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原理课程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67.00 KB
- 文档页数:8
自动化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动化控制的基本原理,掌握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及状态空间表示。
2. 使学生掌握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应用范围。
3. 引导学生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并能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性能评估。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软件(如MATLAB)进行控制系统的建模、仿真和性能分析的能力。
2. 让学生学会设计简单的自动控制回路,并能对实际控制系统进行调试和优化。
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 引导学生关注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术态度,养成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本科或研究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性质为专业核心课,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本知识,以实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成为具备实际工程能力的优秀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自动化控制原理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自动化控制基本原理:介绍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发展历程,分析控制系统的基本环节,包括被控对象、控制器、执行机构和反馈环节。
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讲解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差分方程、传递函数及状态空间表示,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经典控制理论:介绍PID控制、根轨迹、频率响应、稳定性分析等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4. 现代控制理论:讲解状态空间分析、最优控制、鲁棒控制等理论,以及其在实际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5. 控制系统仿真与性能分析:运用MATLAB等软件,对控制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和性能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引言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实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标准格式,包括任务目标、设计要求、设计方案、实施步骤、实验结果及分析等内容。
二、任务目标本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目标是设计一个基于PID控制算法的温度控制系统。
通过该设计,学生将能够掌握PID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了解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三、设计要求1. 设计一个温度控制系统,能够自动调节温度在设定范围内波动。
2. 使用PID控制算法进行温度调节,实现温度的精确控制。
3. 使用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值,并将其反馈给控制系统。
4. 设计一个人机交互界面,能够实时显示温度变化和控制系统的工作状态。
5. 设计一个报警系统,当温度超出设定范围时能够及时发出警报。
四、设计方案1. 硬件设计方案:a. 使用温度传感器模块实时监测温度值,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输入到控制系统中。
b. 控制系统使用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通过PID控制算法计算控制信号。
c. 控制信号通过电路板连接到执行器,实现温度的调节。
d. 设计一个报警电路,当温度超出设定范围时能够触发警报。
2. 软件设计方案:a. 使用C语言编写单片机的控制程序,实现PID控制算法。
b. 设计一个人机交互界面,使用图形化界面显示温度变化和控制系统的工作状态。
c. 通过串口通信将温度数据传输到电脑上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
五、实施步骤1. 硬件实施步骤:a. 搭建温度控制系统的硬件平台,包括温度传感器、控制系统和执行器的连接。
b. 设计并制作电路板,将传感器、控制系统和执行器连接在一起。
c. 进行硬件连接调试,确保各个模块正常工作。
2. 软件实施步骤:a. 编写单片机的控制程序,实现PID控制算法。
b. 设计并编写人机交互界面的程序,实现温度变化和控制系统状态的实时显示。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2. 掌握控制系统性能指标及其计算方法,了解各类控制器的设计原理;3. 学会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控制系统进行优化。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数学软件(如MATLAB)进行控制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2. 培养学生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2.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 增强学生的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自动控制技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本科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控制系统定义、分类及其基本组成;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 控制器设计: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的原理和设计方法;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方法。
3.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劳斯-赫尔维茨稳定性判据;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
4.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快速性、准确性分析;稳态误差计算。
5. 控制系统仿真与优化: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控制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控制系统性能优化方法。
6. 实际控制系统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按照以下进度安排:第一周: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及控制系统性能指标。
第二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及控制器设计。
第三周:PID控制器参数整定及稳定性分析。
第四周:控制系统性能分析及MATLAB仿真。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15页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自动控制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特点;(2)熟悉常见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和特点;(3)了解自动控制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自动控制理论分析实际问题;(2)具备设计和调试简单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3)掌握自动控制技术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2)增强学生对自动控制技术的兴趣和热情;(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自动控制基本理论:包括自动控制的概念、原理、特点和分类;2.控制系统分析:涉及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以及复数域分析;3.控制器设计: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方法;4.常用自动控制系统:如温度控制、速度控制、位置控制等系统的原理和应用;5.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设备、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理论和概念,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4.实验法: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自动控制原理》等;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论文,供学生深入研究;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辅助讲解和展示;4.实验设备:准备自动控制实验装置,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占总成绩的20%;2.作业:布置适量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占总成绩的30%;3.考试: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50%。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针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学习内容和要求进行的实践性教学任务。
其目的是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加深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般来说,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选题: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合适的自动控制系统作为课程设计的对象。
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控制系统,如温度控制、水位控制等,也可以选择一些复杂的控制系统,如飞行器控制、机器人控制等。
2. 系统建模:对选定的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包括确定系统的输入、输出和状态变量,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可以使用传递函数、状态空间等方法进行建模。
3. 控制器设计:根据系统模型和控制要求,设计合适的控制器。
可以使用经典控制方法,如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也可以使用现代控制方法,如状态反馈控制、最优控制等。
4. 系统仿真:使用仿真软件(如MATLAB/Simulink)对设计的控制系统进行仿真,验证控制器的性能和稳定性。
5. 硬件实现:将设计的控制器实现到实际的硬件平台上,如单片机、PLC等。
可以使用编程语言(如C语言、Ladder图等)进行编程。
6. 系统调试:对实际的控制系统进行调试和优化,使其达到设计要求。
可以通过实验和测试来验证系统的性能。
7. 实验报告:根据课程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分析等内容。
通过完成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技术,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基于自动控制原理的性能分析设计与校正院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目录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3二、设计内容2.1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42.2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62.3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82.4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102.5控制系统的校正-------------------------------12三、课程设计总结------------------------------------17四、参考文献----------------------------------------18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为《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设计,是课堂的深化。
设置《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MATLAB成为学生的基本技能,熟悉MATLAB这一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标准软件,能熟练地应用MATLAB软件解决控制理论中的复杂和工程实际问题,并给以后的模糊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和多变量控制理论等奠定基础。
使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学会应用这一强大的工具,并掌握利用MATLAB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以达到加深对课堂上所讲内容理解的目的。
通过使用这一软件工具把学生从繁琐枯燥的计算负担中解脱出来,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到思考本质问题和研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上去。
通过此次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生应达到以下的基本要求:1.能用MATLAB软件分析复杂和实际的控制系统。
2.能用MATLAB软件设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具体的性能指标要求。
3.能灵活应用MATLAB的CONTROL SYSTEM 工具箱和SIMULINK仿真软件,分析系统的性能。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简单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及特性。
2. 学会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了解系统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的评价标准。
3. 掌握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数学模型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描述,并绘制系统方框图。
2. 学会使用控制原理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自动控制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强调实验数据的真实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分享成果的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对自动控制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具备分析、设计和优化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并培养他们积极探索、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自动控制基本概念:控制系统定义、分类及性能指标(对应教材第1章)。
-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及特性- 控制系统的方框图表示2. 自动控制系统分析方法: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分析(对应教材第2章)。
-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判断- 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3. 典型自动控制系统: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对应教材第3章)。
- PID控制原理及参数调整- 典型控制系统实例分析4. 自动控制实验设计: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报告撰写(对应教材第4章)。
- 实验方案设计- 实验数据采集与处理-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周:自动控制基本概念及数学模型第2周:控制系统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分析第3周:典型自动控制系统原理与实例第4周:自动控制实验设计及实践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组织,确保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自动控制相关知识。
自控专业课程设计有哪些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自控专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具备自控系统的设计、调试和维护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自控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掌握自控仪表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维护技巧;熟悉自控电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自控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自控系统的设计和调试能力;能够进行自控仪表的安装、调试和维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自控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控专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首先,介绍自控系统的组成和分类,使学生了解自控系统的基本框架。
其次,讲解自控仪表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维护技巧,包括温度计、压力计、流量计等。
然后,分析自控电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涉及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应用。
最后,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自控系统的设计、调试和维护过程。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首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理论。
其次,利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自控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开展实验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自控仪表的使用和维护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选用国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自动控制原理》作为主教材,辅助以相关参考书和期刊论文。
多媒体资料方面,制作精美的PPT课件,直观展示自控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设备方面,配备齐全的自控实验装置,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充分体验自控原理的实际应用。
此外,还将利用网络资源,如学术论坛、在线课程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交流平台。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题目 连续定常系统的频率法迟后校正
1.目的
(1) 掌握用频率特性法分析自动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方法; (2) 研究串联迟后校正装置对系统的校正作用;
(3) 设计给定系统的迟后校正环节,并用仿真验证校正环节的正确性。
(4) 设计给定系统的迟后校正环节,并实验验证校正环节的正确性。
2.内容
已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00
()0.110.011o G s s s s =
++
设计迟后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满足: 11100,5,%40%v c K s s ωσ--=≥≤
3.基于频率法的迟后校正器理论设计
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迟后校正的一般步骤为:
(1)根据给定静态误差系数的要求,确定系统的开环增益K ;
1
lim ()lim
100(0.11)(0.011)
v o s s sK
K G s K s
s s s -→→====++
增益调整后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为 100
()(0.11)(0.011)
Go jw jw jw jw =
++
(2)根据确定的K 值,画出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并求出相应的相位裕量和增益裕量。
在MATLAB 中输入下面程序,画出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
>> Go=zpk([],[0 -10 -100],100000); >> bode(Go) >> hold on
>> margin(Go)
此时未较正系统的第一个转折频率处的幅值
=
L dB
(10),所以有
()1040lg lg 10
c L ω='- ,得c
ω'=26.53rad/s 。
因为%
40%
σ≤,由公式10.160.4(
1)40
sin σ
γ
︒
︒
︒
︒
=+-=, 解得38.68γ≥︒。
(3).由于'90a r c t a n 0.1a r c t a n t a n 0.0119.1c c γ
ωω''=︒--=
︒不满足相位裕量的要
求,则在对数相频特性曲线上找这样一个频率点,要求在该频率处的开环频率特性的相角为0
180=180+38.68+15126.32φ
γε=-++-︒︒︒=-︒。
此时对应的=90arctan 0.1arctan 0.01126.32m m m ϕ
ωωω-︒--=-︒
()
化简得
2
0.110.73510.0001m m
ωω=- ,求得m
ω=6.12rad/s 。
由于=6.12/m rad
s
ω﹥5/rad s ,满足设计的要求,所以以这一频率m ω作为校
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c ω,即c ω==6.12/m rad s
ω。
(4).设未校正系统在c ω处的幅值等于
()10013.946.12
c L dB
ω=
=。
由此得20lg 23dB β=,则14.15β=。
(5).选择迟后校正网络的转折频率
211 1.22/5
c ra
d s T ωω=
==,11
0.087/rad s
T
ωβ=
=
则迟后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
110.82()1111.6c Ts s G s Ts
s
β++=
=
++
(L
图2 迟后网络的伯德图
(6).此时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 s =
4
3
2
100820.0116 1.27711.71s
s s s s
++++
在MATLAB 中输入下面程序,画出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
>> mun=[82 100];
>> den=[0.0116 1.277 11.71 1 0]; >> [mag,phase,w]=bode(num,den); >> margin(mag,phase,w) >> grid
由图3可知,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为7.04rad/dec,相角裕量为44.7deg,此时,系统的超调量为37%,满足要求。
在Matlab中输入以下命令:
>> Go=zpk([],[0 -10 -100],100000);
>> bode(Go)
>> hold on
>> mun=[82 100];
>> den=[0.0116 1.277 11.71 1 0];
>> [mag,phase,w]=bode(num,den);
>> margin(mag,phase,w)
得到如图4所示,校正前后系统伯德图的比较。
4.仿真实现
如图所示是未校正的系统、校正一次以及校正两次后的系统在MA TLAB/SIMULINK 环境下搭建的仿真模型。
得到如图所示,校正前后系统伯德图的比较。
未校正的系统、校正一次以及校正两次后的系统在Matlab上使用Smulink进行仿真在示波器里的输出结果如图所示。
5、硬件物理实验电路
根据题目的要求在自动化系的控制理论实验箱搭建校正前后的系统模拟电路,则原系统的模拟原理图见参图2,校正后系统的模拟电路图参见图3。
图2 迟后校正前系统的模拟原理图
图3 迟后校正后系统的模拟原理图
6、思考
1.迟后校正对改善系统性能有什么作用?
解答:迟后校正的目的是在系统动态态性能不受损的前提下,改善系统的暂态性能。
当加入迟后校正环节,即主要对系统高频段进行校正。
迟后校正网络实际上是一个低通滤波器,它对低频信号基本没有衰减作用,但可削减高频噪声,放大倍数越大,抑制噪声的能力越强。
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串联迟后校正装置。
其一,当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而其稳态误差较大时,通过对系统进行迟后校正,使校正后的系统既保持原有的动态性能,又是系统的开环增益有较大大幅度的增加,以满足稳态精度的要求。
其二,
2.有否其他形式的校正方案?参数如何?怎样模拟?可以自己拟订校正方案,分别通过仿真和实验加以验证。
解答:有串联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反馈校正、复合校正等等好几种校正方案。
3.迟后校正的原理是什么?
解答:利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超前校正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前校正网络的
相位超前特性来增大系统的相位裕量,以达到改善系统瞬态响应的目点。
为此,要求校正网络最大的相位超前角出现在系统的截止频率(剪切频率)处。
7、课程设计的体会
自动控制原理作为我们自动化的专业课之一,在我看来做课程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听老师将这个应该安排在大三下半学期,那时我们学习了MATLAB和SIUMLINK软件,做起来会比较方便,所以此次的课程设计我们全是用手工进行计算的,比较辛苦,不过,在此期间,我也收获了不少。
我们这次的课设是由顾老师来带,当时恰逢期末考试,可以复习一下前面的知识。
课设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第5、6章的,所以只要自己认真做一下课程设计,就会对这些内容进一步的熟悉与掌握。
我起初选择的是串联超前校正方法,可是在计算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问题,所给的剪切频率与超调量所得的相角欲量总是矛盾,经过反复考虑后,还是不行,最后找老师去答疑,老师对参数进行了修改,但计算结果还是不正确,最后,我就选择了滞后校正,经过几次的计算终于达到涉及所要求的。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发现、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
课程设计不仅是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而且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高。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对超前和滞后这两种校正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掌握,这对我期末考试也很有帮助。
同时也是我明白自己对许多知识还是很欠缺,总觉得看每道题都会,可是到真正要做的时候,就写不到本子上了,这就是所谓的眼高手低,所以我要改掉这种坏习惯,要脚踏实地去完成为件事。
这次课程设计是完成了,从中我收获许多,同时我也对自己有了一个定位,在以后的工作与学习中都是最珍贵的。
这也就验证了老说的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从课本中所学的都是理论知识,要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知识变成活的,而不是学了就完事了。
回顾一下做课程设计的一周时间,虽然是自己一个人在做,不过还是找学的好的同学以及老师进行讨论与商量,总的来说是自己认认真真的并且顺利的完成这次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 滕青芳,范多旺,董海鹰,路小娟.自动控制原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 刘明俊.自动控制原理[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