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频数分布表
- 格式:ppt
- 大小:126.50 KB
- 文档页数:5
列频数分布表的一般步骤
频数分布表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一种数据汇总和展示方法,通过
频数分布表可以清晰地展现出数据的分布情况,有助于我们对数据
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下面将介绍一般步骤来创建频数分布表。
1. 确定数据的范围,首先需要确定要统计的数据的范围,包括
最小值和最大值。
这有助于确定数据的分组范围和间隔。
2. 划分数据组,根据数据的范围,将数据划分为不同的组别,
每个组别称为一个组。
组的划分可以根据数据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通常采用等距分组或等频分组的方法。
3. 统计每个组的频数,统计每个组别中数据出现的次数,即频数。
可以使用计数器或计算机软件来进行统计,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4. 创建频数分布表,将每个组的范围和对应的频数整理到表格中,形成频数分布表。
表格中应包括组的范围、频数以及可以附加
一些其他统计量,如累积频数、相对频数等。
5. 分析和解释结果,最后,对频数分布表进行分析和解释,可
以通过图表或其他可视化方式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从中找出数据的规律和特点,为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一般步骤,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频数分布表是统计学中的重要工具,掌握其制作方法对于数据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一:频数分布表的编制统计学的最基本工作是收集数据。
把原始数据收集上来之后,首先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并分析这些数据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生物统计学中经常遇到的数据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连续型数据(continuous data),又称为计量数据(measurement data);另一种是离散型数据(discrete data),又称为计数数据(count data)。
描述数据变化规律的最简单方法是将这些数据列成频数表(frequency table)。
1、离散型数据频数分布表的制作例1:检查200丛稻遗株,每丛内越冬三化螟幼虫的原始调查资料如下(见SAS程序),试编制频数分布表。
data freq_01; input x @@; cards;1 1 0 02 0 0 1 0 2 1 0 1 1 0 1 0 03 0 2 1 0 0 1 0 1 0 0 1 0 1 0 1 0 0 0 0 5 0 1 0 0 0 04 2 0 0 3 0 4 1 3 1 4 0 1 2 6 0 3 2 1 0 2 0 0 1 1 0 0 0 0 0 0 0 0 2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2 0 1 0 1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1 1 1 0 0 0 1 1 1 0 0 1 1 1 0 1 0 0 0 1 1 0 0 0 0 0 1 0 1 1 1 0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1 0 0 0 0 1 0 1 1 0 0 0 0 0 1 0;proc freq; run;运行结果:2 连续型数据频数分布表的制作例2:在广州天河区称量106头越冬三化螟幼虫的体重(单位:毫克),根据原始资料(见SAS程序),以6毫克为组距,分成13组,第一组下限为10毫克,制作频数分布表。
频数分布表怎么画文章1:频数分布表的定义和绘制方法频数分布表是描述一个或多个变量的发生频率的一种数据分析方法。
它将所有数据按照一定区间进行分类,并统计每个区间内数据出现的次数,进而计算出每个区间所占的比例和累计比例等信息。
本文将介绍频数分布表的定义、绘制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频数分布表的定义频数分布表是将数据按照指定的分组方式,统计每个组别出现的频次(即频数),并将结果整理成表格形式的数据展示形式,用于描述不同数据的出现次数及其所占比例的情况。
频数分布表通常包括数据分组、频数(包括频次和百分比)、累计频数、累计百分比等内容。
二、频数分布表的绘制方法1. 确定分组方式确定分组方式是绘制频数分布表的第一步。
分组方式应该满足以下条件:(1)每组的大小相等,即每组中包含的数据个数应该相同;(2)分组的数量应该适当,不过多也不过少;(3)应该避免数据序列中存在过于集中的数据区间而导致某些组别频数过于分散或过于集中。
2. 统计频数按照选定的分组方式,统计每组中包含的数据个数,即为该组的频数。
统计频数时,可以用手动计数或使用数据处理软件完成。
3. 计算百分比及累计百分比在频数的基础上,计算各组的百分比和累计比例,用于更好地展示不同数据组别的占比情况。
百分比可通过如下公式计算:频数/总数*100%。
累计百分比则是将不同组别的百分比依次相加。
4. 展示数据将结果整理成表格形式,展示数据分组、频数、百分比、累计频数和累计百分比等信息。
通常应该对数据以及数据的统计详情进行清晰的标注,以便读者更加轻松地理解数据信息。
三、频数分布表的注意事项1. 确保分组方式合理及科学,避免数据集中分散不均;2. 标注清晰简明,确保数据真实严谨,防止数据分析出现偏差;3. 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分组和数据统计,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频数分布表是一种简单但有效的数据分析工具,它通过数据的分类、统计和展示概括了数据的分布情况。
掌握绘制频数分布表的方法,对于应用数据分析等领域的务实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必备技能。
绘制频数分布表的步骤绘制频数分布表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用于了解数据的基本分布情况。
下面是绘制频数分布表的步骤:1. 收集数据:首先需要收集需要分析的数据。
数据可以来自不同的来源,例如调查、观察、实验等。
确保数据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2. 数据清洗:检查数据中是否存在缺失值、异常值或重复值,并进行必要的处理。
例如,可以使用均值插补、删除等方法处理缺失值,或使用箱线图等方法识别异常值。
3. 数据分组:根据分析目的和数据的特征,将数据分成不同的组或类别。
例如,可以按照年龄段、收入水平、性别等进行分组。
4. 统计每个组的频数:对于每个分组,统计该组中包含的观察值的数量。
这些频数反映了每个组在数据中的分布情况。
5. 制作频数分布表:将每个组的频数整理成表格形式。
表格中应包括组的名称和对应的频数。
为了方便阅读,还可以在表格中添加合计栏,计算所有频数的总和。
6. 绘制频数分布图:除了制作频数分布表外,还可以使用图形化的方式展示频数分布情况。
例如,可以使用条形图或饼图来表示每个组的频数。
这些图形可以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分布特征。
7. 分析频数分布:通过对频数分布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以及分布形状等特征。
例如,可以使用中位数、平均数、标准差等指标来描述数据的分布情况。
8. 解释和报告结果:根据分析结果撰写报告或做出相应的解释。
将频数分布表和图形作为分析的一部分,提供有关数据分布的详细信息。
绘制频数分布表是数据处理的重要步骤之一。
通过该步骤,可以了解数据的分布特征,为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提供依据。
频数分布表制作的基本步骤频数分布表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分析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数据的分布情况。
制作频数分布表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步骤,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步骤。
一、确定数据范围和组距在制作频数分布表之前,我们需要先确定数据的范围和组距。
数据范围指的是数据中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的差异,而组距则是将数据范围平均分成若干个区间所得到的长度。
通常情况下,组距的选择应该根据数据量来决定,如果数据量较少,则组距可以适当缩小;如果数据量较多,则应该增加组距以减少表格行数。
二、确定频数分布表的列名在制作频数分布表时,需要确定每一列的名称。
通常情况下,第一列应该是区间名称或者区间上下限值;第二列则是频数(即落在该区间内的数据个数);还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其他列,如累计频数、相对频率等。
三、计算各个区间内的频数在确定了组距和列名之后,就可以开始计算各个区间内的频数了。
这可以通过手工计算或者使用Excel等电子表格软件来完成。
具体计算方法为:将数据按照组距进行分组,统计每个组内数据的个数,然后填入频数列中。
四、计算累计频数和相对频率除了基本的频数之外,我们还可以计算累计频数和相对频率。
累计频数指的是从第一个区间开始到当前区间的所有频数之和,而相对频率则是指当前区间内数据个数占总数据量的比例。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五、绘制直方图最后,我们可以根据制作好的频数分布表来绘制直方图。
直方图是一种用柱形表示各个区间内数据数量的图表,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在绘制直方图时,需要将各个区间的频数用柱形表示,并标注横轴和纵轴名称以及单位。
六、注意事项在制作频数分布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数据范围应该包括所有需要统计的数据;2. 组距应该适当选择,避免过大或过小;3. 列名应该清晰明确,便于理解;4. 频数、累计频数和相对频率应该准确计算;5. 直方图的柱形宽度应该相等,高度应该与频数成比例。
总之,制作频数分布表是一项基础性的数据分析工作,通过遵循以上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描述数据的分布情况。
频数表的概念和编制方法
频数表是一种用于统计数据的简便方法。
它是一个表格,可以用来描述一个变量的分布,它可以显示变量的各个取值出现的次数。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变量的取值情况,从而可以用于研究变量的相关性和因果关系。
频数表的编制方法:
1. 首先,需要根据研究的问题和需要了解的信息,确定研究的变量,然后根据该变量的取值,确定各类别的范围。
2. 然后,将每个分类的范围填写到频数表中,并将所有变量的取值放入每一类别中。
3. 接着,计算每一类别中变量取值出现的次数,并将此数值填入频数表中。
4. 最后,可以根据频数表推断变量的分布情况,从而推断变量的相关性和因果关系。
频数表的编制方法主要是首先确定变量的分类范围,并根据变量的类别和取值情况编制频数表,最后利用频数表推断变量的分布情况,从而推断变量的相关性和因果关系。
频数表的使用可以极大地简化数据统计分析的过程,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提高效率。
因此,它在数据分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八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课堂流程及学习内容:[自主学习]预习与交流通过预习教材P130——P132的内容完成下面各题。
1.频数分布表有什么作用?2.编制频数分布表有哪些步骤?3.由教材P131中30户家庭月收入情况编制一个频数分布表,试试看![课堂导学]合作与探究例在我校“情系灾区,爱心相助”捐款活动中,某班50名学生捐款数如下(单位:元):9、10、15、20、8、7、16、2、10、2、4、3、5、20、25、10、25、30、19、20、5、50、30、45、30、50、18、40、10、30、22、28、20、20、50、30、28、25、39、10、35、12、21、30、40、50、50、10、10、10(1)这些数据中最小值是,最大值是,它们相差;(2)以10元为一组可分组;(3)可取第一组下限为;(4)根据统计结果,编制频数分布表:[巩固提升]1.一个80个整数的数据组中,最大值是163,最小值是74,于是极差为,宜分为组,组距为,第1组下限取。
2.已知数据8、6、10、13、10、8、7、10、11、12、10、8、9、11、9、12、10、12、11、9,在编制频数分布表时,如果组距取为2,那么应分成组,12~13这组的频数为,频率为。
3.某校八年级(1)班有20名女生,其身高(cm)如下:158 162 146 151 153 168 159 154 167 159167 166 159 154 160 162 164 160 157 149(1)这些数据中最小值是,最大值是,它们相差;(2)可分组,组距为;(3)可取第一组下限为;最末一组的上限为;(4)根据统计结果,编制频数分布表:[当堂评价]反反馈与诊断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对我国年龄在18岁至69岁的部分公民进行“学素养”调查,将其中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按年龄进行分组,列出如下表格:(1)填写表中未计算的数据;数落在内。
2. 对某中学同年级的70名女生的身高进行测量后,得到了一组数据,其中最大值为169cm ,最小值为146cm ,对这组数据进行整理时,确定它的租距为2.3cm ,则组数为多少?3. 将一批数据分成5组列出频数分布表,其中第一组的频率为0.1,第四组的频率与第五组频率的和为0.4,那么第2组与第3组的频率和为 。
分布数列的编制
首先打开我们的excel表格,然后在表格第一列输入我们的初始数据。
然后对我们输入的原始数据进行排序。
点击右边的【排序和筛选】,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升序】。
然后再进行分组,分好组后再手动输入表格中。
分好组数之后,组限一般是该组的上限,也就是最大值。
先选中我们要计算频数的全部位置,比如有5组,我们就选中5行。
然后在f函数中输入公式=FREQUENCY()
如果不想直接输的话,也可以直接查找,【公式】→【f函数公式】,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找到【统计】,就可以找到FREQUENCY。
后一部分先用逗号隔开,然后直接输入组限的数值C2:C6,或直接拖动选中该列数值。
公式输入完成后,由于频数是数组操作,所以不能直接按enter键,而是同时按下Crtl+Shitft+enter,然后我们的结果就出来啦。
我们的次数分布表就完成了。
— 1 —。
第7课时编制频数分布表教学目标1、掌握编制频数(率)分布表的步骤2、能对一组数据进行统计,会根据确定组数的经验法则合理分组3、学生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制表和分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频数和频率的概念;从中体会数据有多种不同的表示方法,能分析讨论得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逐步学会用多种方法来表示统计数据重点难点重点:编制频数(率)分布的步骤难点:确定组数、组距及每一组的上下界限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前面几节课,我们己经知道要全面地掌握一组数据,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通过编制频数(率)分布表可以给我们提供关于数据的更多信息,怎样编制频数(率)分布表呢?二、创设情境小明调查了他住的那栋宿舍30户职工家庭月收人情况,见教科书P132"统计活动"根据小明的统计表能直观、明确地获知月收人情况吗?如果不能,怎么办呢?三、探究新知分析:1.小明给出的数据是没有经过整理的数据,数据多,而且数量表示上不简单也不直观,各个数据所占人数多少也看不出来,要经过计算才知道.2.看来根据学生现在已有的经验所绘制的统计图不一定能很好地反映频数的分布状况.怎么办呢?(在编制频数分布表时,若不同的数据不多,可以直接算出每种数据在数据组中出现的次数,然后列表表示;若不同的数据较多,分布比较零散,可以先适当分组,计算数据在各组中出现的频数,然后列表表示.)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创造出新的编制方法:分组划定数据取值的不同范围,然后统计数据在各范围中出现的频数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再与同伴交流,最后统一具体做法如下:(1)分组①确定最大值M和最小值m.②确定组数的各组界限.为了分组的方便,我们取略小于m的数作为第一组的下限,例如取720;而取略大于m 的数作为最后一组的上限,例如取960.再适当分组(960-720=240),可分为6组,每组的长度(240÷6=40)即为组距.故所分6组为:720~759,760~799.800~。
案例7编制频数分布表并绘制相应的统计图对某地区居民储蓄情况进行调查,所得部分数据见表3-4。
思考与讨论问题:1、编制按户口分组的居民户频数分布表并绘制条形图;2、编制按存取款金额分组的频数分组表并绘制直方图;3、编制户口与存款金额总和、平均数交叉的平面数据透视表;4、编制按户口、存取款金额层叠分组的频数表。
表3-4 居民储蓄调查数据表存取款金额(元) 户口(城镇=1,农村=2) 存取款金额(元) 户口(城镇=1,农村=2)存取款金额(元)户口(城镇=1,农村=2)存取款金额(元) 户口(城镇=1,农村=2)1500 1 3700 1 7000 1 100 1 5000 1 100 2 200 1 10000 1 200 1 100 1 10000 1 2500 1 1000 1 300 1 300 1 3500 1 300 1 600 2 300 1 3 1 6500 1 500 1 2000 1 10 1 18000 1 100 1 500 1 8 1 3200 1 100 1 2000 1 20 1 480 1 50 1 1000 1 5000 1 400 1 100 1 200 1 2400 1 300 1 200 1 5000 1 14800 1 10 1 200 1 500 1 25000 1 6000 1 100 1 100 1 100 1 100 1 300 1 1000 1 5000 1 500 1 100 1 3 1 200 1 1000 1 10000 1 2000 1 30 1 10 1 500 1 300 1 1000 1 200 2 400 1 300 1 200 2 6 1 148 1 5400 1 800 2 10 1 3 1 300 1 40 2 5000 1 10 1 3000 1 500 2 8000 1 150 1 20000 1 60 2 300 2 500 1 23900 2 100 2 1000120011100150023268250001100110002 70001100011000018002 800150150015002 1000110001500014002 1000131300012002 5001600130000130002 10001315000110002 201120021000150002 311000146001102 5190012000282 12001500013501502 10012000110001102 50011000011000152 30013600130015002 20011000150017002 3001300135001502 600220011000151 10001500120018002 301100011000122 80001300011000192 9001500150001142 1000190013000110002 3000011001200120002 60018001900115002 200130016029802 1500110002100025002 70001250001100025002 100011000110000210002 805022100013000252 3110001200252 100110001120282 10001200001800262 312000110021102 9016002100028002 8001100001400212 100012017021002 90250250112602 1000155001400210002 170011500290027002 10000155001700230002 100115001100017002500120001300015002 100150001100012002 100011500110110002 400015001600112002 80120011015002 1001700115000113002 10012601450012002 1001500011500111002 200150001500120002 10011000150016002 20013250021002 40012001200120001500011001100012000130001资料来源: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