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讲述
- 格式:ppt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22
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1、结构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⑤忘路之远近。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⑦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刘禹锡《爱莲说》)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刘禹锡《陋室铭》)④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礼记)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
不必译出。
例如:①公将鼓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蒲松龄《狼》)4、宾语前置标志。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
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5、定语后置标志。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如:马之千里者。
(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作代词用: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文言虚词以字用法归纳同学们,咱们今天来好好聊聊文言虚词“以”字的用法。
说起“以”字,那可真是文言文里的常客,就像咱们班里那个爱出风头的调皮鬼,哪儿都有它的身影。
先来说说“以”作介词的情况。
比如说“以刀劈狼首”,这里的“以”就是“用”的意思,就好像你拿着一把刀去砍狼的脑袋,这个“以”就表示你拿的工具是刀。
还有“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前面一个“以”是“因为”的意思,后面一个“以”是“把”的意思。
这就好比你因为学习好,同学们都愿意把书借给你。
“以”作连词的时候也不少见。
像“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这里的“以”就是“而且”的意思,说道路平坦又近便,来游玩的人就多。
这就像咱们学校旁边开了一家既好吃又便宜的小吃店,那去的人肯定就多啦。
再讲讲“以”作动词的情况。
“皆以美于徐公”里的“以”就是“认为”的意思,大家都认为比徐公美。
这就像咱班选班长,大家心里都有自己认为合适的人选。
还有“以”作副词的情况,比如“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这里的“以”就是“已经”的意思。
就像你早上出门发现下雨了,等你到学校的时候,你的衣服已经湿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古文朗诵会。
有个小朋友朗诵了一篇文言文,里面好几个“以”字,他读得磕磕绊绊,完全没搞清楚“以”的用法。
我当时就在想,这孩子要是能把“以”字的用法弄明白,这朗诵肯定精彩多啦。
咱们学习“以”字的用法,就像是在古文中探险,每搞清楚一个用法,就像找到了一个宝藏。
大家可别小看这一个小小的“以”字,它能让咱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智慧和想法。
所以呀,同学们要多做练习,多去古文中找找“以”字,把它的用法牢牢掌握住,这样咱们就能在文言文的世界里畅游无阻啦!。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在初中阶段最常用、最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希望同学们课后去识记它们的用法,考场上必将如鱼得水。
一、“之”的用法:1、代词①代词,代人,译为:他(她),他(她)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杀之以应陈涉。
二世杀之。
楚人怜之。
陈胜佐之。
长跪而谢之曰。
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宜枉驾顾之。
②代词,代事,译为:这件事,它。
例:肉食者谋之。
然足下卜之鬼乎?时人莫之许也。
③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④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助词①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禽兽之变诈。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复立楚国之社稷。
五十里之地。
皆布衣之士也。
用武之国。
天府之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天子之怒。
聂政之刺韩傀也。
③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小大之狱。
④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顷之,一狼径去。
3、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送孟浩然之广陵。
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注:此处作实词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通常都是三人称,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二、“以”的用法: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意义较多。
①译为:把。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虫草为林。
以君为长者。
今诚以吾众诈……以头抢地耳。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
屠惧,投以骨。
以大易小。
今吾用十倍之地。
咨臣以当世之事。
祭以尉首。
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文言虚词以的用法:1、作为动词(1)认为。
例句: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列子·汤问》译文: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2)有。
例句: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宋代苏轼《书戴嵩画牛》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
(3)用,举用。
例句:陈王征国之豪杰与计,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
——《陈涉世家》译文:陈胜召集国内的豪杰商量对策,举用上蔡(在今河南驻马店市辖区内)人房君蔡赐做上柱国。
2、作为介词(1)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译文: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2)介绍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
可译为“用”“拿”。
例句: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先秦韩非子《自相矛盾》译文: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依凭,可译为“依”“按”“凭”“顺”“按照”。
例句: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翁》译文: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4)表示时间和处所,可译为"在""从"。
例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介绍对象,可译为“把"。
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3、作为连词(1)连接词与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
例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赤壁赋》译文: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2)连接分句,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
高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高中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高中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欢迎阅读高中文言虚词以作为助词的用法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高中文言虚词以作为名词的用法可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高中文言虚词以作为动词的用法1.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高中文言虚词以作为通假字的用法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高中文言虚词以作为介词的用法1.表示工具,可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4.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5.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高中文言虚词以作为连词的用法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辞》)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界限。
第三讲“以”的用法一、考点文言虚词“以”的意义与用法二、课内引入“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三、知识讲解(一)用作介词1.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 例句:以刀劈狼首。
(《狼》),“以”译为“用”。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以”译为“按照”。
2. 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 屠惧,投以骨。
(《狼》),“以”译为“把”。
3.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以”译为“因为”。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以”译为“因为”。
(二)用作连词1.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以”可译为“而”。
2. 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以”译为“来”。
-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以”译为“来”。
3.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第一个“以”译为“因为”。
(三)用作动词1. 以为,认为。
-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以”译为“认为”。
(四)通假字1. 通“已”,已经。
-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以”通“已”,译为“已经”。
四、例题解析1.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属予作文以记之B.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 策之不以其道2.与“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 扶苏以数谏故C. 以中有足乐者D. 全石以为底3.下列各组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何以战 / 可以为师矣B. 先帝不以臣卑鄙 / 俯身倾耳以请C. 则何以哉 / 以刀劈狼首D. 以其境过清 / 以塞忠谏之路【答案】1.B(A、C、D 中的“以”都是“因为”的意思,B 项第一个“以”是“因为”,第二个“以”是“把”)2.A(例句和 A 项中的“以”都是“凭借”的意思;B 项“以”是“因为”;C 项“以”是“因为”;D 项“以”是“把”)3.A(A 项“以”都是“凭借”的意思;B 项“以”分别是“因为”“来”;C 项“以”分别是“用”“凭借”;D 项“以”分别是“因为”“以致”)五、自主练习(一)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贞观初,以疾罢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