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灵枢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213.00 KB
- 文档页数:25
灵枢经筋原文和白话文
《灵枢·经筋》是中医经典古籍中的一部分,原文内容比较专业和深
奥,下面咱就把它的一些内容变成白话文来讲讲哈。
《灵枢·经筋》里讲的经筋啊,就像是咱们身体里隐藏的一套超级绳
索网络。这些经筋分布在身体各个角落,它们可不是摆设,而是身负重
任呢。比如说,它们可能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建筑工人,负责维持咱们身
体这栋大楼的结构稳定。
经筋如果出了问题,那就麻烦大了。就好比一辆汽车,要是里面的关
键线路出了故障,汽车就跑不起来了。咱身体里的经筋要是有个闪失,
身体就会这儿疼那儿疼,可能就像被小恶魔在身上到处乱戳一样,难受
得很。
我记得有一次啊,我朋友老是觉得肩膀疼,去医院一查,可能就是经
筋方面有点小毛病。就像经筋在他肩膀那儿打了个小结,气血在那儿走
得就不顺畅了,就像小河里有个石头堵住了水流。医生给他按摩推拿了
几下,嘿,就像是给经筋这个小工人重新规划了路线,气血又能欢快地
流动起来了,他肩膀就没那么疼了。
这经筋的学问啊,虽然古老,但是超级有用。咱可不能小瞧了古人的
智慧,这就像一个宝藏,被埋在历史的尘土里好久了,咱们现在要把它
挖出来好好利用。咱现代人整天忙忙碌碌的,身体很容易出问题,这时
候要是懂得点经筋的知识,就像手里多了个小法宝,可以自己给自己的
身体把把关。
思想感情:通过对《灵枢·经筋》的白话文解读,表达了对中医古籍
智慧的敬佩之情,同时也希望更多人能重视这些古老知识并运用到现代
生活中来,让中医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
灵枢经第四十二篇病传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艹熱)、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岐伯曰: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
黄帝问,我从老师你学习了针剌治病之术,又自己阅读学习了一些治病方法,其中有导引行气,有按摩,有灸熨,有火针,有饮药,在治病的过程中,是一齐应用好呢,还是单独使用一种好呢?歧伯讲,各种方法是为子适应众人繁多疾病而创造出来的,各有其针对性应用的疾病,并不是在一个人一种病产生会都必须尽行使用。
黄帝曰:此乃所谓守一勿失,万物毕者也。
今余已闻阴阳之要,虚实之理,倾移之过,可治之属,愿闻病之变化,淫传绝败而不可治者,可得闻乎?岐伯曰:要乎哉问也,昭乎其如日醒,窘乎其如夜瞑,能被而服之,神与俱成,毕将服之,神自得之,生神之理,可着于竹帛,不可传于子孙。
黄帝问,你讲的意思是精通一种方法而熟练应用,可以推而广之解决一切问题。
现在我已经懂得了阴阳的要点,虚实的道理,身体失去平衡的症状,以及那些病可治,我还想懂得疾病的变化中,那些传染迅速导致死亡不可治的情形,请你讲一讲?歧伯讲,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全面掌握各种治疗方法,医生在治疗的过程中就会处于如白昼清醒时一的状态,就不会如黑夜里行路一样窘近糊涂。
掌握了各种治疗方法,在实践中反复推敲运用,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地步,就会使医术进入很高的境界。
这些医疗技术应该著之于书,广泛传播于世,而不能只私相传授给子孙后代。
黄帝曰:何谓日醒?岐伯曰: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
黄帝曰:何谓夜瞑?岐伯曰:瘖乎其无声,漠乎其无形,折毛发理,正气横倾,淫邪泮衍,血脉传溜,大气入脏,腹痛下淫,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
黄帝问,如何才能够进入如白昼清醒的状态呢?歧伯讲,只有深明阴阳的道理,深入钻研,才会进入如惑之解、如酒之醒的状态。
黄帝问,如何就会进入如夜晚行路一样的窘迫状态呢?无法描述出对于疾病各种脉象症状的感知,如同哑吧一样,也无法说出病症的外在特征。
灵枢官能篇解读1. 《灵枢官能篇解读:经络之妙》你知道吗,灵枢官能篇里讲的经络就像身体里的秘密通道啊!比如说,我们的身体就好比一座复杂的城市,经络就是那纵横交错的道路。
当经络通畅时,身体这座城市才能运转良好。
就像交通顺畅,城市才能充满活力呀!我觉得这真的太神奇啦!2. 《灵枢官能篇解读:穴位的奥秘》哎呀呀,灵枢官能篇里的穴位那可真是神奇的存在呀!你想想看,穴位就像是身体上的一个个小开关。
比如按揉某个穴位能缓解头痛,这不就像找到了控制头痛的开关吗?这难道不让人惊叹吗?3. 《灵枢官能篇解读:气血的流淌》哇塞,灵枢官能篇提到的气血,就像是身体里奔腾的河流呀!气血充足时,人就精神饱满,这不就像河流汹涌澎湃时充满力量一样吗?你说神奇不神奇!4. 《灵枢官能篇解读:五感的奇妙》嘿,灵枢官能篇里说的五感可太有意思啦!眼睛能看,耳朵能听,就好像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独特的本领。
就像眼睛是发现美的小侦探,耳朵是捕捉声音的小卫士,这多有趣呀!5. 《灵枢官能篇解读:脏腑的协同》灵枢官能篇里的脏腑呀,它们之间的协同就像是一个团队在紧密合作!心主神明,肝主疏泄,它们相互配合,多像一场精彩的协作演出啊,难道不是吗?6. 《灵枢官能篇解读:精神与身体》灵枢官能篇让我明白,精神和身体的关系那可紧密着呢!精神好,身体也会跟着好,这不就像好朋友互相帮助一样吗?这真的值得我们好好琢磨呀!7. 《灵枢官能篇解读:养生之道》哇哦,灵枢官能篇里的养生之道简直是宝藏呀!就像给身体打造一个温馨的家。
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这不就是在给家添砖加瓦吗?这多重要呀!8. 《灵枢官能篇解读:医者的智慧》灵枢官能篇体现出的医者智慧真的令人敬佩啊!他们就像身体的守护天使,凭借着对官能篇的理解来帮助我们。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心怀感激吗?9. 《灵枢官能篇解读:身体的信号》灵枢官能篇告诉我们要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呀!比如疼痛可能就是身体在喊救命呢。
我们得像细心的倾听者一样,去听懂这些信号,多有意思呀!10. 《灵枢官能篇解读:生命的奥秘》哎呀呀,灵枢官能篇真的让我对生命的奥秘有了更深的认识呀!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身体和健康的新理解之门。
《黄帝内经》解读(四十二)《黄帝内经》解读(四十二)藏象学说·气血精神2(二)神的产生及其物质基础1、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者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灵枢·本神》【讲解】本文论述神的本源,即生命的起源问题,指出生命本源于天地之气,唯物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并具体讨论了神、魂、魄的概念及与精的关系。
(1)“天”、“地”,合指自然。
“我”,泛指一切生物,包括人类。
“德”,得也。
指大自然恩赐的精微物质,如阳光,雨露等。
“气”,指自然界水液,气体等精微物质。
德与气都是产生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正如成瓘《篛园日札》所说:“若其生物之本源,经言在天为德,在地为气。
夫天未尝无气,地亦何尝无德,经分属之,亦互文见义耳。
”“流”,下行。
“薄”,上迫。
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错,升降相因,始有生化之机,而产生生命活动。
《内经》认为,生命本源于天地之气,生命是由自然界物质经过长期演化而形成的,强调“德”,“气”是先生命而存在的物质,有物质然后有生命,从而从生命的起源与本质等方面,为中医学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基础。
(2)“精”,指新生命的起源物质。
“两精”,指男女生殖之精。
“相搏”,相互搏结,即结合在一起。
神在《内经》有以下四种含义:①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及其规律。
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阴阳不测谓之神。
”②指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
如《素问·六节脏象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③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内经》认为神的状态集中地反映着整个机体的健康情况,是诊断疾病、判别预后的重要依据。
正如《素问·移精变气论》所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④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如《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
灵枢经白话解读
《灵枢经白话解读》内容简介:《黄帝内经》自西汉末年成书之后,一直是中医学理论之渊源,凡学中医而有大成者莫不奉之为圭臬。
现今流传的《黄帝内经》包括《素问》与《灵枢经》两个部分。
两书内容各有侧重,一般而论,《素问》侧重于医学理论的论述,《灵枢经》侧重于经络与刺法的论述。
唐代以前《灵枢经》多称为《九卷》、《针经》,隋、唐时期亦有《九灵》、《九墟》等名。
唐代王冰为《素问》一书作注,在序言中称:“《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经》九卷,乃其数焉。
”此后始称《灵枢经》。
《灵枢经》成书之后曾长期亡佚而不传,北宋哲宗时期林亿在校书时称:“《灵枢》今不全。
”直至北宋元祜年间,高丽国将该国所存《黄帝针经》进献宋朝,哲宗随即下诏颁发天下,自此中国国内才重新拥有《灵枢经》全本。
南宋绍兴二十五年,史崧“校正家藏旧本《灵枢经》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刊行流传至今,此为现存最早版本的《灵枢经》。
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明代赵府居敬堂刊本影印,1963年校勘简体横排铅印,为现今通行本。
16世纪以前,《灵枢经》无全文注释性著作,至16世纪末叶始有全注本出现,但这类注本远较《素问》注本为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曾出版了较多《灵枢经》注本,各具特色,皆可为学习《灵枢经》之门径,对传统中医的学术传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灵枢·本藏》原文|译文|主要内容《灵枢·本藏》文中论述精、神、血、气、魂、魄都藏于五脏,水谷津液则在六腑中传化,脏腑功能正常人体才正常,疾病的发生也是以脏腑功能失常为其根本,故称为"本脏"。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灵枢·本藏》原文作者:佚名黄帝问于歧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榖,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榖而行津液者也。
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
然有其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惕之恐,然犹不免于病,何也?愿闻其故。
歧伯曰:窘乎哉问也。
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运四时,化五节者也;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
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
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心难开以言;心下,则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
心坚,则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
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
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
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痹易伤。
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
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挽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
灵枢(解结法)《灵枢·刺节真邪》篇所指出的:“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令之不通。
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显然,解除此横络的卡压是解决大经不通的关键。
解除经筋粘连而形成的横络,松解强加于经脉上的结络、条索压迫,这就是“解结”法。
“解结”是古代一个重要治则,也是一类针法,这种针法长期被人们忽视,在目前的中医、针灸、骨科、筋伤诸教材中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请言解论(解结法理论)……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
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
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后水可行,地可穿也。
人脉犹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
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然后视其病。
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
气下乃止,此所谓以解结者也。
”本段经文从广义上详叙了解结的原理和治则。
其总的精神指出:针灸治疗的先决条件是解除引起气血痹阻的器质性原因。
只有在脉道通畅,气血周流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挥其他针法“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留之,热则疾之,不盛不虚,以经调之”的作用。
解结法属泻法,以破而散之的决闭之术,使其气血通畅下行,这是调整经络气血的前提和关键。
在此基础上,再运用气血辨证。
“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
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也。
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通而决之),此所谓解结也”。
可见,经脉上若没有经筋横络盛加卡压者,一般不会患病,即使为病,其病亦轻浅,故云其病可自愈,或稍加调治即能痊愈。
反之,若有横络卡压,使经脉闭阻,在结筋病灶点以上,气血郁滞泛滥,结筋病灶点以下气血虚少,其病必难治。
此时必须审视横络所在,用“长针”、“锋针”等粗壮有力,针端有刃的锋利针具,如凿冰解冻,决堤通闭一样,疏通结络。
当气血流行,而后病可除,疾可调,这就是解结之法。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的《灵枢》部分则涉及了人体生命之本质,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具体介绍《灵枢·经脉篇》的内容。
经脉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经脉不仅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通道,还是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的重要途径。
《灵枢·经脉篇》通过对经脉的阐述,深入探讨了人体内部的运作机制。
在《经脉篇》中,黄帝提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认为心是人体生命的掌控中枢。
另一方面,黄帝还讲述了经脉分布的路径和阴阳五行的奥秘。
在经脉中,有三阴三阳、任脉冲脉等十四个主要脉络,它们分布在人体内部,连接着全身的组织器官。
此外,《经脉篇》还强调了经脉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如果经脉通畅,气血畅通,则人体会保持健康状态。
而一旦经脉阻塞,则会产生疾病等症状。
因此,中医学中常常强调要通过调理身体,保证经脉畅通。
不过,黄帝也认为,经脉的运作还需要充分考虑时间、精力等因素。
在《经脉篇》中,黄帝详细讲述了“阳气初生”的概念。
所谓“阳气初生”,就是指每天清晨人体内部生命活动的“起点”。
在这个时刻,养分、精气最为旺盛,身体各个部位开始运动,此时进行锻炼、保健等活动效果最好。
总之,《灵枢·经脉篇》通过对经脉的探讨和阐述,揭示了人体内部的奥秘和运作机制,为中国古代医学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掌握中医学知识、学习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
「学习内经」灵枢·第二篇本输《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本输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
愿闻其解。
【翻译】黄帝向岐伯问道;大凡针刺的方法,必须先通十二经络的起点和终点,络脉别出之处,井、荥、输、经、合腧穴留止的部位,脏腑相合的关系,以及四季气候影响人体经气出入的变化,五脏之气的流行灌注,还有经脉、络脉、孙脉的宽窄程度、浅深情况,上至于头,下至于足的联系。
我想听听有关这些问题的讲解。
【原文】歧伯曰:请言其次也。
【翻译】岐伯说:请让我按次序讲解一下吧。
【原文】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俞;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
手太阴经也。
【翻译】肺经的脉气出于少商穴,少商穴位于大指端的内侧,称之为井木;脉气由此流向鱼际穴,鱼际在手鱼之后,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太渊穴,太渊位于鱼后一寸陷者之中,称之为输;脉气由此通过经渠穴,经渠在寸口之陷中,动而不止,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尺泽穴,尺泽即肘中的动脉,称之为合。
这就是手太阴肺经所属的五腧穴。
【原文】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俞;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
手少阴也。
【翻译】心经的脉气出于中冲,中冲位于手中指之端,称之为井木;脉气由此流入劳宫穴,劳宫在掌中央中指本节的内间,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大陵穴,大陵在掌后两骨之间陷中,称之为腧;脉气由此通过间使穴,间使在掌后三寸两筋之间陷中,如果此脉有病就会有反应,无病脉气就很平静,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曲泽穴,曲泽在肘内侧陷中,屈肘即可得穴,称之为合。
「学习内经」灵枢·第十篇经脉篇《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经脉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道。
【翻译】雷公向黄帝问道:《禁服篇》曾说,针刺的道理,首先是经脉,揣度其运行的终始,了解其长短,以及内部与五脏的联系,外部和六腑的分别,希望详尽地听听其中的道理。
【原文】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翻译】黄帝说:人的最初生成,先形成于精,由精发育而生成脑髓,以骨骼为支干,以脉管藏血气而养全身,以筋连串骨骼使之坚强,以肉为墙壁保护内脏,当皮肤坚韧时,毛发就附着生长。
五谷入于胃,化生出各种营养,脉道借之通行全身,血气运行不息。
【原文】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
【翻译】雷公说:我想彻底地听听经脉最初生成的情况。
【原文】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翻译】黄帝说:根据经脉的变化,可以决断死生,处理百病,调整虚实,这是不可不通晓的。
【原文】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翻译】肺手太阴经脉,从中焦腹部起始,下绕大肠,返回循着胃的上口贲门,上贯膈膜,入属于肺,再由喉管横走,至于腋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和手厥阴之前,下达肘中,顺着前臂内侧上骨的下缘,入寸口,循着鱼际,出拇指尖端。
它的支脉,从手腕后,直出食指尖端内侧,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原文】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黄帝内经》灵枢●病传篇第四十二*导读:【题解】本篇阐述了邪气由外入内逐步侵袭到脏腑的过程,揭示了在五脏之病皆死于所不胜之时这一规律,并指出了不同传变方式对疾病……【题解】本篇阐述了邪气由外入内逐步侵袭到脏腑的过程,揭示了在五脏之病皆死于所不胜之时这一规律,并指出了不同传变方式对疾病预后的影响,以及各种治疗方法的正确运用等问题。
由于主要是说明病邪在脏腑间的传乘规律,所以篇名为"病传"。
【原文】黄帝日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炳、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岐伯日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
黄帝日此乃所谓守一勿失,万物毕者也。
今余已闻阴阳之要,虚实之理,倾移之过,可治之属,愿闻病之变化,淫传绝败而不可治者,可得闻乎?岐伯日要乎哉问道,昭乎其如日醒,窘乎其如夜瞑,能被而服之,神与俱成,毕将服之,神自得之,生神之理,可著于竹帛,不可传于子孙。
黄帝日何谓日醒?岐伯日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
黄帝日何谓夜瞑?岐伯日暗乎其无声,漠乎其无形,折毛发理,正气横倾,淫邪泮衍,血脉传溜,大气入脏,腹痛下淫,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
黄帝日大气入脏奈何?岐伯日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
冬夜半,夏日中。
病先发于肺,三日而之肝,一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十日不已,死。
冬日入,夏日出。
病先发于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三日而之肾,三日不已,死。
冬日入,夏早食。
病先发于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
冬人定,夏晏食[2]。
病先发于胃,五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五日而上之心,二日不已,死。
冬夜半,夏日呋[3]。
病先发于肾,三日而之膂、膀胱,三日而上之心,三日而之小肠,三日不已,死。
冬大晨,夏早晡。
病先发于膀胱,五日而之肾,一日而之小肠,一日而之心,二日不已,死。
冬鸡鸣,夏下晡。
诸病以次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闯一脏,及二、三、四脏者,乃可刺也。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原文及译文《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原文及译文》《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其中的《灵枢·经脉》详细论述了人体十二条经脉的循行路线、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相应的治疗原则。
以下是《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道。
黄帝曰:黄者,始之也。
先建其母,以知应子。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
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
译文:雷公向黄帝问道:“禁脉”所说的,凡是针刺的道理,都是以经脉为开端,经营其所行的路径,了解其长短的度量,向内依次联系五脏,向外分别联系六腑,希望能全部听到其中的道理。
黄帝说:经脉,是气血运行的起始。
首先确立五脏之母,以知晓相应之子。
营气,是水谷的精气,调和于五脏,散布于六腑,才能进入经脉。
所以沿着经脉上下运行,贯穿五脏,联络六腑。
原文: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译文:肺手太阴经脉,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沿着胃的上口,向上通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于腋下,向下沿着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下行肘中,沿着前臂内侧上骨的下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出大拇指尖端;它的支脉,从手腕后直出食指内侧,直达其尖端。
原文: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译文:大肠手阳明经脉,起于食指尖端,沿着食指上侧,出于合谷两骨之间,向上进入两筋之中,沿着上臂外侧上侧,进入肘外侧,再上行于上臂外侧前缘,上肩,出肩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骨下的大椎穴,向下进入缺盆,联络肺脏,向下穿过膈肌,属于大肠;它的支脉,从缺盆向上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侧,左右交叉于人中,左侧的经脉向右,右侧的经脉向左,上挟鼻孔。
灵枢本神总结1. 引言《灵枢》是中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被认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灵枢•本神》是该书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了人体内在的一些神经、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本文将对《灵枢•本神》进行总结和解读。
2. 神经与脏腑关系《灵枢•本神》讲述了人体的神经与脏腑之间的密切关系。
根据文中的描述,人体的神经系统与脏腑系统之间相互沟通、协调工作,起着关键的作用。
神经系统通过神经传导将大脑发出的信号传递给脏腑系统,从而调节和控制各个脏腑的功能。
3. 经络穴位与疾病治疗《灵枢•本神》中还涉及了经络与穴位的理论。
经络被认为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通道,通过这些通道,气血可以循环全身,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穴位则是经络上特定的点位,对调节体内的气血有着重要作用。
文中提到了一些经络和穴位的名称和功效,认为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可以帮助治疗一些疾病。
4. 精神与病症《灵枢•本神》强调了人体内的精神与病症之间的关系。
根据文中的观点,人体精神的不平衡会影响身体的健康,而一些疾病也可能导致精神的异常。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精神健康对于人体的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5. 对现代医学的意义虽然《灵枢•本神》是古代的著作,但其中所涉及的一些观点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神经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现代医学研究领域的重点之一,研究神经-内脏反射、神经调节等机制,对于理解疾病的发生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经络与穴位的理论与现代中医针灸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针灸疗法也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起到疾病治疗的作用。
最后,心理健康在现代医学中也被广泛关注,许多疾病与心理及情绪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认识与关注心理健康对于维护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6. 总结《灵枢•本神》是《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涉及了人体神经、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与疾病的关系。
其中,神经与脏腑的相互关系、经络穴位与疾病治疗、精神与病症之间的关系是重要的内容。
灵枢本输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
愿闻其解。
【翻译】黄帝向岐伯问道;大凡针刺的方法,必须先通十二经络的起点和终点,络脉别出之处,井、荥、输、经、合腧穴留止的部位,脏腑相合的关系,以及四季气候影响人体经气出入的变化,五脏之气的流行灌注,还有经脉、络脉、孙脉的宽窄程度、浅深情况,上至于头,下至于足的联系。
我想听听有关这些问题的讲解。
【原文】歧伯曰:请言其次也。
【翻译】岐伯说:请让我按次序讲解一下吧。
【原文】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俞;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
手太阴经也。
【翻译】肺经的脉气出于少商穴,少商穴位于大指端的内侧,称之为井木;脉气由此流向鱼际穴,鱼际在手鱼之后,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太渊穴,太渊位于鱼后一寸陷者之中,称之为输;脉气由此通过经渠穴,经渠在寸口之陷中,动而不止,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尺泽穴,尺泽即肘中的动脉,称之为合。
这就是手太阴肺经所属的五腧穴。
【原文】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俞;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
手少阴也。
【翻译】心经的脉气出于中冲,中冲位于手中指之端,称之为井木;脉气由此流入劳宫穴,劳宫在掌中央中指本节的内间,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大陵穴,大陵在掌后两骨之间陷中,称之为腧;脉气由此通过间使穴,间使在掌后三寸两筋之间陷中,如果此脉有病就会有反应,无病脉气就很平静,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曲泽穴,曲泽在肘内侧陷中,屈肘即可得穴,称之为合。
第14课:《黄帝内经·灵枢》四原文: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
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
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译文:如果刺后未能得其气,不问息数多少,都必须等待经气到来;如已得气就可去针,不必再刺。
九针各有不同的功用,针形也不一样,必须根据病情的不同加以选用,这是针刺的要点。
总之,是针下得气,即为有效,疗效明显的,就如风吹云散,明朗如见到青天那样,针刺的道理就是这样了。
原文:黄帝曰:原闻五脏六腑所处指出。
岐伯曰:五脏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荣,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
非皮肉筋骨也。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
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
译文:皇帝说:我想听你谈一谈五脏六腑的经气所出的情况。
岐伯回答说:五脏经脉,各有井、荥(ying)、输、经、合五个腧穴,五五则有二十五个腧穴。
六腑经脉,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个腧穴,六六三十六个腧穴。
脏腑有十二条经脉,每经又各有一络,加上任、督脉二络和脾之大络,便有十五络了。
十二经加十五络,这二十七脉之气在全身循环周转,经气所出的孔穴,叫做“井”,如同初出的山间泉水;经气所流过的孔穴,叫做“荥”,即像刚出泉源的微小水流,说明经气尚很微弱;经气所灌注的孔穴,叫做“输”,即像流水汇聚,而能转输运行,其气也在逐渐长大了;经气所行走的孔穴,叫做“经”,像水流已经成渠,脉气正当旺盛;经气所进入的地方,叫做“合”,像百川汇流入海,经气已就入合于内了。
这二十七条经脉,都出入流注运行于井、荥、输、经、合五腧。
人体关节的相交,井有三百六十五出,知道了这些要点,就可以言以蔽之了,否则就不能把握住头绪。
《灵枢·经筋篇》主要阐述了经筋系统的循行分布、病理变化以及治疗方法。
经筋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循行分布广泛,从头到足,无处不在。
经筋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功能,同时也有保护脏腑的作用。
在病理情况下,经筋会出现拘挛、疼痛、麻木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在治疗方面,《灵枢·经筋篇》强调了燔针劫刺的治疗方法。
该方法是以火针为主,刺入病变的经筋,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同时,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和症状,还可以配合其他治疗方法,如按摩、艾灸等。
此外,《灵枢·经筋篇》还提到了足太阳之筋和足少阳之筋的病变及治疗方法。
足太阳之筋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小趾支跟肿痛、脊反折、项筋急等症状,治疗时可以使用燔针劫刺的方法,并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足少阳之筋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膝外侧疼痛、下肢外侧麻木等症状,治疗时可以使用火针进行局部刺激,并配合按摩和艾灸等方法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灵枢·经筋篇》对于经筋系统的阐述较为详细,包括其循行分布、病理变化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
在临床实践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