一种历法按照月亮圆缺变化而来,我们称之为阴历;同样如果一种历法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而来,我们称之为阳历。 有了这个大概念,我觉得我们的祖先首先有了阴历。并确定一个月30天,下一个月29天,间隔着来,平均每月29.5天。 这种历法12个月后254天,比一年少11天。我查到了我们祖先的两种解决方法。 方法一: 示例为回回历,伊斯兰教采用这种历法,这种历法不采用闰月,每年都是12个月,都是354天。导致每年的寒暑月份不确定,也就是说,可能今年冬天是5月份,过些年冬天变成了10月份。 方法二: 就是我们现在还能常接触到的几月初几形式的历法。这种历法采用闰月,每两三年就加入一个闰月。这种历法以“朔望月”为基准,兼顾“回归年”,所以比较科学实用,到现在还在用。 但不管怎样,这两种历法都是以“朔望月”为标准的,都应该算是阴历。 至于公元**年*月*日的形式的历法是后来人们按照地球公转而来的,它以“回归年”为基准,规定每月30天,或31天,二月除外。这种历法的月份和月亮的圆缺变化无关,圆月可能在某个月份的2号,也可能在18号。 这种历法以“回归年”为标准,应该算是阳历。 至于农历,说法就不太统一了。 观点一: 农历是为了农业生产方便而产生的。它必然是根据气候变化而来的,而气候变化又是由于公转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农历是以“回归年”为标准的,应该算阳历。 观点二: 农历早就有了,阳历出现比农历晚多了,农历怎么可能是阳历。 我认为从科学定义的角度来讲,我们见到的两种历法可以这么归类: 几月初几,属于阴历,阴历还有其他的。 公元**年*月*日,属于阳历,阳历也可以有其他种类的。这种历法叫做公历就非常贴切。 至于农历,我认为它没有几月几号的形式,也没有几月初几的形式,农历的表现形式是节气:立春,清明,夏至,白露,霜降等。例如我是小满那一天出生的,小满有三候,“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这三个短语分别介绍了小满期间前五天、中间五天、之后五天所对应的农业现象,人们可以根据这些节气来进行农耕。 在古代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农历的这些节气一直依附在阴历(几月初几)的历法上,而公历(公元**年*月*日)这种典型的阳历,则是后来才从西方引进来的,所以我们产生了一种误会,认为农历是阴历。 总的来讲,阴历有很多种,现在我们常见的几月初几形式的是其中一种;阳历也不只一种, **年*月*日形式只是其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我们称它为公历更恰当。 农历的本质是阳历(这个阳历是广义的阳历,不是现在我们专门用来指代公历的那个阳历)。 简单讲农历不等于阴历,也不等于阳历。阳历、阴历是两种分类。公历、农历,以及“几月初几”,都是特定的历法。习惯上,人们把“几月初几”叫做阴历,把公历叫做阳历。 节气、农历、公历 # 历法的种类 阳历(太阳历):参考太阳视角周期的历法,以一个回归年为一年,是地球两次通过公转轨道同一点(比如春分点或夏至点)的周期,也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次往返的周期,也是(以北半球某一纬度为例)太阳照射夹角从最小到最大再到最小的周期。阳历日期与四季变化和农时有关。现在通行的公历(格里高利历)就是阳历的一种;大家都知道公历的日期与月亮的圆缺没有固定关系。 阴历(太阴历):参考月亮(太阴)圆缺周期的历法,以一个朔望月为一月,是月亮两次公转到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周期。阴历日期与月亮圆缺和潮汐有关。伊斯兰历(回历)是阴历的一种;穆斯林的封斋和朝觐日期,在伊斯兰历中是固定的,但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季节或公历月份。 阴阳历:中国农历属于此类,以月相变化周期为月,参考回归年长度为年,通过闰月调整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所以中国农历俗称“阴历”是个错误。 # 节气 简单来说,一个回归年分成24份,交替列为十二节令和十二中气,统称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对应地球公转轨道(黄道坐标系统)中的一个固定位置,相邻节气之间相差约15度(360度/24),间隔约15.22天(一个回归年365.2422天/24)。(平气和定气的区别暂时忽略。) 尽管二十四节气中很多节气名称是与中国传统农事习俗或自然现象相关的命名,但两分两至作为显著的天文现象,并非是中国农历独有的。 二十四节气歌,指的就是二十四节气与公历日期的对应关系: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公历的每个月份有两个节气,上半年6号左右、下半年8号左右对应一个节令,上半年21号左右、下半年23号左右对应一个中气。 但由于朔望月(29.53059天)与回归年(365.2422天)并不同步(不能整除),所以农历的日期与节气并无固定对应关系。农历中设计了一套比较复杂的规则,让十二中气与月份对应,如冬至一定是十一月(冬月),但日期并不固定;而且十二节令与月份也不一定对应得上。 公历月份与二十四节气对应;农历月份与十二中气对应。 # 历法的难题:公历的闰年与闰日、农历的闰月 首先,一天是地球人最容易感知到的一个时间周期:一个昼夜(太阳日)。现代计时法把一天定为24小时。但由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和缓慢变慢,当世界时(民用时)和原子时之间相差超过±0.9秒时,就把世界时向前拨1秒(负闰秒,最后一分钟为59秒)或向后拨1秒(正闰秒,最后一分钟为61秒),最近一次闰秒是北京时间2015年7月1日上午7时59分59秒和8时00分00秒之间的07:59:60,也是全球第26次闰秒。 闰秒虽然会对高精度系统造成一些麻烦,而对普通人的感知来说影响似乎并没那么大——我们还没想好该用多出来的这一秒干嘛就已经过去了。但闰日和闰月就麻烦得多。 ## 先说公历 由于一个回归年是365.2422天(365天5小时48分46秒),按照一年365天的公历,每过4年就会多出将近一天,所以每隔4年设一闰年,这一年加一个闰日(2月29日);但按4年闰1天的办法,100年会闰25天,而实际上只多出24.22天,所以要减掉1个闰日;但这样400年会闰96年,而实际上多出96.88天,所以要再加上1个闰日;但这样3200年会闰776年,又要减掉1个闰日;…… 0.2422 * 4 = 0.9688 0.2422 * 100 = 24.22 0.2422 * 400 = 96.88 0.2422 * 3200 = 775.04 从这张图可以直观地看出闰日的作用。如果没有闰日,夏至时点(以及其它节气)会在日历中不断向后偏移,所以4年闰1天调整一次;这样又会造成反向的偏移,积累到100年就要再少闰1天;依此类推。 ## 再说农历 由于一个朔望月是29.53059天(29天12小时44分3秒),所以农历的月份,近似是30天,两个月则应一大月(30天)一小月(29天),15个月中应当8大7小,17个月中9大8小,49个月中只需要26个大月(前两个17个月9大8小,后15个月8大7小)。于是农历的大小月形成一套复杂的编排规则。 0.53059 * 2 = 1.06118 0.53059 * 15 = 7.95885 0.53059 * 17 = 9.02003 0.53059 * 49 = 25.99891 农历的月份排布则是“一个回归年等于多少个朔望月”的问题。365.2422 / 29.53059 ≈ 12.368266。所以,一年12个月就少了约0.368266个月,两年一闰(闰一个月)太多,三年一闰太少,八年三闰又多了,十九年七闰略少,……仍然是一套复杂的编排规则。 0.368266 * 2 = 0.736532 0.368266 * 3 = 1.104798 0.368266 * 8 = 2.946128 0.368266 * 19 = 6.997054 关于闰月放在什么位置,历史上有过不同处理。随着历法的精密,人们把农历的月份与十二中气作了对应。由于两个中气之间平均天数为365.2422 / 12 = 30.43685,而一个朔望月是29.53059天(历法调整为大月30天小月29天),所以中气在农历的每个月中会逐渐推迟,当中气落在某个月最后一天时,下个月就没有中气了,而会出现在下下个月的月初。 现代的农历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历算组发布,规定: * 朔所在的农历日为农历月首。(朔出现的一天是初一。按朔望月周期计算,望出现的时刻往往在十六,所以“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但由于农历大小月和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