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与中国传统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12.77 KB
- 文档页数:5
论中国兰文化作者:冯铂涵来源:《广告大观》2019年第04期摘要: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做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
通常以"兰章"喻诗文之美,以"兰交"喻友谊之真。
也有借兰来表达纯洁的爱情,"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寻得幽兰报知己,一枝聊赠梦潇湘"。
本文结合中国兰文化发展史及国兰鉴赏要诀,从历史层面结合诸多文人著作、历史故事论述兰花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兰花;孔子;屈原;赵孟坚;黄庭坚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纵观历史,兰花与文人墨客似乎总是脱不了关系,提及兰花,总能想起许多与之有关的章句来。
一提到兰花,也总会有种君子般的温润细腻,如初春江南的濛濛细雨,雨落沁人心。
兰花与中国兰文化之间的关系如同花与叶,相伴而生,兰花造就了中国兰文化,同时兰花也丰富了中国兰文化。
兰,大多生长在溪边、原野湿地和湿润的山野林间。
这一生长习性,使得它大多远离俗世,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山林,不像其他的花卉容易进入人们的视野。
兰的叶片常年呈现翠绿色,姿态高雅舒展,气味幽香。
它不与群芳争艳,即使无人欣赏,也要努力开放。
从兰的身上,可以看到隐士的气质、君子的风度,这一气质在文人眼里,是值得终其一生去效仿、敬佩的。
他们赞美兰、同时也抒发自己,历史长河中,数不尽的文人墨客,就这样通过笔墨,不断对兰的高雅纯洁进行书写,同时也逐渐丰富着兰文化。
《孔子家语·在厄》:“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讲这番话时,孔子被围困,断粮七日。
孔子用兰的生长来表明自己不会因为贫穷而动摇自己的志向,不会因为得失荣辱而改变信念。
爱国诗人屈原反复吟咏着兰。
《离骚》中他吟唱:“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正彰显了自己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世人皆浊我独清。
兰花的意象与传统文化内容提要:中华兰文化,源远而流长。
纵览古今,在采兰、养兰、赏兰过程和描述中,兰的意象渐渐生成并日渐丰富,更随着历史的发展成为系统的价值取向。
经过历代文化的熏陶,兰的高雅绝不仅仅局限它的质,更在于它的精神。
关键词:兰文化民俗意象精神一、兰花意象生成的条件和原因(一)、兰花的质地美与中国的民俗我们所知道的兰,多见于诗词歌赋,或者画作文章。
这里的兰,往往是指国兰。
在定义上,国兰是指兰科植物中的兰属植物的部分的地生兰,如春兰、惠兰、秋兰、寒兰和墨兰。
兰科植物种类群极其庞大,约有800个属,3万一3.5万个原生种,而兰属植物仅是兰科植物中的一属,可见,中国兰只占兰科植物中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并未影响兰花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相反,国兰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日渐成为高雅美丽的象征。
我认为,首先,这与兰花自身的质地美是分不开的。
爱美中国人民的天性,爱花,视花为美,与花媲美。
因此视花为美的化身,美好幸福的象征,是世界共同的语言。
兰花,那飘逸俊芳、绰约多姿的叶片,高洁淡雅、神韵兼备的花朵,纯正幽远、沁人心肺的香味自古以来受人喜爱。
描写兰花质地美的诗句,如:“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楚国·屈原《九歌·少司命》);“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明·陈汝言《兰》)。
可见兰花最早为文人墨客所欣赏,不是以色和形诱人而是以那超凡脱俗的阵阵幽香吸引人,是兰花本质上具备的美。
(一)、兰花质地的延伸美及其意象的生成如果说人们喜爱兰花,仅仅只局限于兰花本身,那么兰花文化不可能在中国民俗文化里根深蒂固,经久不衰。
兰花以它特有的叶、花、香独具四清,分别是气清、色清、神清、韵清。
这就是其质的深层。
中国人视花有灵有情,重花的兴谢枯荣的内在之美,喜追求由观花而得的心灵感受的韵味之趣,从中得到启示,激励以及情操的陶冶,所以无论以何种形式表现花的美,特别是花卉造形艺术方面,人们极其注重形式与内涵的统一和谐之美,与许多传统文化艺术一样,要求以形传神,形神兼备。
论中国古典诗词中兰花的意象及其生成摘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兰花意象有着多元的内涵。
诗人常常以兰喻君子,以兰为爱国者的化身,本文以兰象征吉祥、爱情……探究其意象生成的原因,这除与兰花自身的特性有关外,还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有着一定的联系。
关键词:古典诗词;兰花;意象在“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影响下,“中国艺术思想总是强调人与自然,生命的欲望与实现社会的伦理道德要求两者统一。
外在自然物的美根源于它同人的生命发展有密切关系,它的运动节奏、韵律同人的内在的伦理道德情感要求之间存在着某种吻合、一致、同一”。
…因此,以物喻人,托物明志言情成为中国古代诗人的艺术表现形式。
花卉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梅标清骨,兰挺幽芳。
茶呈雅韵,李谢浓妆。
杏姣疏丽,菊傲严霜。
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国色天香。
玉树亭亭阶砌,金莲冉冉池塘。
芍药芳姿少比,石榴丽质无双。
丹桂飘香月窟,芙蓉冷艳寒江”(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四卷)。
在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中,不同的花卉逐渐演变成具有不同内涵的多义的文化符号,它绽放于人类精神世界最隐秘之处,闪烁着哲理思辨的光芒,散发着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
中国兰花就是这样的,它幽香飘逸,高雅素洁,婀娜多姿,具有高贵的品质,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
本文从文学的角度就古典诗词中兰花的意象及其生成进行分析。
一、兰花意象的多元内涵(一)吉祥、爱情的象征最早在诗歌中写到兰花的是《诗经》,共有三首,其中以《郑风·溱洧》最为重要。
诗中吟道,“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兰兮。
女日:‘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讦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此诗以轻松愉悦的笔调,描写了郑国每年仲春二月青年男子与妙龄少女相约去溱、洧两河边游玩的情景,他们秉执兰花,互赠芍药。
《左传》有“燕姑梦兰”的记载。
郑文公小妾燕姑梦见家祖将一枝兰花送给她,说这是她的儿子。
后来燕姑果然生下一子,取名为兰。
兰公子经历九死一生之后,终于成为郑国国君,即郑穆公。
兰花中国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兰花,作为一种珍贵的花卉,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青睐。
在中国,兰花被视为高雅品质、高尚品格的象征,被誉为“花中君子”。
本文将探讨兰花在中国的地位和意义,介绍兰花的历史、品种和特点,以及兰花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通过深入了解兰花的种种魅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珍惜和推动兰花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引言:简要介绍文章的主题,概述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 正文:分为三个部分,介绍兰花的历史、在中国的地位以及品种和特点。
3. 结论:总结全文内容,强调兰花的魅力,探讨兰花的保护与发展以及兰花文化的传承。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兰花在中国的文化地位和历史传承,通过介绍兰花的历史渊源、在中国的地位,以及兰花的品种和特点,展示兰花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符号的魅力。
同时,我们将讨论兰花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兰花文化,让这一珍贵的花卉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通过本文的介绍与讨论,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兰花这一中国话的珍贵文化遗产的关注与重视,促进兰花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正文2.1 兰花的历史:兰花是中国传统的名贵花卉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据史料记载,当时商王武丁将兰花奉献给天地神明,表达对神灵的敬意。
在《诗经》中也有关于兰花的诗歌,如“无皇恩以忘机,兰芷归来报君子”。
在秦汉时期,兰花被广泛用于宫廷花园和文人雅士的庭院。
唐代文人孟浩然曾写下了“唯有兰花同此夜,才人携月过屏风”的优美诗句,形容了兰花高雅的品质。
宋代文人陆游也曾在其诗中赞美兰花的清新芬芳。
明清时期,兰花更是成为了贵族、士大夫的象征,被赋予了高贵、纯洁的意义。
在现代,兰花不仅作为花卉被人们喜爱,还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香料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兰花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的兰花品种被人们发现并应用。
兰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兰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兰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花的景观,更是一个象征和符号。
据史料记载,兰在中国古代已被视为精灵之花,代表着智慧、崇高和完美。
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它代表着智慧、谦恭、慎重、崇高、尊贵、纯洁等等象征。
它的花语是“智慧、高尚、和谐、博大、崇高、美丽”,象征着一种完美的精神境界,体现了对智慧、精湛、纯洁的
追求。
兰花象征着团结与和谐,它是一种表达亲情、友情等的象征。
古人“文章赋花以拟人物”,“花号佳人”在古文赋中,兰花代表着娇美、美艳的女子,象征着美丽、贤淑的美德。
兰花能够促进心灵的宁静和心境的安宁,它也是一种健康的象征,它可以引导人们开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去追求健康的理念。
总之,兰花是一种象征着智慧、高尚、和谐、博大、崇高、美丽等精神境界的符号,它代表着文人追求的智慧、精湛、纯洁的理念,象征着团结与和谐。
此外,它还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健康的理念,用健康的生活态度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梅兰竹菊——四君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深得文人喜爱。
对梅兰竹菊的诗一般的感受,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为背景的。
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
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
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
大凡生命和艺术的"境界",都是将有限的内在的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无限之美。
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
一、梅咏物诗中,很少有以百首的篇幅来咏一种事物的,而对梅花完成"百咏"的诗人最多。
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
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繁花满树,幽幽冷香,随风袭人。
从梅花的这一品性中,中国诗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那样一种"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所以诗人常用"清逸"来写梅花的神韵,如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和靖那著名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清逸"不仅是古代隐士的品格,而且是士大夫的传统文化性格。
梅花所表现的正是诗人共有的一种品质,因而诗人倍加珍爱。
梅花以清癯见长,象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
那"高标独秀"的气质,倜傥超拔的形象,使诗人带着无限企慕的心情,以一往情深的想象,盼望与梅花在一起深心相契的欢晤:"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梅花的冷香色,含蕴着道德精神与人格*守的价值,因而深为诗人所珍视。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121 EASTERN FORUM—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No. 2, 2019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明朱 光 亚1,2(1.阳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2.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中原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451150)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入世与出世相结合的文化:儒家入世,其基本特征是拯救;道家出世,其基本特征是逍遥。
出世与入世,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拯救与逍遥,则凝结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作为宗教文明的伊斯兰文化,其基本属性应该是出世的,然其独特处在于,从产生之日起,它便是一种世俗化的体系。
这种集世俗化与非世俗化于一体的伊斯兰文化,自传入中国后,就与中国传统文化天然同构,并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伊斯兰文化是“中国的”文化,而非“世界的”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伊斯兰文化;传播;融合;同构中图分类号:B9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19)02-0121-08奥斯瓦尔德·施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告诉我们,世界历史上存在着或存在过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希腊罗马文化、玛雅文化、伊斯兰文化和西欧文化等八种自成体系的文化,而“每一种文化,像每一个人一样,有其幼年、青年、成长、老年的时期”a,也就是说,每一种文化,都会经历一个从茁壮成长到衰老死亡的过程。
施宾格勒的思想影响了阿诺特·汤因比和塞缪尔·亨廷顿,后者写了《文明的冲突》,指出当今世界的冲突,已经不再是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文化的冲突。
直到今天,施宾格勒、汤因比和亨廷顿的观点仍然不算过时,尤其是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
然而,伊斯兰文明自传入中国以来,一直与中华文明和谐相处,成为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和平共处的典范。
中国兰文化兰花依四季花序分为春兰、夏兰(蕙兰)、秋兰(建兰)、寒兰、报岁兰(墨兰)。
花色因时而异,有“香祖”、“国香”、“空谷佳人”、“花中君子”等美誉。
兰花四季常青,挺拔潇洒,姿色俊秀,幽艳吐芳,清雅沁人,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颂。
春秋时,孔子历聘诸侯,莫能任。
隐谷之中,见芳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
”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词于兰:“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何彼苍天,不得其所。
逍遥九州,无所定处。
时人暗蔽,不知贤者。
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猗兰操》)空谷生幽兰,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幽”,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洗净绮丽浮艳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
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幽”,契合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有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
《周易》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传统文化中的兰花就是这样,它幽香飘逸,高雅素洁,婀娜多姿,具有高贵的品质,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
孔子十分喜欢兰花,他特别重视个人思想品质的修养,在兰花身上寄托了深切的感情,在王肃(三国时魏人)所收集编纂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了孔子颂兰的一段佳话。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不若己者。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孔子家语·六本》卷四)文中的商,即孔子的学生子夏,赐即子贡,都是孔子著名的门生。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
中国兰文化课程论文题目:兰与中国传统文化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细水长流,博大精深,一直以来都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和精神慰藉。
在这博大精深中蕴含着历代哲人仁者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的感悟感激,以及心灵的寄托与安放。
陶瓷兵俑巧夺天工;万物生息奥妙无穷;在人类与自然无声的交流中,上下五千年的荣光因此而生。
一木一心声,一花一世界。
然而不是所有的花都能成为一种不朽的文化。
“一株兰草千幅画,一箭兰花万首诗”。
享有“花中君子”、“王者之香”称号的兰花确是中华岁月长流里千万花丛中最令人心神俱震的奇葩。
兰花是一种珍贵、神奇的草本植物,她生长在深山野林,“长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高洁清雅,枝叶典雅,花朵幽香清新。
她是一种精神、一种艺术、一种情怀与境界,是植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的一种文化。
兰渗透了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因她的清逸典雅,入诗入画入乐,直至入了人心,成为亘古磨不灭的精神。
于是,默默演奏着生命乐歌的花之君子,步入了得志亦或失心的诗人的生命。
“移入室中须坐久,自闻香气胜群花。
”齐白石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忽忆往时坊巷里,绍兴音唤卖兰花。
”叶圣陶于兰中看到了往事旧尘;“椒焚桂折佳人老,独托幽岩展素心。
”鲁迅于芳香中表明沉思;“幽兰奕奕待冬开,绿叶青葱映画台”“浅淡梳妆原国色,清芳谁得胜兰花”。
千古流传的吟咏只因将兰当成了知音,只因她一朵欲待绽放的花蕾便成就了中华文化中浓重的一笔。
兰是一种艺术,她静静舒展的叶瓣惊艳了艺者的眸子,铺就一张灿若银辉的画卷。
国画重在神似,在对兰花的描写中同样着意于兰的神韵与秉性。
不同的画家画兰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写意画中,画家笔下的兰花多用水墨来表现兰花的美丽叶态和花质的素洁,追求天生素质、大朴大雅的神韵。
兰花还象征着高尚的友情,比喻同心同德、亲密无间、有意长存,也可以比喻夫妻间情投意合。
兰字多是对美人的称谓,兰花亦是美丽的象征,若是巧用几抹颜色点缀在叶中,更是有一番风韵。
中国兰文化课程论文题目:兰与中国传统文化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兰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细水长流,博大精深,一直以来都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和精神慰藉。
在这博大精深中蕴含着历代哲人仁者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的感悟感激,以及心灵的寄托与安放。
陶瓷兵俑巧夺天工;万物生息奥妙无穷;在人类与自然无声的交流中,上下五千年的荣光因此而生。
一木一心声,一花一世界。
然而不是所有的花都能成为一种不朽的文化。
“一株兰草千幅画,一箭兰花万首诗”。
享有“花中君子”、“王者之香”称号的兰花确是中华岁月长流里千万花丛中最令人心神俱震的奇葩。
兰花是一种珍贵、神奇的草本植物,她生长在深山野林,“长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高洁清雅,枝叶典雅,花朵幽香清新。
她是一种精神、一种艺术、一种情怀与境界,是植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的一种文化。
兰渗透了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因她的清逸典雅,入诗入画入乐,直至入了人心,成为亘古磨不灭的精神。
于是,默默演奏着生命乐歌的花之君子,步入了得志亦或失心的诗人的生命。
“移入室中须坐久,自闻香气胜群花。
”齐白石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忽忆往时坊巷里,绍兴音唤卖兰花。
”叶圣陶于兰中看到了往事旧尘;“椒焚桂折佳人老,独托幽岩展素心。
”鲁迅于芳香中表明沉思;“幽兰奕奕待冬开,绿叶青葱映画台”“浅淡梳妆
原国色,清芳谁得胜兰花”。
千古流传的吟咏只因将兰当成了知音,只因她一朵欲待绽放的花蕾便成就了中华文化中浓重的一笔。
兰是一种艺术,她静静舒展的叶瓣惊艳了艺者的眸子,铺就一张灿若银辉的画卷。
国画重在神似,在对兰花的描写中同样着意于兰的神韵与秉性。
不同的画家画兰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写意画中,画家笔下的兰花多用水墨来表现兰花的美丽叶态和花质的素洁,追求天生素质、大朴大雅的神韵。
兰花还象征着高尚的友情,比喻同心同德、亲密无间、有意长存,也可以比喻夫妻间情投意合。
兰字多是对美人的称谓,兰花亦是美丽的象征,若是巧用几抹颜色点缀在叶中,更是有一番风韵。
一幅好的兰花作品经高手处理后的兰叶似翩翩飘动,灵动自有清韵在,比自然中的更为美丽。
入诗入画,如诗如画,在乐者的耳中,她似轻捷跳动的音符,心神起舞,心驰神往。
回眸一曲《兰花草》,惊鸿一瞥《俏兰花》。
那醉人的音律,扣人心弦,翩若君子,皎若皓月。
成为中华洪流中涓涓的一汪清泉,透彻人心,熠熠生辉。
被人历代吟咏的,除了朗朗上口的诗句,优美的画卷,涓涓的乐声,最为重要的是那丛中屹立的清洁高傲,那是君子之清,君子之骨。
中国兰文化的奠基人以“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的精神气质,象征不为贫苦、失意所动摇,仍坚定向上的人格。
爱国诗人养兰、赞兰,表达自己不随波逐流、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世人皆浊我独清的气节。
中国现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从小钟爱兰花,他与兰花的深厚情缘,为兰文化增添了风
采。
总司令生前酷爱兰花,即使在艰苦的战争岁月也忘不了兰花;成立后,他大力宏扬、传播兰,把多年精心培养的名兰赠给许多花公园;、等都有他赠送的兰花。
精心养兰,他评价兰花说:“兰花,其香也淡,其姿也雅,兰的境界幽远。
”他为兰作诗:“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花妍不浮华。
”
中国的兰文化自赏兰开始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代人们起初是以采集野生兰花为主,至于人工栽培兰花,则从宫廷开始。
魏晋以后,兰花从宫廷栽培扩大到士大夫阶层的私家园林,并用来点缀庭园,美化环境;直至唐代,兰蕙的栽培才发展到一般庭园和花农培植。
宋代是中国艺兰史的鼎盛时期,有关兰艺的书籍及描述众多。
如宋代罗愿的有“兰之叶如莎,首春则发。
花甚芳香,大抵生于森林之中,微风过之,其香蔼然达于外,故曰芝兰。
江南兰只在春劳,荆楚及闽中者秋夏再芳”之说。
南宋的可以说是我国保留至今最早一部研究兰花的着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着。
此后,王贵学又写成了一书,书中对30余个兰蕙品种作了详细的描述。
此外,宋代还有一书,该书以栽培法描述为主,分为分种法、栽花法、安顿浇灌法、浇水法、种花肥泥法、去除蚁虱法和杂法等七个部分。
在宋代,以兰花为题材进入国画的有如赵孟坚所绘之,已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兰花名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
明、清两代,兰艺又进入了昌盛时期。
兰花品种不断增加,栽培经验日益丰富,兰花栽培已成为大众观赏之物。
此时有关描写兰花的书籍、画册、诗句及印于瓷器及某些工艺品的兰花图案数目较多,
如明代张应民之,清代也涌现了不少艺兰专着,如1805年的《兰蕙同心录》,由浙江嘉兴人许氏所写,他嗜兰成癖,又善画兰,具有丰富的艺兰经验。
该书分二卷,卷一讲述栽兰知识,卷二描述了兰花品种的识别和分类方法。
全书记载品种57个,并附上由他画的白描图。
其它如袁世俊的《兰言述略》,张光照的《兴兰谱略》,岳梁的《养兰说》,晚清欧金策的《岭海兰言》等,至今仍有一定的文化艺术参考价值。
自古文人志士偏爱种兰、赏兰、咏兰、画兰、写兰,有着挥之不去的兰花情节。
从中国传统美学来看,兰品被当做人品的象征,兰骨是风骨的写照,通过借助兰花来寄予感情、节操,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追求崇高志向、远离污浊政事、保全自己美好品格的化身,传达着自身热爱国土、至死不渝的坚贞信念。
兰花幽香清远,只能生长在幽谷净土,开放在人们的理想境界中,似一潭幽泉融在滚滚历史长河里,永远流动容纳百川确也永远让人铭记在心,无法被时光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