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推拿学导论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7
推拿学【课堂笔记】●成人推拿手法●第1章绪论●01按摩推拿名称之别●●★02推拿、推拿学定义●[推拿手法]●是人体防治疾病最早手段,指术者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位及其他辅助器械按照一定的操作要求与动作技法作用于受术者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实现保健或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四要素)●[推拿学]●推拿学是在中医学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指导下,阐述和研究运用手法和功法防治疾病方法、原理和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03学科特点●1、手法治疗与功法训练是推拿学基本特征●2、中医学和现代科学理论紧密结合是推拿学的理论内涵●3、适应范围的宽泛和严格的禁忌症是推拿学的临床特点●04发展简史●一、先秦时期●按摩是主要的治疗和养生保健手段。
●唐代之前,常常将“导引”和“按摩”联系在一起称谓。
导引,唐代王冰解释为“摇筋骨、动支节”,是自动还是他动,是自摇还是他摇,王氏未加详说;●《庄子.刻意》提出“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其认为,“导引”是一种配合呼吸、进行自我手法操作、●自主活动的防治疾病和强身保健的方法,它与现在的功法训练相类似。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描绘44种导引姿势,现存最早导引和自我按摩图谱。
●二、秦汉时期●《黄帝岐伯按摩经》是我国最早的推拿学专著,已佚。
●《黄帝内经》●1首次提出"按摩”术语:《素问. 血气形态篇》”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此按摩醪(lao)药"。
●2 阐述推拿手法作用机理:行气、活血、舒筋、通络、镇静、止痛、退热等。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则痛止。
”●3描述了有关推拿工具一“圆针”和“錕针”●4介绍了推拿治疗的适应症及禁忌症●5提出了对按摩人员的选材与考核标准●★《金匮要略》●首次提到“膏摩" 一词:并与针灸、导引等法并列,"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第一章总论※<1.1推拿学导读>数千年来,推拿医学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今天在重新认识天然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的优越性时,推拿这一传统的不药而愈的治疗方法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推拿,又称按摩,古称按跷、案抚。
推拿一名最早见于明代著名儿科专家万全所著《幼科发挥》(1549年成书)中,其文曰:“一小儿得其搐,予曰不治。
彼家请一推拿法者指之,其儿护痛,目瞪口动,一家尽喜。
”其后问世的小儿推拿专著则纷纷采用。
这一名称的演变,反映了手法的发展和变化,使推拿疗法更接近科学合理,是推拿发展史上一个巨大飞跃。
推拿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推拿医生运用推拿手法或借助于一定的推拿工具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
推拿学是研究用推拿疗法治疗疾病的一门系统科学。
主要研究推拿治疗疾病的作用原理、治疗方法、适用范围等。
推拿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成书的两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和《黄帝歧伯按摩》(已佚)反映当时推掌独特的治疗体系已经形成。
在这两部医著中,推拿所占比重之大,可以看出推拿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5※<1.2推拿学源流>推拿,在我国古代称为“按摩”、“按跷”、“乔摩”等。
如《素问·血气形志篇》记载:“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杂食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
”《灵枢·病传》记载:“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芮、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
将尽行之乎?歧伯曰: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
”推拿之名,始见于明代张景岳《类经》和龚云林《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明·钱汝明在《秘传推拿妙决·序》中指出:“推拿一道,古曰按摩,上世活婴赤以指代针之法也”。
第一章总论※<1.1推拿学导读>数千年来,推拿医学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今天在重新认识天然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的优越性时,推拿这一传统的不药而愈的治疗方法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推拿,又称按摩,古称按跷、案抚。
推拿一名最早见于明代著名儿科专家万全所著《幼科发挥》(1549年成书)中,其文曰:“一小儿得其搐,予曰不治。
彼家请一推拿法者指之,其儿护痛,目瞪口动,一家尽喜。
”其后问世的小儿推拿专著则纷纷采用。
这一名称的演变,反映了手法的发展和变化,使推拿疗法更接近科学合理,是推拿发展史上一个巨大飞跃。
推拿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推拿医生运用推拿手法或借助于一定的推拿工具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
推拿学是研究用推拿疗法治疗疾病的一门系统科学。
主要研究推拿治疗疾病的作用原理、治疗方法、适用范围等。
推拿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成书的两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和《黄帝歧伯按摩》(已佚)反映当时推掌独特的治疗体系已经形成。
在这两部医著中,推拿所占比重之大,可以看出推拿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5※<1.2推拿学源流>推拿,在我国古代称为“按摩”、“按跷”、“乔摩”等。
如《素问·血气形志篇》记载:“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杂食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
”《灵枢·病传》记载:“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芮、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
将尽行之乎?歧伯曰: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
”推拿之名,始见于明代张景岳《类经》和龚云林《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明·钱汝明在《秘传推拿妙决·序》中指出:“推拿一道,古曰按摩,上世活婴赤以指代针之法也”。