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8.17 MB
- 文档页数:61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表兄[2][3]。
徐志摩出生于富裕家庭,并曾留学英国。
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这为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亦断送了他的一生。
徐志摩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与胡适、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于1923年创建新的文学团体:新月诗社。
家庭背景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徐申如,人称“硖石钜子”,又是硖石商会会长,拥有一座发电厂、一间梅酱厂、一间丝绸庄,在上海还有一家小钱庄。
出生与童年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
1900年起,入家塾读书。
1907年,入硖石开智学堂就读,从师张树森,从而打下了古文根底。
1910年毕业,入杭州府中学(1913年改名为杭州一中,历经沿革为今日之杭州高级中学),与郁达夫、厉麟似同班。
他爱好文学,并在校刊《友声》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认为小说裨益于社会,“宜竭力提倡之”,这是他人生的第一篇作品。
同时,他对文学也有兴味,并发表了《雷锭与地球之历史》等文。
1915年夏,18岁时于杭州一中毕业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
结婚1915年12月5日(农历乙卯年十月二十九日),经由父母安排,与张君劢之妹张幼仪结婚后,转入上海浸信会学院学习。
1916年春(19岁),从上海浸信会学院退学。
同年秋,转入国立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法科预科。
次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
1918年6月,拜梁启超为师。
1918年8月(21岁)赴美留学,入克拉克大学历史系。
1919年9月(22岁)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
1920年10月(23岁),赴英国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其间结识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对文学兴趣渐浓。
旅英期间,徐志摩外遇,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原名林徽音)。
徐志摩- 概况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男,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他在康桥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量,开始翻译文学著作,他翻译了英国作家曼殊斐儿的几个短篇,德国福沟的小说《涡堤孩》,法国中古时的一篇故事《吴嘉让与倪阿兰》,意大利作家丹农雪乌的《死城》和伏尔泰的作品《赣第德》。
徐志摩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虽然为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但亦断送了他的一生。
徐志摩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徐志摩- 生平简介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裕家庭,父亲徐申如拥有一座发电厂、一个梅酱厂、一间丝绸庄,在上海还有一家小钱庄,又是硖石商会会长,人称“硖石巨子”。
徐志摩18岁时由父母安排,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远赴西方求学。
对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并不美满。
张幼仪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
后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
最后,林徽音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
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
小曼聪慧活泼,是独生女,父亲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
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并谈及婚嫁。
徐父执意请梁启超证婚,志摩求助于胡适,胡适果然把梁任公请了出来,梁任公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徐志摩:“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
四年级语文【徐志摩】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
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1/ 1。
徐志摩的资料简介徐志摩是一个富有浪漫情怀的诗人,他的诗歌就如同他的人一样多情而忧伤。
他一生写过无数诗歌,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徐志摩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社成员,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进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校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
1923年春,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的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
1928年3月,创办《新月》月刊,同年11月6日,作《再别康桥》。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徐志摩的文学生涯徐志摩与诗本来是一无家族渊源,二无个人癖好,可是,在英国康桥大学留学期间,却一反往常,不写则已,一写不止,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暴发期。
这时期他虽然写了那么多诗,但现今散见于一些报刊杂志的也仅有二、三十首,大部分都散失掉了。
但从尚能见到的有限的诗篇中,还可以约略窥见徐志摩初期诗作的状况和他的思想印痕。
首先,与他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关,是他生活的康桥的环境触发了他的诗兴,点燃起他的创作欲念的。
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吸烟与文化》)。
因此,这时期,他创作了象《夏》、《夏日田》,此时,他的个人生活“照着了一种奇异的月色”。
1921年秋天,他认识了“人艳如花”的“才女”林徽因,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随后谈起恋爱,并有谈论婚嫁之意。
于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
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他感到生命似乎受到“伟大力量的震撼”,他要发抒,他要歌吟,因此,像《情死》、《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也就构成了他这期诗歌的重要内容。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原名章垿,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
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和胡适、闻一多等人创立“新月书店”、创办《新月》杂志。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等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大雾在济南附近触山(山东女子学院东),故飞机失事,因而遇难。
更为巧合的是,失事飞机叫“济南号”。
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游历欧洲的16岁的林徽因。
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
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
徐志摩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徐志摩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徐志摩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徐志摩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徐志摩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徐志摩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志摩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一首好诗,往往是意境深远,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作品;一个好诗人,往往是心包万千、神游八方、情感丰富、物我共融,不受时空限制。
徐志摩简介及作品 徐志摩是⼀位在中国⽂坛上曾经活跃⼀时并有⼀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彩的诗⼈”。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徐志摩简介及作品,⼀起来看看吧。
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7年1⽉15⽇-1931年11⽉19⽇),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于清光绪⼆⼗⼆年⼗⼆⽉⼗三⾣时,浙江海宁⼈,中国著名新⽉派现代诗⼈,散⽂家,亦是著名武侠⼩说作家⾦庸的表兄。
徐志摩出⽣于富裕家庭,并曾留学英国。
⼀⽣追求“爱”、“⾃由”与“美”(胡适语),这为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亦断送了他的⼀⽣。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学、天津北洋⼤学和北京⼤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进⼊伦敦剑桥⼤学当特别⽣,研究政治经济学,在校两年深受西⽅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
1923年春,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出于对印度诗⼈泰⼽尔⼀本的诗集《新⽉》的兴趣,提名借⽤“新⽉”⼆字为社名,新⽉社便因此⽽得名。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
1928年3⽉,创办《新⽉》⽉刊,同年11⽉6⽇,作《再别康桥》。
1931年11⽉19⽇因飞机失事罹难。
徐志摩作品集 诗集 《志摩的诗》、《翡冷翠的⼀夜》、《猛虎集》、《云游》 散⽂集 《落叶》、《巴黎的鳞⽖》、《⾃剖》、《秋》 ⼩说散⽂集 《轮盘》 戏剧 《卞昆冈》(与陆⼩曼合作)、⽇记《爱眉⼩札》 译著 《死城》、《曼殊斐尔⼩说集》、《赣第德》等 徐志摩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派的代表诗⼈。
他的散⽂也⾃成⼀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徐志摩经典语录 1 ⾛着⾛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 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 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 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
徐志摩网络课程徐志摩一、一代诗人徐志摩的简介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
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
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
原名章垿,字槱(yoǔ)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
他长相英俊,才华出众,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却在生前死后都备受争议。
他总是悄悄来去,却在后人心中顽强的存在。
二、一代诗人徐志摩的生平(一)富家公子,才情少年。
1. 浙江海宁县山清水秀,经济发达。
硖石镇风景秀丽,人杰地灵。
2. 徐申如是硖石商会会长,经营票号,蚕丝厂,电灯厂…3. 1897年1月15日喜得贵子,儿子与徐申如一模一样:头大、下巴长,按族谱排列之序取名章垿,意为遵循礼仪;取字槱森,意为财源茂盛;小名又申,志恢和尚摩顶祝福。
4. 深受父母和长辈溺爱,彬彬有礼,但任性放浪。
5. 1900 年开始,6 年的私塾生活为学贯中西打下坚实基础。
徐志摩网络课程6. 在新式学堂—硖石学堂,杭州府中,成绩出众,结识郁达夫,1914 年发表《镭锭与地球之历史》。
浙江都督秘书张公权到杭州府中视察,对16 岁的徐志摩大加赞赏决定让13 岁妹妹张幼仪与徐家联姻------ 不成熟的婚姻为日后的痛苦埋下种子。
张家是江苏宝山县的名门。
张幼仪兄弟姐妹12 人,她排行第八。
她二哥张君劢(嘉森)和四哥张公权(嘉璈)都留学日本,此时都系社会名流,张君劢在辛亥革命后任宝山县议会议长,又出任民国农商部秘书;1913 年留学德国;后任北大教授、民社党主席等职。
张嘉璈参议院秘书长,后改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1928 年任中国银行总经理。
此后任交通部长、中国银行总裁等职。
(二)师从梁启超,在欧美风雨中精神洗礼。
1. 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北京大学。
2. 经张君劢介绍拜入学界政界领袖梁启超门下接受西方文化,决心留洋归来立身报国。
3. 1918 年8 月14 日留学美国主攻政治经济进步神速一年得荣誉学士学位,半年得硕士学位张幼仪打理家业,照顾儿子徐积锴。
徐志摩的个人简介姓名:徐志摩性别:男出生年月:1897-1931年籍贯:浙江海宁徐志摩(1897-1931),中国诗人、散文家。
留学美国时改字志摩,小字又申。
笔名有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开始新诗创作。
1922年回国,在报刊上发表诗文。
1923年参与成立新月社,同时也加入了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并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5年3-7月,历游苏、德、意、法诸国,同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
1925年10月-1926年10月,主编《晨报副刊》。
这一年,写了诗集《翡冷翠的一夜》和散文集《巴黎的鳞爪》、《自剖》、《落叶》中的大部分作品,是他创作最多的一年。
这以前的诗作,大多是对于黑暗封建势力的不满,带有激烈的燃烧性的热情,但也流露出享乐主义的生活哲学和庸俗的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的性格。
1927年春,与胡适、邵洵美等筹办新月书店。
秋后,任上海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教授。
稍后,又任上海大夏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并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28年3月,《新月》月刊创刊,一度担任该刊主编。
同年9-11月,历游英国、美国、日本和印度。
1930年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
这一时期的诗作,抹去了以前的火气,调子低沉,多是颓唐失望的叹息。
徐志摩之死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乘火车由上海抵南京;19日上午8时,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
飞机师王贯一、副机师梁壁堂都是南苑航空学校毕业生,年龄均为36岁。
飞机上除运载了40余磅邮件外,乘客仅徐志摩一人,也是36岁。
开始天气甚佳,不料在党家庄一带忽遇漫天大雾,飞机师为寻觅航线,降低飞行高度,不慎误触开山山顶,机油四溢,机身訇然起火,坠落于山脚,待村人赶来时,两位飞机师皆已烧成焦炭。
徐志摩徐志摩-简介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时,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
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
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徐志摩- 生平徐志摩18岁时由父母安排,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远赴西方求学。
对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并不美满。
张幼仪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林徽音)。
后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
最后,林徽音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1923年梁启超(号任公)写了长信很恳切地劝他:“万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
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始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
”“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
……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
……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
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
”任公又说:“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的妙味矣。
……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气尽矣。
郁邑佗傺以死,死为无名。
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
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志摩答覆任公的信,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
他回信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
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明照我深奥之灵府。
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甚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
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